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韦夐传

韦夐是韦孝宽之兄,字敬远。

性格恬淡质朴,不看重功名利禄。

二十岁时,被征召为雍州中从事,因为不合心意,就称病离职。

先后有十次被征召为官,均不出仕。

当时太祖筹划大业,求贤若渴,听说韦夐保持高尚志节,不愿当官,心中非常敬佩,派使者前往征召,送去任命的文书。

尽管情感真挚,礼节周到,但韦夐始终不为所动。

太祖因此更加看重他,但也无法改变他的初衷。

韦夐的住宅,环绕着树林清泉,他对林泉而鼓琴读书,怡然自得。

当时人称他为居士。

以致有人仰慕他闲静朴素,带酒来访,韦夐也同客人尽情欢饮,应对谈天,忘记疲倦。

明帝登基后,对韦夐的礼遇更加崇隆,写诗赠给他:“六爻贞遁世,三辰少光微。

颍阳让逾远,沧州去不归。

香动秋兰佩,风飘莲叶衣、坐石窥仙洞,乘槎下钓矶。

岭松千仞直,岩泉百丈飞。

聊登平乐观,远望首阳薇。

讵能同四隐,来参余万机。”韦夐作诗回答,愿意随时朝见。

皇帝十分高兴,命令官府每天送给他河东酒一斗,称他为“逍遥公”。

当时晋公宇文护执掌朝政,大建宅第。

曾征召韦夐到自己宅第,询问政事。

韦夐仰视大堂,缓缓叹息道:“沉湎在美酒和音乐之中,住着高峻华丽的宅第,即使二者只占其一,恐怕也未必不会灭亡。”宇文护很不高兴。

有识之士认为此话很有远见。

陈国派遣尚书周弘正来访,他早就听说韦夐的名声,请求与韦夐会面。

朝廷予以允诺。

于是周弘正拜访韦夐,谈笑终日,只恨相见太晚。

后来请韦夐到宾馆,韦夐也不时前去。

周弘正赠诗说:“德星犹未动,真车讵肯来。”韦夐就是这样被时人推重仰慕。

武帝曾与韦夐夜晚饮宴,赐给他许多丝织品,令侍臣数人扛着送出。

韦夐只要了一匹,表示已经承受恩旨。

武帝因此而更加推重他。

韦孝宽担任延州总管,韦夐到州城与韦孝宽相见。

回来的时候,韦孝宽把自己骑的马以及鞍具、马勒送给韦夐。

韦夐看到鞍具诸物装饰华贵,不想接受,就笑着说:“前人不丢弃遗落的簪子和坠落的鞋子,是由于怀旧之情。

我虽然不及前贤遗风,但舍弃旧物而换用新物,也不是我的心意。”于是仍然骑着旧马返回。

武帝又认为佛、道、儒三教不同,诏令韦夐分辨它们的优劣。

韦夐认为,三教虽然不同,但都归结于善行,从表象上看深浅不一,而从教理上却分不出什么等级。

于是写了《三教序》上奏。

武帝看了以后表示称赞。

当时宣帝住在东宫,也写信给韦夐,并且令人用皇帝所乘之马去迎接他,询问立身之道。

韦夐回答说:“《春秋》不是说过吗?俭约就是奉行美德,奢侈是大恶行。

不可放纵欲望,不可满足意愿。

这些都是圣人的训示,希望殿下明察。”韦夐之子韦馞代理随州刺史,患病而死,韦孝宽之子韦总又在并州阵亡。

一天之内,噩耗俱至。

家里人相对悲恸,而韦夐神色如常。

他对家人们说:“死生由命,人间常事,有什么值得悲伤的?”若无其事地拿过琴弹起来,同往常一样。

韦夐又十分看重名誉和道义,心胸开阔,善于诱导。

即使是农夫牧人,凡有一点可以称道的,他都愿意接待,特别与族人韦处玄和安定人梁旷结成放达闲适的朋友。

韦夐从少年时喜爱文史,留心著述,亲自抄录数十万字。

晚年喜好冲虚安静,只以领悟道家真义为事,对过去的著述全都加以删削,所以文笔大多不存。

建德年间,韦夐由于年老,预先告诫儿子们说:“从前士安用粗席裹体,王孙用布囊缠尸,这两位圣贤是高洁旷达之人,平庸之人无法跟他们学。

我死的那一天,可穿上旧衣安葬,不要另制新衣。

让棺材能够放下尸首,用牛车载运灵柩,坟高四尺,墓穴深一丈。

早晚祭奠更加麻烦,我不能一下子断绝你们的思念之情,可以每月的初一、十五祭奠一次。

仍然只用素食,不要摆设牲畜。

亲友们想拿物品来祭吊的,一律不要接受。

我常常担心临终时精神恍惚,所以预先把这话告诫你们。

我去世的的那天,你们不要违背我的心意。”宣政元年(578)二月,在家中去世,当时七十七岁。

武帝派使者祭奠,资助的财物格外多。

他的丧制葬礼,儿子们都遵照他的遗言来办。

儿子韦世康。

猜你喜欢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脱脱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宪宗一·张廷玉
  目録·浦起龙
  第九十六回 二显官被谴回籍 众党员流血埋冤·蔡东藩
  卷之四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二十二·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佚名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吕思勉
  和尚传(附千奴传)·宋濂
  卷五·杨士奇
  新版增定本识语·钱穆
  卷二十四·佚名
  卷65·陈邦瞻
  卷二十八·戴锡章
  卷八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零二·彭定求

        卷702_1 【登单于台】张蠙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卷702_2 【寄友人】张蠙   恋道欲何如,东西远索居。长疑即见面,翻致

  • 贯石屏·隋树森

    贯石屏,此名仅见于《词林摘艳》,或即贯云石。 套数 【仙吕】村里迓鼓 隐逸 我向这水边林下,盖一座竹篱茅舍。闲时节观山玩水,闷来和渔樵闲话。我将这绿柳栽,黄菊种,山林如画。闷来时看翠山,观绿水,指落花

  • 卷三百五·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五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二十五 管讷 素堂 湘水之涘衡山之阳有美一人於焉构堂维榱维桷匪雕匪斵不尚其华乃欲其朴堂之翼翼人之谆谆匪谋自适爰以养亲于时兴止于时甘旨朝夕弗违惟亲

  • 卷四十七 咸平三年(庚子,1000)·李焘

      起真宗咸平三年四月盡是年十二月   夏四月庚戌,徙知鎮州、客省使、蔚州刺史慕容德豐知滄州。先是,戎馬南牧,德豐繕兵固守,餉道無阻,詔書嘉奨焉。德豐輕財好施,宴享將士,必極豐飫。母留京師,妻孥寓長安,甚匱乏,上聞而憫之,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一·佚名

    天启七年二月戊戌朔祭 太社 太稷遣公张惟贤恭代○仓场总督苏茂相疏言津抚黄运泰暂借冻粮以带运抵补已奉旨允借但辽粮抵漕粮情毙有不容不言者盖带运辽粮例无尖耗漕粮每石耗米七升尖米四升二合皆作正支销者也今津门应

  • 第十四卷 清雍正·缪荃孙

    督 抚 督抚范时释 沈阳人,雍正四年署任。史贻直 溧阳人,进士。雍正四年署任。高其倬 厢黄旗人,进士。雍正八年任。尹继善 厢黄旗人,进士。雍正九年署任。魏延珍 景州人,进士。雍正十年署任。高其倬 雍正十一年再

  • 浙语五(东山散笔、墨庵补述)·查继佐

    ●浙语五(东山散笔、墨庵补述)陈函辉、陈潜夫自越事起,有奉鲁而不以事自见者为陈寒山,奉鲁而拮据江干者为陈玄倩,不幸事败,咸慷慨赴水,称二陈云。寒山名函辉,初字木叔;生时父三槐梦杨椒山过访,迨长柝椒为字。随父之任南康,入曹洞

  • 杨镐传·张廷玉

    杨镐,商丘人。万历八年(1580)考中进士。先后当过南昌、蠡县知县,然后进入朝中当御史,因事调为大理评事。后来又升为山东参议,负责防守辽海道。他曾经和大帅董一元一道在雪夜中翻越墨山去袭击蒙古炒花部的营帐,大获全胜,升任

  • 守溪笔记·王鏊

    宋学士 王行 李征臣 詹徽 姚广孝 耿清 王朴 恩张 王璋 建文 铁布政女诗 平都司 王府尹 皇甫仲和 王振 陈继 胡濙

  • 九七、齐因燕文王丧伐取十城乃威王非宣王辨·钱穆

    《燕策》:“文公卒,易王立,齐宣王因燕丧攻之,取十城。”《史记》依之。今按:《燕策》误也。宣王伐燕王在王哙时,其时齐乃威王,非宣王。前二年,威王与魏会徐州相王,至是为威王之二十五年。宣王之立尚在其后十三年。通

  • 卷六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六十兵部武选清吏司职制上凡八旗武职一二品官由部列名奏补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内大臣均候旨简用銮仪卫銮仪使以下官均由该衙门以应用之人

  • 序·郑玄

    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颖达等奉敕撰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大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夫人上资六气,下乘四序,赋清浊以醇ㄤ,感阴阳而迁变。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喜怒哀乐之志,于是乎生;动

  • 卷九·王樵

    <经部,书类,尚书日记钦定四库全书尚书日记卷九     明 王樵 撰周书周在今凤翔府岐山县岐山一名箭括岭山南有周原周旧国也后稷十三世孙古公亶父始居其地传子季厯至孙文王昌三分天下有其二曾孙武王发胜商诛纣因

  • 卷十三·夏良胜

    <子部,儒家类,中庸衍义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十三    明 夏良胜 撰诚明之义 【治己之诚 应物之诚自知之明 知人之明】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程頥曰无妄者至诚也至诚者天之道也天之化育万物生生

  • 《藏要》第二輯敘·欧阳竟无

    八經六律十三論總 一、《佛母寶德藏經》 二、《能斷金剛經》 三、《華嚴?十回向品》 四、《涅 ?師子吼品》 五、《無盡意經》 六、《維摩詰經》 七、《長阿含經?第一分》 八、《法句經》 九、《四分戒本》 十、《五

  • 请食品第六·佚名

    尔时严炽王闻大萨遮尼乾子所说法已,心大欢喜。即语萨遮尼乾子言:大师仁慈不遗我国。今此旷野不可停止。愿降神德。将诸大众与我俱诣宫内寝息。何以故?我今心念。欲为大师及诸大众设於时供。萨遮尼乾子言:善哉善哉!善哉大王

  • 李尔王·莎士比亚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李尔王的故事在十六世纪英国历史著作和诗歌中已经流传,又被编成剧本于1594年上演过。1606年,莎士比亚在这个基础上加工改造成了他的重要悲剧《李尔王》。剧中叙述这样一个故事:

  • 周易辨录·杨爵

    四卷,明杨爵著。《明史》本传作《周易辨说》。其书释64卦,只载上、下经卦辞,训解及六爻、《彖传》、《象传》,但不列原文。说多本人事,深切明著。《四库全书》本。此书乃杨氏被系狱中时所作,惟解六十四卦经义,多旁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