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端传
薛端字仁直,河东汾阴人,本名沙陀。
是魏国雍州刺史、汾阴侯薛辨的六世孙。
世代都是河东大姓。
高祖父薛谨,曾任泰州刺史、内都坐大官,封涪陵公。
曾祖父薛洪隆,曾任河东太守。
由于薛洪隆之兄薛洪阼娶魏文成帝之女西河公主为妻,在冯翊拥有赏赐的田地,薛洪隆之子薛麟驹迁居那里,于是在冯翊的夏阳定居。
薛麟驹曾被举荐秀才,授中书博士,兼任主客郎中,追赠河东太守。
父亲薛英集,任通直散骑常侍。
薛端从小就有志向节操。
父亲去世时,服丧合乎礼制。
与弟弟薛裕,互相勉励,热爱学习,不乱交朋友。
十七岁时,司空高乾任命他为参军,赐爵汾阴县男。
薛端认为天下动乱,弃官回归故乡。
魏孝武帝西迁时,太祖命令大都督薛崇礼据守龙门,引荐薛端同行。
薛崇礼随即失守,投降东魏。
东魏派行台薛循义、都督乙干贵率军数千人向西推进,占据杨氏壁。
薛端与族人、家仆等原在杨氏壁,薛循义命令士兵逼迫薛端等人东行。
准备渡过黄河时,天色已晚,薛端与族人、家仆等悄悄逃跑。
薛循义派骑兵追赶,薛端等人骑着马边战边逃,进入石城栅栏,得以逃脱。
栅中原先已有百家,薛端与他们合力固守。
乙干贵等人多次前来招抚,知道薛端不愿投降,就率军返回黄河以东。
东魏又派遣将领贺兰懿、南汾州刺史薛琰达据守杨氏壁。
薛端率领部下,又招集村民,在杨氏壁附近设下多处奇兵。
贺兰懿等人怀疑大军已至,立即东逃,争船淹死的有数千人。
薛端尽收其兵器军械,又返回杨氏壁。
太祖派南汾州刺史苏景恕前去镇守。
致信慰问,调薛端入京,授大丞相府户曹参军。
参与活捉窦泰,收复弘农,攻占沙苑,都立有战功。
加冠军将军、中散大夫衔,晋封伯爵。
转任丞相东阁祭酒,加本州大中正衔,升兵部郎中,改封文城县伯,加使持节、平东将军、吏部郎中等衔。
薛端刚强正直,每有奏议,不避权贵。
太祖嘉许他,因此赐名为端,想使他名实相符。
自任选官以后,首先举荐贤能之士,即使是贵族子弟,凡是才能低微、操行轻薄的,也不予提拔。
常常对太祖说:“设官分职,本来是为了壮大事业,如果没有合适人选,还不如暂时空着。”太祖对此十分同意。
大统十六年(550),大军东征。
柱国李弼任另一路元帅,反复挑选首席属官,好几天定不下来。
太祖对李弼说:“我为您想出来一名长史,没有比薛端更合适的。”李弼答道:“真是当长史的人才。”于是派薛端担任该职。
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转任尚书左丞,仍然掌管选官之事。
升任吏部尚书,赐姓宇文氏。
薛端久居选曹,很善于鉴别人才。
他所提拔的,都能称职。
六官建立,授军司马,加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衔,晋封侯爵。
孝闵帝登基,授工部中大夫,转任民部中大夫,晋封公爵,食邑增至一千八百户。
晋公宇文护准备废去皇帝,召集群官商议,薛端颇有异议。
宇文护不高兴,派他出任蔡州刺史。
为政宽和仁惠,百姓官吏都爱戴他。
随即转任基州刺史。
基州与梁国、陈国接壤,全凭镇守安抚,总管史宁派司马梁荣催他上任。
蔡州百姓千余人,请求梁荣留下薛端。
到达基州不久去世,终年四十三岁。
遗言从俭安葬,凡府州馈赠,一律不收。
追赠原任官职,加大将军衔,追封文城郡公。
谥号为“质”。
儿子薛胄,字绍玄。
自幼聪明机敏,博览群书,通达政事。
最初担任帅都督。
升上仪同,历任司金中大夫、徐州总管府长史、合州刺史等职。
大象年间,官至开府仪同大将军。
猜你喜欢 本纪第五 宣帝·姚思廉 卷八十九 天禧元年(丁巳,1017)·李焘 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七·焦竑 卷一·谷应泰 第十回 李老子释迦氏说法谈经·黄士衡 太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五·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三十一·佚名 卷之五百四十五·佚名 一二六四 质郡王永瑢奏酌议详校三分书携归私宅校勘办法折·佚名 八一六 军机大臣福隆安等奏查明七月至九月总裁等校书记过次数应交部察议折·佚名 四八四 浙江巡抚王亶望奏缴应毁各项书籍情形折·佚名 卷六十五·班固 史记索隐序·司马迁 战国策校注序·吴师道 欧阳月·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