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寇俊传

寇俊字祖俊,上谷昌平人。

祖父寇赞,曾任魏国雍州刺史。

父亲寇臻,曾任安远将军、呈阝州刺史。

寇俊为人宽和文雅,自幼就有器量见识,好学善记。

兄长祖训、祖礼也都和寇俊一样,具有志向和操守。

妯娌们和睦相处,同居到老。

父亲虽然早已亡故,而他们还在父亲生前的居室中设置帷帐、小桌、手杖,按时节列队敬拜,流泪祭奠,如同宗庙。

遇到吉凶之事,必定预先禀告亡父,远行往返也是这样。

性格又廉正仁恕,不慕求财利。

家人曾卖东西给别人,赚得绢五匹。

寇俊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就说:“劣树之阴,不可暂时休息;盗泉之水,不容欢饮。

得到财物而失去操行,是我所不愿干的事。”于是访得买主,将绢还给他。

他的高雅的志向就像这样。

寇俊被选中为魏孝帝唱挽歌的挽郎,任奉朝请。

大乘教徒起事,燕、赵等地发生动乱,寇俊参预军事,随军东征,由于立功被授为员外散骑侍郎,升任尚书左民郎中,因为母亲去世而没有赴任。

正光三年(522),升轻骑将军,又升任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任主簿。

当时灵太后临朝执政,削减官俸十分之一,用来建造永宁佛寺。

命令寇俊监造。

耗资巨大,属下吏员无法欺骗隐瞒。

永宁寺建成后,极为壮观华丽。

灵太后表示嘉许,任命他为左军将军。

孝昌年间,朝廷中商议国政,由于经费不足,就设置盐池都将,品级相当于上等郡守。

先后担任这个职务的人,大多都有侵吞行为。

就任命寇俊为盐池都将。

后来加龙骧将军衔,仍任主簿。

永安初年,华州百姓史底与司徒杨椿为田产打官司。

当时杨椿权势很大,长史以下的官员都说杨椿有理,想把田产判给他。

寇俊说:“史底是个穷百姓,杨公蛮横抢占他的土地。

如果打算损害不足者以供给有余者,各位又见解一致,我不敢从命。”于是把土地还给史底。

孝庄帝后来知道了这件事,赞许寇俊刚正不阿,立即任命他为司马,赐帛一百匹。

那些附和杨椿的官员,都受到严厉批评。

永安二年(529),出任左将军、梁州刺史。

那里民风粗野强悍,多为盗贼。

寇俊就命令郡县设立学校,勉励居民从事农桑,督促他们学习礼仪谦让,数年之间,风俗顿时改变。

梁国派遣将领曹琰之镇守魏兴,日夜筑城。

曹琰之多次骚扰边境,使边境居民提心吊胆。

寇俊派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占魏兴,活捉了曹琰之。

曹琰之是梁国大将军曹景宗的幼弟,于是梁人害怕起来。

当时魏国多有变乱,梁州又地处僻远,梁国知道寇俊没有外援,就派大兵屯集魏兴,志在攻取。

寇俊安抚激励将士,人人都愿意效命。

梁人知道寇俊得众人之心,不敢进逼。

寇俊在梁州生活清苦,不治理产业。

任期满后,他的儿子们竟步行返回。

吏员百姓为寇俊送行,在路上流连不舍,过了很久,寇俊才出州境。

大统二年(536),东魏任命寇俊担任洛州刺史,寇俊由此而谋归本朝。

五年,寇俊把家人和亲属四百余口送入函谷关,他被任命为秘书监。

当时军务、国政都刚刚开创,典籍散逸,寇俊开始选拔设置令史,抄录搜集经籍,使经、史、子、集各类图书比较完备一些。

加镇东将军衔,封西安县男爵,食邑二百户。

十七年,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衔。

寇俊以年老为理由,请求退休,太祖不答应。

于是借口病重,不再上朝。

魏恭帝三年(556),赐姓若口引氏。

孝闵帝登基,晋封子爵,食邑增加五百户。

武成元年(559),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食邑增至二千户。

寇俊年龄虽老,而志气识见不衰,教授子孙时,总是把礼典放在前面。

世宗崇尚儒家,重视学问,特地赏赐寇俊,多次恩赏,想同他相见。

寇俊没有办法,只得入朝。

世宗与他同席而坐,乘机询问洛阳旧事。

寇俊身高八尺,须发如雪,容貌举止端庄安详,声音清朗。

皇帝与他谈话,不知不觉移席而前。

寇俊告辞的时候,皇帝亲自拉住他的手说:“您的年纪德望都很尊隆,我很钦佩,乞望以后能在一起谈话。

我们应当多多见面,以安慰我的想念。”命令寇俊在自己面前登上御车而去,回头对左右的人说:“这样的事,只有积善的人才可以得到。

不仅在今天被看重,也将流传千古。”当时人都认为寇俊非常荣耀。

保定三年(563)逝世,当时八十岁。

高祖对此感叹痛惜,追赠原任官职,加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衔,谥号为“元”。

寇俊忠厚仁义,凡宗族中的孤儿均予以抚养,衣食待遇与自己一样。

少年时为司徒崔光所看重,崔光让自己的儿子崔励同寇俊结为朋友。

寇俊每次拜访崔光,常清谈很久。

小宗伯卢辩以寇俊功业操行俱有名望,待他以师长兼朋友的礼节。

每有空闲,就到寇俊那里宴谈终日。

卢辩常对人说:“不见西安君,烦忧就无法排遣。”寇俊就是这样被学识渊博的人所敬重。

儿子寇奉,官至仪同三司、大将军、顺阳郡守、洵州刺史,封昌国县公。

寇奉之弟寇..,自幼好学,最有名气。

居丧时哀伤过度。

历任仪同大将军及掌朝、布宪、典祀下大夫、小纳言,封..泽郡公。

猜你喜欢
  ●卷一·周密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六十八·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四·佚名
  大事记通释卷二·吕祖谦
  卷八十七上下·郝经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八 氏族略八·纪昀
  二九二 署理山西巡抚觉罗巴延三奏查获《受佑堂集》板片书籍等情折·佚名
  卷七·傅恒
  ●附录·祁彪佳
  孝武本纪第十二·司马迁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四。·金富轼
  杜防传·脱脱
  卷一百七·阿桂
  卷一百八十四·杨士奇
  四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折·佚名

    (净扮董卓领外扮李儒、李肃、卒子上,诗云)拥兵入卫立奇功,文武群臣避下风。九锡恩深犹未厌,私心不老汉朝中。某姓董名卓,字仲颖,乃陇西临洮人也。自幼为将,颇有边功。比因十常侍作乱,何进荐某入朝,遂至官封大师之职。如今又加

  • 卷二百二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二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菊坡集崔与之字正子广州增城人绍熙四年进士理宗朝累除广东安抚使拜参知政事右丞相致仕卒累封南海郡开国公諡清献有菊坡集夀邕州赵守大夏开朱明物态

  • 卷四百八十二·列传第二百四十一·世家五·脱脱

        ◎世家五   ○北汉刘氏   北汉刘继元,并州太原人。祖崇,汉祖之弟,汉初为太原尹、北京留守。隐帝嗣位,周祖为枢密使,崇谓判官郑珙曰:"吾与郭枢密素不协,朝廷幼弱,郭得志,吾无类矣。"因泣下。珙遂劝缮完甲兵,

  • 卷十五·舒赫德

    辛丑舒赫徳阿思哈杨景素奏言山东抚标中军防将海明人虽谨慎而才识短浅不能振作有为难胜外省营伍之任应请补用旗员以免贻悮其所遗抚标中军防将员缺查有新补徳州营防将武灵阿由健鋭营委署前锋防领厯陞直督标游击因在临

  • 第十一章荆公之政术(三)军政·梁启超

    第一省兵宋以养兵敝其国,拥百余万之兵,所费居岁入三之二,而不能以一战,稍有识者未尝不尽焉忧之,然而卒莫之能革者。积重之势,非豪杰不足以返之。而当时士大夫习于偷惰,其心力未有足任此者也。今请先述当时诸贤所论养兵之弊,次

  • 卷三十六下·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三十六下 【庚申】二十年春二月贺若弼坐事下狱赦出之 【弼复坐事下狱帝数之曰公有三太猛嫉妬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既而释之他日帝谓侍臣曰弼将伐陈谓

  • 卷之四百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叙·文秉

    忆童时侍先君子,言及世务,未尝不致叹於门户也。 盖门户之局,胎兆於娄东,派岐於四明,衅开於淮抚,而究以国本为归宿。其为东林者,则羽翼国本者也。其为四明者,则操戈东林者也。外此,则秦、晋、齐、楚、西江称强,然声应气求,要不出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一·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一 洪武二十年三月辛亥朔,以河南都指挥使刘贞复为金吾后卫指挥使。 大将军宋国公冯胜等率师出松亭关,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遂提兵驻于大宁。 丙辰,常州府宜兴县丞张福生犯法当死,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二 洪武十二年春正月己巳朔,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命妇朝皇后于坤宁宫,锡宴。 辛未,今上及周王橚、楚王桢、齐王榑自凤阳来朝,赐其从官、卫士钞有差。 癸酉,旌表节妇九人。延平府顺昌县

  • 文王·胡宏

      胡子曰:文王之行王政,至善美也,孟子之言王道,更详约也。然不越制其田里,导之树畜,教之以孝悌忠信而已。自五霸之乱以至于今,田里之弊无穷,树畜之业不修,孝悌之行不着,忠信之风不立,治道日苟,刑罚日烦。非有超百世英才之君臣、

  • 卷五十五·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五十五杂记下第二十一之一正义方氏慤曰此篇固以所记不一为杂然有生必有死人道之正也死於外则变矣有乐必有忧人情之常也重有忧则变矣变则不一而杂记谓之杂者又在乎此故上篇诸侯行而死於馆为

  •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八·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尔时世尊初转法轮。度五苾刍已。将诸苾刍往嚩啰迦河岸。游止暂住。时波罗奈国中有俱梨迦长者子。名曰耶舍。家中巨富广有财宝。母氏眷属皆国中豪族。多畜奴

  • 佛说内身观章句经·佚名

    失译人名在后汉录  一切一其心  皆听美言训  佛所从得道  且听我彼经  彼空亦不断  有行皆非常  夫行不败坏  佛以讲授经  深微难见事  非章原之句  通彼能敷演  是以故为师  从本以存本 

  • 卷第十·昙噩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施学 利物科 晋法相者 居常山。诵经十余万言。泰山祠有大石函。贮宝器。夜偶宿于祠侧。有玄衣武冠者。使相开函。忽不见。相意函百牛不可动。试举之轻甚。於是出宝器货易

  • 佛法金汤编卷第一·岱宗心泰

    会稽沙门 心泰 编天台沙门 真清 阅切谓自昔弘教诸硕德。其嘉言善行。已有成书具载之矣。若高僧传.僧史传.灯录等书是也。独历代护教诸王臣之言行。虽杂着於他书而无全编可通考之。未尝不为之浩叹也。矧吾大觉圣人临

  • 法海经·佚名

    一卷,西晋法炬译。为海八德经之别译。

  • 释门正统·宗鉴

    佛教史书。南宋嘉熙元年(1237)宗鉴编纂。八卷。据此书卷七载,原为宋嘉定年间(1209—1224)吴克己撰,未脱稿而病故。宗鉴得吴本后,搜罗增益,重新分类,勒成八卷。此书参照正史体例,以记述天台宗师资源流和人物事迹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