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孔子去卫适陈在卫灵公卒后非卒前辨

余既考定孔子去卫在灵公之卒岁,而犹有说者,余疑孔子之去,未必在灵公卒前,而应在灵公之卒后也。何以言之?凡言孔子去卫在灵公卒前者,以《论语》“卫灵公问陈,孔子明日遂行”为据。然此事与《左传》答孔文子语大相类,而彼尤详备。崔述曰:“此本一事而传闻者异也。以理度之,灵公问陈之失小,孔文子问攻太叔之失大。彼可勿行,而此则当去。彼可因所问而导之以礼,此则但当以不对拒之。窃疑《左传》为得其实。”是《论语》此章,固已不可信。《世家》据《论语》而增之,曰:“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鸿,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行。”是谓孔子并不以灵公之问陈行,而灵公乃以孔子之一对而遽衰其礼貌也。其去理益远。其他《世家》载孔子去卫之故,又曰:“灵公与夫人同车,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丑之,去卫。”此事亦本《论语 子见南子章》而增益之。子见南子一事,昔人自孔《注》以下,率多疑者。次乘过市,尤为难信。必谓孔子于灵公卒前去卫,实无的据。(太史公《报任少卿书》,亦谓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文选》注引《家语》,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出,令宦者雍渠参乘,使孔子为次乘,游过市,孔子耻之,于是去卫过曹。此言适陈,未详。今按过曹适陈,实一串事。惟谓居卫月余即去,决不可信。若果如此之决,亦不当屡去而屡返矣。故知《家语》与《世家》,实同一不可信也。)孟子曰:“孔子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孔子至卫,已当灵公三十八年,至灵公卒,先后五年。卫多贤臣,灵公亦好贤,于孔子未必遽失礼。故余疑孔子之去,乃在灵公之卒后也。

《年表》卫灵公卒后一岁,孔子过宋,是年夏,即至陈。灵公卒在前年夏,若孔子在夏前行,何以淹滞卫、曹之境,有一年之久?谓孔子以灵公卒后去,则时日适合。又《论语》有冉有、子贡问为卫君乎一章,崔述曰:“《论语 为卫君章》,冉有、子贡问答之辞皆似在卫之时,有所讳而不敢深言者。”又曰:“此章所称卫君,先儒皆以为出公辄,玩其辞意,良然。此章问答,当在孔子返卫之初。”余则谓此章在孔子去卫之前也。春秋哀二年夏,卫灵公卒,六月乙酉,晋赵鞅纳卫太子于戚,子父相抵之形已成。时孔子犹未去卫,二子之问如此,最切情事。(《论语集解》引郑玄曰:“卫君谓辄,卫灵公逐太子蒯聩,公薨而立孙辄,后晋赵鞅纳蒯聩于戚,卫石曼如帅师围之,故问其意助辄否乎。”石曼姑围戚在哀公二年春,时孔子方过宋适陈,郑氏未能详定孔子去卫之年,而漫述蒯聩、辄相抗之事,故援引石曼姑围戚以明以子拒父之实。实则当晋师纳蒯聩而卫不之迎,已显有敌抗之迹,二子之问,宁必俟卫人围戚以后?然郑氏此注,犹不以此章问答为孔子返卫后事。《史记 孔子世家》于孔子返卫后仅记子路问卫君待子为政一节,似亦不以此章为同时语。至苏子由《古史》乃以此段问答谓在鲁哀六年孔子返卫之后,而崔述承之,不悟以子拒父,自是当时惊人一大事,且孔子与诸弟子在卫已久,于其事尤应关切。虽已去卫,而师弟子之间,岂有不相与问答讨论以定其事理之是非。而谓远在出公四五年后,孔子重返卫,乃始见询及之耶?此皆误于以孔子在卫灵卒前已去卫,故于《论语》此章,不得不系之于孔子返卫之后。今定孔子于灵公卒后始去,而此章问答,正在临去之前,若较旧说为远胜。又按:《朱子语类》“夫子为卫君乎,若只言以子拒父,自不须疑而问。今冉有疑夫子为卫君者,以常法言之,则辄亦义所当立者也。以辄当立,故疑夫子助之。方实问辄之逃,当在灵公薨而夫人欲立之时,曰:然”,是亦见此章问答当在灵公初薨,辄初立时矣。惜为旧说缠缚,未能明白辨析耳。又张文檒《螺江日记》、王崧《乐山集》皆不信夷、齐让国事,对此章特创别解,然定为灵公初薨时问答,仍无害。)则孔子之去卫,当在此年六月后也。(又按:《论语》仪封人请见,阎氏《释地》云:“孔子时,卫都濮阳,为今大名府开州。仪邑城在今开封府兰阳县西北二十里,乃卫西南境,距其国都五百余里。不知孔子先至国而后至仪邑,或由仪至国都,皆不可知。要为第一次适卫无疑。何则?封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丧失位去国。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使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天生夫子,岂为鲁国已乎?其语与情踪正合。”余谓仪邑既远在卫西南境,孔子自鲁适卫,何须迂迴而过其地?此殆孔子去卫适陈时事,封人所说亦可通,不必定指去鲁言也。阎氏既详考其地域,而犹曲为之说者何哉?林春溥《孔门师弟年表后说》亦主此事在去卫适陈时。周柄中《四书典故辨正》谓“仪乃浚仪,今祥符,非仪封,乃去卫适陈要道”,其辨已是。惟说木铎仍引阎氏为去鲁适卫时,自相牴牾。)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六 卢辩·令狐德棻
  卷一百六十七 皇祐元年(己丑,1049)·李焘
  第六十八回 结丁零再兴燕祚 索邺城申表秦庭·蔡东藩
  第五回 彭家珍狙击宗社党 段祺瑞倡率请愿团·蔡东藩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四十八·乾隆
  ○肃军政第四·宋濂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一十·佚名
  卷之三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十一·佚名
  世家卷第五 高丽史五·郑麟趾
  公子列传第十七·司马迁
  武悼杨皇后传·房玄龄
  卷一百五十·雍正
  卷十三·佚名
  卷五十九·纪昀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五十七·彭定求

        卷657_1 【钱尚父生日】罗隐   大昴分光降斗牛,兴唐宗社作诸侯。伊夔事业扶千载,   韩白机谋冠九州。贵盛上持龙节钺,延长应续鹤春秋。   锦衣玉食将何报,更俟庄椿一举头。   卷657_2 【寄前户部陆郎中

  • 序·王国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着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而为此学者,大率

  • 卷三十·范成大

    钦定四库全书石湖诗集卷三十宋 范成大 撰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并序】余归石湖往来田家得岁暮十事采其语各赋一诗以识土风号村田乐府其一冬舂行腊日舂米为一岁计多聚杵臼尽腊中毕事藏之土瓦仓中经年不坏谓之冬舂米其二

  • 石田诗选巻五·沈周

    (明)沈周 撰○古迹泊百花洲效岑参长濠春来水如油吴王昔日百花洲水流花谢三千秋古人行乐今人愁沉沉细雨停孤舟岸上人家灯满楼红帘火影照中流还闻吹箫楼上头客梦不熟翻黄紬翻黄紬夜悠悠拂吴钩赋逺游和张光弼歌风台韵大风

  • 卷十一 晋泰始元年起·王夫之

      〖一〗   魏削宗室而权臣篡,晋封同姓而骨肉残,故法者非所以守天下也;而怀、愍陷没,琅邪复立国于江东者几百年,则晋为愈矣。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兴亡之修短有恒数,苟易姓而无原野流血之惨,则轻授他人而民不病。魏之授晋

  • 卷五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五十八 【起丁亥陈主伯宗光大元年周武帝天和二年齐後主纬天统三年○止庚子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周静帝大象二年】凡十四年 表例说 见第五十六卷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五十八

  • ·中元约·丁曰健

    台地七月中元节近,向有普度之俗,糜费极多。如祭享祖先,有余者牺牲、粢盛,固宜求备,而不必家家演戏设醮;无力者亦当量家有无,尽其致孝之诚。事死如事生,倾赀耗产,如先人尚在,其心亦不安;此理甚为易晓。更有父母兄弟,

  • 何戢传·萧子显

    何戢字慧景,庐江飅人。祖父何尚之,宋时任司空。父亲何偃,曾任金紫光禄大夫,受到宋武帝的礼遇。选何戢做山陰公主的丈夫,拜为驸马都尉。初官秘书郎,太子中舍人,司徒主簿,新安王文学,秘书丞,中书郎。景和元年(465),山陰公主向帝请

  • 欧阳一敬传·张廷玉

    欧阳一敬,字司直,彭泽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进士。任命为萧山知县。征招授职为刑科给事中。弹劾太常少卿晋应槐任文选郎时的劣迹,而且南京侍郎傅颐、宁夏巡抚王崇古、湖广参政孙弘轼都是应槐选拔的,都应当被罢免。吏部

  • 卷二百十三之三·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十三之三 朱批迈柱奏摺 雍正七年正月十九日湖广总督【臣】迈柱谨 奏为奏 闻事雍正七年正月十九日据湖南布政使赵城禀称辰沅靖道王柔来到

  • 卷一百五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五十九人物志三十九大臣传二十五【满洲正白旗四 迈图 郎坦阿密逹 硕岱 伊巴罕 逹哈塔 玛尔汉 觉罗舒恕 费扬古 桑格】迈图迈图满洲正白旗人姓佟佳父乌进世居哈逹国初来归任典

  • 礼乐征伐自谁出?·孔子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1)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②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③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④不议。” 【注释】 (

  • 卷三十六·林之奇

    <经部,书类,尚书全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三十六宋 林之奇 撰周官        周书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周官惟周王抚万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绥厥兆民六服羣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董正治官王曰若昔大猷

  • 卷一百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十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一百十七祭先圣先师蕙田案古者立学必祭先圣先师所以报本反始崇德而劝学也其礼有三曰释奠曰释币曰释菜释币告祭用之礼不常行常行之礼

  • 覆浚然比丘书·太虚

    浚然比丘慧鉴:函悉。留心护教,具征信愿。师子尊者被难,原有付法藏传所说,唯例如中国遭唐武宗之难,非即全断灭,故不妨仍有人继续。近人发现敦煌石室唐写本楞伽师资记──日人某已印行──,亦有达摩承续传至黄梅、弘忍下诸师之

  • 罗云忍辱经·佚名

    西晋沙门法炬译  阿难曰。吾从佛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鹙露子与罗云俱。以平旦著衣法服。执持应器。入城求食。时有轻薄者。逢见两贤。意念曰。瞿昙沙门。第一弟子。与罗云分卫。即兴毒意。取地

  • 朱门·林语堂

    长篇小说。林语堂。1953年美国出版英文本,1976年台湾远景出版中译本。该书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三,但故事与前两部没有联系。小说写三十年代初期西安一个记者与女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在西安学生举行声援“一·二八”抗

  • 圆明园总管世家·佚名

    《圆明园总管世家》,作于民国年代,讲述了圆明园的守护与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