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哀公第三十一

[题解]

本篇取第一句中的两个字作为篇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篇中主要记载了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最后也收录了颜渊与鲁定公的对话,从中可了解到儒家的思想学说。

[原文]

31.1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论吾国之士与之治国(1),敢问何如取之邪?”

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

哀公曰:“然则夫章甫、絇屦、绅而搢笏者(2),此贤乎?”

孔子对曰:“不必然。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3),志不在于食荤(4);斩衰、菅屦、杖而啜粥者(5),志不在于酒肉(6)。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虽有,不亦鲜乎?”

哀公曰:“善!”

[注释]

(1)鲁哀公:见29.3注(1)。论:见11.12注(4)。(2)章甫:见20.7注(5)。絇(q*渠):鞋头上带孔的用来穿结鞋带的两侧鞋梁,用鞋带束缚后可以防止走路时脱落,和今天的运动鞋鞋梁相似。屦(j)句):用麻、葛等制成的鞋。绅:见20.7注(5)。古代有身分的人才束绅。搢(j@n晋):插。笏:见27.7注(3)。(3)端衣:或称“端”,见20.7注(5)。玄裳:祭祀时穿的黑色裙状礼服。絻:见22.16注(7)。路:指大路,见19.6注(18)。(4)荤:荤菜,见10.10注(5)。志不在于食荤:古代祭祀者戒食荤味辛辣之菜,就像后世佛家戒食荤辛一样,所以穿端衣、玄裳,戴冕而乘路这种行祭祀之礼的人志不在于食荤。(5)衰:见19.10注(9)。斩衰:古代最重的一种丧服,用粗麻布制成,左右和下边不缝边,裁割而成,所以叫斩衰。儿子和未嫁的女儿为父母,妻妾为丈夫,都服斩衰。菅(ji1n尖):见19.14注(11)。杖:见19.18注(3)。啜(chu^绰)粥:吃粥。这也是古代的丧礼之一,见19.18。(6)志不在于酒肉:按古代礼制,守丧的人不能喝酒吃肉,所以这么说。参见27.38注(3)。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想选择我国的人才和他们一起治理国家,冒昧地问一下怎样去选取他们呢?”

孔子回答说:“生在当今的世上,牢记着古代的原则;处在当今的习俗中,穿着古代式样的服装;做到这样而为非作歹的人,不是很少的吗?”

哀公说:“这样的话,那么那些戴着商代式样的礼帽、穿着缚有鞋带的鞋子、束着宽大的腰带并在腰带上插着朝板的人,他们都贤能吗?”

孔子回答说:“不一定贤能。那些穿着祭祀礼服、黑色礼袍、戴着礼帽而乘坐祭天大车的人,他们的心思不在于吃荤;披麻带孝、穿着茅草编成的鞋、撑着孝棍而吃薄粥的人,他们的心思不在于喝酒吃肉。生在当今的世上,牢记着古代的原则;处在当今的习俗中,穿着古代式样的服装;做到这样而为非作歹的人,即使有,不也很少吗?”

哀公说:“好!”

[原文]

31.2孔子曰:“人有五仪(1):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

哀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庸人矣?”

孔子对曰:“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2);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身焉以为己忧;动行不知所务(3),止立不知所定(4);日选择于物,不知所贵;从物如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正(5),心从而坏。如此,则可谓庸人矣。”

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士矣?”

孔子对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美善,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故知既已知之矣,言既已谓之矣,行既已由之矣,则若性命肌肤之不可易也。故富贵不足以益也,卑贱不足以损也(6)。如此,则可谓士矣。”

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君子矣?”

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故犹然如将可及者(7),君子也。”

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贤人矣?”

孔子对曰:“所谓贤人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8),布施天下而不病贫。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大圣矣?”

孔子对曰:“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9)。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10),明察乎日月,总要万物于风雨,缪缪肫肫(11)。其事不可循,若天之嗣(12);其事不可识,百姓浅然不识其邻(13),若此,则可谓大圣矣。”哀公曰:“善!”

[注释]

(1)仪:法式,典型。(2)邑邑:《集解》作“色色”,据《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改。邑邑:通“悒悒”,忧郁不舒畅。(3)动:《集解》作“勤”,据《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改。(4)立:《集解》作“交”,据《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改。(5)五凿:五窍,即耳、目、鼻、口、心等五种器官的孔穴。一说五凿指喜、怒、哀、乐、怨五情。正:通“政”。此句意谓“五凿为主而心为之役”(王懋竑说)。(6)这两句指士人有所遵循、有所操守,贵贱的地位并不能改变他的操行。益:增加,指在“知之”、“谓之”、“由之”的基础上再多知、多言、多行。损:减少,指减少已知之知、已谓之言、己由之行。(7)犹然:见18.7注(6)。如将可及:好像快要被赶上。表示实际上永远没被赶上。(8)怨:通“蕴”,蓄藏。(9)不(f%u否):同“否”。(10)辨:通“遍”。(11)缪缪(m)穆):通“穆穆”,参见27.35注(1)。肫肫(zh&n谆):同“谆谆”,诚恳不倦的样子。(12)嗣:通“司”,主管,掌管。(13)浅:见闻少(见2.3)。其:指代上一句的“其事”,指圣人所做的事。

[译文]

孔子说:“人有五种典型:有平庸的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伟大的圣人。”

哀公说:“请问像怎样可以称之为平庸的人?”

孔子回答说:“所谓平庸的人,嘴里不能说出好话,心里也不知道忧愁,不知道考虑选用和依靠贤人善士;出动时不知道去干什么,立定时不知道立脚点在哪里;天天在各种事物中挑选,却不知道什么东西贵重;一味顺从外界的事情就像流水似的,不知道归宿在哪里;为耳、目、鼻、口、心的欲望所主宰,思想也就跟着变坏。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平庸的人了。”

哀公说:“好!请问像怎样可以称之为士人?”

孔子回答说:“所谓士人,即使不能彻底掌握治国的原则和方法,但必定有所遵循;即使不能尽善尽美,但必定有所操守。所以他了解知识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的知识;说话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说的话;做事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经手的事。知识已经了解了,话已经说了,事已经做了,那就像自己的生命和肌肤一样不可能再加以改变了。所以富贵并不能使他增加些什么,卑贱并不能使他减少些什么。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士人了。”

哀公说:“好!请问像怎样才可以称之为君子?”

孔子回答说:“所谓君子,就是说话忠诚守信而心里并不自认为有美德,仁义之道充满在身而脸上并不露出炫耀的神色,思考问题明白通达而说话却不与人争辩。所以洒脱舒缓好像快要被人赶上似的,就是君子了。”

哀公说:“好!请问像怎样才可以称之为贤人?’

孔子回答说:“所谓贤人,就是行为符合规矩法度而不伤害本身,言论能够被天下人取法而不伤害自己,富裕得拥有天下而没有私藏的财富,把财物施舍给天下人而不用担忧自己会贫穷。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贤人了。”

哀公说:“好!请问像怎样才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圣人?”

孔子回答说:“所谓伟大的圣人,就是智慧能通晓大道、面对各种事变而不会穷于应付、能明辨万物性质的人。大道,是变化形成万物的根源;万物的性质,是处理是非、取舍的根据。所以圣人做的事情像天地一样广大普遍,像日月一样明白清楚,像风雨一样统辖万物,温温和和诚恳不倦。他做的事情不可能被沿袭,好像是上天主管的一样;他做的事情不可能被认识,老百姓浅陋地甚至不能认识和它相近的事情。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圣人了。”

哀公说:“好!”

[原文]

31.3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哀公曰:“寡人问舜冠于子,何以不言也?”

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者矣(1),其政好生而恶杀焉(2)。是以凤在列树(3),麟在郊野(4),乌鹊之巢可俯而窥也(5)。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

[注释]

(1)务,通“帽”。古代“冠”指正规的礼帽,“帽”指便帽。拘:通“句”(g#u勾),弯曲。拘领:圆领。按古代礼制,正规的礼服是方领的,圆领的只是便服。(2)这两句是说,古代圣王虽然穿戴简朴,但能实行仁政。(3)凤:传说中的鸟名,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凤凰来栖,是吉祥的征兆。列树:成行的树。(4)麟:传说中的仁兽名,雄的叫麒,雌的叫麟。其形状是麇身、牛尾、狼蹄、一角。(5)乌:乌鸦,古人以为乌鸦反哺,是一种孝鸟。鹊:喜鹊,其鸣声喳喳,民俗以为吉祥之兆。以上三句都是形容当时社会的吉祥和乐景象。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打听舜所戴的礼帽,孔子不回答。哀公问了三次,孔子仍不回答。哀公说:“我向您打听舜所戴的礼帽,您为什么不说话呢?”

孔子回答说:“古代的帝王中有戴便帽并穿圆领便服的,但他们的政治却是致力于使人生存而厌恶杀人。因此凤凰栖息在成行的树上,麒麟活动在国都的郊外,乌鸦、喜鹊的窝可以低头观察到。您不问这个,却问舜戴的礼帽,所以我不回答啊。”

[原文]

31.4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优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

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1),仰视榱栋(2),俛见几筵(3),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4),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5),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注释]

(1)胙(zu^作):通“阼”。胙阶:大堂前东边的台阶,是主人登堂的台阶。(2)榱(cu9摧):椽子。栋:屋中的正梁。(3)俛(f(俯):同“俯”。几筵:见19.22注(8),此指灵座,即供奉神主、摆供品的桌子。(4)日昃(z8仄):太阳偏西,约未时,即下午两点左右。(5)虚:同“墟”。盖:茅草盖的屋,这里形容亡国者的子孙极为贫贱。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出生在深邃的后宫之中,在妇人的哺育下长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悲哀,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劳苦,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危险。”

孔子说:“您所问的,是圣明的君主所问的问题。我孔丘,是个小人啊,哪能知道这些?”

哀公说:“除了您,我没有地方可问啊。”

孔子说:“您走进宗庙的大门向右,从东边的台阶登堂,抬头看见椽子屋梁,低头看见灵位,那些器物还在,但那祖先已经没了,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悲哀,那么悲哀之情哪会不到来呢?您黎明就起来梳头戴帽,天亮时就上朝听政,如果一件事情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祸乱的发端,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忧愁,那么忧愁之情哪会不到来呢?你天亮时上朝处理政事,太阳偏西时退朝,而各国逃亡而来的诸侯的子孙一定有等在您那朝堂的远处来侍奉您的,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劳苦,那么劳苦的感觉哪会不到来呢?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四方城门去瞭望鲁国的四郊,那些亡国的废墟中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不到来呢?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能翻船。’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

[原文]

31.5鲁哀公问于孔子曰:“绅、委、章甫有益于仁乎(1)?”

孔子蹴然曰(2):“君胡然焉(3)?资衰、苴杖者不听乐(4),非耳不能闻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荤(5),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且丘闻之:‘好肆不守折,长者不为市。’窃其有益与其无益(6),君其知之矣。”

[注释]

(1)委:委貌,周代的一种礼帽,以黑色的丝织物制成,上朝时所戴。章甫:见20.7注(5)。(2)蹴(c)促)然:惊恐不安的样子。(3)君胡然焉:《集解》作“君号然也”,据《孔子家语·好生》改。(4)资哀:见19.14注(11)。苴杖:见19.18注(3)。(5)黼、黻:见5.13注(2)。茹荤:即31.1的“食荤”。(6)窃:据《家语》王肃注,宜作“察”。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束宽大的腰带、戴周代式样的黑色丝绸礼帽和商代式样的成人礼帽,有益于仁吗?”

孔子惊恐不安地说:“您怎么这样问呢?穿着丧服、撑着孝棍的人不听音乐,并不是耳朵不能听见,而是身穿丧服使他们这样的。穿着祭祀礼服的人不吃荤菜,并不是嘴巴不能品味,而是身穿祭服使他们这样的。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善于经商的人不使所守资财折耗,德高望重的长者不去市场做生意谋利。’束腰带、戴礼帽是有益于仁还是无益于仁,您大概知道了吧。”

[原文]

31.6鲁哀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

孔子对曰:“无取健(1),无取詌(2),无取口哼(3)。健,贪也;詌,乱也;口哼,诞也。故弓调而后求劲焉(4),马服而后求良焉,士信悫而后求知能焉。士不信悫而有多知能(5),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尔也(6)。语曰:‘桓公用其贼(7),文公用其盗(8)。’故明主任计不信怒(9),暗主信怒不任计。计胜怒则强,怒胜计则亡。”

[注释]

(1)健:强,指要强好胜的人。(2)詌(g4n赣):通“拑”、“钳”。挟持,钳制,指用强力约制对方。(3)啍(zh&n谆):同“谆”,话多,指能说会道。(4)调:调和,指弓的强弱和箭的轻重相协调。(5)有:通“又”。知:通“智”。(6)尔:通“迩”,近。(7)桓公:见7.1注(4)。用其贼:指任用管仲为相。管仲曾谋杀过小白(桓公),所以说桓公用其贼。参见7.2注(2)、(3)及《韩非子·难二》。(8)文公:晋文公,见11.4注(8)。用其盗:指任用寺人(宫廷内的近侍)披。披,一作勃鞮(“勃鞮”两音相合即为“披”),字伯楚。公元前655年,普献公派寺人披追杀重耳(晋文公),寺人披曾折断了重耳的袖口。重耳出逃,后返国立为文公。寺人披却前来求见,以告发吕甥、郤芮谋反事,文公不记他断袖之仇而接见了他,并听从了他的话。以后又经常向寺人披咨询。参见《左传》(僖公五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及《韩非子·难三》。“桓公用其贼,文公用其盗”用来说明:如果是信悫之士,即使是仇人也可任用。(9)任:任凭。计:计算,指计较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信:任凭。怒:愤怒,泛指感情。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请问怎样选取人才?”孔子回答说:“不要选取要强好胜的人,不要选取钳制别人的人,不要选取能说会道的人。要强好胜的人,往往贪得无厌;钳制别人的人,往往会犯上作乱;能说会道的人,往往会弄虚作假。所以弓首先要调好,然后才求其强劲;马首先要驯服,然后才求其成为良马;人才首先要忠诚老实,然后才求其聪明能干。一个人如果不忠诚老实却又非常聪明能干,打个比方,他就是豺狼啊,是不可以使自己靠近他的呀。俗话说:‘齐桓公任用逆贼,晋文公任用强盗。’所以英明的君主根据利害得失来选用人而不凭感情用事,昏庸的君主凭感情来选用人而不根据利害得失。对利害得失的计较超过了感情用事就会强盛,感情用事超过了对利害得失的计较就会灭亡。”

[原文]

31.7定公问于颜渊曰(1):“东野子之善驭乎(2)?”

颜渊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3)。”

定公不悦,入谓左右曰:“君子固谗人乎?”

三日而校来谒,曰:“东野毕之马失。两骖列(4),两服入厩。”定公越席而起曰:“趋驾召颜渊(5)!”

颜渊至。定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吾子曰:‘东野毕之驭,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颜渊对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6)。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以舜无失民(7),造父无失马也。今东野毕之驭,上车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8);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

定公曰:“善!可得少进乎?”

颜渊对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注释]

(1)定公:鲁定公,名宋,公元前509年~前495年在位。颜渊:见27.116注(3)。(2)东野子:鲁定公时善于驯马驾车的人,氏东野,名毕,“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3)失(y@义):通“逸”,奔逃。(4)骖(c1n参):古代用三匹马或四匹马拉车,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列:同“裂”。(5)趋(c)促):通“促”。(6)造父:见8.16注(1)。(7)《集解》无“以”,据《韩诗外传》卷二第十二章补。(8)朝礼:朝廷所规定的礼仪。此指六艺之一的驭礼,它包括五个方面,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参见《周礼·地官·保氏》。

[译文]

鲁定公问颜渊说:“东野先生车驾得好吗?”颜渊回答说:“好倒是好。虽然这样,他的马将要奔逃了。”

定公很不高兴,进去对近臣说:“君子原来是诽谤人的吗?”

三天以后,养马的官员来拜见,说:“东野毕的马逃跑了。两匹旁边的马挣断缰绳分别跑了,两匹中间的马回到了马棚中。”定公离开坐席站起来说:“赶快套车去召见颜渊!”

颜渊来了。定公说:“前天我问您,您说:‘东野毕驾车,好倒是好。虽然这样,他的马将要奔逃了。’不知道您凭什么了解到这一点?”

颜渊回答说:“我是根据政治上的原则来了解到这一点的。

从前舜善于役使民众,造父善于驱使马。舜不使他的民众走投无路,造父不使他的马走投无路,因此舜没有逃跑的民众,造父没有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驾车,登上车子手握缰绳,马嚼子和马身都端正了;慢走快跑驱赶奔驰,朝廷所规定的礼仪全部达到了;经历各种险阻而到达了远方,马的气力也就用光了。然而他还是要求马不停步,因此我知道他的马会逃跑。”

定公说:“好!您可以稍微再进一步说说吗?”

颜渊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鸟走投无路了就会乱啄,兽走投无路了就会乱抓,人走投无路了就会欺诈。’从古到今,还没有使臣民走投无路而能没有危险的君主啊。”

猜你喜欢
  提要·黎靖德
  《鬻子》注解·逄行珪
  避晦卷六·杨慎
  谁来指点迷津?·孔子
  春秋长历卷四·陈厚耀
  卷二十五上·朱熹
  提要·张尔岐
  艺术与科学·钱穆
  第四篇 心与物游(中)·丰子恺
  福昌善禅师·惠洪
  菩提資糧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阴持入经卷上·佚名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印光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十二卷·灌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六出 赚将·孔尚任

    ◎乙酉正月〖破阵子〗(生上)水驿山城烟霭,花村酒肆尘埋。百里白云亲舍近,不得斑衣效老莱,从军心事乖。——小生侯方域奉史公之命,监军防河。争奈主将高杰,性气乖张,将总兵许定国当面责骂;只恐挑起争端,难于收救,不免到中军帐内,劝

  • 词苑丛谈卷五·徐釚

    翰林院检讨徐釚撰品藻三王阮亭和潄玉词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长安盛称之遂号为王桐花几令郑鹧鸪不能专美其词云凉夜沈沈花漏冻欹枕无眠渐听荒鸡动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窻罅春寒重忆共锦裯无半缝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往

  • 石湖词·范成大

    范成大满江红冬至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清昼永,佳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栾)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

  • 巻二十八·李攀龙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诗删卷二十八明 李攀龙 编明七言律诗春兴【刘基】会稽南镇夏王封蔽日腾空紫翠重隂洞烟霞辉草木古祠风雨出蛟龙夷此日归何处玉简他年岂再逢安得普天休战伐不令竹箭困输供追和音上人【刘基】絶顶浮

  • 资治通鉴外纪卷第七·刘恕

    周纪五大荒落凡五十二年起上章摄提格尽重光灵王元年春郑侵宋齐伐莱秋七月庚辰郑成公薨太子僖公髠顽立晋侵郑二年春楚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吴伐楚取驾夏晋祁奚辞军尉悼公问孰可对曰臣之子午有直质而无流心非义不变非上不

  • 公输般为楚设机·佚名

    【提要】 墨家在战国政治舞台上也时有露面,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主张人生的辛苦和职责,为当时的和平事业作出了贡献。 【原文】 公输般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般,谓之曰:“吾自宋闻子。吾欲藉子

  • 卷二百三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三经籍考【二十三】集【别集】正谊堂集十二卷张伯行撰伯行见史类【臣】等谨按伯行践履笃实持守醇正其服官清节具着一时故能仰邀宸契平生傚法大抵以陆陇其为步趋惟学问则尚有未逮耳

  • 积善之方·袁黄

    一、积善之家有馀庆 古时有一妇人颜氏,把女儿许配给孔子的父亲,只打听其祖先是否积有大德,而不管孔家是否富有,她认为只要祖上积有大德,其子孙必然会出人头地。孔子也称赞舜之大孝说:“舜必能流芳千古,子孙兴旺”

  • 均任第二十九·佚名

    为有宽隘,量有巨细,材有大小,则任其轻重,所处之分,末可乖也。是以万硕之鼎,不可满以盂水;一钧之钟,不可容于泉流;十围之木,不可盖以茅茨,榛棘之柱,不可负于广厦,何者?小非大之量,大非小之器,重非轻之任,轻非重之制也。以小量大,必有枉分

  • 卷十九·陈启源

    <经部,诗类,毛诗稽古编钦定四库全书毛诗稽古编卷十九吴江陈启源撰坐民之什上【正大雅】生民姜嫄为帝喾元妃见家语世本大戴礼史记诸书宜为可信然揆之事理实有难通诚如张融所駮矣【説载孔疏】且非直此也姜嫄是帝喾元妃

  •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二·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二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出离地第三之一如是已说趣入地。云何出离地。嗢拖南曰若世间离欲如是出世间及此二资粮是名出离地 谓若由世间道而趣离欲。若由出世道而趣离欲。若

  • 答毗陵陈居士问(四则)·太虚

    问一:多闻熏习,可起信去粗所知,而于真能断一分所知,则于多闻之外,必另有方法,使心力强大,身心变换,方能别有境界。唯识之五重观,天台之一心三观,似乎是呆想的态度,呆久了可以入定。不知这种定,一、是否一定可以变换身心?二、是否决

  • 百论卷上·佚名

        提婆菩萨造 婆薮开士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舍罪福品第一  顶礼佛足哀世尊  于无量劫荷众苦  烦恼已尽习亦除  梵释龙神咸恭敬  亦礼无上照世法  能净瑕秽止戏论  诸佛世尊之所说 

  • 卷第一百九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一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

  • 第九 诤事分解·佚名

    一(一)有四种诤事:诤论诤事,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此四种诤事也。此四种诤事有几种发起耶?此四种诤事有十种发起:诤论诤事有二种发起,教诫诤事有四种发起,犯罪诤事有三种发起,事诤事有一种发起,彼四种诤事有此十种发起。诤论

  •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丁玲

    短篇小说。丁玲著。发表于1937年《解放》周刊创刊号。写一个年仅七八岁的小红军萧森,在急行军时掉了队,被小村中的老婆婆收容下来,并把他认作孙子。不久,国民党军队进村,萧森被抓,从他身上搜出苏区纸币和红军帽。白军

  • 沈阳日记·宣若海

    清崇德二年(1637)至顺治二年(1645)朝鲜国王子李 、李淏入质于清沈阳馆所期间,其侍讲院宰臣、讲官所记的日录,誊录为正、副本各一部。记日常生活细事,并随从清太宗皇太极征战松山、杏山及多尔衮破山海关进北京城等役中见

  • 戴施两案纪略·吴德功

    本书(一册一一六面六九、六○○字)合刊「戴案纪略」与「施案纪略」为一书,因题曰「戴施两案纪略」;吴德功撰。作者彰化人,字汝能,号立轩;清同、光间,设教乡里垂四十年。当弱冠时,适值彰化戴潮春事变,亲见其事。光绪十四年,因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