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僧垣传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是吴国太常姚信的八世孙。
曾祖父姚郢,曾任宋国员外散骑常侍,封五城侯。
父亲姚菩提,任梁国高平令。
曾患病多年,于是留心医药。
梁武帝又喜欢医药,常常召见姚菩提讨论医卜之术,在言谈中能悟解对方意思,因此对他十分有礼。
姚僧垣自幼知识广博,服丧能尽礼数。
二十四岁时,即能承传家业。
梁武帝召他入宫,当面加以讨论考核。
姚僧垣应答如流。
梁武帝十分惊奇。
大通六年(534),以平民身份出任临川嗣王国左常侍。
大同五年(539),被任命为骠骑庐陵王府田曹参军。
九年,回朝兼任殿中医师。
当时武陵王生母葛修华,多年患有痼疾,服药无效。
梁武帝令姚僧垣前去探视。
回来后,姚僧垣详细陈述葛修华的症状,并记录下病情轻重的时刻。
梁武帝赞叹道:“你的用心详细周密,竟达到这种地步,拿这种态度来治病,什么疾病治不好呢?我常常认为前代名人,大多喜好这种技术,所以常常留心,很懂得治病的体要。
今天听了你的一席话,更使我受到启发。”十一年,转任太医正,加授文德主帅、直阁将军衔。
梁武帝曾因发烧,想服用大黄。
姚僧垣说:“大黄是见效快的药。
但是陛下年事已高,不宜轻易服用。”梁武帝不听,以致病危。
梁简文帝在东宫时,对他很有礼貌。
四时节令和伏日、腊日,每次都有赏赐。
太清元年(547),转任镇西湘东王府中记事参军。
姚僧垣从少年时期就喜好文史,而不太留意篇章句法。
有时讨论古今,则被学者所称赞。
侯景围攻建业时,姚僧垣抛弃妻子孩儿勇赴国难。
梁武帝表示嘉许,任命他为戎昭将军、湘东王府记室参军。
宫城陷落时,百官逃散。
姚僧垣绕道而归,到吴兴,拜谒郡守张嵊。
张嵊见到姚僧垣,流泪说道:“我过多承蒙朝廷恩泽,如今只有以死报答。
先生是此地大族,又是朝廷旧臣。
今天得到先生,我的事情可以办成了。”不久,侯景大军开到,攻战多日,郡城沦陷。
姚僧垣逃避了很长时间,还是被捉住。
侯景部将侯子鉴早就听说过他的名气,十分器重他的度量才识,因而得以免罪。
梁简文帝继位后,姚僧垣回到建业,以原官职兼任中书舍人。
侯子鉴随即镇守广陵,姚僧垣又随他到长江以北。
梁元帝平定侯景以后,征调姚僧垣赴荆州,改任晋安王府咨议。
当时虽然平定大乱,但是任用的并非有才能的人,朝政混乱,没有秩序。
姚僧垣为此常常十分担忧。
他对旧友说:“我看这种形势,失败不需很长时间。
如今的上策,不如闭门不出。”听说的人都掩口偷笑。
梁元帝曾有心腹之病,召集众医生商议医治之方。
大家都认为皇帝至尊至贵,不可轻率用药,应当用平和之药,可逐渐疏通。
姚僧垣说:“脉象有力而沉实,这是积食所致。
必须服用大黄,定无差错。”梁元帝听了他的话,刚服完汤药,积食果然下来,病就这样好了。
梁元帝大喜。
当时刚铸之钱,以一当十,竟赐钱十万,实际折合百万。
大军克复荆州时,姚僧垣还在服侍梁元帝,不离左右。
被军队阻止,才流泪而去。
不久,中山公宇文护派人寻求姚僧垣。
姚僧垣到宇文护军营后,又被燕公于谨召去,待以隆重礼节。
太祖又派使者由沿途驿站供应夫马食粮,加倍赶路,征召姚僧垣,于谨坚决不放姚僧垣走,对使者说:“我已衰老,顽疾痛苦。
如今得到此人,希望同他在一块。”太祖由于于谨功勋德望俱高,就不再征召姚僧垣。
次年,随于谨到长安。
武成元年(559),授官小畿伯下大夫。
金州刺史伊娄穆因病回京,请姚僧垣治病。
伊娄穆说:“从腰部到脐眼,好像有三道绳绑着,两脚痿痹,失去知觉。”姚僧垣为他诊脉,开汤药三剂。
伊娄穆服下第一剂,上面的一道绳就解开了;服了第二剂,中间的一道绳也解开了;又服一剂,三道绳全部解开。
但是两脚疼痛麻木,仍然卷曲孱弱。
又为他配了一剂药面,两脚稍能屈伸。
姚僧垣说:“必须等到霜降的时候,这病才能痊愈。”到了九月,伊娄果然能起身行走。
大将军、襄乐公贺兰隆原来呼吸方面有病,又加上水肿,喘息急促,坐卧不安。
有人劝他服用决命大散,他的家人怀疑而不能决定,就去请教姚僧垣。
姚僧垣说:“我认为此病不与大散相配。
如果自己想服用,就不用来问我了。”让其家人回去。
贺兰隆之子恳切下拜,请求道:“我一直受到约束,今天才来拜谒。
如果父亲之病竟不能治,我的心意实在没有尽到。”姚僧垣知道这病可治,就开了处方,劝告病人立即服用。
当即呼吸通畅,又服一剂,各种病患竟全都痊愈。
天和元年(566),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衔。
大将军、乐平公窦集突得风疾,精神昏乱,失去知觉。
先去诊治的医生,都说已经无法救治。
姚僧垣后到,说:“难治是难治,但终究不应死掉。
如果专门托传给我,我可以治。”窦集的家人十分高兴,请开处方。
姚僧垣为他配制了汤药和散剂,其病即愈。
大将军、永世公叱伏列椿苦于痢疾多时,而坚持上朝谒见。
燕公于谨曾问姚僧垣:“乐平公、永世公都有顽疾,在我看来,永世公的病轻一些。”姚僧垣答道:“病情有深浅,时间有缓急。
乐平公虽然难治,但终当保全。
永世公虽然病轻,而必不免一死。”于谨问:“你说必死,当在什么时候?”姚僧垣答道:“不出四个月。”后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
于谨赞叹惊异。
六年,升遂伯中大夫。
建德三年(574),文宣太后病危,医生、巫师各陈己见,互有异同。
高祖到内殿,召姚僧垣同坐,问道:“太后病情不轻,医生们都说不要紧。
朕作为太后之子,可以说已尽了心意。
以君臣之义,言语之间不得隐瞒。
您以为如何?”姚僧垣答道:“微臣没有听声视色的绝技,只不过经历事情很多,如果以平常人来讲,我私下感到担忧惧怕。”高祖流泪道:“您已经决定了这件事,我还有什么话说!”随即太后驾崩。
此后又因事召见,高祖问道:“姚公当了几年仪同?”姚僧垣答:“微臣承蒙朝廷恩典,到现在已经当了九年。”高祖说:“姚公一生勤劳,朝廷应当给予尊崇的地位。”于是任命他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又下诏说:“先生年过七十,可停止朝见。
若非另有诏令,不必再劳他入见。”四年,高祖亲自东征,到河阴染上疾病。
不能讲话,眼睑下垂,遮住了眼睛,不能看东西;一只脚短缩,无法行走。
姚僧垣认为内脏各器官都有病,不能一块儿治。
军中要务,没有比使他开口说话更急迫了。
于是开方进药,皇帝得以开口说话。
其次又治眼睛,目疾即刻痊愈。
最后治脚,足疾也愈。
等到抵达华州,皇帝已经康复。
随即授他为华州刺史,诏令仍随帝入京,不让他赴华州上任。
宣政元年(578),上表请求退休,特地下诏允许。
这一年,高祖巡幸云阳,病情危殆。
诏令姚僧垣赶赴皇帝处。
内史柳昂私下问道:“皇上减食多日,脉象如何?”姚僧垣答:“皇上上应上天之心,或许不是愚昧之人所应当知道的。
如果平民像这样,则一万人中也难有一个保全性命。”不久皇帝驾崩。
宣帝当初在东宫时,常苦于胸口疼。
于是令姚僧垣诊治,他的病立即痊愈。
宣帝十分高兴。
等到即位以后,对姚僧垣的恩典礼遇更加尊崇优厚。
常常从容地对姚僧垣说:“常听说先帝称呼先生为姚公,有这件事吗?”姚僧垣答道:“微臣承蒙宠爱,实如圣上所言。”皇帝说:“这是尊崇老人的言词,不是显贵爵位的封号。
我当为先生建立国家,作为子孙永久的基业。”于是封他为长寿县公,食邑一千户。
册封之日,又赏赐他金腰带、衣服等物品。
大象二年(580),被任命为太医下大夫。
皇帝不久有病,至于危殆。
姚僧垣轮流值宿,侍奉皇帝。
皇帝对随公说:“今日性命,只托付给这个人了。”姚僧垣诊治侍奉,知道皇帝病情危险,一定无法治好。
就回答道:“微臣受恩深重,思当效力。
只担心微臣平庸浅陋,力有不及,不敢不尽心。”皇帝点头赞许。
等到静帝继位,升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隋朝开皇初年,晋爵北绛郡公。
三年(583)去世,当时八十五岁。
遗命告诫穿白色夹衣入棺,朝服不得入葬。
灵上只放一个装香料的匣子,每天供设清水。
追赠原任官职,加赠荆、湖二州刺史。
姚僧垣医术高妙,被当时人所推崇。
前后治好的病人,数不胜数。
声望既高,连边境地区也有传闻。
各附属国和外国,都请求托他看病。
姚僧垣于是搜采珍奇药物,参照对症之方,撰写《集验方》十二卷,又撰写《行记》三卷,在世上流传。
长子姚察居江南。
猜你喜欢 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班固 卷四百九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十五·蛮夷四·脱脱 卷二百四·毕沅 广西巡抚金奏折三条 二、臣下的确夙夜兢兢,稽察办案·雍正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六·佚名 卷之四十一·佚名 第三十三册 崇德元年十一月·佚名 志卷第二十 高丽史六十六·郑麟趾 世祖本纪·姚思廉 郑道邕传·李延寿 顾可学传·张廷玉 卷二百二十三·佚名 食货二九·徐松 第三节 东西对打·蒋廷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