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七、宰我死齐考

《史记 孔子弟子列传》:“宰予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索隐》曰:“《左传》阚止字子我,为陈恒所杀,字与宰予相涉,因误。”两苏氏《志林》,《古史》,孔平仲《谈苑》,洪容斋《随笔》,王氏《困学纪闻》十一引杨龟山说,孙奕《示儿编》诸书,均依《索隐》。及清儒阎若璩《四书释地又续》、赵翼《陔余丛考》,亦不信宰予死难事。梁玉绳《史记志疑》谓:“考《韩子 难言》,《吕览 慎势》,《淮南 人间》,《说苑 正谏》、《指武》,《盐铁论 殊路》、《颂贤》,诸书,均载宰予死事。李斯《上秦二世书》与诸子所称合。”全祖望《经史问答》云:“宰我为简公死,非为陈恒死,不过才未足以定乱。”宋于庭《过庭录》谓:“宰我即齐阚止字子我也。宰我之先,盖尝食采于阚,故仕于齐为阚止。宰我本鲁人,简公在鲁,故事之而有宠。及即位,而使为政,为陈成子所惮,有正色立朝之概。子我与简公,有与为存亡之道。则其人固贤者之流,宰氏庶几当此。《史记 田齐世家》以阚止谓监止,以子我为监止之宗人,皆纪载凌杂,以致一人分为二三也。”此则信宰予死难事者。(《史记 齐世家》,成子将杀大陆子方,田逆请而免,田豹与之车,勿受,曰:逆为予请,豹与予车,余有私焉。事子我而有私于其雠,何以见鲁、卫之士。服虔曰:子方将欲奔鲁、卫。予谓此亦子我即宰我之旁证也。孔门诸徒盛于鲁、卫,故子方如是云云耳。)余每疑宰我、子贡同列言语之科,而宰我居先,孟子称其智足以知圣人,其在孔门,明为高弟弟子矣。而《论语》载子我多不美之辞,如《昼寝》及《三年之丧》两章尤甚。诸弟子中,独写宰我最无情采。《论语》本成于齐、鲁诸儒,其书出于战国时。田氏已得志,而鲁亦为田齐弱。岂田氏之于宰我,固有深恨。而朝政之威,足以变白黑。则魏之何晏,唐之王叔文,固自不免为小人之杰。而宰我之于孔门,乃亦负此重冤。则甚矣知人论世之非易,而良史之不多得也!《史记》谓孔子耻之,岂不宜哉?(《论语》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有使民战栗之对。宋苏辙《古史考》云:哀公将欲去三桓,不敢正言,以古者戮人于社,故托社以问。宰我知其意,亦以隐答之。盖欲哀公伸威。夫子见事势不可妄动,故叠辞以折之。清儒方观旭《论语偶记》亦曰:哀公欲去三桓张公室,问社于宰我,宰我对以使民战栗,盖劝之断也。刘宾楠《论语正义》则曰:此时哀公与三桓有恶。观《左传》记公出逊之前,游于陵坂,遇武伯,呼余及死乎,至于三问,是其杌[木圼]不安,欲去三桓之心,已非一日。此社主之问与宰我之对,君臣密语,隐衷可想。又云夫子所云既往不咎,疑指平子言。平子不臣,致使昭公出亡。哀公当时必援平子往事以为祸本,而欲声罪致讨。夫子止之,盖知哀公之无能为,而不可轻于举事也。今按据此,宰我在鲁,已主去三桓,其仕齐而主去陈氏,殆无足怪。韩非《说林下》,宰予不举六卿,书不著,此明指宰予实当时一政治人物,特以官位未至六卿,故文不详其事耳。若宰我仅属孔门弟子,未尝从政,如颜、闵之俦,韩非何以作此语?《弟子列传》于颜回、子路之俦皆著其年,虽或不足尽信,亦自有传述,独宰我无年可考。见当时孔门于宰我之疏。虑宰我与回赐年相上下,既久于从政,及其死,无门人弟子为之道誉,而多权贵雠毁之辞,故致然尔。《容斋随笔》据《孟子》所载三子论孔子贤于尧舜语,以为当在孔子身后。阎若璩《四书释地又续》极称之,谓其妙在虚会。全谢山《经史答问》云:“为弟子称颂其师,必当在身后,是野人之言。宰我虽未知长于子贡与否,然孔子殁后,并无宰我出处踪迹,则先死又何疑?”《容斋》又云:“子路之死,孔子曰:由也死矣。又曰:天祝予。哭于中庭,使人覆醢。其悲之如是。不应宰我遇祸,略无一言。”以此疑死齐之妄,则又不悟记载之容有阙也。又《大戴礼 五帝德》称宰我问,言五帝德,乃在齐驺衍诸人后,疑亦齐人,而托之宰我。)

崔述《洙泗考信录》,亦不主宰我、阚止为一人,其辨曰:“阚我自名止,宰我自名予。阚我在齐事简公,宰我在鲁事孔子,乌得遂以谓一人?鲁哀公之五年,齐景公卒,公子阳生来奔。六年,陈僖子召阳生,阚止先待诸外。公子曰:事未可知,反与壬也处!是时宰我方从孔子于陈、蔡之间,由陈反卫,安得分身在鲁,而与简公共处?”今按:崔说甚辨,而实有可论。其谓宰我从孔子在陈、蔡之间,当据《论语 先进》“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两章。然《皇本》以四科十人别为一章,不与《从陈蔡章》相合。则前人固未必以十人谓即从孔子于陈、蔡也。(参读《考辨》第二十九。)且十人中,冉求明明于哀公三年为季康子所召。又三年而后及陈、蔡之难,时冉求正仕鲁。至哀十一年,为季氏帅师战清,见于《左传》。则此一人显然不从陈、蔡者。(毛氏《论语稽求篇》说,又引《史记 弟子列传》,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下接德行政事云云,及《盐铁论》云:七十子有名列于孔子之门,皆诸侯卿相之才,可南面者数人。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亦以此节为七十子有名之人,不属陈、蔡时言。《古注集笺》及《正义》均同此说。参读《考辨》第十九。)阎若璩《四书释地》云:“孔子厄于陈、蔡,年六十三,时子游年十八,子夏年十九耳,而既以文学名。”此亦误合《从我于陈蔡》章而言。不知乃孔子返鲁而后游、夏从游也。尤侗《艮斋杂说》引陈善辨曰:“陈、蔡从者,岂止十人,患难之时,何必分列四科?”其言允矣。当时从游弟子,据《孔子世家》有颜渊,子贡,子路。《弟子列传》有子张,已不可信。(参读《考辨》第二十九。)《吕氏春秋 慎大篇》有宰予,则益谬。其文曰:“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惫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子贡相与言。”按之《论语》,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何缘独宰予一人惫?此其无理尤显。无亦以昼寝者有朽木之喻,故遂以惫病归之一身耶?(《论语比考谶》曰:“邑名朝歌,颜渊不舍,七十弟子揜目,宰予独顾,由蹙堕车”,其轻诬宰予,亦与《吕览》一例。)盖《吕氏》此文,袭自《庄子 让王》,曰:“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固无宰予。而情事远胜矣。使崔氏据此而证《左传》之阚止,决不能为《论语》之宰我,则亦疏阔之论也。崔氏又谓:“《史记》宰我与田常作乱之说,即本之李斯,谓与田常相争,而措辞不审,遂若党于陈恒然者,非与李斯为二说也。”诚如其言,则孔子耻之一语,又作何解?

《弟子列传》又谓“宰予利口辨辞,孔子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夫宰我、子贡,同在言语之科。孟子亦曰:“宰我、子贡善为说辞”,此乃行人之职,才长专对,使于四方,不辱君命,非泛言利口也。(宋翔凤《论语发微》谓善为说辞,乃以微言垂教,非为行人使四方之谓。强以《公羊》家言说书,尤为无理。)子贡常相鲁、卫,(如孔子相夹谷之相。)其文辞多见于《左传》。后人又为虚造存鲁乱齐亡吴强晋霸越之事。(此见《列传》,前人辨者已多。)虽非信史,然假托者尚犹知子贡之善言语,为聘使之辞令也。今宰我在齐八年,见信于其君,而有言语之才,娴于辞令。岂不有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嘉言美语,足以传世?而遗闻轶事,曾无存者。徒见称为利口,一若与子贡之善言,异其类。而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若以为言行不相顾之小人。不知宰我之善言语,乃指政事应对,非指其私人之利口也。子贡曰:“恶居下流,众恶归焉。”司马迁传仲尼弟子,亦谓:“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或过实,毁或损真。”若宰我之与子贡,一则增美,一则加丑,甚矣是非传说之不可凭也!

猜你喜欢
  ●卷十四·邵博
  卷二十四·吴广成
  卷第一百一·胡三省
  卷之一千三百二十八·佚名
  卷之七十三·佚名
  八九○ 谕内阁着交四库馆再缮写全书三分安置扬州文汇阁等处·佚名
  卷一百十·司马迁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一 我只想到死·溥仪
  志第三十舆服下(原文)·范晔
  赵贵传·令狐德棻
  卷一百五十三·雍正
  卷三十·乾隆
  食货六六·徐松
  卷第六·佚名
  二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鸣善·隋树森

    张鸣善,名择,自号顽老子。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于其身世, 列举有“扬州人”、“北方人”、湖南人”等各说, 认为其祖贯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其先人于北宋末年南渡,家于湖南;鸣善久寓江浙,居扬州时间尤长,而家

  • 御选明诗卷九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九十三五言长律二徐祯卿谒严子陵祠言访羊裘隐荒台迹宛然岩崖祠屋缀天汉客星悬伊昔风云感丘园束帛戋神龙不可系造化独深全去矣孤踪邈怀哉大泽偏钓竿何嫋嫋石濑故溅溅郡以高名著山依汗简传余风犹

  • 寒山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共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 城中蛾眉女

  •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范晔

    卓茂 鲁恭 弟丕 魏霸 刘宽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父祖皆至郡守。茂,元帝时学于长安,事博士江生,习《诗》、《礼》及历算。究极师法,称为通儒。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

  • 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范晔

    刘玄 刘盆子刘玄字圣公,光武族兄也。弟为人所杀,圣公结客欲报之。客犯法,圣公避吏于平林。吏系圣公父子张。圣公诈死,使人持丧归舂陵,吏乃出子张,圣公因自逃匿。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夺。新市人王

  • 卷一百九十一·志第一百四十四·兵五等·脱脱

        ◎兵五   ○河北河东陕西义勇 陕西护塞 川峡土丁 荆湖义军土丁弩手 夔施黔思等处义军土丁 广南西路土丁 广南东路枪手 邕钦溪洞壮丁 福建路枪仗手江南西路枪仗手 蕃兵   河北、河东、陕西义勇 庆

  • 卷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司马光

      起屠維協洽(己未),盡玄黓閹茂(壬戌),凡四年。   孝哀皇帝元壽元年(己未、前二年)   春,正月,辛丑朔,詔將軍、中二千石舉明習兵法者各一人,因就拜孔鄉侯傅晏為大司馬、衞將軍,陽安侯丁明為大司馬、票騎將軍。   是日,日有

  • 卷一百 北燕录三·崔鸿

    冯素弗 冯素弗跋之长弟也慷慨有大志姿貌魁伟雄杰不羣任侠放荡不拘小节故时人未之竒也惟王齐见而异之曰拨乱才也惟结交时豪为务不以产业经怀弱冠自诣慕容熙尚书左丞韩业求婚业怒而拒之复求尚书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四·杨仲良

      哲宗皇帝   张舜民罢言职   元祐二年四月甲辰,诏张舜民特罢监察御史,依前秘阁校理、权判登闻鼓院,仍令赴馆供职。先是,舜民言:『夏人政乱,权归梁氏已久。自秉常死,挟乾顺专横滋甚。去年虽数遣使入朝,然权臣争权,传闻多

  •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第十四·班固

    (淮南厉王刘长,衡山王刘赐,济北贞王刘勃)【原文】淮南厉王长,高帝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帝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美人,厉王母也,幸,有身。赵王不敢内宫,为筑外宫舍之。及贯高等谋反事觉,并逮治王,尽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

  • 王懿传·李延寿

    王懿字仲德,是太原祁县人,自己说是汉朝司徒王允的弟弟幽州刺史王懋的七世孙。祖父王宏在石季龙那里做官,父亲王苗跟随苻坚做官,都达到二千石的级别。王仲德少年的时候性格沉稳,有主意和智谋,侍奉母亲很恭谨,学问通晓陰陽,精解

  • 卷十三 鲁呼争立·李有棠

    〔喜隐事附〕太宗天显四年冬十月甲子,诏皇帝鲁呼帅师趣云中,讨郡县之未附者。鲁呼,一名鸿观,字奚隐。太祖第三子。母曰舒噜太后,最所钟爱。少勇悍多力,性残酷,小怒辄黥人面,或投水火中。太祖尝奇之,曰:“吾家铁儿也。”尝大寒,太

  • 38.廉颇负荆请罪·林汉达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

  • 附录·荀况

    本书采摭文献要目[说明]为了节约篇幅,本书在引用文献时往往不详加标明。凡校改原文,只标出文献简称;而解释文义,则大多不注明出处,仅于疑难之处注明“×××说”。为了便于读者在深入研究时进行查考,现详列其

  •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三(末)·窥基

    沙门基撰经尔时世尊(至)无能测量者赞曰。下二十一颂分之为二。初十七颂半颂前二妙。后三颂半劝发信心。显今说实。初中复二。初二颂总颂二妙。后十五颂半别颂二妙。此即初也。初一颂总叹法师妙。后一颂总叹法妙。总叹

  • 先觉宗乘卷一·圆信

    径山语风老人 圆信 较定无地地主人 郭凝之 汇编维摩大士维摩会上。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文殊曰。我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菩萨入不二法门。於是文殊又问维摩。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

  • 鹤林天树植和尚语录序·佚名

    嘉兴大藏经 鹤林天树植禅师语录鹤林天树植和尚语录序余幼事举业于正心诚意之外凡老庄百氏之书心弗好也闻浮屠见性成佛之说窃常疑之及壮而游宦四方间有以尊宿语言文字进者每于披阅但增闷惫未常不掩卷静坐忽于言外得之

  • 袖中锦·佚名

    一卷。宋太平老人撰。《四库全书·杂家类存目》谓,“旧本题宋太平老人撰,不着名氏。其书杂钞说部之文,漫无条理,命名亦不雅驯。盖书贾所依托。曹溶不考,误收入《学海类编》。”全面否定此书。今检其书,共记天下第一、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