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六、晋出公以下世系年数考

《史记》载晋出公以下世系年教,《世家》《年表》互岐,细核多误,颇不足信。余考《晋世家 索隐》引《纪年》,文字虽略,实可依据,以订《史记》之失。今具列异同,重为写定。如韩、赵、魏杀知伯,乃出公二十二年事。而《史记 晋世家》及晋《表》均谓此为晋哀公四年,此与《纪年》说迥异。盖《年表》出公仅十八年,《世家》又止十七年,其实皆误。考出公十七年,据《世家》乃知伯与三家共分范、中行地。《世家》乃即以是年为出公出奔之年。《年表》因于明年书襄子元,而晋哀之元则又误后一年也。(《史记 晋世家》:“出公立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韩怡《竹书纪年辨正》谓:“出公盖以晋之十七年奔齐,薨在周贞定王十七年,道死谓死于外,非必奔齐而遂死于路也。《史记》统序未见清析。”今按如韩说,出公以十七年出奔,又七年而始卒,其间晋不得久无君,则韩说非也。《史记》自误以三家杀知伯事为四卿分范、中行事。又或误以贞定王十七年为出公之十七年,而今本《伪纪年》又据《史记》而误。韩氏迁就《伪纪年》立辨,宜亦误矣。韩氏书极少见,而疏陋无可取,姑采一条于此。)

出公二十三年奔楚,乃立敬公。《世家》为哀公骄。《年表》作哀公忌,后又有懿公骄。梁氏《志疑》云:“考《素隐》《正义》引《世本》,昭公生桓子雍,雍生忌,忌生懿公骄,与晋、赵两《世家》称骄为昭公曾孙合。则忌是哀公,骄是懿公。忌与骄乃父子。《晋世家》误以懿为哀耳。《纪年》谓立昭公孙敬公,盖懿又谥敬,特误以曾孙为孙也。疑忌既早死,未尝为君。哀公之称,当是其子追谥。继出公者,必懿公骄,非哀公忌矣。”雷氏《义证》则谓:“《晋世家》明云立昭公曾孙骄,为哀公,《赵世家》又谓骄是懿公,则哀、懿自是一人之谥。犹周之贞定王,《左传》《正义》《世本》或称贞王,或称定王也。《竹书》又谓哀懿公即敬公耳。谓敬公是昭公之孙,孙即曾孙,犹《鲁颂》谓僖公为周公之孙。盖孙是后裔之大名,非必皆子之子也。”今按:哀懿古音近,雷氏谓哀懿乃一人之谥,是也。又按《年表 正义》谓:“出公道死,知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哀公大父雍,晋昭公少子,号戴子。生忌,忌善知伯,早死。故知伯欲并晋,未敢,乃立忌子骄为君。”是忌与骄为父子,忌早死未得立,梁氏之说亦信。惟谓忌追谥哀侯者则误。今定晋哀懿公名骄,而《竹书》又称为敬公者,如韩威侯即宣惠王,亦一君三谥也。

附出公以下《史记》《世本》《纪年》三家异同

史记

 世本 纪年

晋世家 赵世家 六国表

(昭公) (昭公) (昭公) (昭公)

(雍)(戴子) (——) (雝)(桓子)

(忌) (——) 哀公(忌) (忌)

哀公(骄) 懿公(骄)(昭公曾孙) 懿公(骄) 懿公(骄) 敬公(昭公孙)

敬公六年,当魏文侯元年。(详《考辨》第三八。)敬公十八年卒,当《世家》哀公之年数。子幽公立。幽公十八年卒,《纪年》《史记》全同。于烈公立。烈公之立也,晋乱,幽公见杀。故烈公即以幽公见杀之年称元年,不逾年而改元。晋烈公三年,当越朱句三十五年。(详《考辨》第四十九。)烈公十一年,当齐宣公五十年。(详《考辨》第五十六。)烈公二十七年卒,《纪年》《史记》全同。子桓公立,《史记》作孝公。桓公十九年,当魏武侯二十六年。(详本篇下节。)明年,桓公二十年,赵成侯、韩共侯迁桓公于屯留。以后无晋事。《年表》孝公十五年,《世家》十七年,其下有静公,与《纪年》不同。今若依《索隐》所引《纪年》年数推之,则前后排比悉符。惟《索隐》于敬公、(即哀懿公。)幽公、烈公三君,均不注《纪年》年数,盖本与《史记》所列相同,故无事再著也。今本《伪纪年》作敬公二十二年,幽公十年,皆误不足据。考论《纪年》者,于此诸君,往往从《伪纪年》之说,不悟《索隐》注书详略之例,故尤纠纷不可理耳。(参读《考辨》第五六。)

又按《索隐》谓桓公二十年,赵成候、韩共侯迁桓公于屯留,以后无晋事。”盖共时晋已不国也。然余考史纪》,证以《纪年》,知晋迁屯留,犹未全灭,其事尚有可得而言者。《赵世家》:“成候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考是年为梁惠王十二年。《水经 浊漳水注》引《纪年》粱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前韩、赵迁桓公于屯留,至此十一年,而韩取屯留,可证晋君迁端氏之说不诬也。又《赵世家》:“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前韩、赵分晋,取屯留,封晋君端氏。至此又十年,《晋世家 索隐》引《赵世家》:“列侯十六年,(即成侯。)与韩分晋,封晋君端氏,其后十年,肃侯徙晋于屯留”,即谓此也。是晋自屯留徙端氏,又自端氏徙屯留矣。

又考《韩世家》:“昭侯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是年正赵肃侯元年,疑悼公乃晋君。前十年韩取屯留而迁端氏,今赵取端氏而复迁屯留,韩大夫遂弑之也。然则晋自桓公后尚有悼公,或即《晋世家》所谓静公矣。前人于韩姬弑悼公一语,不得其解。梁氏《志疑》颇主其为晋君,而未能据《赵世家》为说。又误信《伪纪年》,故所论多僢。陈逢衡《纪年集证》亦疑悼公即静公,然亦未能参合赵、韩两《世家》为之说明。故重为论定之如此。

又《水经 沁水注》引《纪年》:“惠成王十九年,晋取玄武、濩泽。”其事尚在韩姬弑晋君前三年,固知晋君至是尚在。雷氏《义证》亦定其时晋君即静公。谓“泫氏在今山西高平县东十里,濩泽在今阳城县西三十里。二邑已属韩、赵,晋袭取之。静公亦可谓不量力,所以卒废绝。”其言信矣。余考其时正梁惠王拔赵邯郸后一年,梁、赵之兵结而不解,故晋君亦乘时奋起。明年,梁即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自是晋君复被迁逐,而乃见弑。疑玄武、濩泽,其时或属赵,因韩与梁合,晋君或不敢加兵也。(又案陈逢衡《集证》,谓《御览》百六三引《纪年》,惠王九年晋取泫氏。《太平寰宇记》四四引同。泫以脱去水旁而为元,武与氏形似而误。事在惠十九年,脱去十字,故云九年。)凡此皆桓公迁屯留后晋事之可得而言者。

又按顾观光《七国地理考》:“屯留、长子,《汉志》并属上党。三卿分晋,惟此二邑尚为晋有。粱惠王元年,韩、赵迁晋桓公于屯留,而长子归赵。故赵成侯五年,韩与我长子。盖赵成侯五,正当梁惠王元也。至惠王十二年,韩取屯留、长子,于是晋无一邑,而桓公寄居于韩。其子悼公,为韩昭侯所弑,故《韩世家》云:昭侯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也。《史》与《纪年》大致相合。惟《史表》以桓公为孝公,悼公为静公,而孝公卒于安王二十四,静公卒于安王二十六,则韩、赵两《世家》之文,皆不可通矣。”又曰:“《水经》引《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较《赵世家》肃侯元年先二十一年。据《史表》,三卿分晋在周安王二十六年,迁晋屯留不宜迟至二十余年后。疑《竹书》得其实。”今按顾氏论赵、韩分晋事极析,以孝公为桓公,静公为悼公,与余说皆合。惟不信赵肃侯元年迁晋事,则以《水经 沁水注》引《纪年》一条说之,可以知其误矣。

余既考晋桓公、悼公事,犹憾不得其年数。因读《晋世家》:“孝公十七年卒,子静公俱酒立,是岁齐威王元年也。”据《六国表》静公俱酒元在齐威王二年。(立后之明年称元年,故与《世家》差一年。)惟《史记》齐威王元,误前二十二年,其时尚为晋桓公之十二、十三年,知静公俱酒之卒应尚在后。今姑依《纪年》,齐威王元在梁惠成王之十四年。若是年晋静公立,则桓公(即孝公。)实得三十二年,而静公(即悼公。)有九年。晋取泫武、濩泽,乃悼公六年事。或史公所记,“齐威王元年晋静公俱酒立”一语并不误,而特误其年世。惟无他证,姑存以备一说也。

附桓公以下晋事

桓公十四(《史表》作孝公) 赵敬候十一韩哀侯元魏武侯二十一韩灭郑(《索隐》引《纪年》) 按是年实韩灭郑之岁,而史公误以为三家灭晋,见《史表》及魏、赵、韩三《世家》。

桓公十五 赵敬候十二韩哀侯二魏武侯二十二晋桓公邑哀侯于郑(《索隐》引《纪年》)

桓公二十 赵成侯五韩共侯五梁惠王元赵、韩迁桓公于屯留(《索隐》引《纪年》)韩与赵以长子(《赵世家》)

桓公三十一悼公?(《史》作静公) 赵成侯十六韩昭侯十四梁惠王十二赵与韩分晋,迁晋君端氏(《赵世家》)韩取屯留、长子、涅(《水经注》引《纪年》) 按是年晋为桓公抑悼公,无考。若仍是桓公,则为桓公之三十一年也。

桓公悼公? 赵成侯二十三韩昭侯十一梁惠王十九晋取玄武、濩泽(《水经注》引《纪年》) 按是年晋君何人尚无考,或是悼公,而又疑其是悼公之六年,语详前。

悼公 赵肃侯元韩昭侯十四梁惠王二十二赵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赵世家》)韩姬弑其君悼公(《韩世家》) 按悼公为晋最后一君,被弑于韩,惟未详其立年,或此乃悼公九年也。晋至是始灭

又按崔述《考古续说 赵韩魏之候》一条,亦论三家分晋事云:‘按《晋世家》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赵世家》敬侯十一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即晋静公二年事也。而成侯十六年,又云与韩、魏分晋。夫既于敬侯之世灭晋而分之,成侯之世何又分焉?此文必有一误。(按如余上所考定,则崔氏此论不足信。)《竹书纪年》云:赵成侯、韩共侯迁晋桓公于屯留,考其时乃成侯五年,魏武候卒之岁。(按《晋世家 索隐》引《纪年》:“魏武侯以桓公十九年卒,韩哀侯、赵敬侯并以桓公十五年卒,桓公二十年,赵成侯、韩共侯迁桓公于屯留,以后无晋事。”崔据此为说。惟时为魏武侯卒后一岁,崔云武侯卒岁,盖亦误。)是时魏罃方与公子缓争国,故韩、赵得乘间而分晋耳。盖晋六卿中韩、赵为睦,《春秋传》载之详矣。而魏文侯尊贤重义,号为令主。其子武侯,亦尚能守家法。故秦嬴之乱,魏文侯以兵诛之,而立烈公止。攻周之役,分周之举,皆韩、赵连兵,而魏独不与。窃疑晋室既衰,魏独忠于公室。是以文侯、武侯既卒,韩、赵无所顾忌,然后敢迁晋君而分周室。揆其时势,似《纪年》所载为近情理。然则晋当为桓公,不当为静公。分晋者当为赵成侯、韩共侯,不当有魏武侯。其事当在周烈王之六年(即赵成侯五年。)不当在周安王之二十六年(即赵敬侯十一年。)矣。《史记》旁采他书,传闻不一,是以前后往往自相矛盾,似未可以《史记》一篇之文,遂据为信史也。”今按崔氏据《纪年》纠《史记》,其说尚颇疏。然谓分晋无魏,则自有见。然谓晋室既衰,魏独忠于公室,而不悟魏文称候,亦独视韩、赵为先。大概其时三晋惟魏最强,故既自称侯,犹虚戴晋君以抑韩、赵。并亦常三晋相联以应外敌,而魏为三晋之领袖。武候卒,惠成王幼弱,韩、赵遂迁晋君,又谋两分魏政,而后三晋之势遂不可复合矣。(晋四卿,知氏外赵最强。知氏围赵晋阳三年,而韩、魏乘其敝,故知氏亡而赵亦病。魏文侯又贤主,故得独强先称侯。)

又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论晋幽公见弑事云:“幽公见弑,必有使之者。虽三强并立,不能定为谁氏。然观《史记 晋世家》幽公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幽公子止,是为烈公。则《年表》书魏诛晋幽公,盖实录,非脱字也。其曰淫妇人,出邑中者,欲加之罪也。盗者谁,晋大夫秦嬴也。使之者谁,魏文侯也。但以兵诛晋乱,未闻杀秦嬴以正国法,此与赵盾之曲护赵穿,如合一辙。其能免弑逆之恶哉?盖诛乱者即首乱之人也。《索隐》引《纪年》作夫人,非是。”今按秦嬴自是夫人之名。幽公淫妇人,共见弑在高寝之上,则秦嬴为夫人益信。国君见弑而国乱,魏文侯诛定其乱,而立烈公。秦嬴乃君夫人,秦乃大国,魏文何得诛及秦嬴哉?《年表》或有脱误。然《纪年》魏史,其记魏事不能无所饰,或《史记》所载,诚如陈氏之揣,本与《纪年》不同。而陈氏强引秦嬴为盗名而疑《索隐》,则失之也。

猜你喜欢
  卷六·毕沅
  建康实録卷三·许嵩
  ●卷六·徐锡麟
  石匮书后集卷第五十·张岱
  明名臣琬琰续录卷二·徐紘
  双槐岁钞卷第八·黄瑜
  第二四○单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十九日一一五一○--三·佚名
  第二二九图说(第二三○号之粘付)一一五○九--一二·佚名
  卷七十三下下·郝经
  孙甫传·脱脱
  耶律隆运传·脱脱
  葛守礼传·张廷玉
  汉纪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前5)·司马光
  卷六十·佚名
  卷四·陈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知柔·唐圭璋

      知柔字体仁,自号休斋居士,温陵(今福建泉州)人。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知循州,徙贺州。淳熙十一年(1184)卒。   人月圆   鬓缘心事随时改,依旧在天涯。多情惟有,篱边黄菊,到处能华。

  • ◆李平章孟(秋谷集)·顾嗣立

    孟字道复,上党人,徙居汉中。至元中至京师,裕宗召见东宫,不及用。成宗立,荐为太子师傅。大德初,武宗抚军北方,仁宗留宫中,日陈善言正道,多所进益。又从仁宗侍昭献元圣皇后降居怀州,四年诚节如一。成宗崩,安西王阿难答谋逆,力劝仁宗

  • 陈季卿误上竹叶舟·臧懋循

    陈季卿误上竹叶舟杂剧(元)范子安撰●陈季卿误上竹叶舟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吕洞宾显化沧浪梦 正名 陈季卿误上竹叶舟楔子〔冲末扮陈季卿上

  • 卷一 五言古·佚名

    元好问箕山幽林转阴崖,鸟道人迹绝。许君栖隐地,唯有太古雪。人间黄屋贵,物外只自洁。尚厌一瓢喧,重负宁所屑,降衷均义禀,汩利忘智决。得陇又望蜀,有齐安用薛?干戈几蛮触,宇宙日流血。鲁连蹈东海,夷齐采薇蕨。至今阳城山,衡华两丘

  • 大明熹宗悊皇帝宝训卷之一·温体仁

    圣孝泰昌元年九月癸未礼部尚书孙如游等请上御文华殿门视事百官行奉慰礼上曰朕哀痛方殷岂忍遽离丧次其以本月十六日视朝具仪来看○同日上谕□□山陵事重礼工二部堂上官率钦天监并访举精通地理人员一同前往相择复特命大

  • 卷二百三十三·杨士奇

    永乐十九年春正月甲子朔 上以北京 郊社 宗庙及宫殿成是日早躬诣 太庙奉安五庙太皇太后神主命皇太子诣 天地坛奉安 昊天上帝 厚土皇地祇神主皇太孙诣 社稷坛奉安 太社太稷神主黔国公沐晟诣山川坛奉安山川诸神主礼

  • 卷之六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六百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十三·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十三乾隆二十年夏五月乙未命凯旋将军暨新降台吉等赴热河避暑山庄觐上谕大学士曰本年七月十六日朕恭奉皇太后銮舆廵幸木兰计囘銮至热河时新附之

  • 弇山堂别集卷六十八·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命将考上自髙庙至今亲征之外凡大举平敌出塞者悉纪之按洪武初年定出师献俘仪注録之遣将出师授节钺礼仪前期拱卫司设大将军次于午门外兵部官备节钺陈于奉天殿内架上内使监设御座于殿中侍仪司设大将军拜位

  • 第二十一章 宗敦思想之弥漫【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钱穆

    代表魏晋、南北朝长时期之中国衰落情态者,有一至要之点,为社会宗教思想之弥漫,同时又为异族新宗教之侵入,即印度佛教之盛行於中国是也。一、古代宗教之演变古代的中国人信仰上帝,可说是一种&ldquo;一神教&rdquo;。【或说是

  • 卷三十二 职官四·龙文彬

    ◎兵部尚书侍郎洪武元年,置兵部,以陈亮为尚书,朱珍为侍郎。(《昭代典则》。 )十五年,增试侍郎一人。(《职官志》。 )二十二年,沈氵晋进兵部尚书。时广西都司建谯楼,青州卫造军器,皆擅科民财,氵晋请:“凡都司卫所营作,必都督府奏

  • 三年·佚名

    (丁巳)三年清康熙十六年六月6月3日○戊申,兵曹判書金錫冑以鑴、穆疏語,陳章辭職,略曰:傷財病國,是或臣罪,盛兵重權,此何人言?乞解諸務,退守先人丘墓。上批命安心勿辭。〈史臣曰:「錫冑以綺紈年少,無行能過人,而特以戚畹之故,爲大臣者

  • 卷六十九·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六十九钱塘程川撰礼十仪礼二尧乡问绖带之制曰首绖大一搤只是拇指与第二指一围腰绖较小绞带又小于腰绖腰绖象大带两头长垂下绞带象革带一头有扣子以一头串于中而束之总如今之髻巾括髪是束髪

  • 乡饮酒义·姚际恒

    「乡饮酒」不必尽同乡饮酒礼,古人为文虽共为一事,亦必另措手眼,不规规以某义释某礼,如后世拘儒所云也。礼记诸篇大抵经周礼剽窃其义而改其节目者,皆为注疏屈礼记以从之,一一解坏。如此篇第谓先王之法,乡有司相与尊贤,为宾于庠

  • 卷一百八十一·佚名

    △初分赞般若品第三十二之十复次世尊,预流向预流果无生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生。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无生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生。预流向预流果无灭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灭。一来向

  • 明宣宗实录·杨士奇

    记宣宗在位期间史事,起洪熙元年(1425)六月,终宣德十年(1435)正月。宣德十年七月始修,以杨士奇为总裁,正统三年(1438)书成。此前修实录以文武勋臣充任监修官,自是录始只任勋臣一人充任,不再用文臣监修。

  • 摄大乘论释抄·佚名

    佛典注疏。作者及原著卷数不详。原件出敦煌藏经洞,首尾俱残,今下落不明,现题据内容拟补。本文所释系南朝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先以四门总述:第一门残,似述缘起。第二明藏摄分齐,谓此论于经律论三藏中属论藏,由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