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齐炀王宇文宪传

齐炀王宇文宪字毗贺突,是太祖的第五个儿子。

性格通达机敏,有气量,虽在幼年,而神色严峻。

最初被封为涪城县公。

少年时与高祖一块学习《诗经》、《春秋》,都能综合要点,得其旨意。

太祖曾赏赐给儿子们良马,让他们自己选择。

只有宇文宪选了一匹杂色马。

太祖询问,宇文宪答道:“这匹马颜色特殊,可能出类拔萃。

如果从军作战,马夫容易辨认。”太祖高兴地说:“这个孩子识见不凡,必当成为大才。”后来随从在陇山上打猎,经过官马牧场,太祖每次看见杂色马,都说:“这是我儿子的马啊!”命令随从牵来,赏赐给他。

魏恭帝元年(554),晋封安城郡公。

孝闵帝登基,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世宗继位,授大将军。

武成初年,被任命为益州总管兼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诸军事及益州刺史,晋封齐国公,食邑一万户。

当初,平定蜀地之后,太祖认为那里形势险要,不愿让老将去镇守,想在儿子们中挑选人选。

遍问高祖以下,谁能当此重任。

大家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而宇文宪首先请命。

太祖说:“刺史应当安抚部众,治理百姓,不是你所能干的。

按年龄授官,应当先轮着你的哥哥们。”宇文宪答道:“才能有所不同,而与年龄大小无关。

如果试而无效,甘心当面受责备。”太祖十分高兴,但由于宇文宪年龄还小,没有派他。

世宗遵照先帝旨意,所以有这样的任命。

宇文宪当时十六岁,善于安抚驾驭部属,留心治理之术,诉讼集中在一身,而受理不见疲倦。

蜀人感激他,共同立碑,称颂他的功德。

不久,升任柱国。

保定年间,被征召回京,任雍州牧。

晋公宇文护东伐时,以尉迟迥为先锋,包围洛阳。

宇文宪与达奚武、王雄等人屯兵邙山。

其他各军分守险要。

齐兵数万人,突然从我军后面杀出,各军惊恐,纷纷溃散。

只有宇文宪与王雄、达奚武率兵抵挡。

王雄被齐军杀死,三军震恐。

宇文宪亲自督率激励,军心才安定下来。

当时晋公宇文护执掌大权,对他十分信任,赏罚之事,都得以参与。

天和三年(568),任命宇文宪为大司马,兼任小冢宰,仍担任雍州牧。

四年,齐国将领独孤永业前来侵犯,强盗杀死孔城防主能奔达,据城响应齐军。

诏命宇文宪与柱国李穆率兵从宜阳出发,修筑崇德等五城,切断敌军运粮通道。

齐国将领斛律明月率军四万,在洛水以南筑起营垒。

五年,宇文宪涉过洛水进攻,斛律明月逃走。

宇文宪追击到安业,多次交战后才回来。

当年,斛律明月又率大军在汾水北岸修城,向西直到龙门。

晋公宇文护对宇文宪说:“盗贼遍地,军马纵横,使战场之上,百姓困苦。

岂能坐视百姓被大肆杀戮,而不想法解救?你说用什么计策?”宇文宪答道:“依我看,兄长应当暂且从同州出兵,以作为威慑,我请求以精锐军队在前,根据情况进攻。

不仅边境可以安宁,而且能够另有所获。”宇文护表示同意。

六年,派宇文宪率兵二万,从龙门出发。

齐国将领新蔡王王康德由于宇文宪兵到,连夜率军悄悄逃跑。

宇文宪于是向西返回。

又掘开汾水,使河水向南淹没敌军营垒,率军重新进入齐国境内。

齐人以为宇文宪难以深入,就放松了边防戒备。

宇文宪于是渡过黄河,进攻伏龙等四城,两天内全部占领。

又攻克张壁,缴获其军用物资,将城垒平掉。

当时斛律明月在华谷,无法救援,就向北攻占姚襄城。

这时汾州已久被围困,运粮通道被截断。

宇文宪派柱国宇文盛运粟接济。

宇文宪自己经过两乳谷,袭击齐国的柏社城,将其占领,又向姚襄推进。

齐人据城死守。

宇文宪令柱国、谭公宇文会修建石殿城,作为汾州后援。

齐国平原王段孝先、兰陵王高长恭率大军抵达,宇文宪命令将士结阵以待。

大将军韩欢被齐人偷袭,部属奔逃,宇文宪亲自督战,齐军稍退。

天色已晚,双方各自收兵。

晋公宇文护被处死以后,高祖召宇文宪入朝,宇文宪免冠请罪。

高祖对他说:“天下者,太祖之天下,我继守大业,常恐丢失。

冢宰目中无君,欺凌皇上,打算反叛,我因此将他处死,以安定国家。

你与我本是同族,同甘共苦,此事与你无关,为什么还要请罪?”诏命宇文宪前往宇文护宅第,收缴兵符、文书等物。

随即任命宇文宪为大冢宰。

这时高祖已经处死宇文护等人,亲理朝政,打算整顿政治,统一刑令,即便牵涉到宗室中人,也不加以宽容。

宇文宪原来被宇文护所重用,从天和年间以后,威势渐大。

宇文护欲有所言,大多令宇文宪上奏。

皇帝有允许的,也有不同意的,宇文宪担心皇帝同丞相之间互相猜忌,每次都是委婉地说清意思。

高祖也知道他的用心,所以得以免祸。

可是仍然因为他威名太大,始终放心不下,虽然遥授冢宰之职,实际上夺去了他的权力。

开府裴文举,是宇文宪的侍读,高祖经常驾临内殿,接见裴文举。

高祖对他说:“晋公反叛的迹象,朝野均知,我之所以含泪将他处死,是为了安定国家,有利百姓。

从前魏朝末年动乱,太祖辅佐元氏;周朝上承天命,晋公才执掌大权。

积久而成的习惯,变成了常规,就认为政令应当这样。

难道有三十岁的天子还要被人制约吗?况且近代以来,还有一种弊病,曾经暂为部属的,就礼敬上级犹如君王。

这是扰乱社会的权宜之法,不是治理国家的办法。

《诗经》说:‘日夜不敢懈怠,用来服侍一人。’一人,只能是天子。

你虽然陪侍齐公,但不能形同君臣。

再说太祖有十个儿子,难道都能当天子?你应当用做人的正道来规劝齐公,使我们君臣和睦,骨肉融洽,不要让我们兄弟之间互相猜疑。”裴文举拜谢而出,回来告诉宇文宪。

宇文宪手抚几案,指着心道:“我向来的心意,您难道不清楚吗?只有尽忠效命,还有什么话说?”建德三年(574),晋爵为王。

宇文宪的朋友刘休征献上《王箴》一首,宇文宪十分赞美。

后来,刘休征又把《王箴》献给高祖。

高祖正想法除掉他的几个弟弟,很喜欢这篇箴言。

宇文宪常常感到兵书内容繁杂广泛,难求要旨,就自己编定为《要略》五篇,上表陈述。

高祖读后表示称赞。

当年秋天,高祖驾临云阳宫,卧病在床。

卫王宇文直在京城举兵叛乱。

高祖召见宇文宪,对他说:“卫王反叛,你知道吗?”宇文宪答道:“微臣原来不知道,今天才见到诏书。

宇文直如果违背天命,就是自取灭亡。”高祖说:“从前管叔鲜、蔡叔度被杀,而周公却辅佐周成王完成大业,人心不同,犹如人的外貌各不一样。

我只惭愧兄弟之间动兵,这是我的不足之处。”当初,宇文直内心十分忌恨宇文宪,宇文宪权当不知,对他容让。

又因他是皇帝同母之弟,更加友爱尊敬。

处死晋公宇文护的时候,宇文直坚持请求罪及宇文宪。

高祖说:“齐公的心迹,我全都清楚,不得再有怀疑。”文宣皇后驾崩后,宇文直又秘密报告道:“宇文宪喝酒吃肉,与平时没有区别。”高祖说:“我同齐王不是一母所生,都不是嫡子,他为了我,而特别自我约束。

你应当感到惭愧,有什么理由再去议论他的对错?你是太后最喜欢的儿子,承蒙慈爱。

如今只须自勉,不要再没有根据地乱说别人。”宇文直才不再说什么。

四年(575),高祖打算东征,只同内史王谊商议了这件事,其他人都不知道。

后来认为诸弟的才能谋略,没有超过宇文宪的,才告诉他。

宇文宪当即赞同东征。

大军准备出发时,宇文宪贡献私人金器珍宝十六件,以助军资。

诏命不予接受,并拿宇文宪作榜样,对公卿们说:“臣子应当如此,我看重他的心意,难道还需要他的东西吗?”于是诏命宇文宪率兵二万为前军,向黎阳推进。

高祖亲自围攻河阴,未能攻下。

宇文宪攻占武济,进兵包围洛口,攻下洛口东西二城。

因为高祖患病而撤军返回。

当年,开始设置上柱国官职,让宇文宪担任。

五年(576),大规模东征。

宇文宪率领精锐骑兵二万人,仍担任先锋,把守雀鼠谷。

高祖亲自围攻晋州。

宇文宪向前推进,占领洪同、永安二城,打算扩大战果。

齐人烧毁桥梁,固守险要,军队无法前进,于是屯集在永安。

齐主听说晋州被围,就率兵十万,亲自来援。

当时,柱国、陈王宇文纯驻军千里径,大将军、永昌公宇文椿屯兵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把守汾水关,都受宇文宪指挥。

宇文宪悄悄对宇文椿说:“用兵讲究欺骗,去留不定,见机而行,不能死守常规。

现在你安营时,不要支起帐幕,可以砍伐柏树搭成小庵,以示有兵。

这样,军队离开以后,敌军还会起疑。”这时,齐主分兵一万进攻千里径,又命令部属出汾水关,自己亲率大军与宇文椿交战。

宇文盛派骑士告急,宇文宪自率骑兵千人援助。

齐人远远看见谷中飞尘扬起,急忙相继退去。

宇文盛与柱国侯莫陈芮涉过汾水追击,斩杀不少敌兵。

不久,宇文椿报告齐军渐渐逼近,宇文宪又回兵救援。

恰巧宇文椿被命令撤军,就率军乘夜返回。

齐人果然认为柏庵是军队营帐,没有怀疑我军已退,一直到第二天才明白上了当。

当时高祖已经离开晋州,留下宇文宪为后卫。

齐主亲自率军来追,抵达高梁桥。

宇文宪率领精锐骑兵二千人,隔河布成阵势。

齐国领军段畅一直进到桥头。

宇文宪隔河招呼段畅,同他交谈。

宇文宪问段畅道:“你叫什么名字?”段畅答道:“我是领军段畅。

您是谁?”宇文宪回答说:“我是虞侯大都督。”段畅说:“听您的言谈,不是一般的人,今日相见,为什么隐瞒姓名官职?”陈王宇文纯、梁公侯莫陈芮、内史王谊等人都在宇文宪身边。

段畅问个不停。

宇文宪才说:“我是天子的弟弟齐王。”又指着陈王等人,把他们的姓名封号一一告诉段畅。

段畅打马而去,宇文宪立即命令撤军,不料齐人突然追来,兵势劲锐。

宇文宪与开府宇文忻各率精选骑兵一百人殿后抵挡,斩其猛将贺兰豹子、山褥..等一百余人,齐军才退去。

宇文宪渡过汾水,在玉壁赶上高祖。

高祖又命令宇文宪率兵六万,回援晋州。

宇文宪率军推进,在涑水扎营。

齐主围攻晋州,日夜不停。

回来的间谍,有的说晋州已经陷落。

宇文宪派遣柱国越王宇文盛、大将军尉迟迥、开府宇文神举等率领轻装骑兵一万人,连夜赶到晋州。

宇文宪进兵据守蒙坑,作为后援,得知晋州没有陷落,就又回到涑水。

高太祖随即东去,驻军高显,宇文宪率领部属,先向晋州推进。

次日,诸军会合,渐逼城下。

齐人也出动大军,在我军营地以南布成阵势。

高祖召宇文宪骑马前往察看。

宇文宪回来报告说:“这个好对付,请打败敌军后再吃饭。”高祖高兴地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我就没有忧虑了。”宇文宪退下后,内史柳箈悄悄对他说:“敌军并不少,大王怎么能轻视他们?”宇文宪说:“我被委任为前锋,为国为家,扫荡这些残敌,犹如摧枯拉朽。

商朝、周朝的事,您是知道的,贼兵虽多,能把我怎么样?”不久,各军一块进击,敌人立即溃不成军。

当夜,齐主逃走,宇文宪率轻装骑兵追击。

追到永安时,高祖也随后赶到。

齐人收集残兵,又据守高壁、洛女砦。

高祖命令宇文宪进攻洛女砦,将其占领。

次日,在介休与大军会师。

当时齐主已败走邺城,留其堂兄安德王高延宗据守并州。

高延宗趁机自立伪号,出兵抗拒。

高祖进兵包围并州,宇文宪进攻城西,攻克并州。

高延宗逃走,被追上活捉。

由于战功,晋封第二个儿子安城公宇文质为河间王,任命第三个儿子宇文躴为大将军。

仍然诏命宇文宪先行进兵邺城。

次年,攻占邺城。

齐国任城王高蔆、广宁王高孝珩等人据守信都,拥兵数万。

高祖又诏命宇文宪讨伐。

令齐主亲自写信给高蔆说:“朝廷待我宽厚,诸王都好。

叔父如果放下武器,则一定都会受到优待。”高蔆拒不收信,反而大肆召募赏赐,多给金帛,和尚要求当兵的,就有数千人。

宇文宪率军经过赵州时,高蔆派两名间谍前去侦察,被巡逻骑兵捉住,报告宇文宪。

宇文宪就把齐国的旧将都召集在一起,让这两名间谍一一看过。

宇文宪对这两名间谍说:“我要争的是大事,不在你们。

今天放你们回去,可以当我的使者。”于是写信给高蔆,敦促他投降。

宇文宪到信都,高蔆在城南布下阵地,宇文宪登上张耳坟远远观察。

不一会儿,高蔆的领军尉相愿假装出来巡视阵势,率领部属投降。

尉相愿是高蔆的亲信,众人惊恐。

高蔆大怒,杀死尉相愿的妻子和孩子。

次日再战,我军大胜,俘虏、斩杀共三万人,活捉高蔆、高孝珩等人。

宇文宪对高蔆说:“任城王何苦如此?”高蔆答道:“我是神武帝的儿子,兄弟十五人,只有我还侥幸活着。

时逢国家败灭,今日虽死,也无愧祖先。”宇文宪赞赏高蔆的气节,命令释放他的妻子和孩子,多给钱财。

又审问高孝珩。

高孝珩陈述齐国危难,边说边哭,举止不失风度,宇文宪也为之感动。

宇文宪素来善于计谋,多有策略,尤其擅长安抚驾驭部属,知人善任,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部众感动,心悦诚服,都为他效力。

齐人早就听说他的威名声望,都害怕他的勇敢谋略。

并州大捷之后,在齐境长驱直入,不侵扰百姓,将士没有私蓄。

当初,稽胡刘没铎自称皇帝,又诏命宇文宪督率赵王宇文招等人将其讨平。

事见《稽胡传》。

宇文宪自感威名越来越大,暗自考虑隐退。

高祖准备亲征北部蛮族时,就以有病推辞。

高祖变色道:“你若害怕远征,让我用谁?”宇文宪害怕,答道:“微臣侍奉陛下,实在是诚心诚意,只是身患疾病,无法领兵。”高祖答应了他的请求。

不久,高祖驾崩,宣帝继位,认为宇文宪辈分高而名望大,对他十分忌恨害怕。

当时高祖尚未安葬,诸王在朝内守灵。

司卫长孙览总管军队,辅佐朝政,担心诸王有叛变意图,经上奏,命令开府于智侦伺诸王动静。

安葬高祖后,诸王各回府第。

皇帝又命令于智到宇文宪宅第等候宇文宪,趁机告发他另有图谋。

皇帝于是派小冢宰宇文孝伯对宇文宪说:“三公之位,应当归于亲属中贤能之人,如今打算任命叔父为太师,九叔为太傅,十一叔为太保,叔父认为怎样?”宇文宪答道:“微臣才能低下,而地位很高,常引以为惧。

三师的重任,不是我所敢于承当的。

太祖时的功臣,应当担当此任。

如果只用我们兄弟,恐怕会招致议论。”宇文孝伯回去报告,随即又赶来,说:“诏命大王今晚和诸王一块到殿门。”宇文宪一个人被领进宫殿,皇帝预先在另一间屋里埋伏下壮士,宇文宪一到,立即被抓住。

宇文宪神色不屈,陈说道理。

皇帝让于智与宇文宪对质。

宇文宪目光灼灼,与于智相互对证。

有人对宇文宪说:“以大王今天的形势,还用多说?”宇文宪答道:“我位重辈高,一旦到这种地步,生死听任天命,难道还想活着?只是因为老母还在,恐怕留下遗憾罢了。”就把手板扔到地上。

于是把宇文宪勒死,当年三十五岁。

任命于智为柱国,封齐国公。

又处死上大将军安邑公王兴、上开府独孤熊、开府豆卢绍等人。

都是因为与宇文宪亲近。

皇帝处死宇文宪以后,找不出罪名,就借口王兴等人与宇文宪共谋,于是将他们处死。

当时人知道王兴等人冤枉,都说他们是陪伴宇文宪死的。

宇文宪的生母是达步干氏,蠕蠕人。

建德三年(574),册封为齐国太妃。

宇文宪性情淳厚,侍奉母亲,以孝顺出名。

太妃原先患有风热之病,多次发作,宇文宪衣不解带,在身边侍候。

宇文宪有时东征西战,每次感到心惊,其母必有病,便派使者驰回问候,果然如此。

宇文宪有六个儿子:宇文贵、宇文质、宇文宗贝、宇文贡、宇文乾禧、宇文乾洽。

猜你喜欢
  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九·焦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九·李心传
  卷九 刘高卢陈李廖列传第六·陆游
  后汉书补逸卷十二·姚之骃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一四一一 谕内阁《十三经》允宜刊之石版列于太学着派和珅等为总裁·佚名
  卷三十七·张守节
  钦定金史语解卷八·佚名
  史记集解卷六十九·裴骃
  闽语二(查东山笔、沈墨庵阅)·查继佐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司马迁
  牙忽都传·宋濂
  野史无文卷三·郑达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一齣~第四十二齣·谢谠

    第三十一齣 仁主赐婚〔末上〕瑞香遍满玉楼春。庆贺新郞催拍频。烛影摇红双劝酒。称人心处感皇恩。将宫女赐爲夫人。今宵合卺。喜气盈门。远远望见华灯灿烂。綵轿峥嵘。想是新人来也。不免叫赞礼人伺候成亲则个。呀。

  • 卷五百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三周贺周贺字南卿东洛人初为浮屠名清塞杭州太守姚合爱其诗加以冠巾改名贺诗一卷留辞杭州姚合郎中波涛千里隔抱疾亦相寻会宿逢高士【一作烧】辞归【一作烧山】值积霖【一作雨淋】丛桑山店

  • 卷一百九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三韦应物咏玉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咏露珠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咏水精映物随顔色含空无表里持来向明月的皪愁成水咏珊瑚绦树无花叶非石亦非

  • 卷十三 康帝·王夫之

      〖一〗   风会之所趋,贤者不能越也,君子酌其贞淫以立身,而不可执以论人。孟子之游,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多所辨以折异端,曲为说以动人主,使前乎此而为西周,后乎此而为两汉,必不然矣。然而有以异于田骈、慎到、苏秦、张

  • 卷七十四·杨士奇

    永乐五年十二月庚辰朔 上视南郊牲 夜有星大如鸡子青白色有光出丈人星南行至近浊○辛巳净修三藏国师耳亦赤净戒三藏国师八儿思并鞑官指挥梁顺礼等凉州卫副都纲失昝十等各遣人贡马赐钞币有差○甲申朝鲜国王李芳远贡马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三十二·佚名

    嘉靖三十五年二月庚寅朔○壬辰春分祭大明于朝日坛遣英国公张溶行礼○礼部以山西河南同日地震请如例修省九卿科道许极言时政得失凡可以救灾恤民者条奏其被灾地方遣大臣一人祭告境内名山大川河洛之神及祀典所载神祗其死

  • 魏先世纪·李延寿

    魏的祖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的儿子名叫昌意,昌意的小儿子被封在北方立国,国中有座大鲜卑山,因此就以山名为号。此后各代的君主,管辖着幽都以北广袤的原野,他们放牧牲畜,四处迁徙,骑射狩猎是他们的本业,淳朴忠厚是他们的风俗,简

  • 卷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三圣德二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四月辛丑上谕太医院朕硏究经史之余披阅诸子百家至黄帝素问内经诸篇观其义藴实有恻隐之心民生疾苦无不洞瞩其

  • 十年·佚名

    (丙午)十年清乾隆五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丙午朔,日有食之。敎求言減膳,仍下綸音于八道兩都曰:「農者,民之常也。民依於農,何待勸爲?然而三元之日,十行之綸,歲未嘗闕焉,豈以文具云乎哉?槪所以敦實政也,重民食也。嗟!我八路良長吏,其或

  • 第二十二卦:《贲卦》·佚名

    贲:亨,小利,有攸往。【白话】《贲卦》象征装饰:亨通,利于柔小者前去行事。《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白话】《象辞》说:“《贲卦》的卦象是离(火)下艮(山)上,为山下燃烧着火焰之表象。山下火焰

  • 《尸子·明堂》白话译文·尸佼

    原文:夫高显尊贵,利天下之径也,非仁者之所以轻也。何以知其然耶?日之能烛远,势高也;使日在井中,则不能烛十步矣。舜之方陶也,不能利其巷下;南面而君天下,蛮夷戎狄皆被其福。目在足下,则不可以视矣。天高明,然后能烛临万物;地广大,然

  • 丹徒会音寺同戒录序·太虚

    丹徒会音寺,即明季海潮庵,乃华山见月律师受具之道场也。历经废兴,而时一弘传戒法,清道光间,曾有德真静律师阐扬甚盛,后毁于红羊之劫。复于智慧德律师中兴之,民国之四年开坛传戒,犹有同戒录可稽。照如和尚继之,得松涛和尚、法莲

  • 卷第十·道世

    诸经要集卷第十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六度部第十八(六度即为六篇)布施第一(施别七缘) ·述意缘  ·悭伪缘  ·财施缘  ·法施缘  ·择施缘  ·福田缘  ·相对缘

  • 洗冤集录·宋慈

    简称《洗冤录》又称《宋提刑洗冤集录》。5卷。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中国宋代宋慈著。最早版本是宋淳祐七年(1247)宋慈的自刻本。后经多次印版发行,后人对之进行了补充,注释,现有最古本是元刻本。宋慈(1186—1

  • 天仙道戒忌须知·闵一得

    迷不知止。泥丸氏曰:“不知止,則志無所立而趨向惑搖矣。”太虛翁曰:“學仙須得學天仙,天仙由為仙道之止。知止則不為地仙水仙等則法迷惑,而功用純矣。天仙之學,心學也。專一修心乃為知止。天仙之心,妙明圓覺,真常寂生,其大無外

  • 五蕴皆空经·佚名

    一卷,唐义净译。初为五比丘说苦空无常之义。亦出杂阿含经第二卷。

  • 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佚名

    二卷,赵宋法天译。佛在楞伽国,说宝藏神大夜叉王之陀罗尼及修法。

  •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裴休

    全一卷。唐代裴休集录于大中十一年(857)。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系裴休集录亲闻断际禅师希运之法要,间记其月日。由本书得以窥知宋代崄峻禅风之渊源。卷首有裴休之序,末附禅师之宛陵录一卷。然景德传灯录卷九所收之黄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