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萧[扌为]传

萧扌为,字智遐,兰陵人,是梁武帝之弟安成王萧秀的儿子。

为人温和宽厚,有风度。

十二岁时,进入国学,博览经史,很爱写文章。

在梁国,被封为永丰县侯,食邑一千户。

最初担任给事中,历任太子洗马、中舍人等职。

东魏派李谐、卢元明出使梁国,梁武帝认为萧扌为善于辞令,命令他兼任中书侍郎,到宾馆接受礼品。

不久,升任黄门侍郎。

出任宁远将军和宋宁、宋兴二郡守,转任轻车将军和巴西、梓潼二郡守。

侯景作乱时,武陵王萧纪秉承皇帝旨意,任命萧扌为为使持节、忠武将军。

又升平北将军、散骑常侍,兼益州刺史军防事。

萧纪在成都称帝,授侍中、中书令,封秦郡王,食邑三千户,给鼓乐一部。

萧纪率军东下,任命萧扌为为尚书令、征西大将军、都督益、梁、秦、潼、安、泸、青、戎、宁、华、信、渠、万、江、新、邑、楚、义十八州诸军事和益州刺史,留守成都。

又令梁州刺史杨乾运把守潼州。

太祖得知蜀兵人少力弱,派大将军尉迟迥率军讨伐。

尉迟迥进入剑阁,杨乾运以潼州投降。

蜀中因此大惊,失去抵抗的意志。

尉迟迥长驱直入,抵达成都。

萧扌为见自己兵力不到一万人,而且仓库空虚,军队无所依靠,只得想法守住城池。

尉迟迥包围了五十天,萧扌为多次派将领出城挑战,大多非伤即亡。

援兵到来,又被尉迟迥击败。

萧扌为于是请求投降,尉迟迥允许。

萧扌为率领文武官员在益州城北,与尉迟迥一块登上高台,把血涂在嘴边,立下盟约,将成都归于我朝。

魏恭帝元年(554),授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归善县公,食邑一千户。

孝闵帝登基,晋封黄台郡公,食邑增加一千户。

武成年间,世宗命令诸文士在麟趾殿校定经史,又撰写《世谱》,萧扌为也参与其中。

随即因为母亲年老,又有病,在宫内每五日轮替值班,无法奉侍老母,请求在宫外著书。

诏命允许。

保定元年(561),授礼部中大夫。

又由于萧扌为有归附之功,另外赏赐在多陵县食邑五百户,收其租税。

三年,出任上州刺史。

施政宽和,以礼让为根本。

曾在正月初一,把狱中所有囚犯,全都放其回家,让他们三天后再回到狱中。

主管监狱的官员坚持认为不能这样干。

萧扌为说:“从前王长、虞延被史书称颂,我虽然德行不及,然而仰慕他们的作为。

拿信用来教导百姓,正要从这件事开始。

如果因此而获罪,我甘心情愿,请不要多虑。”众囚犯感激恩德,都按期返回。

官民都称赞他的恩惠教化。

任满该回来时,该州百姓李漆等三百余人上表,乞求朝廷再将萧扌为留任二年。

诏命虽然没有允许,但对他大加称许。

萧扌为入朝时,适逢设置露门学。

高祖任命萧扌为与唐瑾、元伟、王褒等四人为文学博士。

萧扌为由于母亲年老,上表请求归家奉养。

高祖不许。

随即因母亲去世而离职。

天和六年(571),授少保。

建德元年(572),转任少傅。

后改封蔡阳郡公,食邑增至三千四百户。

二年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高祖在正武殿举哀,赏赐谷麦三百石、布帛三百匹,追赠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傅、益新始信四州诸军事和益州刺史,谥号为“襄”。

萧扌为善于草书、隶书,而名气不如王褒。

对于数学、医术,也都留心。

著有诗赋杂文数万字,在世上十分流行。

儿子萧济承袭爵位。

萧济字德成,从小仁爱宽厚,很爱写文章。

萧纪秉承皇帝旨意,授他为贞威将军、蜀郡太守,升任东中郎将。

跟随萧纪东下。

抵达巴东时,听说尉迟迥围攻成都,萧纪命令萧济率领部属赶赴援救。

萧济赶到时,萧扌为已经投降。

又随萧扌为到长安。

孝闵帝登基,授中外府记室参军。

后来官至蒲阳郡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猜你喜欢
  卷六十五·志第四十一·舆服一·张廷玉
  卷三十六·毕沅
  第二十六回 卫州廨贼臣缢故主 长春宫逆子弑昏君·蔡东藩
  卷三十九·张廷玉
  第四节 郑芝龙十九年间降叛之概略·陈匪石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十二·倪在田
  帝王经世图谱卷七·唐仲友
  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六·佚名
  ◎女杰艳史·李定夷
  一二 整理古籍和古碑·许寿裳
  郑注传·刘昫
  李弥逊传·脱脱
  孙扌为传·宋濂
  卷一百二十二·宋敏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114 ·佚名

    何偁 籍桂堂 清溪一百曲,洗我心无尘。 日影上汀渚,桂香袭衣巾。 露零芳更润,山沃叶长春。 种德长如昔,他年更几人。 何偁 舑庵五首 多羡王居士,心閒事事幽。 山从天末见,江近枕边流。

  • 卷82 ·佚名

    方回 八月初二日 蝉声渐渐怯西风,閒捻青枝玩菊丛。 老去一身都是病,寤来万梦总成空。 喜分果饵小儿女,浪费薪蔬顽仆僮。 严濑家人报船至,更营樽酒恼衰翁。 方回 八月初一日 吾生遽如此,六十一

  • 列传第五十六 张轨(子寔 寔弟茂 寔子骏 骏子重华 华子耀灵 灵伯父祚 灵弟玄靓 靓叔天锡)·房玄龄

    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人,汉常山景王耳十七代孙也。家世孝廉,以儒学显。父温,为太官令。轨少明敏好学,有器望,姿仪典则,与同郡皇甫谧善,隐于宜阳女几山。泰始初,受叔父锡官五品。中书监张华与轨论经义及政事损益,甚器之,谓安定中正

  • 平定三逆方略卷三十五·佚名

    卷三十五   康熙十七年正月己卯,总督金光祖奏复郁林等州县。伪监军道周遴元等拒守郁林诸处,将军巡抚傅宏烈、理事官麻勒吉等招降之,郁林等一州四县悉复。   庚辰,谕将军莽依图等广西战守事宜。先是,莽依图奏:臣抵梧州,闻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佚名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丁酉朔 皇太子令谕礼部曰洪惟 祖宗创业垂统传继万年兹者不幸 皇考大行皇帝上宾遗命承绪顾抱痛方殷不忍遽承尔宗亲文武群臣军民耆老奉笺劝进至再至三允惟 宗社生民之重寄 皇考遗命之难违不得已勉徇所

  • 卷之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四百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八下·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八下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卫<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

  • 楚宣王问群臣曰·佚名

    【提要】 狐假虎威的成语就来自本章。古人在游说时创造了许多典故和成语,充实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语言。今天的人们,已经几乎没有创造新成语的能力和可能了。由此也可以看到古人的说话水平的确比现在的我们高出很多倍

  • 卷第六十九·佚名

    宰相十九 罢免五王安石罢相进吏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制熙宁七年四月丙戌门下。入则冠宰路之重。百辟之所仪刑。出则寄师垣之尊。万邦之所宪法。苟非令德。奚称异恩。粤予端揆之臣。久托机衡之任。锡之宠渥。均

  • 序·徐自明

    钦定四库全书宋宰辅编年録序本朝大诏令登载相麻不及执政之制宰辅拜罢録仅纪岁月名氏而扬廷之命无述焉览者病之故太常博士徐君自明纂成宋朝宰辅编年録二十卷首起建隆庚申至于嘉定乙亥凡二百五十余年本之以长编繋年録纬

  • 礼运·姚际恒

    此周秦间子书,老庄之徒所撰,礼运乃其书中之篇名也。后儒寡识,第以篇名言礼,故采之。后来二氏多窃其旨,而号为吾儒者亦与焉,详篇内。诚恐惑世乱道之书也。(卷三九,页二)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益

  • 世间出世间品第九·佚名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世间出世间法。何谓得世间出世间法方便。持世。菩萨摩诃萨正观世间出世间法。何等为世间法菩萨作是念。凡所有法忆想分别。从颠倒起众因缘生。系虚妄缘从二相起。空无所有如虹杂色。亦如火轮

  • 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尔时喏嚩迦仙人忽作是念。世间众生皆从女人而生其身。而彼女人从初怀孕至满十月。或复延胎至十二月方始产生。或于中间有其病患。于病患时极受苦痛。

  • 卷第二十三·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二十三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青原下第六世 筠州洞山良价禅师法嗣下 越州乾峰和尚(凡四) 示众云。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须一一透得。始解归家稳坐。须知更有照用同时。向上一窍。 云门出

  • 贞观公私画史·裴孝源

    一名《公私画录》。中国唐代裴孝源(初唐人)编。中国画著录书,一卷。前有贞观十三年(639)自序,谓汉王李元昌(高祖李渊第七子)命其记录魏晋以来宫廷、佛寺及私家所存藏前人画迹。现存本书计录陆探微等54位画家作品28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