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夏为三代之一,其治法,大约在春秋战国之世,还未全行湮(yān)灭。在当时,孔子是用周道,墨子是用夏政的。注33我们读《墨子》的《天志》、《明鬼》,可以想见夏代的迷信,较后世为深。读《墨子》的《尚同》,可以想见夏代的专制,较后世为甚。读《墨子》的《兼爱》,可知夏代的风气,较后世为质朴。读《墨子》的《节用》、《节葬》和《非乐》,可知夏代的生活程度,较后世为低,而亦较后世为节俭。墨子之学,《汉书·艺文志》谓其出于清庙之守。清庙即明堂,为一切政令所自出,读《礼记·月令》一篇,可以知其大概。注34盖古代生活程度尚低,全国之内只有一所讲究的房屋,名为明堂。注35天子即居其中,所以就是后世的宫殿。祭祀祖宗亦于其中,所以就是后世的宗庙。古代的学校,本来带有宗教色彩的;当时天子典学,亦在这一所房屋之内,所以又是学校。一切机关,并未分设,凡百事件,都在此中商量,所以于一切政教,无所不包。明堂行政的要义,在于顺时行令。一年之中,某月当行某令,某月不可行某令,都一一规定,按照办理,像学校中的校历一般。如其当行而不行,不当行而行,则天降灾异以示罚。《月令》诸书的所述,大概如此。此等政治制度,和当时的宗教思想,很有连带的关系。我们读《书经》的《洪范》,知道五行之说,是源于夏代的。什么叫做五行呢?便是“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注36盖古人分物质为五类,以为一切物,莫非这五种原质所组成。而又将四时的功能,比附木火金水四种原质的作用;土则为四时生物之功所凭藉。知识幼稚的时代,以为凡事必有一个神以主之。于是造为青、赤、黄、白、黑五帝,以主地上化育之功;而昊天上帝,则居于北辰之中,无所事事。注37此等思想,现在看起来,固然可笑。然而明堂月令,实在是一个行政的好规模,尤其得重视农业的意思。所以孔子还主张“行夏之时”。注38
我们看明堂月令,传自夏代;孔子又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xù)”,可见夏代的农业,已甚发达。然其收税之法,却不甚高明。孟子说:“夏后氏五十而贡。”又引龙子的话说:“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注39这就是以数年收获的平均数,定一年收税的标准。如此,丰年可以多取,而仍少取,百姓未必知道储蓄;凶年不能足额,而亦非足额不可,百姓就大吃其苦了。这想是法制初定之时,没有经验,所以未能尽善。
学校制度:孟子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注40案古代的学校,分大学小学两级。孟子所说的校、序、庠是小学,学是大学。古代的教育,以陶冶德性为主。“序者,射也”,是行乡射礼之地;“庠者,养也”,是行乡饮酒礼之地,都是所以明礼让,示秩序的。然则校之所教,其大致亦可推知了。至于学,则“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注41颇疑亦和宗教有深切的关系。礼乐都是祀神所用,诗是乐的歌辞,书是教中古典。古代所以尊师重道,极其诚敬,亦因其为教中尊宿之故。
夏代凡传十七主;据后人所推算,其历四百余年,注42而其事迹可考的很少。《史记》说禹有天下后,荐皋陶于天,拟授之以位,而皋陶卒,乃举益,授之政。禹之子启贤,诸侯不归益而归启,启遂即天子位。《韩非子》又说:禹阳授益以天下,而实以启人为吏。禹崩,启与其人攻益而夺之位。注43古无信史,诸子百家的话,都不免杂以主观。我们只观于此,而知传子之法,至此时渐次确定罢了。启之子太康,为有穷后羿所篡。《史记》但言其失国,而不言其失之之由。《伪古文尚书》谓由太康好略,殊不足据。注44据《楚辞》及《墨子》,则由启沉溺于音乐,以致于此。注45其事实的经过,略见《左氏》襄公四年和哀公元年。据其说:则太康失国之后,后羿自(xú)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羿好田猎,又为其臣寒浞(zhuó)所杀。时太康传弟仲康,至仲康之子相,为寒浞所灭。并灭其同姓之国斟灌、斟寻氏。帝相的皇后,名字唤做缗(mín),方娠(shēn),逃归其母家有仍。生子,名少康,后来逃到虞国。虞国的国君,封之于纶(lún)。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夏的遗臣靡,从有鬲(gé)氏,收斟灌、斟寻的余众,以灭浞而立少康。并灭寒浞的二子于过、戈。
与穷石,《杜注》都不言其地。注46其释寒国,则谓在今山东潍县。斟灌在山东寿光,斟寻亦在潍县。虞在河南虞城。纶但云虞邑。注47有鬲氏在山东德县。过在山东掖(yè)县。戈在宋、郑之间。其释地,似乎不尽可据。案《左氏》哀公六年引《夏书》,说:“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似指太康失国之事。又定公四年,祝佗说唐叔“封于夏虚”。唐叔所封,是尧的旧都,所以晋国初号为唐而又称之为夏虚,可以见禹之所居,仍系尧之旧都。穷石虽不可考,该距夏都不远,所以能因夏民以代夏政。夏人此时,当退居河南。少康虽灭寒浞,似亦并未迁回河北,所以汤灭桀时,夏之都在阳城了。注48
【注释】
注33 墨子学于孔子而不悦,弃周道而用夏政,见《淮南子·要略》。案此节所论,可参看拙撰《先秦学术概论》下编第五章。
注34 《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与《月令》略同。
注35 阮元说,见《揅(yán)经室集》。
注36 五行的次序,《书经·洪范正义》说:“水最微为一,火渐著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
注37 东方青帝灵威仰,主春生。南方赤帝赤熛(biāo)怒,主夏长。西方白帝白招拒,主秋成。北方黑帝叶光纪,主冬藏。中央黄帝含枢纽,寄王四季。昊天上帝称耀魄宝。见《礼记·郊特牲》正义。
注38 《论语·先进》。案行夏之时,即是说:一国的政令,应得照《月令》等书所定的办理,并非但争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然岁首必须建寅,仍因注重农业之故。
注39 《滕文公上篇》。
注40 同上。
注41 《礼记·文王世子》。
注42 见第一章。
注43 《外储说》。
注44 《五子之歌》。
注45 《离骚》。《非乐》。
注46 《水经注》:大河故渎,西流,经平原鬲县故城西,故有穷后羿国也。鬲县,今山东德县,案如《杜注》及《水经注》等所释,则羿自山东西代夏,夏一方面的有鬲氏等,即代羿而据山东一带,简直是易地而处了。所以不尽可信。
注47 《续汉书·郡国志》。梁国虞县有纶城,少康邑。
注48 见下章。
猜你喜欢 志第一 天文上(天体 仪象 天文经星 二十八舍 二十八宿外星 天汉起没十二次度数 州郡躔次·房玄龄 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三十九·宋濂 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五十二·赵尔巽 卷五 节义传·刘向 卷三百五十七 元豐八年(乙丑,1085)·李焘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一·杨仲良 第二十四回 往复贻书囚使激怒 仓皇挽粟遇伏失粮·蔡东藩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七十九·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五十五·佚名 五九九 军机大臣缮呈满汉三品以上大臣兼与未兼全书馆人员名单·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八·阿桂 张济传·魏收 刘温叟传·脱脱 卷九十八·佚名 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