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六、蘧瑗史鰌考

襄公十四年卫献公之出,蘧伯玉始见于《左传》,时必名德已重,故孙、宁思引以共事。最少亦年三十。后八年孔子生。《世家》哀公二年,孔子至卫,主蘧伯玉家,上距孙、宁逐君,六十有七年,伯玉当在九龄外。全祖望《经史问答》本此,疑近关再出非伯玉事。崔述《洙泗考信录》则力辨孔子再至卫主伯玉家之说为妄。谓“伯玉已先卒,《论语》使人寡过之答,当在鲁昭世。”今按:二说皆无据,殊未有以见其必然者。考《吕氏春秋 召类篇》: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覿焉,曰:蘧伯玉为相,史鰌佐焉,孔子为客,子贡使令于君前,甚听。简子按兵而不动。《淮南 主术训》亦云:“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此两事皆当在定、哀世。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引蔡邕《释诲》云:“蘧瑗保生”,则伯玉固长年。若及灵公卒岁,伯玉仅亦望百之龄,岂遽不可信?其人既老寿,又以弗治治国,盖道家之先声也。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此语见《庄子 则阳篇》。谓昔日之所谓是者,或今日之所谓非,又今日以为是者,或乃昔日之所谓非。不存成见,故曰化。此本非《论语》寡过之意。《淮南 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此则误袭《庄子》。不惟误其年,抑且误其义。《庄子》非谓伯玉自见己非,特谓伯玉不固执己是耳。朱子又错忆《淮南》语为《庄子》语,引此二条,混而同之,以注《论语》之寡过。于是《庄子》书中之伯玉,逍遥时顺者,一变而为南宋道学家之伯玉,日惟以内讼己过为能事,若拘拘然不获一日之安矣。夫若是则乌能化?故《论语》之“欲寡其过而未能”,乃使人之谦辞,亦君子之虚心。至于《庄子》乘化,是非俱泯,自是隐几梦蝶之流。而《淮南》知非,投老生悔,少壮全非也。此固孰为得伯玉之真乎?(此层毛氏《四书改错》亦有辨。)乃崔氏重蹈朱子之误,以《淮南》语归之《庄子》,因以证伯玉之非高寿,(其言曰:“庄子曰: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庄子之言,固不足取信,然使伯玉固有期颐之寿,庄子必不仅以五十六十言之。”)岂不疎哉?(《寓言篇》亦云:“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乃又以伯玉为仲尼,且孔子年逾七十,何亦仅以六十言?以此知崔说之疎。)

史鱼,孔子称其直,其事亦屡见于诸子之传纪。据《左传》定十三年,公叔文子与史鰌语,则二人乃同僚。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至卫,已与蘧瑗、史鰌、公叔发相交。时孔子仅八岁,史鰌当已在强仕之年矣。其后四十八年,孔子至卫,得交蘧瑗、史鰌,则鰌亦寿者也。(崔适《史记探源》谓公叔文子卒于定十三年,此由误读《左传》,非也。又谓季札历聘之文,非当时语。以观乐与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云云,良非当时信史矣。然谓季札至卫交蘧瑗、史鰌、公叔发为不可信,正与疑孔子至卫不及交伯玉、史鱼相类,皆无证以见其必然也。)《说苑》记卫灵公问史鰌以子路、子贡,是鰌固至今尚在。惟《大戴礼》《韩诗外传》有史鱼尸谏蘧伯玉事,则史鱼死在伯玉前,要之两人皆及春秋之晚世,而史鰌之名,尤盛于伯玉。《庄子 胠箧篇》云:“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荀子 非十二子篇》以史鰌、陈仲并列。《不苟篇》云:“田仲、史鰌不如盗。”意史鰌在战国世,必负盛誉,故庄、荀之言有此。战国学者,好为托古。有托之远者,如墨翟言大禹,孟子言尧舜,许行言神农之类是也。有托之近者,如法家有管子,名家有邓析,兵家有孙武,道家有老子,墨家有晏子之类是也。此外如太子晋、苌宏、师旷、尾生高、介之推之俦,为后世称道者,何可胜数?而春秋晚世诸贤为尤盛,史鱼亦其一矣。年往事湮,信否莫辨。亦惟以考古之当慎,与阙疑之不可免,而置之可也。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一 孝义·沈约
  卷三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八·脱脱
  卷二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隐逸·张廷玉
  崇儒学第二十七·吴兢
  卷第二百八十一·胡三省
  卷二百五十四上·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三十六·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一·佚名
  卷之七 天命五年正月至六年六月·佚名
  第二节 物权之物体·佚名
  卷十九 吴语·左丘明
  宋晟传·张廷玉
  ○[蒙古]色目人第二甲十五名·佚名
  卷第六·太安万侣
  何五良·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陆倕诗集·陆倕

    《和昭明太子钟山解讲诗》 终南邻汉阙,高掌跨周京。复此亏山岭,穹窿距帝城。当衢启珠馆,临下构山楹。南望穷淮溆,北眺尽沧溟。步檐时中宿,飞阶或上征。网户图云气,龛室画仙灵。副君怜世网,广命萃人英。道筵终后说,銮辔出郊坰

  • 第三折·佚名

    (净扮蔡衙内同旦上,云)自从拐的这妇女人,来到这水南寨里,谁来的到这里?今日我吃酒去也。浑家,你则在家里,你可休出门去,我便来也。我把这地下筛下灰,不许你行动。拿筛过来,着上些灰,我筛下灰者。(做筛科)(做看科,云)嗨!不曾出门,可

  • 第三回 悍妇回头·蒲松龄

    这个恶人好不谬,惹着尽自勾人受:汉子惹着他也掘,婆婆惹着他也咒。我劝歪人不要歪,阎王不怕你性子份。眼前虽着人难受,只怕折了你的儿孙,促了你的寿! 且说珊瑚到家,合庄里都喜,无论同姓异姓,都拿着礼物来看珊瑚,就是娶个新媳妇来

  • 列传第六十六 隐逸下·李延寿

    臧荣绪 吴苞徐伯珍 沈麟士 阮孝绪 邓郁 陶弘景 诸葛璩 刘慧斐 范元琰 庾诜 张孝秀 庾承先 马枢臧荣绪,东莞莒人也。祖奉先,建陵令。父庸人,国子助教。荣绪幼孤,躬自灌园,以供祭祀。母丧后,乃着嫡寝论,扫洒堂宇,置筵席,朔望辄拜

  • 列传第三十二·李延寿

    崔光 子劼弟子鸿 崔亮 从弟光韶 叔祖道固崔光,清河人,本名孝伯,字长仁,孝文赐名焉。祖旷,从慕容德南度河,居青州之时水。慕容氏灭,仕宋为乐陵太守。于河南立冀州,置郡县,即为东清河鄃人。县分易,更为南平原贝丘人也。父灵延,宋长

  • 第一百四十四回 昧先机津浦车遭劫 急兄仇抱犊崮被围·蔡东藩

      却说民国十二年五月五日那一天,津浦路客车隆隆北上,将到临城的那一天,滕县忽然起了一个谣风,说抱犊崮的土匪,将到临城。滕县警备总队长杜兆麟,闻得这个消息,急忙赶到临城,想报告驻防于该地的陆军六旅一团一营营副颜世清

  • 卷之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四十二·佚名

      顺治十七年。庚子。十一月。壬子朔。谕刑部、朕览朝审招册、待决之囚甚众。虽各犯自罹法网。国宪难宽。但朕思人命至重。概行正法、于心不忍。明年□山戊不□次辛丑。值皇太后本命年普天同庆。又念端敬皇后弥留

  • 第三卷 隋唐宋元进士·缪荃孙

    隋 进 士 [大 业] 苏 州 张损之 吴县人。唐 进 士 [贞 观] 扬 州 上官仪 来济人。 [永 澂] 常

  • 第六十一卷 忠节 五·缪荃孙

    松 江 府 宋鲍 廉鲍廉,其先浙人。成淳中,知临江军。德祜元年二月,元兵渡江,廉率所部迎敌于天长、六合间,大小百余战。既而,元兵合围,退入临江。城陷,向阙泣拜,遂殉节。子穆,景定间中宏词科。宋亡,隐居不仕。(松江府志)

  • 一二九 每周评论下·周作人

    “五四”的情形因为我不在北京,不能知道,但是一个月之后,遇见“六三”事件,我却是“亲眼目睹”的,有些事情便在《每周评论》上反映了出来。五四是大学生干预国政运动的开始,所以意义很是重大,六三则是运动的扩大,中小学生表示

  • 南宫奏稿巻五·夏言

    明 夏言 撰一科举疏仪制清吏司案呈照得嘉靖十三年例该天下开科取士欲预行浙江等布政司及顺天应天二府各照前科事例依期开科乡试及查得嘉靖六年九月内该都察院署掌院事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张璁题为慎科目以风厉人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 洪武十三年二月壬戌朔,诏郡县举聦明、正直、孝弟、力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及精通术数者以名闻。 以嘉兴知府薛祥为工部尚书。祥,庐州无为人岁。乙未,从渡江,为枢密院知印。洪武元年,授

  • 卷二十三·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二十三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二十三><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二十三><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二十三>天子韍【色朱而體直其繪龍火山上有頸肩旁與

  • 卷十四·梁寅

    钦定四库全书 诗演义卷十四 明 梁寅 撰 桑扈之什 桑扈 天子燕诸侯之诗也 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 兴也交交者飞往来貌桑扈名窃脂也桑扈以其春鸣桑间劝蚕事也有莺其羽言羽之鲜明莺然有文彩也胥者语辞祜者

  • 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佚名

    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是书亦称《净明秘法》或《净明真经》。传说南宋初年许真君降临江西西山(今新建县)传授,为南宋净明道道士奉持之主要经典。原书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书分为三十五篇。前十二篇概述净明教义

  • 风尘四杰·王度庐

    民国初年,北京天桥恶霸崔大爷霸占了贫家美貌女子胡丽仙。胡的父亲双镖太岁及其徒弟刘宝成成将崔打伤,在一女伶和崔的外室的协助下,终于救出丽仙。作品中的正面人物敢作敢为,舍己为人,故称之为“风尘四杰”。故都风貌、天桥

  • 通鉴胡注举正·陈景云

    一卷。清陈景云 (1669—1747)撰。景云字少章,江苏吴江人。吴江县学生,终生不仕,淹贯群籍,尤精史学。著有《读书记闻》、《纲目辨误》、《通鉴胡注正误》、《纪元考略》等。此书订正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之误,凡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