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白话周书

《周书》,纪传体断代史书。唐令狐德棻等撰。贞观十年(636)成书。五十卷。记事上起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迄于隋灭周(581),凡四十七年历史。其中西魏二十二年,周二十五年。分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此为《周书》白话文。

《白话周书》全部章节目录

(1)《周书》简介
(2)文帝纪
(3)孝闵帝纪
(4)明帝纪
(5)武帝纪
(6)宣帝纪
(7)静帝纪
(8)阿史那皇后传
(9)李皇后传
(10)杨皇后传
(11)朱皇后传
(12)陈皇后传
(13)元皇后传
(14)尉迟皇后传
(15)司马皇后传
(16)宇文导传
(17)晋荡公宇文护传
(18)叱罗协传
(19)冯迁传
(20)齐炀王宇文宪传
(21)宋献公宇文震传
(22)卫剌王宇文直传
(23)赵僭王宇文招传
(24)贺拔胜传
(25)贺拔岳传
(26)侯莫陈悦传
(27)寇洛传
(28)李弼传
(29)李鉽传
(30)于谨传
(31)于萛传
(32)赵贵传
(33)独孤信传
(34)侯莫陈崇传
(35)梁御传
(36)若干惠传
(37)怡峰传
(38)刘亮传
(39)王德传
(40)王罴传
(41)王思政传
(42)达奚震传
(43)侯莫陈顺传
(44)宇文贵传
(45)杨忠传
(46)王雄传
(47)王盟传
(48)贺兰祥传
(49)尉迟纲传
(50)叱列伏龟传
(51)阎庆传
(52)尉迟迥传
(53)王谦传
(54)司马消难传
(55)周惠达传
(56)杨宽传
(57)柳庆传
(58)柳带韦传
(59)苏绰传
(60)卢辩传
(61)李贤传
(62)李远传
(63)长孙俭传
(64)赫连达传
(65)韩果传
(66)蔡佑传
(67)常善传
(68)田弘传
(69)梁台传
(70)宇文测传
(71)宇文深传
(72)史宁传
(73)陆腾传
(74)贺若敦传
(75)权景宣传
(76)郭贤传
(77)王勇传
(78)耿豪传
(79)窦炽传
(80)于翼传
(81)李穆传
(82)韦孝宽传
(83)韦夐传
(84)申徽传
(85)陆通传
(86)陆逞传
(87)柳敏传
(88)卢柔传
(89)郑孝穆传
(90)崔谦传
(91)崔猷传
(92)裴侠传
(93)薛端传
(94)郑伟传
(95)令狐整传
(96)寇俊传
(97)韩褒传
(98)郭彦传
(99)裴文举传
(100)苏亮传
(101)柳箈传
(102)吕思礼传
(103)李昶传
(104)元伟传
(105)辛庆之传
(106)辛昂传
(107)杜杲传
(108)尉迟运传
(109)王轨传
(110)宇文神举传
(111)宇文孝伯传
(112)颜之仪传
(113)乐运传
(114)王褒传
(115)庾信传
(116)萧[扌为]传
(117)萧世怡传
(118)萧圆肃传
(119)萧大圜传
(120)刘..传
(121)柳霞传
(122)李延孙传
(123)韦佑传
(124)韩雄传
(125)陈忻传
(126)魏玄传
(127)李迁哲传
(128)卢光传
(129)沈重传
(130)樊深传
(131)熊安生传
(132)乐逊传
(133)冀俊传
(134)姚僧垣传
(135)姚最传
(136)黎景熙传
(137)赵文深传
(138)褚该传
(139)强练传
(140)萧鮞传
(141)萧岿传
(142)萧琮传

猜你喜欢
  列女传·刘向
  齐东野语·周密
  读通鉴论·王夫之
  辛亥四川路事纪略·佚名
  敕议或问·朱厚熜
  制府杂录·杨一清
  民国官场现形记·宣南吏隐
  蜀燹死事者略传·余澜阁
  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鄂尔泰
  襄阳耆旧记·习凿齿
  苏东坡传·林语堂
  成吉思汗传·冯承钧
  爝火录·李天根
  新竹县制度考·佚名
  献贼纪事略·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之三佳话挽词·梁章钜

    佳话临海王芝圃广文世芳生于顺治己亥,年一百十岁时入都庆祝,赐侍讲衔。都人呼为王寿星。扶侍者为其第三子,白发飘萧,背转伛偻。问其长子,曰:“不幸夭亡矣。”问夭亡之年,曰:“八十五岁。”当年届七旬时,孙

  • 提要·赵执信

    《声调谱》三巻,国朝赵执信撰。执信字仲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益都人,康熙己未进士,官右春坊右赞善。执信尝问声调于王士祯,士祯靳不肯言,执信乃发唐人诸集,排比钩稽,竟得其法,因着为此书。其例古体诗五言重第三字,七言重第五字

  • 卷一百四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常建常建开元中进士第大历中为盱眙尉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於一尉士论悲之诗一卷送陆擢圣代多才俊【一作秀】陆生何考盘南山高松树

  • 卷十四·许及之

    钦定四库全书 涉斋集卷十四      宋 许纶 撰五言絶句 西户诗 勲业镜成斑光隂箭能疾明时贳此翁不须绳系日 月娥留照 长圆宜有缺久晕讶无风留此一轮满须知万古同 松隂溅瀑 松风翳漫漫涧水声潺潺中有无尘公飞鸣

  • 第四十回 萧宝夤乞师伏虏阙 魏邢峦遣将夺梁州·蔡东藩

      却说齐和帝被弑,有一位殉节忠臣,绝粒而死。看官欲问他姓名,乃是琅琊人颜见远。他本为荆州参军,及宝融称帝,进官御史中丞,至是独为齐死节。备书爵里,法本紫阳。梁主衍闻报,慨然说道:“我自应天顺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不意颜

  • 卷第九·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二宗藩宗藩蜀王至澍(太平王至渌) 襄王常澄 崇王慈爚 吉王慈煃(松滋王某、岷王子某)荣王由桢 潞王常淓瑞王常浩 义阳王朝燀东安王盛蒗德阳王至浚延长王识

  • 路史卷四十二·罗泌

    馀论五上帝上帝之号,曷为而不正,葢亦尝求诸经乎?有所谓天。有所谓帝。《周礼》或言天,或言帝。或曰上帝、曰五帝,曰昊天,上帝。大宗伯以禋祀昊天上帝,以苍璧礼天。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典瑞》: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上帝

  • 一一六七 云南巡抚谭尚忠奏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一六七 云南巡抚谭尚忠奏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云南巡抚臣谭尚忠跪奏,为遵旨汇奏事。窃照《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有持论偏谬之处,钦奉谕旨改正,发交各省督抚,将该省流

  • 徐伯阳传·姚思廉

    徐伯陽字隐忍,东海人。祖父徐度之,是齐南徐州议曹从事史。父亲徐僧权,是梁东宫通事舍人,兼秘书,以擅长书写知名。徐伯陽聪明好学,听父母的话,能一直温言善语地侍奉父母,进退举止有礼节。十五岁时,以文笔优美扬名。学习《春秋左

  • 卷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一明 俞汝楫 编圣训太祖高皇帝敬天之训洪武元年正月上将告祀南郊戒饬百官执事曰人以一心对越上帝毫髪不诚怠心必乘其机瞬息不敬私欲必投其隙夫动天地鬼神惟诚与敬耳人莫不以天之高远鬼神幽隐

  •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佚名

    【提要】 赵威后即赵太后,惠文王之妻。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国家政治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国家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众多治国为人之道。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

  • 桓公·孔子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秋,大水。冬十月。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滕子来朝。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夏四月,取郜大鼎

  • 法行篇第三十·荀况

    公输不能加于绳墨,圣人不能加于礼。礼者,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己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远乎!刑己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诗曰:‘涓涓源水

  • 哀公第三十一·荀况

    [题解]本篇取第一句中的两个字作为篇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篇中主要记载了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最后也收录了颜渊与鲁定公的对话,从中可了解到儒家的思想学说。[原文]31.1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论吾国之

  •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佚名

    大唐南印度摩赖耶国三藏金刚智奉 制译尔时执金刚菩萨摩诃萨等一切菩萨。皆于毗卢遮那佛前。各各自说心陀罗尼印。于是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欲利益未来一切有情。速得成就摩诃般若波罗蜜故。

  • 卷第五·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五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本事品第一之五又上座言。火界或少。或不增强。即名为冷。所以者何。于彼无日。或去日远。便有冷故。又如极大炎热起时。无别少分所造触起。同许唯有火大增多

  •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六卷·佚名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六卷尊婆须蜜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等译更乐揵度首又世尊言有二乐。出家者所不应学。若于欲中染着乐。现世无事乐。云何于欲中而染着欲乐。云何现在无事乐。或作是说。忆过去欲所生乐者

  • 西游记·吴承恩

    明代中期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我国神魔小说的典范性作品。二十卷,一百回。作者吴承恩。《西游记》是以历史上的玄奘取经故事为题材,经过长期的民间流传,最后由文人作家创作而成的。是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