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独孤信传

独孤信是云中人,原名如愿。

魏氏开始崛起时,有三十六个部落,他的祖先伏留屯是部落首领,与魏氏一块兴起。

祖父俟尼,在和平年间以家世清白从云中镇守武川,就把家安在那里。

父亲库者,任领民酋长,从小就雄武豪迈,有节操义行,北方各州人都很敬佩他。

独孤信容貌漂亮,仪表翩翩,善于骑马射箭。

正光末年,与贺拔度等一块杀掉卫可孤,从此出名。

后来由于北部边境发生战乱,避居中山,被葛荣捉住。

独孤信年纪轻轻,喜欢修饰打扮,他的标志官阶的服饰与别人不一样,军中称他为“独孤郎”。

尔朱氏击败葛荣后,任命独孤信为别将。

跟随征伐韩娄,独孤信匹马挑战,活捉贼部渔阳王袁肆周,以战功授员外散骑侍郎。

不久转任骁骑将军,镇守滏口。

元颢进据洛阳,尔朱荣派独孤信为前锋,与元颢部下战于黄河北岸,将其击败。

授安南将军,赐爵爰德县侯。

建明初年,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兼任新野郡守。

不久,升任荆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乡守。

接连治理两个地方,都有名声政绩。

贺拔胜出镇荆州,举荐独孤信任大都督。

跟随贺拔胜攻克梁国下氵差戍,升武卫将军。

贺拔胜之弟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以后,贺拔胜命令独孤信入函谷关,招抚贺拔岳的残余部众。

当时太祖已经统率贺拔岳的军队,独孤信与太祖是同乡,从小就很要好,此时见面都很高兴。

太祖就命令独孤信到洛阳办事,走到雍州时,大使元毗又派独孤信返回荆州。

不久,征调独孤信入朝,魏孝武帝予以重任。

孝武帝西迁时,事情极为突然,独孤信一个人骑着马,在沥水、涧水之间赶上他。

孝武帝感叹地说:“武卫将军能够辞别父母,抛弃妻小,从那么远的地方赶来跟我。

世道动乱,方识忠良,这难道是空话吗?”立即赏赐独孤信御马一匹,晋爵浮阳郡公,食邑一千户。

当时,荆州虽被东魏占领,百姓之心还是眷怀本朝。

于是任命独孤信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任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用来招抚荆州百姓。

独孤信到武陶,东魏派弘农郡守田八能率领蛮人东部之众,在淅阳抗拒独孤信;又派都督张齐民率步兵骑兵三千人,绕到独孤信后路。

独孤信对部众说:“现在我们兵力不足千人,而且前后都有敌人。

如果回过头来攻击张齐民,敌人以为我军要逃跑,必然前来截击,不如先打败田八能。”于是奋起攻击,打败了田八能,张齐民也跟着溃败。

独孤信乘胜袭击荆州。

东魏刺史辛纂率兵出来迎战。

荆州士人平民感念独孤信的恩泽,独孤信又临阵讲明利害,荆州守军分崩离析。

独孤信乘机发兵进攻,辛纂大败,奔回城门,还没有来得及关上城门,已被独孤信部下的都督杨忠等人赶上杀死。

事迹见《杨忠传》。

三荆于是平定。

就地任命他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东魏又派高敖曹、侯景等将领率军突然而至。

独孤信认为敌众我少,率领部下逃到梁国。

在那里住了三年,梁武帝才准许他回到北方。

独孤信的父母住在太行山以东,梁武帝问他往哪里去,他回答说:“侍奉君主,决无二心。”梁武帝认为他很讲信义,送给他很多礼物。

大统三年(537)秋天,独孤信到达长安。

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有损国家的威望,就上书请求治罪。

魏文帝交尚书讨论。

七兵尚书、陈郡王元玄等商议,认为“边将督军,恭行上天之赏罚;军队被歼而至大败,国法不会放过。

荆州刺史独孤如愿,身当重任,远袭襄、宛,斩杀敌军主帅辛纂,传示其首级于京师,论功应当赏赐。

可惜他功绩未能善始善终,迅即沦落于他国,违背了朝廷的期望。

然而他孤军数千,并无后援,贼众我寡,实难自保。

皇恩已降,不应再绳之以法。

从前秦国宽恕孟明,汉朝赦免广利,他们后来都能改过立功,名垂青史。

拿今天来比拟古人,也有成规可循。

臣等商议,请陛下赦免独孤信的罪过,恢复他原来的职务。”魏文帝下诏说:“独孤信荆、襄之战,实有大功。

既遇强敌,力尽道阻,不肯降贼,还朝无路,权宜之计,不足为错。

避难江南,履顺入险,情义始终,实可赞叹。

况且谦虚退让,诚心谢罪,如果只商议降恩免罪,则不合随势而宜、变通事理之道。

可转任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衔,其使持节、仪同三司、浮阳郡公之官爵照旧。”不久任领军。

随从太祖收复弘农,攻克沙苑。

改封河内郡公,食邑增加二千户。

当时俘虏中有独孤信的亲属,才知道父亲已经去世,于是公告于众,为之服丧守孝。

随即被起用为大都督,率军与冯翊王元季海进入洛阳。

颍、豫、襄、广、陈留等地相继诚心归附。

四年,东魏将领侯景等人率军围攻洛阳。

独孤信据守金墉城,随着敌军的进攻方向予以抵御,坚持了十几天,等到太祖抵达氵廛水东岸,侯景等人才撤军。

独孤信与李远为右军,作战失利,东魏攻占洛阳。

六年,侯景侵犯荆州,太祖命令独孤信与李弼从武关出兵。

侯景撤军后,任命独孤信为大使,抚慰三荆。

不久,任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起初,地方官员昏庸懦弱,政令悖谬,百姓有冤上诉,多年不能裁定。

独孤信到秦州后,公事再无积压。

他以礼义教化百姓,劝他们耕田养蚕,过了几年,公私两家都富足起来,流离的百姓有数万家自愿归附。

由于他诚信之名远近皆知,所以太祖赐名为“信”。

七年,岷州刺史、赤水蕃王梁人山定起兵反叛,诏令独孤信前去征讨。

不久,梁人山定被其部下杀死,梁人山定的子弟又收编其残余部众。

独孤信就率兵奔向万年,驻兵三交口。

贼众全力拒守,独孤信乘机从一条隐秘的小道进军稠松岭。

贼众没有料到独孤信军队从这里打来,一看势头不对,便溃逃而去。

独孤信乘胜追击,直达城下,贼众出城投降。

加授太子太保。

邙山之战时,大军失利。

独孤信和于谨收集散兵从后面袭击,惊扰了齐神武追击的骑兵,各路兵马因此得以保全。

十二年,凉州刺史宇文仲和占据州城不愿去职,太祖命令独孤信率领开府怡峰前去征讨。

宇文仲和环城固守。

夜里,独孤信命令诸将用冲梯进攻东北角,他亲自率领壮士袭击西南角,天明时将城攻克,活捉宇文仲和,俘虏百姓六千户,全都解送到长安。

授为大司马。

十三年,大军东征。

当时因与蠕蠕为敌,令独孤信移守河阳。

十四年,升柱国大将军,总括攻克下氵差、保卫洛阳、占领岷州、平定凉州等战功,增加封爵,听任他转授儿子们。

于是,次子独孤善封魏宁县公,三子独孤穆封文侯县侯,四子独孤藏封义宁县侯,各食邑一千户;五子独孤顺封项城县伯,六子独孤陀封建忠县伯,食邑各五百户。

独孤信在陇山以西多年,请求回朝,太祖不答应。

有人从东魏来,又告诉他母亲去世的消息,独孤信公告于众,服丧守孝。

当时魏太子与太祖巡视北部边境,顺便到河阳慰问独孤信。

独孤信陈述哀苦之情,请求为母亲服满三年之丧,又不被允许。

追赠独孤信之父库者为司空公,追封独孤信之母费连氏为常山郡君。

十六年,大军东征,独孤信率领陇山以西数万人随军,到崤坂而回。

升尚书令。

六官建立后,任大司马。

孝闵帝登基,升太保、大宗伯,晋封卫国公,食邑一万户。

赵贵被处死后,独孤信以同谋罪被免职。

家居不久,晋公宇文护又想杀掉他。

由于独孤信一向很有名望,不打算公开他的罪过,就逼迫他在家自尽。

当时独孤信五十五岁。

独孤信风度宏深高雅,有奇谋大略。

太祖开辟霸业时,只据有关中之地。

由于陇山以西地势优越便利,所以委任独孤信镇守,受到百姓怀念,声威远震邻国。

东魏将领侯景投奔梁国时,魏收写了一篇声讨梁国的檄文,假称独孤信据陇右而不听从宇文氏,声言东魏并无关西之忧,想以此来威胁梁国。

独孤信在秦州时曾因打猎而天晚,骑马入城,帽子歪了一点。

第二天,官吏、百姓有戴帽的,都学着独孤信的样子歪戴着。

他就是这样被邻境和士人百姓所看重。

长子独孤罗,原来住在东魏,就以次子独孤善为继承人。

平定齐国以后,独孤罗来到。

独孤善去世,又以独孤罗为继承人。

独孤罗字罗仁。

大象元年(579),任楚安郡守,授职仪同大将军。

独孤善字伏陀,小时聪明慧颖,善于骑马射箭,以父亲的功绩,封为魏宁县公。

魏废帝元年(552),又以父亲功勋,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衔,晋爵长安郡公。

孝闵帝登基后,授河州刺史。

由于父亲有罪,被免职后久居在家。

保定三年(563),才被任命为龙州刺史。

天和六年(571),承袭河内郡公,食邑三千户。

随从高祖东征,以战功授上开府。

不久,任兖州刺史,为政简切仁惠,百姓得以安宁。

在职位上去世,时年三十八岁。

追赠使持节、柱国、定赵恒沧瀛五州诸军事、定州刺史等衔。

独孤信长女为周朝明敬皇后,第四女为元贞皇后,第七女为隋朝文献皇后。

从周朝、隋朝到大唐,独孤氏三代都是帝王的母族、妻族,自古以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隋文帝登基后,下诏追赠独孤信为太师、上柱国以及冀、定、相、沧、瀛、赵、恒、氵名、贝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追封赵国公,食邑一万户,谥号为“景”。

又追赠独孤信之父库者为使持节、太尉、上柱国以及定、恒、沧、瀛、平、燕六州诸军事、定州刺史,追封赵国公,食邑一万户,谥号为“恭”。

追赠独孤信之母费连氏为太尉恭公夫人。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九 刘湛 范晔·沈约
  第六十八回 宇文护挟权肆逆 陈霸先盗国称尊·蔡东藩
  纲目续麟附録·张自勋
  卷之十八·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七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四十五·佚名
  九十三 曹寅奏陈江西地方盗案摺·佚名
  ●郑氏史料续编卷三·佚名
  卷十一·班固
  十六、我的拜年·包天笑
  卷九十一·佚名
  卷之二十八  正統臨戎錄(明)楊銘 撰·邓士龙
  卷二百五十五·佚名
  卷一百四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二十二·彭定求

        卷822_1 【皇太子频赐存问,并索唱和新诗,因有陈谢】广宣   望苑招延后,禅扉访道馀。祗言俟文雅,何意及庸虚。   率性多非学,缘情偶自书。清风闻寺响,白日见心初。   重道逢轩后,崇儒过魏储。青宫列芳梓,玄圃积

  • 西昆詶唱集序·杨亿

    唐二百八十年朝以诗取士士以诗为业童而习焉长而精焉其法同也其义同也其所读书同也所不同者时世先后风气淳薄而已初未有各树其説自立墙户者也歴来作家或以清真胜或以雅豓胜门庭施设各各不同究于三百六义之旨何尝不同归

  • 卷三·贾谊

    俗激(事势)大臣之俗,特以牍书不报,小期会不答耳,以为大故,以为大故不可矣。天下之大指,举之而激。俗流失,世坏败矣,因恬弗不知怪,大故也。加刀笔之吏,务在筐箱,而不知大体,陛下又弗自忧,故如哉!夫邪俗日长,民相然席于无廉丑,行义非循

  • 卷二 太宗·王夫之

      〖一〗  钱氏之归宋,与窦融之归汉,仿佛略同。宋之待之也,视光武之待融,固相若也,而宋加厚矣。融之初起,与光武比肩事主,从更始以谋复汉室,非有乘时徼幸之心也。更始既败,独保西陲,而见推为盟主,亦聊以固圉而待汉之再兴。其

  • 第十三回 玄武门同胞受刃 庐江王谋反被诛·蔡东藩

      却说建成元吉,闻世民将往洛阳,又私自相谋道:“秦王若至洛阳,大权在手,势更难制,不如留住长安,尚是一个匹夫,还可设法除他呢。”乃密令心腹数人,迭上封事,只说是“秦王左右,得赴洛阳消息,无不喜跃;此去恐不复来”云云。那时老

  • 读礼通考卷五十二·徐乾学

    丧仪节十三丧毕吉祭诗序鸟祀高宗也【笺祀当为祫祫合也高宗殷王武丁中宗孙之孙也有雊雉之异又惧而修德殷道复兴故亦表显之号为高宗云崩而始同祭于契之庙歌是诗焉古者君薨三年既毕禘于其庙而后祫祭于太祖明年春禘于

  • ●卷十六·陈康祺

    ◎王白田性情之介澹王白田先生编辑《朱子年谱》,去取精审,于年月先后,尤。少壮精力,专注一书,世称先生为紫阳功臣,不诬也。先生性介澹,尝谓友人曰:“老屋三间,破书万卷,平生志愿,于斯足矣。”后虽以荐起,特授编修,侍

  • 平定金川方略卷十一·来保

    八月甲申上谕内阁曰纪山着革职发往军营聴经略大学士讷亲委用令其自备资粮効力赎罪四川廵抚印务着班第暂行署理戊子讷亲奏言【臣】前定计发兵攻取卡撒右山梁之三层碉及小碉石卡次扑防碉再分昔岭官兵合力取二道山梁原俟

  • 向雄传·房玄龄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陽人。父亲向韶,是彭城太守。向雄当初在郡内作主簿,给太守王经做事。王经死后,向雄哭得很伤心,市人很为之悲伤。后任太守刘毅曾经无故鞭笞向雄,后来吴奋代替刘毅任太守,又因小小的谴责把他关进监狱。司隶钟

  • 卷六十一·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六十一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理宗时诏求言处州教授陈埙上封事曰上有忧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之所由隆上有安泰之心下有忧危之象世道之所由污故

  • 卷二百三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三十三人物志一百十三忠义传二十五【驻防八旗二乾隆年中共七十五人】濶灵阿濶灵阿吉林镶黄旗人授护军校署防御乾隆二十年阿睦尔撒纳叛逃诸夷煽附

  • 7.商汤和伊尹·林汉达

    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xiè)在尧舜时期,跟禹一起治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后来,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了。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

  • 卷一百三·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三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三><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三><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三>棘畢桑畢爾雅曰濁謂之畢濁畋器也【郭氏曰掩

  • 三十四  耕柱·墨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2)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3),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巫马子谓

  • 卷五·司马光

    钦定四库全书书仪卷五宋 司马光 撰丧仪一初终【病甚附】疾病【谓疾甚时也】迁居正寝内外安静以俟气絶【諠哗奔走固病者所恶也悲哀哭泣伤病者心叫呼撼捽尤为不可使病者惊怛摇顿而死皆未免为不终天年故不若安恬静黙以

  • 论管子轻重上·马非百

    关于管子轻重的著作年代一、引言《管子 轻重》十九篇,亡失了三篇,现存十六篇。它和《管子》其它各篇不是一个思想体系。它是一部专门讨论财政经济问题的书。其中有许多问题,是西汉一代和王莽时代所特有的,与普通的财政经

  • 卷第十三·道宣

      惑篇第二之九  辩正论十喻九箴篇释法琳十喻篇上答李道士十异论有黄巾李仲卿。学谢管窥智惭臆度。矜白鸟之翼。望骇嵩华。负爝火之光。  争辉日月。乃作十异九迷贬量至圣。余慨其无识。念彼何辜。聊为十喻哓之

  • 鉴 古 叹 今·太虚

    论者说明之亡于流寇与满州,实由于朝野上下之腐败招之:官府坏于胥吏;地方坏于乡绅;兵不教练而肆抢;将无学术而欺诈;贪鄙奢淫者,相望于社会;所谓清流名士者,亦惟树党相攻,别立门户。寥寥数语,对照今日之时局,隐忧曷胜!(见觉群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