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八三、逢泽之会乃梁惠王非秦孝公

在梁惠王廿七年非周显王廿七年辨

《秦策》:“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天子。天下皆从。齐太公(当作威王。)闻之,举兵伐魏。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郢威王闻之,帅天下百姓以与申缚遇于泗水之上,而大败申缚。”《齐策》亦云:“昔者魏王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卫鞅见魏王,劝以先行王服。魏王悦,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九斿,从七星之旟。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于是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魏王跣行按兵于国,而东次于齐。秦王垂拱而受西河之外。”《秦策》又云:“梁王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身布冠而拘于秦。”(当作齐。)今按:三说,皆谓梁惠王称王会诸侯而朝天子,而其语皆有误。吴师道曰:“伐邯郸乃魏惠十八年事。逢泽之遇,秦为之,非魏也。齐伐魏在会逢泽后,则指马陵之役。而伐邯郸后乃败于桂陵。魏既克邯郸,即为齐、楚所袭,天下未尝皆从。”是谓会诸侯于逢泽者,乃秦孝公,非梁惠王也。徐文靖《竹书统笺》则云:“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即《秦策》魏拔邯郸而退为逢泽之遇之地。”是谓秦、魏先后均会诸侯于逢泽也。余尝参稽以考,而知逢泽之遇,实在马陵战前,与伐赵邯郸战桂陵无涉。又会逢泽者,乃梁惠成王,与秦孝公无涉。其事在梁惠王之二十七年,今《史表》误系之周显王之二十七年,而又误属之秦孝公耳。何以言之?据《齐策》:“魏王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卫鞅劝以先行王服,而齐人伐魏,败于马陵。”齐伐魏在二十七年之十二月,魏败在二十八年。故知逢泽之遇,实为梁惠王之二十七年也。秦自孝公以前,中国诸侯夷翟遇之,摈不得与朝盟。孝公用商鞅,变法图治,稍侵魏疆,犹不为中国诸侯所重。何来有会诸侯而朝天子之事?魏既败于马陵,其后二年,商鞅虏魏公子卬,以功得封邑。若其前已能会诸侯,朝天子,鞅之功烈大矣,不待至此始封。且马陵一役以前,魏尚为中国霸主,秦人何得远涉其地,而会诸侯?《国策》三言魏会诸侯而不及秦,知此会乃魏惠王,非秦孝公矣。余读《秦纪》,“孝公二十年,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然后知秦特应魏之徵而赴会者,故使一公子往。若秦自会诸侯朝天子,此何等事,孝公商君皆不蒞会,而使一公子主之耶?史公仅见《秦纪》,未能详考,遂谓秦自会诸侯而朝天子焉。此何异夫徒读《鲁颂》,不证之于《左传》,而谓鲁僖公乃张挞伐于蛮荆哉?此事既误,知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之说皆虚,或亦自梁而误也。(《后书 西羌传》,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因使太子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此仅言秦率戎狄而赴,并不言其主盟而会诸侯。)

又按:《年表》:“秦孝公二十年,诸侯毕贺,会诸侯于泽,朝天子。”《集解》徐广曰:“《纪年》作逢泽。”此仅引《纪年》所会在逢泽,不言会诸侯者为孝公也。《水经 渠水注》:“徐广《史记音义》曰: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陂,陂,汲郡墓《竹书纪年》作逢泽,斯其处也。”此亦仅据徐广引《纪年》作逢泽,亦不谓《纪年》有秦孝公会诸侯之事也。今本《纪年》乃误于周显王二十三年有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之文,而戴东原校《水经》,亦误改为“徐广《音义》曰,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汲郡墓《竹书纪年》。作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云云,实与今《年表》之文远为不符。而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一语,一若早见于《纪年》,而为可信之事者。朱谋 ,赵一清本,皆无“秦孝公会诸侯于”七字。而戴校顾谓之脱,岂不大误?(按此条杨守敬《水经注疏要删》亦有辨,而未能得其要领。)

《汉书 地理志》注引《纪年》:“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左传》哀公十一年《疏》引,亦同。雷氏《义证》云:“逢忌之薮,一名逢泽,乃圃田之余波,被于梁城东北者,非宋之逢泽矣。《秦本纪集解》引徐广《音义》云:开封东北有逢泽。《正义》引《括地志》云:逢泽亦名逢池,在汴州浚仪县东南十四里。愚按:《汉志》河南郡开封县注云;逢泽在东北。傅瓒谓今浚仪有逢陂忌泽,即惠王所发以赐民者。考浚仪故城在今开封西北,逢池则在今开封府北,即阮籍所谓徘徊逢池上,还顾望大梁者是也。《水经 渠水注》谓百尺陂即古之逢泽,故傅氏谓之逢陂。战国时薮泽皆有厉禁,惠王徙都于此,故弛其禁以加惠于民。”此考逢泽地望极晰,亦可见会逢泽者决为梁,非秦也。惟雷氏虽知周显王二十五年为梁惠王会诸侯朝天子之年,而又谓“魏败于秦,献洛西之地,故显王致伯于秦,诸侯毕贺,秦乃使少师会诸侯于魏郊,朝王于逢忌之薮”,分诸侯朝王为两事。一在显王二十五年,主其事者为梁。一在显王二十七年,主其事者为秦。则亦牵于旧说,仍袭《史》文之误也。(《史》屡书周贺秦颇多误。《楚世家》:“宣王六年,周天子贺秦献公,秦始复强,而魏惠王齐威王尤强。威王六年,周显王致文武胙于秦惠王。”按:楚威六年,适齐、梁徐州相王之岁,所谓魏惠王、齐威王尤强。移此始合。疑周在此年贺齐、梁,史公误为贺秦,又误移于楚宣六年,而成两事。《六国表》亦依此误。)

《韩策》“魏王为九里之盟,且复天子。房喜谓韩王曰”云云。《韩非子 说林》作“魏惠王为臼里之盟,彭喜谓郑君曰。”黄丕烈云:“九臼彭房皆声之转。郑君韩王同。此魏王依彼知为惠王。”金正炜《国策补释》云:“《周书 作雒篇》俘殷献民,迁于九里。《注》九里,成周之地,近王化也。”今按:此亦魏惠会诸侯而尊周之一证。今《周书》九里作九毕,证以《策》文,知毕乃字误。又按:程恩泽《国策地名考》云:“《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鄏,周公新筑,在洛州河南县北九里苑内东北隅。是九里乃苑名。”

又按:《赵世家》:“肃侯四年,朝天子。七年,公子刻攻魏首垣。十一年,秦孝公使商君伐魏,虏其将公子卬。”窃疑朝天子者,即魏会诸侯逢泽,而赵亦应召赴会也。其事应在肃侯六年。明年,齐败魏马陵。又明年,齐、秦、赵三面攻魏。《纪年》:“惠成王二十九年十月,邯郸伐我北鄙”,疑即《赵世家》公子刻攻魏首垣事,则应在肃侯八年,商君虏魏公子卬,据《鞅传》亦同在此年。至肃侯十一年,秦、魏战崖门。虏魏错,非公子卬。

《吕览 报更篇》:“张仪西游秦,东周昭文君资之至秦,惠王相之。张仪德昭文君,令秦惠王师之。逢泽之会,魏王尝为御,韩王为右,名号至今不忘。”此说尤误。逢泽之会,与秦惠王何涉?吕氏宾客,尚在先秦,言战国时事,其疎失转有甚于《史记》者,则甚矣考古之难也!(又谓魏王乃为东周昭文君卿,则朝天子似不指献王,亦不足信。惟谓张仪西游,乃东周君资之,与苏秦无涉,似较《史记》为胜。)

又按:《秦本纪》:“孝公七年,与魏惠王会杜平。”《年表》亦云:“与魏王会杜平。”时为魏惠王十六年。《韩世家》:“懿侯五年,与魏惠王会宅阳。”据《表》,会宅阳在惠王五年。然史公于韩系实有误,则宅阳之会的在何年尚待考。惟梁之称王,远在徐州相会之前,则此又一证也。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二十七·表第十八·脱脱
  卷二十六 前燕录四·崔鸿
  ●卷二十。诗文一·梁章钜
  名山藏卷之八十五·何乔远
  卷之一百八十八·佚名
  卷之五十二·佚名
  第二九八详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廿八日一一七一四--七·佚名
  一一六六 湖北巡抚李封奏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部数并咨送旧本销毁折·佚名
  一四 杭州·周作人
  ·劝捐乡会试公费约·丁曰健
  张纍传·张廷玉
  刘俊传·张廷玉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四·佚名
  250.史可法死守扬州·林汉达
  八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三·贯休

    钦定四库全书 禅月集卷十三 唐 释贯 休 撰 五言律诗 寄山中伉禅师 举世遭心使吾师独使心万缘冥目尽一句不言深野火烧禅石残霞照栗林秋风溪上路终愿一相寻 秋寄栖一 一别一公後相思时一吁眼中疮校未般若偈持无【公

  •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 提要·善住

    【臣】等谨案谷响集三卷元释善住撰善住字无住别号云屋尝居吴郡城之报恩寺往来吴淞江上与仇逺白珽虞集宋无诸人相酬唱集中癸亥嵗寓居钱塘千顷寺述懐诗有髙阁攻书三十年句从英宗至治三年癸亥上推三十年为世祖至元三十一

  • ●易安诗全集·王仲闻

    说明: 本集照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1997年新一版录出。 收诗18首,残句15则。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宫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①奸雄才。 勤政楼

  • 卷七十八·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七十八兵部主事陈焯编周 权【字衡之括苍人延佑间游京师以此山集受知於翰林袁桷桷序其诗曰意度简远议论雄深法苏黄之凖绳达骚选之旨趣盖深与之】拟古【二首】东溟跃羲和

  • 王涯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835)字广津,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为翰林学士。元和中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罢,迁吏部侍郎,后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文宗时复为相。甘露之变,为宦官仇士良族诛。 《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秋思赠远

  • 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三·柯劭忞

      高智耀 睿 纳麟 李桢 刘容 阔阔出 脱欢 朵儿赤 仁通 暗伯 亦怜真班   高智耀,字显达,河西人。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父良惠,夏右丞相,封宁国公。智耀登进士第,而国亡,遂隐于贺兰山。太宗召见,将用之,固辞。   皇子阔端

  • 1946──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丙戌·郭廷以

      1﹐1(一一,二八)   甲、蔣主席元旦廣播,闡釋當前國是及政府決策:(1)鞏固國家統一,軍隊必須一律國家統轄。(2)完成復員計畫,解除民眾痛苦,以確立建設基礎。(3)儘速實現民主憲政,還政於民,造成全民政治(在國民大會召開前,延攬各方賢達,參加

  • 第一百十四回 挑滇衅南方分裂 得俄牒北府生疑·蔡东藩

      却说王揖唐遇着炸弹,侥幸不死,自思前至江宁,曾被江督李纯,当面揶揄,此次以炸弹相饷,定是李纯主使,遂不加考察,即致书李纯,责他有心谋害。李纯本无此事,瞧着来书,便怒上加怒,便亲笔作复,出以简词道:  公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 通鉴纪事本末卷八上·袁枢

    宋 袁枢 撰宦官亡汉【党铜之祸 董卓之乱】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兄弟专权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宪独中常侍钩盾令郑众不事豪党遂与定议诛宪【事见窦氏专恣】郑众迁大长秋帝策勲班赏众每辞多受少帝由是贤之常与之议论政事

  • 世家卷第十 高丽史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宣宗。宣宗安成思孝大王讳运字继天古讳蒸又祈。 文宗第二子顺宗母弟文宗三年九月庚子生。 幼而聪慧及长孝敬恭俭识量弘远。 博览经史尤

  • 仪制七·徐松

    拜表例【宋会要】宋朝之制,每正、冬不受朝。及郡国大庆瑞、奉上尊号、请行大礼,宰臣率文武(郡)[群]臣或并内诸司使、三班、诸军将校、蕃夷酋长、僧道、耆老等诣东上合门拜表,西京留守率留守司百官五日一上表起居。车驾巡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八·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八 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乙丑朔,上御谨身殿,翰林院学士刘三吾侍,因论治民之道。三吾言:“南北风俗不同,有可以德化,有当以威制。”上曰:“地有南北,民无两心,帝王一视同仁,岂有彼此之间?汝谓南方风

  • 礼记纂言原序·吴澄

    礼者理也理也者性也性也者命也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而其在於人也谓之性其粲然而条理也谓之礼其纯然而粹善也谓之仁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其昭然而明觉也谓之知其浑然於其性也则理一而已矣故仁也者礼之体也义也者礼之宜也知

  •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①·戴圣

    ——圣人的能耐有多大【原文】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尽营窟(2),夏则居橧巢(3)。未有火化(4),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5)。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6),合土(7),以为台榭、宫

  • 宣公·宣公二年·左丘明

    【经】二年春王二月壬子,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宋师败绩,获宋华元。秦师伐晋。夏,晋人、宋人、卫人、陈人侵郑。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冬十月乙亥,天王崩。【传】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

  • 卷第八十·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八十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定品第八之四已辩无量。次辩解脱。颂曰。解脱有八种  前三无贪性二二一一定  四无色定善灭受想解脱  微微无间生由自地净心  及下无漏出三境欲可见

  • 大宋僧史略·赞宁

    凡三卷。又称僧史略。宋代赞宁(930~1001)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系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奉诏撰述者。赞宁于序文中表示不满弘明集与高僧传等史传,故另以护教立场而着出此一有关佛教教团制度、仪礼、戒律、忏法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