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九二、齐魏会徐州相王乃魏惠王后元元年

非魏襄王元年乃齐威王二十四年非齐宣王九年辨

《魏世家集解》:“荀勗曰:和峤云:《纪年》起自黄帝,终于魏之今王。今王者,魏惠成王子。案《太史公书》,惠成王但言惠王,惠王子曰襄王,襄王子曰哀王。惠王三十六年卒,子襄王立,十六年卒,并惠襄为五十二年。今按:古文惠成王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太史公书》为悮分惠成之世以为二王之年数也。《世本》惠王生襄王而无哀王,然则今王者,魏襄王也。”今按:齐、魏会徐州,相约僭称王,因称王而改元,故不称三十七年而改称元年。其后秦惠文王于十三年称王,乃亦改十四年为元年,与此正类。惠王与孟子言:“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考惠王后五年予秦河西地,后七年尽入上郡于秦,后十二年楚败魏襄陵。惠王之言指此。倘以为在襄王之世,乌容出自惠王之口哉?(《秦策四》:“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魏战胜,效上洛于秦。”高诱《注》:“魏惠王也。”今按:楚、魏陉山之役,《年表》在魏襄王六年,误。高《注》云惠王,是也。效上洛即献西河之外也。苏代之说燕王曰,“西河之外,上雒之地,”是也。其是犀首为魏将,张仪在秦,事又见《秦策》一、《韩策》二。据《策》则魏效地在胜楚后,而《史》列胜楚前,亦相歧。)此事为史家一争案,自杜预氏《左传后序》,裴氏《史记集解》,司马氏《通鉴》,王氏《困学纪闻》,顾氏《日知录》,崔氏《东壁遗书》,梁氏《志疑》,皆据《纪年》纠《史记》。而辨论纷纭,尚未定于一是。则以《纪年》原书既佚,未能博观会通。而《史记》传习既久,人情乐旧安常,惮于纷更也。今既剖别《纪年》《史记》得失,凡二十余事,自魏文侯田庄子以下齐、魏两家世系年代,逐一辨订纠正,又旁推之于《史记》《国策》以及先秦诸子书。合之大势而通,比之小节而符。首尾条贯,竟体朗然。庶可以解千古之纷矣。此齐、魏徐州相王为魏惠王后元元年,非魏襄王元年之说也。

余又谓是岁乃齐威王二十四年,非齐宣王元年者?齐之称王始于威王,不始于宣王,人尽知之。而威王之称王,则肇始于马陵之胜,(见《考辨》第八十六。)而大定于与魏会徐州之岁。其后十五年威王薨,宣王始立。《史记》以徐州相王为宣王之九年者亦非也。不然,使威王先已称王于数十年前,宣王何事会魏于徐州而后乃相王哉?(《田完世家》叙威王称王于二十六年后,与今考威王称王在二十四年者相差两年。余定齐威王三十八年,《史记》只三十六,亦差二年也。)盖威王之初即位,不治政,诸侯并伐,(据《世家》。参读《考辨》第七十四。)其时固犹称侯。故《齐策》邯郸之难称田侯。及败魏马陵,魏用惠施策,折节朝齐,乃会徐州而相王。(据《魏策三》。)《国策》称韩、魏之君北面朝齐,亦在战马陵之后,而《世家》误以威王称王在桂陵之后者,由其误以徐州之会为宣王故也。时七国称王者惟楚,故楚闻齐王而大怒。遂有围齐徐州之举。盖齐、魏相王一事,当是魏故屈下尊齐为王。(观《魏策》,及《吕氏春秋 爱类》。)而齐亦未敢独承,乃亦尊魏为王,实开当时未有之新局。无缘齐威于数十年前便已称王也。梁惠王二十七年从诸侯朝周天子,其时梁始称王,而齐威王举兵伐梁。其后八年而魏齐始相王,而楚威王举兵伐齐。然其后又六年而宋亦称王,又三年而秦亦称王,韩亦称王,又二年而燕、中山亦称王。《赵世家》:“武灵王八年,五国相王,赵独否,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则赵之称王犹在后。然至是而各国称王之局卒大定。观于当时相王之不易,益可证其前二十余年,不容有齐威独王之事。观以后齐、秦称帝之难,又可证齐之称王乃为与魏俱,而犹遭楚人之怒。故徐州一会,实当时诸侯称王之初步,战国惊人一大事。若威王先已称王于二十余年前,则此一段史实全无情味矣。以《纪年》推之,则徐州之会乃在齐威之二十四年。(《田齐世家》,“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而论宝。”殆即徐州一会中佚事也。)《秦本纪》:“惠文王四年,齐、魏为王,”《索隐》云:“齐威王魏惠王,”斯得之矣。(又考《史记 孟尝君列传》:“齐、魏会徐州相王,”《正义》引《纪年》云:“梁惠王三十年,下邳迁于薛,改名徐州。”《齐策一》:“楚威王战胜于徐州,”徐,鲍本作俆。吴氏补曰:“俆,词余反。《正义》引《纪年》,下邳迁于薛,改名徐州,俆《左氏》作舒,《说文》作余阝。”据此则《正义》引《纪年》本作俆,而今亦误为徐也。徐州宋地,与此俆州不同。顾氏《日知录》卷三十一徐州条亦辨此。互详《考辨》第一一○。)

雷氏《考订》:“《左传后序》引《纪年》,谓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称惠王卒,《史记魏世家集解》引荀勖称和峤云:“《纪年》谓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司马氏《资治通鉴》从《后序》说,《通鉴考异》及朱子《通鉴纲目》从荀和说。淇案杜与荀和同时,得见《竹书》,不应言有同异。《后序》十六年六字,自是七字通鑑。乃抄录钤刻者有误也。《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曰: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孟尝君列传索隐》引《纪年》曰:三十六年改为后元,观此知梁之改元与秦惠文之以十四年为元年事同。非若后世改元,先下诏书,以明年为元年也。”今按:雷氏此辨殊精密,然实未是。何者?齐、魏相王,实在会于徐州之岁。而据《六国表》,魏齐两《世家》,及《秦本纪》,《孟尝君列传》诸篇,会徐州实在惠王三十七年。惠王以是年始称王,不得于三十六年先改元,其理甚显。又考《魏世家》,惠王三十六年复与齐王会甄,是岁惠王卒。《索隐》引《纪年》云:“惠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未卒也。”《索隐》于此条,惟辨惠王未卒,而甄会实不在此年,则《索隐》未之及。余考甄会在平阿会后,皆在惠王后元,《索隐》亦辨之,语详《孟尝君列传》。(参读《考辨》第一○四。)则惠王三十六年齐、魏本无会,即不得有相王事。惠王亦自不于此年改元,尤明甚。又《田齐世家》:“宣王七年,与魏王会平阿南,明年复会甄,魏惠王卒。”《索隐》按《纪年》:“梁惠王乃是齐湣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时,此时梁惠王改元称一年,未卒也。而《系家》及其后即为魏襄王之年,又以此文当齐宣王时,实所不能详考。”《索隐》此条语有误衍。要之《索隐》辨惠王未卒,遂谓其改元称一年,而改元称一年实在明年,不在今年。《索隐》此条,及《魏世家》一条,皆下语未析。《孟尝君传索隐》云:“惠王至三十一年改为后元年,”显有字讹。惟《魏世家索隐》又一条云:“《纪年》说惠成王三十六年又称后元一,十七年卒,”则与荀勖和峤为一致。然窃疑其说终不可信。何者?若惠成王于三十六年改称后元一年,又十七年而卒,则惠成王当得三十五年,又十七年也。《史记》虽误,亦有其所以误。彼特误以惠成王后元之年为襄王年耳。若惠成王前三十五年,改元后十七年,《史记》何以又夺改元第一年归之惠成,而别以其后十六年分为襄王,此实难解。又考《今本伪纪年》于周显王三十四年称:“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又云:“王与诸侯会于徐州,”徐州会事较《史记》亦前一年。雷氏《义证》说之云:“《史记 六国年表》于显王三十五年书魏会诸侯于徐州以相王,又曰齐与魏会徐州,诸侯相王,即此事。较《竹书》差一年者,夏正周正之异。会在是年仲冬后也。”今按:梁惠称王改元,定在与齐会徐州之后。若会徐州如雷说,在惠成王三十六年仲冬之后,其时周正已为显王三十五年。惠王归国称元,其亦必为三十七年之新岁决矣。且雷氏辨梁惠称王改元以秦惠王为例,不知秦惠王正以十三年四月称王,而于十四年改称元年。则梁惠王之改称元年,定在三十七年,更无疑也。故知杜氏谓“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后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其言最信。(吴莱曰:自古未尝有改元,秦惠文王立十三年矣,十四年乃称王,而秦史改元。惠王立三十六年矣,三十七年乃称王,而《汲冢竹书》亦改元。又十六年而后惠王卒。非改元也,直史官纪述之常体耳。其说亦是。)云三十六年改元者,因会徐州在是年岁底也。云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者,因惠成王会齐徐州已在三十六年仲冬之后,及归国改元年称王,其制定于今年之岁底,而实称元年则为明年之岁首也。荀勖、和峤诸人,殆见《竹书》原本,有在惠成王三十六年记称王改元之文,故率以此年即为惠成王元年。雷氏依之,未能深考徐州一会与称王之先后,故加信据,遂与《史记》乖僢。又《索隐》称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虽遵荀、和之说,而其引惠成王改元年后年数,则实自三十七年为元年起算。如“十三年四月,齐威王封田婴于薛,十月齐城薛。”“十四年薛子婴来朝,”“十五年齐威王薨,”诸条(均见《孟尝君列传》。)是也。余已详于《考辨》第一○九,第七四,第一一五,一一七诸篇,兹不详论。(又按和峤、荀勗、杜预引《纪年》,虽与史迁违矣,然有一节为诸家之所同者,则惠王前后(或惠、襄分算)共得五十二年是也。今有疑惠王在位五十一年者,其说无稽,殊不足信。)

魏源《古微堂外集》卷二,《孟子年表》,以梁惠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后二年会徐州始称王,则改元在称王前,两事先后倒置。又惠王后元既前移一年,则《索隐》引《纪年》齐威王卒在惠王后元十五年者,亦递次移前。故魏氏定孟子去梁已在齐宣王二年,即宣王即位之第三年矣。与余考孟子初见宣王正值宣王未终丧之际亦不合。(参读《考辨》第一一七。)

猜你喜欢
  唐废帝家人传第四·欧阳修
  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十七·赵尔巽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赵尔巽
  原序·浦起龙
  卷第二百八十一·胡三省
  卷二百二十八·杨士奇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佚名
  绎史卷七十九·马骕
  卷七十五·张守节
  卷二·班固
  厍狄士文传·魏徵
  后妃传序·李延寿
  宋纪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辛未、431)·司马光
  汉纪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丁亥、27)·司马光
  弇山堂别集卷九十六·王世贞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风波·闻一多

    我戏将沉檀焚起来祀你,那么他会烧的这样狂!他虽散满一世界的异香,但是你的香吻没有抹尽的那些渣滓,却化作了云雾满天,把我的两眼睛撞瞎了;我看不见你,便放声大哭,象小孩寻不见他的妈了。立刻你在我耳旁低声地讲:(但你的心也雷样

  • 石田诗选巻五·沈周

    (明)沈周 撰○古迹泊百花洲效岑参长濠春来水如油吴王昔日百花洲水流花谢三千秋古人行乐今人愁沉沉细雨停孤舟岸上人家灯满楼红帘火影照中流还闻吹箫楼上头客梦不熟翻黄紬翻黄紬夜悠悠拂吴钩赋逺游和张光弼歌风台韵大风

  • 第四十四出 知州判词·佚名

    【菊花新】(末上)叵耐陈三可贪心,拐诱五娘情意真。牌差捕甲(铺甲)去赶力,当台审问实共虚。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前日牌差、捕甲曾经前去提获陈三一起奸情,因乜不见回报?不免叫承行吏写票,力原差多少是好。(丑上)

  • 卷之一百·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南疆绎史勘本卷一·温睿临

    霅川温氏原本古高阳氏勘定目录纪略一福王(上)右南都纪略第一。○燕京自闯贼沦陷,怀生之伦莫不饮痛。然大河南北虽经蹂躏,而吴、楚、闽、粤、滇、黔疆域如故也。当时紫盖渡江,南都拥立,以伦以序,福王为正。史阁部忠亮日月,招徕

  • ●郑氏史料续编卷五目录·佚名

    一八○、刑部残题本(船户郭自立等私贩外洋案)(五五三)一八一、兵部题本(议准王有进管浙江定海镇右营游击事)顺治十三年九月初二日(五五五)一八二、福建巡抚宜永贵残题本(陈肇鼎等奸商,假采买硫黄之名,出海购货)顺治十三年九月初四

  • 忠贞录原序·李维樾

    忠贞录者何李君维樾林君増志褎其乡先逹卓忠贞公所为诗若文而辑之并褎其后之悼忠贞诗若文而并辑之而以黄陈两先生事附载焉辑公诗若文昭文献也重忠贞也辑悼公诗若文志公义也笃景行也附黄以死难则忠彷扵批鳞附陈以陈情则

  •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司马迁

    范君石译注【说明】这是专记滑(gǔ,古)稽人物的类传。滑稽是言辞流利,正言若反,思维敏捷,没有阻难之意。后世用作诙谐幽默之意。《太史公自序》曰:“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此篇的

  • 卷三十一·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十一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仁宗庆历五年张方平上论曰臣闻天下之事政无小大系在庙堂有图议而後有得失有得失而後有治乱有治乱而後有安危有安危而後有存亡善议政者不使有失善正失者不成於

  • 卷四十八·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四十八 朱批杜滨奏摺 雍正六年十月初四日陕西粮盐道【臣】杜滨谨 奏窃【臣】一介庸愚荷蒙 圣恩由吏科给事中补授陕西粮盐道本年三月十四 日恭请 圣训教诲谆切勉励周详又 赏【臣】摺奏着遣家

  • 法言義疏十二·汪荣宝

      先知卷第九〔注〕圖難於其易,求大於其細,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亂,如斯而已矣。〔疏〕注「圖難」至「已矣」。按:老子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

  • 卷六十八·道世

    △业因灾第七十八(此有五部)▲述意部第一夫涉其流者,则澄爱河而清五浊;失其宗者,则震邪山而起三障。静言兹理,岂虚也哉!是知善由信发,恶由邪开。所以一念之恶,能开五不善门;一念之善,能除累劫之殃。是故善须雕琢自勉,可有心师之训

  • 佛说菩萨逝经·佚名

    西晋沙门白法祖译  佛在鹞山中。与诸比丘五百人。皆阿罗汉。平旦皆著衣持钵。入城各行求食。时城中有一豪富长者。国中第一所居高燥舍宅楼观甚好。垣墙周匝七重门。字檀尼加柰。檀尼加柰有子。字逝年十六。檀尼加柰

  • 第九 譬喻相应·佚名

    [一]第一 栋一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二尔时,世尊如是言曰:三“诸比丘!譬如楼阁,何之垂木,皆集寄于栋,等至于栋,于栋相结合趋于结合一切。四诸比丘!同此,任何不善之法,彼等皆以无明为根,等至于无明,于无明

  • 韶舞九成乐补·余载

    一卷。元余载撰。载身世无考,唯据其进书原序,自称三山布衣,前福州路儒学录。又据其门人朱模进《乐通韶舞补略序》,知载为元仁宗天历时人,其字曰大车,以养亲辞官,笃行授徒。是书仅文渊阁书目著录,世无传本,唯《永乐大典》所载篇

  • 沂阳日记·佚名

    明代人撰写的随笔。作者不详。

  • 诸葛忠武书·杨时伟

    十卷。杨时伟撰。杨时伟,明末人。生平事迹及里籍均不详。著有《正韵笺》、《春秋编年举要》等。杨时伟认为王士骥所编《武侯全书》芜杂不精,于是另编《诸葛忠武书》,保存了《武侯全书》中的“连吴、南征、北伐、调御、法

  • 智炬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唐于阗国沙门提云般若等译佛在日月宫中,四方佛皆来集。日月天子请陀罗尼,诸佛菩萨同声说咒。普贤菩萨赞劝受持。与《佛说智光灭一切业障陀罗尼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