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六、魏文侯二十五年乃子击生非子罃生

魏徙大梁乃惠成王九年非三十一年辨

阎若璩著《孟子生卒年月考》,论《纪年》不足信,举两事。一曰:“《纪年》云:惠成王六年,徙都大梁,不知是年秦孝公甫立,公孙鞅未相,公子卬未虏,地不割,秦不偪,魏何遽迁都以避之?”又曰:“《六国表》《魏世家》并云子罃生于文侯二十五年辛巳,三十八年文侯卒,武侯立,凡十六年而后惠王立,是年已三十。若如《纪年》,文侯五十年卒,武侯二十六年卒,以生辛巳计之,惠王元年,已五十三。立三十六年卒,已八十八。更以襄王十六年为改元后之年,不一百四岁乎?《纪年》不可信如此。”今按:《纪年》与《史》牴牾,阎氏以《史》说绳《纪年》,宜其不可通也。余考魏灭中山。在文侯四十一年,(详《考辨》第五十四。)其时子击尚年少,故文侯见中山使者赵苍唐,而曰中山君长短若何也。(《韩诗外传》《说苑》。)疑《史》书二十五年子击生子罃者,是年实子击生。史公既博采杂说,误谓伐中山在十七年,而子击之生转在其后,显属舛乖,故乃谓子击又生子罃也。其实击生于文侯之二十五年,至四十一年灭中山,击年十七,始守中山。后三年,苍唐为使,则击年二十左右。其少子挚,(《韩诗外传》作訢,此从《说苑》。)当十五六以下,正舔犊爱厚时矣。是年召子击,改封子挚,即中山武公也。(详《考辨》第四三又五四。)据此则武侯年二十六始立,立二十六年,五十二岁而卒。至惠王年岁无可考。惟武侯之卒,犹未立嫡,惠王与公中缓争立,在位又五十二年,则其即位在壮岁可知。此不得谓《纪年》之误。

其前一事,细按知亦《史》误。惠王十八年,魏围赵邯郸,齐救赵。孙膑教田忌曰:“救闘者不搏扌戟,形格势禁则自解。今梁、赵相攻,轻锐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衝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魏志 王昶传》,高贵乡公三年三月,王昶增邑迁官诰:“昔孙膑佐赵,直湊大梁。”)则其时魏已都大梁也。若犹在安邑,大梁乃外鄙,何为释其久围必得之赵,而渡河远救乎?《世家》魏徙大梁在三十一年,而三十年魏伐韩,齐田忌救韩,亦直走大梁。庞涓、太子申去韩还救,涓死申虏。(语均详《孙吴列传》。)此又情势之至显者。使大梁非魏都,何以大将、太子顷国奔救,若此之惶促耶?《通鉴》于此两役,皆云直走魏都,易去大梁字,盖亦已疑《史》说之不可通。而不知《史》言大梁固不误,特误于不知其时大梁之已为魏都耳。又《秦纪》:“孝公十年,(即魏惠十九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年表》《商君传》均载此事,而独不见于《魏世家》。盖安邑魏都,其君在焉,岂得围而便降?而徙都犹在十二年后。殆史公亦自知其不可安而灭去之者。(《通鉴》于周显王十七年书秦大良造伐魏,不书安邑降秦,亦为《魏世家》所惑。)《志疑》觉其不可通,而谓安邑乃固阳字误,(《日知录》亦谓是字误,然不应三处皆误也。)则亦屈为弥缝,而不悟其破绽之不止于此也。又《秦策》:“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此即《齐策 说闵王篇》从十一诸侯以朝天子事。详细《考辨》第八三。)”《通鉴》:“显王二十六年,秦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胡《注》引《括地志》曰:“逢泽在汴州浚仪县东南二十四里。”据此则逢泽近大梁。《秦策》云“退为逢泽之遇”,知其时魏已都大梁。否则渡河而南,远至逢泽,何云退?故知《史记》三十一年徙都大梁之说必误,不得据以疑《纪年》也。且其前赵徙邯郸,韩徙郑,亦岂得以见逼而迁为说?又是年与秦战败少梁,公叔见虏,即谓见逼而迁,亦正合情事。阎氏考古精博,而论孟子年岁多疏。以自来治先秦史,多不信《纪年》,阎氏亦未能免也。

胡朏明论《纪年》,谓:“此书乃战国魏哀王时人,往往称谥以记当时之事。如鲁隐公及邾庄公盟于姑蔑,晋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明系春秋后人约《左传》之文仿经例而为之,与身为国史承告据实书者不同。”阎若璩则曰:“《史记 魏世家 索隐》引《纪年》曰:二十九年五月,齐田肦伐我东鄙,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郸伐我北鄙,王攻卫鞅,我师败绩。此非当时史官据实书当时之事乎?与《春秋》曷异乎?”今按二氏说皆是也。盖《纪年》于战国事多可信据。春秋以上,容多传闻异说,不可信者。正由战国时事,乃出当时史官据实而书,其前则由杂采他书传说而成故也。(吕东莱《大事记》亦云:“《竹书》盖魏国当时之史,其载前世治乱,虽多讹谬,至于书战国事,必可信。”此论最确。)

余既辨《史记 魏世家》梁惠王徙都在三十一年之误,其后得读朱右曾《竹书纪年存真》,则已先辨之,而其论有余所未及者。谓:“惠王之徙都,非畏秦也,欲与韩、赵、齐、楚争强也。安邑迫于中条、太行之险,不如大梁平坦,四方所走集,车骑便利,易与诸侯争衡。赵之去耿徙中牟,又徙邯郸,志在灭中山以抗齐、燕。韩之去平阳徙阳翟,又徙新郑,志在包汝颍以抑楚、魏。岂皆为避秦哉?《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齐王大发师以救之,秦兵罢。齐将求九鼎,颜率曰: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久矣。鼎入梁,必不出。晖台、沙海,皆大梁地。(按《元和志》:“沙海在汴州开封县北二里。”)是时为东周惠公。惠公薨于梁惠王十一年,则梁之徙都在前,彰彰明矣。本书三十一年,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传闻者乃以为沟之岁为迁都之年,而史迁又巧为安邑近秦之说,遂不知《竹书》之为实录矣。”据朱说,魏徙大梁年,自以《纪年》为信。惟《水经 渠水注》《汉书 高帝纪 注》引《纪年》,皆作“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而《史记集解》《孟子疏》引,皆作九年,两说相歧。朱氏据《水经注》编入六年,余则依《索隐》定在九年,此其异。

余草《诸子系年》稿粗定,乃博涉诸家考论《纪年》诸书以相参证,最后惟雷氏学淇《纪年义证》未得见。雷氏书亦能辨《纪年》真伪,当与朱氏《存真辑校》同列,非陈氏《集证》以前诸贤之见矣。然余犹得读其《介菴经说》略窥一斑。其论孟子时事,盖亦得失参半。粗具涯略,未尽精密。而论魏徙大梁,则其说犹在朱氏《存真》之前。朱氏之说,雷氏又复先言之。兹再钞录,以见考古之事,虽若茫昧,而烛照所及,苟有真知,无不同明,有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者,而亦所以志余之陋也。雷氏之言曰:“魏徙大梁之说,当从《竹书》。魏之迁都,不必定因秦虏太子,地东至河,逼近安邑也。战国时,秦及韩、赵皆尝迁都,岂皆有所逼乎?且《世家》谓襄王五年,始予秦河西地,七年,始尽如上郡于秦。是惠王三十一年时,秦地亦未尝东至河也。若云迁都之岁,秦实虏其太子,则《年表》亦有九年与秦战少梁,虏我太子之说,此史迁之所以误此为彼欤?考《竹书》九年迁都后,与赵榆次、阳邑,发逢忌之薮以赐民。韩人来伐,军于晶泽,王与釐侯会于巫沙。十三年,又归郑侵地,釐侯数来朝。二十八年,齐败我马陵。三十一年,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按惠王十年先已入河水于圃田,又为大沟而引圃水,见《水经 渠水注》。顾栋高云:“圃田泽在今开封府中牟县西北七里。”)此实皆九年迁都之证。盖惠因迁都而睦陋惠下,韩疑其逼近相并,故来伐。即《史记》败韩于浍之事也。浍即郐水晶泽,乃韩、梁界上之地,今在尉氏西南。韩即败而就赵,遇于上党,(原注:见《赵世家》。)使为解和,故与釐侯会于巫沙也。马陵之战,《国策》称申为梁太子。《史记》谓齐使田忌将而直走大梁,庞涓闻之,去韩而归。设非九年迁都,此何以云耶?盖子长误以三十一年公子卬之事为虏太子痤,又误以三十一年北郛之役谓即迁都也。”(原注:《索隐》疑迁都当在二十九年师败于秦之后,亦误。迁都在四月,败在十月。)越一年,得见雷氏《义证》写本,其议论与《经说》大同。(雷氏《义证》初无刻本,其家以稿本送北京大学蔡孑民校长,请求传刻,由象山陈汉章教授为之校字。余见其稿于北平读书馆,迻写一通。嗣为排印流传。适值抗战军兴,遂不及有所题识也。)余复节录十数条,散入诸篇,间加商订。又越年,得见其《考订》十四卷,议据略同,而不如《经说义证》之详。(又按:谓《史记》误以北郛之役为徙梁之年,周广业《孟子四考》亦先言之。)

余又考魏源《古微堂外集 孟子年表》亦辨此事,谓:“《史记 魏世家》惠王九年,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螦痤,而《年表》则曰虏我太子,盖误以是年虏公孙痤之事为《世家》三十一年秦虏公子卬之事,因又误以是年徙都大梁之事移于三十一年。”此说亦与雷氏相似,皆主梁于九年迁都也。再观于雷氏睦邻惠下,韩疑逼来伐之说,则迁梁之年,固当以九年为定。(又阅张宗泰《竹书纪年校补》,谓六年之说,与近本在显王四年者同,当从之。然今本或自据《水经注》《汉书》定在六年。今本之去取,不足即为九年、六年说之定谳。)

又按《汉书 地理志》魏县,应劭曰:“魏武侯别都。”王先谦《补注》引《续志》:“魏县故城内有武侯台。”元城,应劭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因而遂氏焉。”《水经 河水注》:“河水左会浮水故渎,昔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志》曰:赵南至浮水繁阳,即是渎也。”据此,魏之去安邑,且不自惠王始。武侯已徙魏县,其公子元食邑元城,亦正与武都密迩。至惠王益徙而南,遂越大河而居梁。赵以中牟易其故都。决不为避秦而徙,益以显矣。(中牟有河南、河北两处。河南中牟近大梁,时盖赵地,故以易之魏也。)

又按《水经 浊漳水注》:“邺,本齐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也。后属晋,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故曰魏也。”然则魏文初年,先曾都邺矣。(西门豹治邺,屡见称述。《魏世家》卜相一文,“西河之守,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于邺称内,正以其为魏都。故《寰宇记》(卷五十五相州下)云“《史记》曰,魏文侯出征,以西门豹守邺”,则为魏都也。而《魏策》“西门豹为邺令,辞乎文侯”云云,《淮南子》“西门豹治邺,文侯身行其县”云云,则似西门豹治邺,魏文已不居邺。则或仍居安邑。要之其时诸侯都邑,迁徙无常,又不一其居,固不得以后世之事相比例。)《汉志》谓魏绛自魏徙安邑,至惠王而徙大梁,其实亦疏说耳。(《秦策》:“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韩康子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则魏至桓子时固尚居安邑。)方氏《通雅》云:“赵自晋献赐赵夙耿,赵襄子居原,简子居晋阳,献侯居中牟,敬侯元年始居邯郸。”屡迁其居,正与魏似。

又《浊漳水注》同条引《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邺师败邯郸师于平阳。”考之《魏世家》:“武侯卒,子罃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罃与公中缓争为太子,今魏罃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懿侯说,乃与赵成侯合军伐魏,战于浊泽。(雷氏《义证》云:浊泽近安邑。《括地志》所谓浊水原出蒲州解县东北平地者也。)魏氏大败。赵欲立公中缓,割地而退。韩欲两分魏。赵不听,韩不说,以其少卒夜去。”《索隐》云:“《纪年》武侯元年,封公子缓。赵侯种、韩懿侯伐我取蔡。(《水经 沁水注》,《路史 国名纪》皆作葵。《索隐》作蔡,乃字误。司马彪《郡国志》“山阳有鄈城。”京相璠曰:“山阳西北六十里有鄈城。”雷氏《义证》云:“今故址在河南修武县西北界上。”)而惠成王伐赵围浊阳。(《义证》云:“浊阳赵邑,即上党浊漳水北之邑名也。”)七年,公子缓如邯郸以作乱,是说此事也。”王氏《竹书辑校》云:“武侯元年,当作惠成王元年,据本文自明。”余考魏武侯立年二十六,公子缓又惠成王弟,诚不能于武侯元年封。王氏辨是也。窃疑惠王元年封缓盖居邺,而惠成王则居安邑。一为文侯、武侯旧都,一则魏绛以来所居。东西分踞,对抗之势已成。故公孙颀谓其挟上党,固半国也。七年,公子缓如邯郸作难,雷氏《考订》谓是七月之误。惠成王封缓七月而缓与赵谋,结韩伐魏,欲杀罃自立也。惠王封缓本出不获已,非情Q欲Y封之。云邺师,正指公仲缓而言。否则《纪年》魏史,不应自称本朝为邺。韩人主两分魏地,虽不能行,而缓之与罃固已东西对峙,俨若两国。公仲缓居邺近赵,赵主立缓,无缘相攻。盖韩以与赵不合而去,魏惠遂得败赵、邺之师。疑《水经注》所引,当作败邺师、邯郸师于平阳。《后汉 郡国志》邺有平阳城。《水经 浊漳水注》:“漳水又迳平阳城北”,即此。《义证》:“平阳故址,在邺城西北二十五里。”是平阳即在邺。赵、邺之联军既败,惠王乃得固其位。《世家》所谓:“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和也。”二家谋不和,明指赵、韩而言。赵、韩联军,故先败魏于浊泽及葵。及韩退而赵败,魏以得全,然亦未能并邺。自是魏县邺城终入于赵,魏不得复有之。即《水经 河水注》所谓:“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也。而此后韩与惠王睦,魏乃修宿仇,卒拔邯郸,胥于此种其因。此虽推测之辞,亦差可补逸史之阙文。而邺之曾为魏都,亦可藉作助证矣。(陈氏《集证》亦疑《水经注》此条,而云“原文当作败郑师邯郸师于平阳”,则未是。雷氏《义证》谓“邯郸之师取道于邺而归,邺之守令要而击之”,更属强说。又按《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五引《竹书纪年》云:“梁惠成王败邯郸之师于平阳”,足为我说之证。)

又按《魏世家》:“武侯二年,城安邑、王垣。”《索隐》引《纪年》:“十一年,城洛阳及安邑、王垣。”朱右曾《纪年存真》云:“洛阳当作洛阴。《史记》文侯攻秦,还筑洛阴是也。故城在陕西同州府大荔县西。安邑故城在山西解州夏县北。王垣故城在山西绛州垣曲县西。(徐文靖《统笺》“洛阳疑当作汾阳”,不如朱说为审。)盖皆边秦兵争之地,故为城之。”此亦足证其时魏都决不在安邑。否则当时史官,亦不如此为记。

猜你喜欢
  ●卷十三·魏泰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一·佚名
  卷之七百五十四·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九·佚名
  提要·司马光
  第五十二册 天聪六年四月·佚名
  卷十八·温达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九下·袁枢
  ●九 徙五国城·佚名
  哥舒翰传·刘昫
  种放传·脱脱
  吕大防传·脱脱
  乐一·徐松
  奏谳书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乔吉

    (外扮白文礼引杂当上,诗云)一溪流水泛轻舟,柳岸游人饮巨瓯。自在扬州花锦地,风光满眼度春秋。小生姓白名谦,字文礼,扬州人也,颇有几贯赀财,人口顺以员外呼之。今有杜翰林以公差至此,明日回程,小生备下蔬酌,与他送饯。令人请去了

  • 卷五·贾岛

    钦定四库全书 长江集卷五 唐 贾岛 撰 送雍陶入蜀 江山事若谙那肯滞云南草色分危磴杉隂近古潭日斜褒谷鸟夏浅巂州蚕吾自疑双鬓相逢更不堪 张郎中过原东居 年长惟添懒经旬止掩关高人餐药後下马此林间对坐天将暮同来

  • 卷二百三十八·表第二十九·脱脱

        宗室世系二十四      《宋史》 元·脱脱等

  • ◎职官十二·徐天麟

    ○告宁(休沐)告归。(高纪,高祖尝告归之田,李斐曰,休谒之名,吉曰告,凶曰宁,孟康曰,古者名吏休假曰告,汉律吏二千石,有予告,有赐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也,赐告者,病满三月当免,天子优赐其告,赐得带绶印,将官属,归家治病,至成帝时,郡国二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纪昀

    列传五代 【十四】○五代十四郭延鲁 华温琪 苌从简张筠杨彦询 李周刘处让 李承约 张希崇相里金 张廷蕴 马全节皇甫遇 安彦威 李琼刘景岩郭延鲁华温琪苌从简张筠杨彦询李周刘处让李承约张希崇相里金张廷蕴马

  • 附录三籀经堂类稿选文·佚名

    海疆防堵疏请禁止夷民干预地方片盘获台湾逆首疏请办闽省会匪疏请禁淡水硫磺出洋片条陈省贼匪情形疏海疆防堵疏江南道监察御史臣陈庆镛跪奏:为台湾防堵,亟宜照奋团练,以靖海疆、以洽舆论,仰祈圣鉴事。窃惟福建台湾一府,孤悬

  • 陆山才传·姚思廉

    陆山才字孔章,吴郡吴人。祖父陆翁宝,曾任梁尚书水部郎。父亲陆氵凡,曾任散骑常侍。陆山才年轻时风流倜傥,爱好崇尚文史,范陽的张缵及其弟张绾,都很钦佩敬重他。初任王国常侍,迁任外兵参军。不久因父亲生病,回家侍奉赡养老父。

  • 高邦佐传·张廷玉

    高邦佐,字以道,襄陵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寿光知县。他在寿光教民垦荒,招集流亡百姓三千余家。后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在任永平知府时,疏浚滦河,修筑长堤,裁制税使高淮,使他不敢肆意横行。后调任天津兵备副使,平息大

  • 湛若水传·张廷玉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弘治五年(1492),科考乡试中举。从陈献章学习,不乐于求功名,后奉母亲之命,入南京国子监。弘治十八年参加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看了他的考卷赞叹道“:不是白沙陈献章的学生写不出这样的文

  • 十四年·佚名

    (己未)十四年大明嘉靖三十八年春正月1月1日○癸酉朔,上具冕服,率百官,行望闕禮于勤政殿庭,又賀聖烈仁明大王大妃及恭懿王大妃。禮畢御殿上,受百官賀,入大內,進豐呈于兩殿。午時,具翼善冠、袞龍袍,御勤政殿,行會禮宴,承旨、史官等入

  • 十九年·佚名

    (己卯)十九年清嘉慶二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甲午朔,詣昌德宮璿源殿,行正朝茶禮,王世子衛內隨詣。○召對。○別講。○頒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1月2日○乙未,應資老人下批,百歲者四十人。1月7日○庚子,詣太廟展拜。○別講

  • 卷五十二·康熙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五十二祭统祭统是不专主於法与义统而论之之谓陈氏祥道谓是总序大纲穿贯百职统成一礼而见其始末此所以始於心怵而终於观政也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礼礼有五经莫

  • 卷十三·赞宁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今东京封禅寺圆绍传释圆绍,姓孙氏,其先富阳人也,祖官于南燕,因为滑台白马人焉。年及识环,天然俊迈。邻儿戏玩,我且恬然;群从追随,我惟闲静。年当十八,方遂志出家,师事明福寺正觉禅师。觉

  •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二·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二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复次。云何修一习一 所缘诸相作意。谓即于彼彼诸相。作意思惟。以思惟故。能作四事。谓即修一习一 如是作意。又能远彼所治烦恼。又能练此作意及余。令

  • 父子合集经卷第九·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睹史多天授记品第十七   尔时会中。有八十俱胝睹史多天子。见诸阿修罗王。乃至焰摩天等。于世尊所作诸供养。复闻如来与授无上大菩提记

  • 卷第八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五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十五如契经说。有一苾刍来诣佛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说有明界净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

  • 本草图经·苏颂

    本草著作。一名《图经本草》。20卷,目录1卷。宋苏颂奉勅撰于嘉祐三年至六年(1058~1061年)。作者仿唐代编《新修本草》之法,征集全国各地药图及解说,调查外来药并索取标本,绘制本草图,别撰图经。本书无总论。1~18卷大致

  • 太上正一咒鬼经·佚名

    《太上正一咒鬼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乃天师所说。内有神咒十余条,皆用于召神斩鬼魅、野道、妖精。又称正一真人告诉诸祭酒弟子,凡有病痛及官狱、水火之灾,或宅中有鬼,诵此神咒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