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侯莫陈崇传

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

他的先辈属于魏国的别支,住在库斛真水。

五世祖叫太骨都侯。

从五世祖以后,世代都担任部落首领。

祖父侯莫陈允,以良家子弟镇守武川,就把家安在那里。

父亲侯莫陈兴,任殿中将军、羽林监。

侯莫陈崇少年时就勇猛果敢,善于骑马射箭,谨慎诚朴,不多说话。

十五岁时,随贺拔岳、尔朱荣征讨葛荣。

又随元天穆平定邢杲。

以战功授建威将军。

另外又随贺拔岳在洛阳击败元颢。

官升直寝。

后来随贺拔岳入函谷关,打败赤水蜀。

当时万俟丑奴围攻岐州,派将领尉迟菩萨率兵向武功推进。

侯莫陈崇随从贺拔岳奋力作战,打败敌人,又乘胜追击,解了岐州之围。

又进军百里细川,攻破贼帅侯伏侯元进的营地。

万俟丑奴率领残军逃奔高平,侯莫陈崇与轻装骑兵追击,到泾州长坑赶上敌人。

贼军尚未布成阵势,侯莫陈崇匹马冲入贼中,将万俟丑奴从马上活捉过来,乘机大呼,贼众惊慌溃散,没有人敢于抵挡。

后续骑兵纷纷赶到,贼众全部逃散,大获全胜。

贺拔岳把万俟丑奴所乘的马匹和他的宝剑、金带赏给侯莫陈崇。

任安北将军、太中大夫、都督,封临泾县侯,食邑八百户。

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后,侯莫陈崇与诸将商议迎接太祖。

太祖来到军营后,原州刺史史归还在为侯莫陈悦守城。

太祖派侯莫陈崇袭击史归。

侯莫陈崇在夜里悄悄出兵,他乘着轻便小车,率领七名骑兵,直抵城下,其余的兵马都埋伏在附近路边。

史归见他的人数很少,就不再防备,侯莫陈崇立即闯入,占据了城门。

当时城内的李远兄弟预先知道侯莫陈崇要来,于是城内城外一片呐喊,伏兵冲出,活捉了史归,把他杀掉。

以侯莫陈崇代理原州政事。

又随从平定侯莫陈悦,转为征西将军。

派侯莫陈崇安抚秦州,另封广武县伯,食邑七百户。

大统元年(535),任泾州刺史,加散骑常侍、大都督衔,晋封公爵,后升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改封彭城郡公,食邑三千户。

三年,参与活捉窦泰、收复弘农、攻克沙苑诸役,食邑增加二千户。

四年,参与河桥之战,多有战功。

七年,稽胡反叛,侯莫陈崇率军将其荡平。

不久,被任命为雍州刺史,兼太子詹事。

十五年,升为柱国大将军,转官少傅。

魏恭帝元年(554),出任宁州刺史,升尚书令。

六官建立后,被任命为大司空。

孝闵帝登基,晋封梁国公,食邑万户,加太保衔。

历任大宗伯、大司徒。

保定三年(563),侯莫陈崇跟随高祖巡视原州,高祖夜里返回京师,人们私下感到奇怪。

侯莫陈崇对他的亲信常升说:“从前我听占卜者说,晋公今年不吉利。

君王今天忽然连夜赶回京师,不外乎是晋公死了。”于是众人把这话传开。

有人告发了这件事。

高祖在大德殿召集公卿,责备侯莫陈崇。

侯莫陈崇心中恐惧,请求治罪。

当夜,宇文护派人率兵包围了侯莫陈崇的住宅,逼他自杀。

依照常规礼仪为他举行葬礼。

谥号为“躁”。

宇文护伏诛后,改谥“庄闵”。

其子侯莫陈芮继承了他的爵封,任大将军,升柱国。

随从高祖东征,率军扼守太行山通道。

平定并州后,授职上柱国。

又参与平定邺城,任大司马。

侯莫陈崇之弟侯莫陈琼,字世乐。

八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极为孝顺,又善于侍奉兄长们,家庭内外的人都很尊敬他。

以军功封灵丘县男,食邑三百户。

随从魏孝武入函谷关,任太祖的直荡都督。

大统二年(536),升尚药典御。

三年,任太子右卫率,晋封侯爵。

跟从独孤信征伐梁人山定。

官至北秦州刺史。

十四年,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孝闵帝登基后,晋爵武安县公,食邑增至二千户,出任郢州刺史。

武成二年(560),升金州总管、六州诸军事、金州刺史。

保定元年(561),任大将军。

天和四年(569),转任荆州总管、十四州八防诸军事、荆州刺史。

不久,升柱国,晋封同昌郡公。

建德二年(573),任大宗伯,出任秦州总管。

四年,随从高祖东征,任后二军总管。

不久,改封武威郡公。

大象二年(580),加上柱国衔。

侯莫陈琼之弟侯莫陈凯,字敬乐。

性格刚强正直,喜欢读经史之书。

跟随兄长侯莫陈崇,以军功封下蔡县男。

大统元年(535),任东宫侍书。

随从太祖活捉窦泰,攻破沙苑,以战功授宁远将军。

历任羽林监、东宫洗马、太子庶子,升都督。

十四年,兄长侯莫陈崇以平定原州的战功,赐爵灵武县侯,诏令听任转授侯莫陈凯。

又历任东宫武卫率、尚书右丞,转任左丞,升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建立六官后,授司门下大夫。

孝闵帝登基,授工部中大夫,升开府仪同三司,转任司宪中大夫,晋封公爵,又任工部中大夫。

世宗初年,出任宜州刺史。

武成二年(560),入朝为礼部中大夫。

保定年间,出任陵州刺史,转任丹州刺史。

他在做过官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誉。

天和年间,入朝任司会中大夫。

建德二年(573),任出使齐国人员之长。

当初,由于尔朱荣有拥戴之功,魏孝庄帝任命他为柱国大将军,官位在丞相之上。

尔朱荣失败后,这一官职被废除。

大统三年(537),由于太祖建立中兴之业,魏文帝又任命他担任这一官职。

此后,凡辅佐君王、名望与实际功劳俱高者,也授予此职。

自大统十六年(550)以前,任此职者共有八人。

太祖总领百官,督率内外诸军。

魏国广陵王元欣为皇室成员,只不过在宫闱之中享享清福而已。

此外六人,每人督率二名大将军,分别掌管禁军,为抵御外敌的主力。

他们当时荣耀煊赫,没有人能比得上。

所以如今称为名门贵室的,都推举八柱国之家。

现在连同十二大将军一块记录如下: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伯、大司徒、广陵王元欣;使持节、太保、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徒、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

以上与太祖为八柱国。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保、广平王元赞;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淮安王元育;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齐王元廓;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秦七州诸军事、秦州刺史、章武郡开国公宇文导;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平原郡开国公侯莫陈顺;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雍七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高阳郡开国公达奚武;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阳平公李远;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范阳郡开国公豆卢宁;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化政郡开国公宇文贵;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博陵郡开国公贺兰祥;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陈留郡开国公杨忠;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岐州诸军事、岐州刺史、武威郡开国公王雄。

以上十二大将军,每人又各自统率开府二人。

每一开府领一军兵,合计二十四军。

自大统十六年(550)以前,除以上十二名大将军外,念贤、王思政也任大将军。

不过,念贤为牧陇山以西,王思政出守黄河之南,都无领兵之权。

以后的功臣们,官至柱国和大将军的有不少人,但都是虚衔,也不领兵。

在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之后,有人由于官职地位而继续执掌兵权,但他们的德行名望一向在诸公之下,不得参与此列。

猜你喜欢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九·杨士奇
  卷之一千二百八十四·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七·佚名
  卷之六十六·佚名
  八九二 江西巡抚郝硕奏查缴违碍书籍及板片请旨销毁折(附清单一)·佚名
  卷之九十三·祁韵士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卷三·佚名
  卷一百十七·张守节
  刘磡传·房玄龄
  阿礼海牙传·宋濂
  刘崧传·张廷玉
  卷七十八·佚名
  卷七十三·佚名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三十·钱若水
  卷二十八·叶隆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六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六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梅谿诗集【八】铜陵阻风江入铜陵县舟藏芦苇间邮亭危压浦佛屋陋依山月出乌将绕风高鴈欲还江山不贫处一览见尘寰【山有富览亭】离宣城天色阴晦望羣山

  • 列传第十二 张惠绍 冯道根 康绚 昌义之·姚思廉

    张惠绍,字德继,义阳人也。少有武干。齐明帝时为直阁,后出补竟陵横桑戍主。永元初,母丧归葬于乡里。闻义师起,驰归高祖,板为中兵参军,加宁朔将军、军主。师次汉口,高祖使惠绍与军主硃思远游遏江中,断郢、鲁二城粮运。郢城水军主

  • ●卷六·李绛

      ○论盐铁月进   元和七年,盐铁使王播,每月进奉钱帛数万贯,谓之月进。李绛奏曰:   陛下新降德音,断四方正税外进献,天下无不闻知,海内无不歌咏,事光史册,声布华夏。今盐铁使王播,每月进纳钱帛,不知何以为进?若奉公无私,安得

  • 第四回 康怀贞筑垒围潞州 李存勗督兵破夹寨·蔡东藩

      却说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吴王杨渥,蜀王王建,有志抗梁,移檄四方,兴复唐室。当时四方各镇,号称最大的,为吴越、湖南、荆南、福建、岭南五区。这五区见了檄文,并没有甚么响应,转令晋、岐、吴、蜀四国,亦急切未敢发难。究竟

  • 卷第一百八十三·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隋纪七〔起柔兆困敦(丙子),尽强圉赤奋若(丁丑)五

  • 提要·董说

    (臣)等谨案七国考十四卷明董说撰说字雨若乌程人所著有易发吴兴备志诸书已别著录是编载秦齐楚赵韩魏燕七国制度分职官食货都邑宫室国名羣礼音乐器服杂记丧制兵制刑法灾异琐征等十四门皆采掇诸书以相左证畧如两汉会要之体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二十五·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狄武襄公青神道碑王珪至和三年八月上以枢宻使护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河中尹天水狄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明年三月感疾于州未几以薨闻天子尽然辍视朝二日发哀苑中赠中书令太常诔行谥曰武襄既葬于汾之

  • 李吉甫传·刘昫

    李吉甫字弘宪,是赵郡人。父亲李栖筠在代宗朝担任御史大夫,当时的名声很大,国史上有他的传记。李吉甫年轻时好学,能够写文章。二十七岁时任太常博士,学识渊博,见闻多,尤其精通本朝的掌故和沿革的评断,当时很多人称赞他。后来升

  • 刘言传·薛居正

    刘言,本为朗州牙将。当初,伪楚国马氏皇族被江南南唐所俘时,朗州没有主帅,大家便推举列校马光惠为武平军留后,马光惠任刘言为副使。后来马光惠荒淫奢侈过度,军心不拥戴他,便废掉他,以刘言代马光惠为留后。这时是后周广顺二年(9

  • 邹应龙传·张廷玉

    邹应龙,字云卿,长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官行人,被提升为御史。严嵩专权已久,廷臣攻击他的都遭得祸害,相互告诫不敢言说严嵩。但邹应龙知道皇帝眷爱他已经潜移,他的儿子严世蕃更加贪纵,可以攻击进而除去他,于是上疏

  • 亡國第十八·徐干

      凡亡國之君,其朝未嘗無致治之臣也,其府未嘗無先王之書也,然而不免乎亡者,何也?其賢不用,其法不行也。苟書法而不行其事,爵賢而不用其道,則法無異乎路說,而賢無異乎木主也(两'"乎"字《治要》作"於")。   昔桀奔南巢,紂踣於京

  • 卷十一·朱朝瑛

    钦定四库全书读春秋略记卷十一   明 朱朝瑛 撰定公元年春王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春秋书元年以谨继世之始书正月以谨授时之始昭无正终定无正始则当削其元年不当削其正月说者以隐庄元年例之谓元年必书正月而以定

  •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七·成寻

    【延久五年(宋煕宁六年)三月一日~三月卅日】参天台五台山记第七六年三月一日 甲辰 天晴。卯二点,参向少卿、三藏、广梵大师、崇梵大师、文惠大师、慈济大师,皆以点汤。还来入行法间,少卿、三藏、文慧大师、中天二人、大天国

  •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卷上·佚名

        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

  • 卷第十三(弥沙塞)·佚名

    五分律卷第十三(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二分之四第八十九事尔时诸比丘尼不安居游行人间。或遇八月贼。或遇水火诸难。诸长老比丘尼见种种诃责。云何名比丘尼不夏安居。乃至今为诸比丘尼结戒。亦如上说

  • 瓮牖闲评·袁文

    《瓮牖[yǒu]闲评》,宋代笔记。今本8卷。袁文著。此书久佚,宋元各家书目均未著录,今本系《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重加编次的。次第为卷1论经,卷2论史,卷3论天文、地理、人事,卷4论小学,卷5论诗词、书画,

  • 五母子经·佚名

    佛说五母子经,一卷,吴支谦译。说八岁沙弥,从阿罗汉学道,遂得五通,以宿命而生自己,前五生之母,悲吾子之早世,空自忧愁。

  • 大乘无量寿宗要经·佚名

    梵名Aparimita^yur (-jn~a^na)-na^ma dha^ran!i^。全一卷。译者佚名。又作大乘无量寿经、无量寿宗要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无量智决定王如来之陀罗尼及其功德。本经与宋代法天所译之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