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魏文侯礼贤考
魏文以大夫僭国,礼贤下士,以收人望,邀誉于诸侯,游士依以发迹,实开战国养士之风。于先秦学术兴衰,关系綦重。(《韩非 外储左上》:“王登为中牟令,上言于襄主曰:中牟有士曰中章胥已,襄主使为中大夫,中牟之人,弃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其事又见《吕览》。则襄子下士,犹在魏文之先。惜载籍阔略,无可详徵。《史记 赵世家》又载赵烈侯时,相国公仲连进贤士牛畜、荀欣、徐越三人,则在魏文晚世。)兹略叙梗概,以徵世变。
子夏
田子方
名无择。(见《庄子 田子方篇》。)学于子贡。(见《吕氏春秋 当染篇》。)魏文侯友之。(见《吕氏 举难》《察贤》,又《说苑 尊贤篇》。《史记 魏世家》则谓“文侯师田子方”。要之子方在文侯朝,甚见敬礼。其名辈在子夏、段干木间也。)尝使齐。(《说苑 奉使篇》,有舍人毋择,为魏文侯献鹄于齐侯,疑即子方。)魏文灭中山,子方尚在。(《世家》云:“太子击遇田子方,引车避,下谒。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诸侯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屣然,奈何其同之哉。”其事信否无可必。然战国传说,凡言士阶级之高自位置,以气节跨君卿贵族之上,大概托始于田子方、子思之伦。则亦约略可以推见当时士焰方张,学者得势,已非往昔孔墨初兴之比矣。又史载子击谒田子方在击守中山后。击守中山年始十七,(详《考辨》第四六)则魏文之四十一年也。(详《考辨》第五四))
其年世辈行,当与孔伋、曾申相随。若以魏文灭中山,子方年七十计,则生当周元王之元,与墨子略同时。子贡时年四十六。若子贡七十而卒,子方年二十六,固得师事矣。(又按《庄子 田子方篇》,载子方自称师东郭苑顺子。《荀子 法行篇》有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尚书大传 略说》作东郭子思,《说杂言篇》作东郭子惠。又《墨子 非儒》有子贡之齐,因南郭惠子见田常。马叙伦《庄子义证》谓“检《风俗通 姓氏篇》东郭氏东郭牙,齐大夫。《左》哀十一年传,齐有东郭书。则齐有东郭氏,《尚书大传》《说苑》作东郭者是。惠顺脂真对转,《诗 终》温且惠传,惠于宗公笺,《晋语》若惠于父母注,皆训惠为顺。是东郭惠子即东郭顺子。以《吕氏》田子方学于子贡推之,东郭顺子盖子贡弟子,田子方为子贡再传矣。”今按马说亦可通。然据《荀》《墨》二书,未见东郭顺子固为子贡之弟子也。且齐亦自有东郭、南郭二氏,田子方师东郭子顺,亦无害其师子贡。则仍依旧说为得。)
段干木
姓段干。(焦氏《孟子正义》,谓:“《史记 老子列传》云:老子之子名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参读《考辨》第七二)《集解》曰:此云封于段干,段干应于魏邑名也。而《魏世家》有段干木、段干子,《田完世家》有段干朋,疑此三人是姓段干也。本盖因邑为姓。《风俗通 氏姓》注云:姓段名干木,恐或失之。”)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见《吕氏 尊贤篇》。)魏文侯欲见段干木,段干木逾垣而避之。(见《孟子》。)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式。(见《吕氏 期贤篇》。)秦兴兵欲攻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未可图也。(见《魏世家》。《期贤篇》亦曰:“秦欲攻魏,司马唐谏曰:段干木贤,魏礼之,不可加兵。”余谓文侯所礼,不止一木。不应仅言段干贤。(又按秦、魏交兵,据《秦本纪》最先在秦灵公六年,其时已当魏文侯二十八年。其前秦、魏势力尚未相触。司马唐之谏,应犹在后。或者子夏之伦已先卒欤。))白圭曰:“文侯师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干木。”(见《吕氏 举难篇》。)盖段干年序当较子方稍后,与李克同事子夏,而或者视克为长也。(《高士传》:“段干木少贫贱,心志不遂,乃师事卜子夏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等居于魏,皆为将,惟段干木守道不仕。”此记干木世次最得。)
魏成子
文侯弟,名成。(《集解》“徐广曰:《说苑》作季成子。”《人表》误分公季成、魏成子为二人。)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文侯以为相。(见《魏世家》。魏文卜相事,又见于《韩诗外传》《说苑》,语均略同。惟《外传》谓“魏成子食禄日千钟。”则妄说也。《史记》载孔子在鲁、卫,禄粟六万,《索隐》云:“六万石,似太多,当是六万斗。”今魏成子禄千钟,至齐宣王时,陈戴禄万钟,皆以年计。遞后则仕禄遞高。此虽未必尽信,亦足觇世变之一斑矣。又孔子以游仕至卫,故卫人致俸粟。今陈成子亲文侯弟,亦称食禄千钟,疑是无封土。盖晋已无公族,行县制,三家继之,乃不复有分封也。封建之制,至此大坏,是亦一证。又魏文一朝大臣,惟成子乃亲族,此亦贵族世卿制至此已不行之一证也。《新序 杂事四》有“公季成论田子方,文侯曰:非成之所议也。公季成自退于郊三日,请罪。”与《世家》文不合,恐无据。)
又按《韩非 五蠹》:“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千仞之山,跛牂易牧。”《李斯传》亦言之。《集解》“许慎曰:楼季魏文侯之弟。《王孙子》曰:楼季之兄也。”今按:楼季之兄也句疑有脱误。枚乘《七发》:秦缺、楼季为之右。李善《注》:季,魏文侯弟;右,车右也。《韩非 难一》魏两用楼、翟而亡西河,旧注楼缓、翟璜也。《史记 始皇本纪 索隐》亦以楼缓为魏文侯弟,似误。梁氏《人表考》据许说以楼季、魏成子为一人,则是也。
翟璜
名触。(见《说苑》。)吴起、乐羊、西门豹、李克、屈侯鲋(《韩诗外传》作赵苍。)皆其所进。(见《魏世家》。)又论任座之忠。(见《吕氏 自知篇》。《新序 杂事第一》作翟黄对而任座论其忠,未知孰是。又按《吕氏 下贤篇》云:“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女欲官则相位,欲禄则上卿,既受吾实,又责吾礼。无乃难乎。”文侯明君,璜亦贤者,岂有如此语?特后人袭贫贱骄人之意而虚造此说耳。又《韩非子 内储说下》“翟璜善于韩,乃召韩兵令之攻魏,因请为魏王构之,以自重。”此乃以后纵横之士所为,魏文明主,翟璜贤臣,又在早世,风气尚淳,乌得有此?亦妄说也。(沈钦韩《汉书疏证》对此两条均有辨。)又《淮南 道应训》:“惠子为惠王为国法,以示翟煎。”《御览》六百二十四引作翟璜。余考惠施至魏,在惠王二十七八年后,翟璜不能至是犹存,《御览》误也。)
翟角
主谋伐中山,亦翟璜所荐。《韩非 外储说左下》“田子方从齐之魏,望翟璜乘轩骑驾出,方以为文侯也,移车异路而避之,则徒翟璜也。方问曰:子奚乘此车也?曰:君谋欲伐中山,臣荐翟角而谋得。果且伐之,臣荐乐羊而中山拔。得中山,忧欲治之,臣荐李克而中山治。是以君赐此车。”又为将,败齐于龙泽,入长城。(《水经 瓠子水注》“晋烈公十一年,田布围廪邱,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邱,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师败逋。”又《水经 汶水注》“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翟员盖即翟角字误。时当魏文侯四十一,四十二两年。盖角之为将,当李克已老,乐羊不用之后。雷氏《义证》误以翟角为地名,谓是廪邱之近邑,其说大谬。)其人与任座同为《世家 卜相篇》所未及。
吴起
卫人,或曰卫左氏中人也。(见《韩非 外储说右上》。)先仕鲁。(详《考辨》第五十。)闻魏文侯贤,遂来仕魏,为西河守,(见《吕氏 观表》。)令民偾表立信。(见《吕氏 慎小》,《韩非 内储说上》谓徙车辕赤菽,与商鞅徙木事略类,而吴起事在前。今不知孰实孰虚,或两实,或兼虚,而今人则徒知商君徙木事矣。)《汉 艺文志》有《吴起》四十篇。
李克
子夏弟子,(见《汉 艺文志》班固注。释文云:“子夏传《诗》于曾申,申传魏人李克”,传《诗》事未必信。李克与子夏同时,以班氏说为是。)为中山守。(见《魏世家》。《水经注》引《李克》书:“魏文侯时,克为中山相。”中山为魏别封,而克为之相,相即守也。此即汉制王国有相之先例。)《汉志》有《李克》七篇,在儒家。又有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见《汉书 食货志》。)盖即李克也。《史记 货殖列传》,《平准书》皆云:“李克务尽地力”,而《孟荀列传》及《汉书 食货志》作李悝。《索隐》《志疑》辨《史》之误,崔适《史记探源》则谓:“悝、克一声之转,古书通用,非误也。”余按:如颜雠由之为颜浊邹,申棖之为申党,古多有其例。《汉志》有《李子》三十二篇,而别出《李克》七篇者,如法家有《商君》二十九篇,而兵家复有《公孙鞅》二十七篇之类。分部别出,一篇中亦屡见其例,(兵家中又有《李子》十篇。沈钦韩曰:“疑李悝。”)未足即为二人之证。或至班氏始误分为`二人也。《人表》李悝在三等,李克在四等,此如公季成、魏成子亦为二人。司马迁已不能辨老聃、太史儋、老莱子,宜班固不能知李悝、李克矣。且魏文时贤臣,已尽见于《卜相》一文。苟别有李悝,何独不见称引?(《御览》七四五引《韩子》:“李悝为魏文侯北地之守,欲民之善射,乃令民有狐疑,射杓中者胜,不中者不胜,民皆习射,与秦战,大败之。”《年表》:“秦简公二年,与晋战,败郑下。”林春溥《战国编年》以悝此事系之。教射胜秦,因传兵书,是亦悝、克一人之证也。)《汉志 李子》三十二篇,班《注》:“名悝,相文侯,富国强兵。”(班氏于李克亦云:“相魏文侯”,《淮南 泰族训》:“田子方、段干木轻爵禄而重其身,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形,李克竭股肱之力,领理百官,辑穆万民,使其君生无废事,死无遗爱,此异行而归于善。”是亦谓克曾相魏。)《淮南 道应训》:“魏武侯问于李克。”高《注》:“李克,武侯之相”,则克殆继相两君者耶?《晋书 刑法志》:“律文起自李悝,撰此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纲经》一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其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商君受之以相秦。”其说本于桓谭。桓氏当西汉晚世,博学与扬子云、刘子骏并驱,必有所见。惜史公未载,遂不为后人注意也。(又按《韩诗外传》二,晋文侯使李离为大理,过听杀人,自拘请死。文侯止之,李离不听,卒服剑而死。窃疑此晋文侯乃魏文侯,李离即李悝也。其果服剑而死,不及相魏武与否,则莫可参稽耳。要之李克为法家祖,此亦一旁证也。又按商君生,已值李克晚世,或先卒,商君不及见,盖闻声私淑。)
西门豹
为邺令,(见《魏世家》及《魏策》。)引漳水以溉邺。(见《史记 河渠书》。《志疑》云:“引水溉邺,《汉书 沟洫志》据《吕氏春秋 乐成篇》,以为史起,有史起讥豹不知漳水溉邺语,《续滑稽传》谓豹引河水溉邺。然考《后汉书 安帝纪》,初元二年,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支渠以溉民田。《水经 浊漳水注》亦云,豹引漳以溉邺,其后至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又堰漳水以溉邺田。《吕氏》恐不足据。左氏《邺都赋》所谓西门溉其前,史起溉其后也。”今考《御览》六二八引《淮南》,西门豹治邺,亦翟璜所任。又八四二引《吕氏春秋》,吴起为邺令,民歌之曰:“终古斥卤生稻粱”,今《吕氏 乐成篇》,《汉书 沟洫志》,皆云歌史起,《御览》误。)凿十二渠。(见《史记 滑稽传》禇少孙补。余意李悝尽地力,西门豹兴水利,同为东方田制一大兴革。井田随封建为存废,理亦然也。《周官》以井田与沟洫并说,似亦误。(槽读《考辨》第七三))《韩非 难言篇》称其“不闘而死人手”,则豹乃不得其死者。
乐羊
为将伐中山。(见《魏世家》《魏策》,及《吕氏 乐成篇》。又按邹阳上书云:“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中山人恶之魏文侯,文侯投以夜光之璧。”张晏曰:“白圭为中山将,亡六城,君欲杀之,亡入魏,文侯厚遇,还拔中山。”余考白圭不及仕文侯,(详《考辨》第八二)邹阳殆由乐羊误记,而张氏亦误承邹阳之说也。然则乐羊本中山将,亡而走魏,其子尚在中山。中山人乃烹而杀之。又邹阳云:“中山人恶之魏文侯”,盖乐羊叛其故国,又亲啜其子之羹,其为人之忍,不徒中山人恶之,魏人亦多疑之。故中山亡而文侯示乐羊以谤书两箧也。文侯之用乐羊,亦特以就其一时之功,其后乃不见任使。)
屈侯鲋
为太子傅。(见《魏世家》,《说苑》。)
赵苍唐
为太子傅。(见《魏世家》。《韩诗外传》作赵苍,《说苑》作屈侯鲋,而二人均见于《魏世家》。史公仅亦捃摭杂说,未定其为一人或二人也。兹姑仍之。)
余又考魏文时贤臣,尽见于《世家 卜相》一文。(又见《韩诗外传》,《说苑》。)其略曰:“文侯卜相于李克,曰: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李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出,过翟璜之家。璜曰:闻君召先生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作色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负于魏成子?李克曰:子之言克于君,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魏成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卜相之文如此,而此文实吴起之徒润饰为之,非当时信史也。知者,《史记》《韩诗外传》列序诸臣,如西门豹、乐羊、李克、屈侯鲋之属,皆名,独西河守不名。西河守即吴起,明是起徒所为矣。(《说苑》云:“西河之守,触所任也;计事内史,触所任也。”计事内史无考,《史记》《外传》皆无之。刘氏博采,非原文矣。)且叙述诸臣,吴起居首,亦见推尊之私。否则自乐羊攻中山,李克守之,屈侯鲋为傅,皆依事序。起之守西河,乃在得中山后,何独先列于前?若论辈行,起实晚进。此中痕迹宛然,其出起徒所为无疑。起先学于曾子,习儒者之业。又仕魏文侯,为崇儒之主。虑其好文学,多称述,如今传西河之对,文采斐然。昔人疑《左传》成于起手,此亦足为助证也。(《说苑》又有田子方渡西河,与翟璜论贤一节,此全袭《卜相》文,而稍易其面目,不足据。)
且《卜相》一文,其非当时信史,尤有可论者。《史表》载此事于文侯二十年。余按《纪年》文侯纪元,当移前二十三年,而用吴起,灭中山,均在晚世。伐中山,在赵烈候元年,魏文侯之三十九年也。三年而灭之,则四十一年矣。(详《考辨》第五十四)卜相之事,应又在后。魏成子,贤臣也,又亲文侯之弟,岂至四十一年后而始相?且翟璜、李克均相文侯,应犹在魏成子后。岂有文侯于晚节十年之间,三易其相,而皆贤者。而以前四十年,谁何人为相,顾漠无一闻于后耶?余意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皆在文侯早年,(三人中段干木又稍后。)而魏成子进之。魏成子之为相应在前。吴起、乐羊、西门豹、李克、屈侯鲋皆在文侯中晚,而翟璜进之。翟璜之为相,应在后。似无同时卜相二人之事。至吴起守西河显名,子夏之伦或已谢世。魏文一朝贤者,先后辈行,必有不及同事其主者矣。若卜相文中语,花团锦簇,显出后人润饰,非信史也。然《年表》卜相李克、翟璜事,在魏文二十年者,亦自有故。窃谓魏文以十七年伐中山,三年而克,乃十九年。乐羊为将,吴起助之。起为西河守,宜在二十年后。李克守中山,屈侯鲋傅太子,皆其时。虑西门豹之守邺,或稍在前。(《年表》:“秦灵公八年,初以君主妻河”,时当魏文侯三十年。魏俗为河伯娶妇,其风未知视秦孰先后,然窃疑其时西门豹或尚未治邺,秦、魏两国媚河之俗,盖一时东西并盛。豹之治邺,革邺俗,自应在魏文三十年后也。)然亦大略同时。灭中山后一年,翟璜与韩、赵两君联师伐齐,则翟璜在当时,盖为魏相,故谓诸贤尽其拔用。而魏成子之相,则自在前。至李克为相,则犹在后,此均约略可推者。今于诸人年世,既未能一一详定,因为综述于此,以见一时之风会。而先后之间,粗为论别,为考史者要览焉。
魏文礼贤,其可考见者,略如上述。其间有二端,深足以见世局之变者,一为礼之变,一为法之兴。何言乎礼之变?当孔子时,力倡正名复礼之说,为鲁司寇,主堕三都,陈成子弑君,沐浴而请讨之。今魏文以大夫僭国,子夏既亲受业于孔子,田子方、段干木亦孔门再传弟子,曾不能有所矫挽,徒以逾垣不礼,受贵族之尊养,遂开君卿养士之风。人君以尊贤下士为贵,贫士以立节不屈为高。自古贵族间互相维系之礼,一变而为贵族平民相对抗之礼,此世变之一端也。何言乎法之兴?子产铸刑书,叔向讥之。晋铸刑鼎,孔子非之。然正诛邓析而用其《竹刑》,刑法之用既益亟。至魏文时,而李克著《法经》,吴起偾表徙车辕以立信,皆以儒家而尚法。盖礼坏则法立,亦世变之一端也。(刘向《别录》云:“刑名者,循名以责实,其奠君卑臣,崇上抑下,合于六经。”得此中之消息矣。《国策》:“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本地,手受大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刑。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明董说《七国考》谓:“此是李悝以前魏国相仍之法。”亦足为刘说证佐也。)要以言之,则由于贵族阶级之颓废,而平民阶级之崛兴。
猜你喜欢 大事记续编卷七十三·王祎 一 叙论·陈寅恪 ○刘太监·许指严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八·佚名 卷之九百三十六·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四·佚名 尚史卷六十·李锴 敬乡录卷五·吴师道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三十二·阿桂 史记集解卷六十七·裴骃 第62章 说体面话不做体面事的蒋介石·冯玉祥 三十八、记徐子丹师·包天笑 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 第二十一·班固 邵宝传·张廷玉 震泽纪闻·王鏊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