首页 / 正文

一三一、楚顷襄王又称庄王考

余考楚顷襄王又称庄王。《楚策》:“庄辛谓楚襄王。”高诱注《荀子》,作:“庄辛谓楚庄王。”其证一也。(金氏《国策补释》亦言之。)《韩非?喻老》:“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先慎据杨倞注《荀子》,改作庄子,《文选?广绝交论?注》引作庄周子。庄周年世固可与楚襄相接,(参读《考辨》第八八。)然此庄子或乃庄辛,周字盖或人旁注耳。)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庄蹻之事,又见《荀子?议兵篇》,云:“楚兵殆于垂沙,唐蔑死。(金氏《国策补释》云:“垂沙乃重兵之讹,唐蔑即唐昧也。”)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此三事相续。垂沙之败在怀王时,鄢郢之举在襄王时,庄蹻为盗,据《韩非》书在庄王时。然怀、襄之间别无庄王,则庄王即襄王之证二也。杨倞注《荀子》 引《韩非》书杜子谏曰作庄子。庄子即庄辛,与楚襄王同时,此庄王即襄王之证三也。(《御览》八二,《文选》鲍照《拟古时》注,引《韩诗外传》云:“楚襄王聘庄子为相”,亦庄辛。)自《史记》误以庄子为庄周,谓与楚威王同时,遂误以庄蹻亦楚威王时。故《西南夷传》云:“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高诱注《淮南?主术》,亦从《史记》,谓庄蹻在威王世。又高注《吕氏?介立》云:“蹻在楚成王时”,同出一人,不应互歧。成亦威字形近而误。)而曰:“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此由史公见先秦古籍以庄蹻为庄王时人,而不知庄王即襄王,遂误谓庄王在春秋世,不得其解,而以庄蹻乃庄王苗裔矣。(《索隐》云:“庄蹻,楚庄王弟。”则亦谓庄王时人。惟谓庄王弟,为审何据。)又云:“蹻定滇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通典》辨之曰:“楚自威王后,怀王立三十年,至顷襄王之二十二年,秦取巫、黔中。若蹻自威王时将兵略地,属秦陷巫、黔中,道塞不还,凡经五十二年。岂得如此淹久?《后汉书》则言顷襄王时庄豪王滇,豪即蹻也。”《通志》亦以范《史》为定。(《志疑》谓:“蔚宗盖依《华阳国志》。”今按《史记?西南夷传?正义》《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国志》,皆云顷襄王之时,则梁说是也。惟今本《国志?南中志》云:楚成王遣庄蹻伐夜郎,盖经后人妄改。)此又庄王即襄王之证四也。《韩非?奸劫弑篇》又云:“楚庄王之弟春申君。”夫春申君侍顷襄太子质秦,则韩非所指庄王,上不能为怀王,下不能为考烈王,其即谓襄王明矣。此又庄王即襄王之证五也。(《史记?滑稽列传》:“楚庄王时,有优孟语王曰: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集解》:“裴骃案:楚庄王时,未有赵、韩、魏三国。”然《史》序优孟事在淳于髡后,优旃前,楚庄王在齐威王、秦始皇之间,亦即襄王也。惟史公不能辨,又误以牵涉于春秋时之庄王与孙叔敖,遂转迷歧耳。)战国时君多有异谥兼行,后人不考,如庄蹻之事,遂纠结而不可解矣。

猜你喜欢
  载记序·房玄龄
  ●卷三十九·徐梦莘
  卷十三 明帝·王夫之
  读礼通考卷七十二·徐乾学
  卷二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一十一终·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五·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四 列传十四·纪昀
  历代名贤确论卷八十七·佚名
  黄宗明传·张廷玉
  §第四章 论中国自取瓜分之由·梁启超
  后梁纪二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中开平二年(戊辰、908)·司马光
  宋纪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八年(辛卯、451)·司马光
  晋纪八 孝惠皇帝下永兴二年(乙丑、305)·司马光
  卷二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杜征君本(清江碧嶂集)·顾嗣立

    本字伯原,临江清江人。博学善属文,江浙行省丞相忽剌木得其所上救荒策,大奇之,力荐之上,召至京师。适武宗晏驾,去隐武夷山中。文宗在江南,闻其名,及即位,以币征之,不赴,书《周书•无逸篇》以进。至正三年春,丞相脱脱以隐士荐,授

  • 卷三 【敦煌人作品】·佚名

    卷三 【敦煌人作品】敦煌廿咏并序仆到三危,向逾二纪。略观图录,粗览山川,古迹灵奇,莫可究竟,聊申短咏,以讽美名云尔矣。一、三危山咏三危镇群望,岫崿凌穹苍。万古不毛发,四时含雪霜。岩连九陇险,地窜三苗乡。风雨暗溪谷,令人心

  • 卷第二百九十二 後周紀三·司马光

      起閼逢攝提格(甲寅)五月,盡柔兆執徐(丙辰)二月,凡一年有奇。   太祖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顯德元年(甲寅、九五四年)   五月,甲戌朔,王逵自潭州遷于朗州,以周行逢知潭州事,以潘叔嗣為岳州團練使。   丙子,帝至晉陽城下,旗幟

  • 卷第一百三十二·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宋纪十四〔(起强圉协洽(丁未),尽上章阉茂(庚戌),凡

  • 卷六·陈继儒

    朝廷之辱,莫大于大臣交诟,而其故有三:一则为名位不相下而起者。刘文静自以才略功勋,在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酒酣怨望,拔刀击柱,曰:“会当斩裴首。”是也。一则为议论不相入而起者。郑略、卢携同在中书,因议

  • 卷之四百五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第一章人·佚名

    第一节 生死第二节 品性第三节 姓名第四节 户籍第一节生死第一款 出生第二款 死亡第一款出生(无)第二款死亡第一 丧仪第二 禁例第三 停柩之沿革及禁令第四 墓志铭式第五 家祭第六 庙制第一丧仪(一)官员之丧礼

  • 一○○二 谕着彭元瑞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佚名

    一○○二 谕着彭元瑞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初八日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初八日奉旨:彭元瑞着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南唐书卷二·陆游

    宋 陆游 撰元宗本纪第二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名璟字伯玉烈祖长子母曰宋皇后初名景通风度高秀幼工属文起家驾部郎中累进诸卫大将军烈祖为齐王立为王太子固让升元初烈祖受禅封呉王徙齐王四年八月立为皇太子复固让

  • 元善传·魏徵

    元善,河南洛陽人。 祖父元叉,是西魏侍中。 父亲元罗,最初担任梁州刺史,到元叉被杀时,逃到梁国,官至征北大将军、青冀两州的刺史。 元善年幼时跟着父亲到江南,他天性好学,于是通读了五经,尤其精通《左传》。 侯景之乱时,元善到了

  • 李惟清传·脱脱

    李惟清字直臣,下邑人。其父李仲行,任章丘主簿,于是迁家到章丘。惟清在开宝年间,以三史授任涪陵尉。四川百姓崇尚巫祀,有病不治疗,听命于巫士,惟清捉来大巫鞭打,百姓认为将会有祸。后来又鞭打这个大巫,百姓知道巫术不灵。然后教

  • 耶律官奴传·脱脱

    耶律官奴,字奚隐,林牙斡鲁的孙子。朴实稳重,学问广博,熟悉本朝世系。嗜酒,好游逸。起初,征辟为宿直将军。重熙九年(1040),因病辞官。兴宗因为官奴是近亲位尊,想成就其志向,便准许他自己选择一路节度使。官奴推辞说“:我生性愚钝

  • 论科举·梁启超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騃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知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

  • 卷七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学校考【八】直省乡党之学【二】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世宗宪皇帝御极恩诏各直省入学额数大学加七名中学加五名小学加三名不为例恩诏各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暂赐六品顶带以备召用雍正元年

  • 卷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十八典礼五【养老一】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恭逢圣夀六十正诞直省在籍诸臣及人民耆老赴京庆祝者四方云集三月初旬咸会阙下上命查耆老人数有水土不服习者令太医院察治是月初一日大学士王掞

  • 四分戒本〈曇無德出〉·欧阳竟无

      姚秦佛陀耶舍譯   稽首禮諸佛 及法比丘僧 今演毗尼法 令正法久住.   戒如海無涯 如寶求無厭 欲護聖法財 衆集聽我說.   欲除四棄法 及滅僧殘法 障三十捨墮 衆集聽我說.   毗婆尸式棄 毗舍拘留

  • 第五十三卷·佚名

    观天品之三十二(夜摩天之十八)又复彼鸟。种种形相。见者爱乐。种种忆念。种种受乐。所谓乐者。有衔莲花。耳听歌音周回而行。雄雌相随而游戏者。有鸟群住。纵身低缩。听彼树枝屋舍中声。一心听者。有以嘴衔胜光明宝。

  • 周易参同契·魏伯阳

    道教经典。简称《参同契》。亦称《古文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三卷。参“太易”、“黄老”、“炉火”,“三道由一,具出径路”,故名。其内容是借乾、坤、坎、离、水、火、龙、虎、铅、汞等法象论述炼丹修仙的方法,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