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九八、孟子在齐威王时先已游齐考

《孟子》:“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餽七十镒而受。于薛,餽五十镒而受。”玩其语气,似孟子至宋在去齐之后。阎潜邱谓:“孟子去齐过宋,当周慎靓王之三年,正康王改元之岁,宋始称王。”全谢山云:“所以游宋亦有故。盖康王初年亦尝讲行仁义之政,孟子所以往而受七十镒之餽。”今按:康王改元,乃在周显王四十一年,《史记》误后十年。(详《考辨》第九十九。)据《孟子》:“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云将行王政者,其为初称王将行新政以悦民之徵甚显。然谓孟子游宋,正值康王新王之际则是,必谓康王初王之岁,则未见其必是也。惟既在宋康新王之际,则其见梁惠王、齐宣王定在至宋之后。而其去齐适宋,则必当在齐威王之时,断无疑矣。崔东壁云:“《梁惠王》一篇,凡与时君问答之言,皆以时之先后次之。则是至滕至鲁,皆孟子晚年事也。《兼金章》以在齐为前日,在宋、薛为今日,则是至宋至薛亦在孟子去齐后也。《滕文章》孟子在宋,《滕定章》孟子在邹,皆滕文未即位时事,则是孟子去齐之后,先至宋而后至滕也。”其考孟子游仕先后,一以《孟子》原书为证,意诚是,而言则犹误。其谓孟子至滕至鲁乃晚年事,皆非也。余考《孟子》书,其初在齐,乃值威王世。(据徐幹《中论》尚在桓公世,其语。不可信,见《考辨》第七十六。)去而至宋、滕诸国。及至梁,见惠王、襄王,又重返齐,乃值宣王也。崔氏误以见宣王后乃始去至宋滕,前后相差十许年,请仍据《孟子》书为辨。

齐王馈兼金一百,孟子以谓未有处而不受,此必威王之时,孟子犹未仕齐也。若至宣王世,孟子致为臣而归,而宣王馈金以赆行,则君臣之间,又何云无处而馈哉?此孟子威王世先已游齐之证一。

《公孙丑下》:“孟子为卿于齐,出弔之滕。季本《孟子事迹图谱》云:“其与王驩使滕,为文公之丧也。非大国之君,无使贵卿及介住弔之礼。此固重文公之贤,亦孟子欲亲往弔以尽存没始终之大礼。此说虽若无据,而实可信。何者?若谓定公之丧,则其时孟子在邹,固不为齐卿。若谓弔丧犹在定公前,或尚在文公后,则益远于事实。谓所弔非君薨,又不应有使贵卿及介往弔之礼。推此言之,其为弔文公之丧可知。则孟子见滕文公,固在仕齐宣王之前。而其游宋,又在见滕文公前。而游齐尚在游宋前。此孟子当威王世先已游齐之证二。(又按:滕文公卒,当在齐宣王二年至四年间,详《考辨》第一三五。)

《离娄下》:“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何也?孟子曰:夫章子之父,责善而不相遇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事又见于《齐策》。“威王使章子将而拒秦。章子母为父所杀,埋于马栈之下。王谓曰:全军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章子对曰:臣非不能更葬母。臣之母得罪于臣之父,未教而死,臣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后章子胜秦而返。”全祖望《经史问答》云:“孟子所云责善,盖必劝其父以弗为已甚,而父不听,遂不得近。此自是人伦大变。章子之黜妻屏子,非过也,然而孟子以为贼恩,何也?盖章子自胜秦以前,所以处此事者本不可以言过。然其胜秦而还,则王必葬其母矣,而章子之黜妻屏子终身如故。是在章子亦以恫母之至,不仅以一奉君命得葬了事,未尝非孝。而不知是则似于扬父之过。自君子言之,以为非中庸矣。”又谓:“章子之事,未必在威王之世。”全氏既误以章子为不在威王世,又不知孟子当威王世已先游齐,故所拟议多误。公都子之问,孟子之答,其事当尚在章子将兵胜秦之前。通国皆称不孝者,为其母葬马栈之下,而章子不为更葬也。黜妻屏子,终身不养者,孟子据其前以为言,非要其终以言之也。孟子力辨章子之非不孝,孟子深谅章子之处变而不获已,未尝谓章子之非中庸。自章子胜秦归,威王既明称其不欺死父,又必为之更葬其死母,而章子益见亲重于齐。(观其后之屡为齐将可知。)不应通国犹称其不孝。意其时从游而礼貌之者必多矣,公都子亦何疑于孟子而有此问?余与全氏之说,虽同属推想,而余说似较有理。此孟子当威王时先已游齐之证三。

《尽心篇》:“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何谓也?”孟子谓:“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又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此其语似发于梁败马陵之际。公孙丑齐人,盖其时孟子已游齐,而丑方及门,故记其一时之问答云尔也。此又孟子当威王时先已游齐之证四。

至孟子究以何时来齐,以何时去,则书缺有间,无可详说。今据匡章事,定孟子游齐当在齐威王二十四年前。(参读《考辨》第九四。)据宋偃称王,定孟子去齐当在齐威王三十年后。则孟子当威王世,留齐至少亦得十八年,此则差可推说耳。

今继此而推校孟子之年岁:其游梁乃在惠王后元十五年。(详《考辨》一一五。)时惠王在位已五十年,计其年寿殆及七十,或已过。而称孟子曰叟,叟是长老之称,则孟子之年决不下于六十,或亦竟及七十矣。(周广业云:“其不称夫子而曰叟,正以年齿相当,而王差长,故以此为尊。”)不应至此时始出游。其前孟子游宋,在康王称王初年,则孟子年亦已五十六十间。又其前孟子先游齐,与匡章交,则四十五十之年也。(《史记》:“先游齐,事齐宣王,后适梁,见梁惠王。”先齐后梁不误,特不知孟子先游齐当威王世耳。至《孟子》书序见梁惠王齐宣王在前,而次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于后者,以邹滕鲁皆小国,故并书于后。《日知录集释七》引卫嵩曰:“孟子游历先后,以本书证之,当是自宋归邹,之任,之薛,之滕,而后之梁,之齐。”以游梁、齐在宋滕后,最为得之。惟以之薛谓在归邹后似误。又不知孟子先曾游齐耳。)据此,孟子之生,最早在周安王十三四年,离子思之卒至少在十年外。《孔丛》记孟子见子思,子上以无介为疑,子思告以昔从夫子于郯,遇程子云云。王谟驳之曰:“按:《左传》,孔子见郯子在昭公十七年,孔子时年二十八。(按以孔子生鲁襄公二十二年推之,则是年孔子年二十七。伯鱼尚幼,子思安得遂从夫子?”《孔丛》不可信率类此。江永《群经补义》云:“孟子之言,予私淑之人,人谓子思之徒,是孟子与子思年不接。”(崔述亦云:“若孟子亲受业于子思,则当明言其人以见其传之有自。何得但云人而已乎?由是言之,孟子必无受业于子思之事。”)特为附辨于此。(《孟子外书 性善篇》,孟子自谓学于子思之子子上。又《文说篇》,有孟子问于子上,子上谓孟子语。余考孟子幼年,子上亦已先卒。(详《考辨》第六三及一四八)《外书》所言亦不可信。)

猜你喜欢
  卷五十五 志三十·赵尔巽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八·杨仲良
  ●卷十·邵博
  建康实録卷十六·许嵩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九·佚名
  卷之七百九十七·佚名
  卷之三百十四·佚名
  卷之五百四十三·佚名
  卷五十一·傅恒
  第58章 原子弹响了之后的蒋介石·冯玉祥
  何洪传·张廷玉
  唐纪六十八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下咸通十一年(庚寅、870)·司马光
  卷三十五 职官七·龙文彬
  卷五十一·佚名
  卷五·曾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折 魂遇·李玉

    【红衲袄】[净魂奔上]俺本是,气冲冲,啸吴门一少年,倒做了血淋淋,饱青锋黄沙面。[末魂奔上]又不是刺王僚,筵上鱼肠献。[丑魂奔上]翻成了裹鸱夷,胥关断首悬。[旦魂奔上]闪得俺,虚飘飘一灵儿风雨旋。[贴魂奔上]恼得俺,怒轰轰七魄儿雷霆战

  • 五集卷十八·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十八古今体八十首【乙巳八】批摺无日不批摺愁多欣慰少先忧後乐人此意应当抱今晨毕沅报甘霖深透好【据毕沅奏开封及卫辉彰德怀庆许州各属均於六月二十三日得雨二三

  • 乾道稿卷上·赵蕃

    钦定四库全书 乾道稿卷上 宋 赵蕃 撰 五言古诗 东坡在惠州窘於衣食以重九近有樽俎萧然之叹和渊明贫士七诗今去重九三日尔仆以新谷未升方絶粮是忧至於樽俎又未暇计也因诵靖节贫士诗及坡翁所和者辄复用韵 故乡堕渺茫

  • 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张廷玉

        廖永安 俞通海 胡大海 栾凤 耿再成 张德胜 汪兴祖 赵德胜 桑世杰 刘成 茅成 杨国兴胡深 孙兴祖 曹良臣 周显 常荣 张耀 濮英 于光等   廖永安,字彦敬。德庆侯永忠兄也。太祖初起,永安兄弟偕俞通海等以

  • 春秋战国异辞卷二十五下·陈厚耀

    秦始皇帝史【始皇本纪】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年十三嵗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此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三十二·佚名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丙午朔谕兵部山场延烧密迩 陵寝朕心深切惊惧近日蓟镇贼夷屡次窃犯杀掳哨役失事如何未见查报着该督抚官一并勘明具奏○巡按河南张至发奏本年四月十四日夜有 福府随封军较七八百名齐至东门挟赏鼓噪震

  • 卷之一百八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二、劳 动·陶元珍

    三国时人口之稀少既如上述,而不生产之分子则较汉时或有增无减,所谓不生产之分子,如将士、官吏、妃嫔、伎妾、豪强,皆其甚著者也。魏之将土,极盛时当不下六七十万人,晋书文帝纪载诸葛诞作乱时司马昭所上表有云:「今诸军可五十

  • 野史无文卷七·郑达

    西南死事诸臣传(上)何腾蛟传堵胤锡传何腾蛟传何腾蛟,其先山阴人,戍贵州黎平卫。所居有神鱼井,无鱼也,腾蛟生,鱼忽满井,五色巨鳞,大者至尺许;居人异之。登辛酉贤书,起家南阳令。时流寇充斥,至邑,辄破走之。后从巡抚陈必谦击贼于安皋

  • 灌畦暇语 全文·佚名

      ●灌畦暇语自序   灌畦暇语者何?老圃腾颊之云也。尝忆早年,血气未定,铺方纸,运寸管,自许不落人后。亟起以干一旦之名,良甚苦辛,力尽志殚,仅能如愿。终以枯肠不贮机穽,不能随世低昂,中年以来,渐识悔吝。顾胸中有所谓【刮磨

  • 丽泽论説集録卷五·吕祖谦

    门人集録礼记説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须将狎与敬作一字防畏与爱作一字防方见得亲近贤者气象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此天理人欲之所以分也大凡人胸中着一件所爱所憎非特不见其恶不见其善凡其所见却被人欲障碍并不见了君子

  • 卷二十一·佚名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一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槃经。得十事功德。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不可思议闻者惊怪。非内非外非难非易非相非非非是世法无有相貌世间所

  • 答善因法师书·太虚

    善因法师:承赐函商论佛法,欣感,欣感!论宗教出世二条,不唯可补足觉社前此评论之余义,且深得佛法之正。至论宗名一节,弟对于此条现尚在征求批评,再为遴择,尊说亦存之以供众论。佛元二九四六年十二月十六日,太虚。(见海刊一卷一期)

  • 菩萨十住行道品经·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昙昧摩提菩萨。持佛威神。便于佛前。于是阿难波渝迦三昧。悉见十方诸佛。十方诸佛者。其数如千佛刹尘等。一尘者。为一佛刹。一佛刹如是十方四面。见十方诸佛。皆悉言。善哉善哉。昙昧摩提菩萨。十方

  •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八(末)·窥基

    沙门基撰七引.生料简诸论对释者。论。然十二支略摄为四。述曰。自下乃至老非定有。附死立支以来。是此能所引门。论自有文不假悬解。论所无者。随文附出。即为四也。第一能引中初正出体释名。二别重料简。论。一能引支

  •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一·法云

    众善行法篇第四十八四悉被物。众善随宜。四门之路有殊。一乘之果无别。种种正行。皆断万劫之爱绳。一一助道。尽破千生之尘网。今搜梵语。略注宋言。欲具乎二种庄严。须启于四弘誓愿。悉檀。南岳师。以悉檀例大涅槃华

  • 上清洞真元经五籍符·佚名

    《上清洞真元经五籍符》,早期上清派经书,约出于南北朝,原为《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之一部分,后分出单行。今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神符类,经文言「太一五神奉五符五籍,上请帝君混合之道,求长生神仙之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