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箈传
柳箈字仲蟠,是司会柳庆的兄长。
十三岁时,就专心好学。
当时贵族子弟中上学的,其车辆服饰都很华美,只有柳箈不愿修饰。
学完《五经》,大概知道主要内容,又博览诸子著作和史学典籍,很爱写文章。
孝昌年间,扬州刺史李宪举荐他为秀才,兖州刺史冯亻隽引荐他担任府主簿。
不久,樊子鹄担任吏部尚书,其兄樊义任扬州刺史,让柳箈担任扬州中从事,加镇远将军衔,柳箈不喜欢这样,就丢下官职,返回洛阳。
适逢天下动乱,于是在阳城隐居耕田,打算这样过一辈子。
大统三年(537),冯翊王元季海、领军独孤信镇守洛阳。
当时旧京荒废,有才能的人极少,只有柳箈住在阳城,裴诹住在颍川。
独孤信等人把他们征召过来,让柳箈担任行台郎中,裴诹担任都督府属,共同掌管文书。
当时人说:“北府裴诹,南省柳箈。”当时军务繁忙,柳箈勤勉办事,有时通夜不睡。
元季海曾说:“柳郎中处理过的事,我不用再看。”四年(538)入朝,太祖想授他官职,柳箈推辞,请求侍奉老母。
太祖允许。
又过了很久,任独孤信府署的从事中郎。
独孤信镇守陇山以西,任秦州刺史,让柳箈担任二府司马。
柳箈虽然是属官之首,但他并不总管府中事务,只是在独孤信身边谈论。
后来被派为使者,拜见太祖,被留下来担任丞相府记室。
追论归附本朝之功,封美阳县男爵,食邑二百户。
柳箈认为史官秘密记录善行坏事,不足以惩戒勉励,就上疏说:古代君王设立史官,不仅让他们记录事情,本意在于监督劝戒。
左史记录行动,右史记录言论,表彰善行,揭发坏事,用来树立正气。
所以南史不屈,实录崔杼弑君之罪;董狐刚直,明书赵盾弑君之恶。
由此可知,如实记载史实,在朝中公开,由来已经很久。
但是汉、魏以来,史官秘密记录,只流传于后世,而无益于当时,无法顺应美德,匡正恶者。
况且著述之人,秘密记录史实,即便能够如实记载,人们也不知道。
不仅人们乱发议论,还会导致出现各种邪说。
以致相传班固曾经受贿,陈寿曾经求米。
著汉、魏史书的,不止一人;著晋代史书的,多至数家。
后代议论纷纷,不知道哪一部史书符合史实。
诚恳希望陛下以天为法,考察古事,劳动心智,处理各种政务。
开辟揭发之路,采纳忠直之言。
众史官中有记事的,请他们都在朝堂上公布所写史实,然后交付史阁。
这样才能使是非分明,得失无隐。
使听到善行的人不断加强修养,有过失的人知道害怕。
微臣冒昧以一得之见,轻易上奏。
乞求把我这无知妄言,交给朝臣讨论。
于是下令推行这项建议。
十四年,授秘书丞。
从前,秘书虽然兼任著作,但不参与史官之事,从柳箈担任秘书丞以后,才命令他主管史事。
十六年,升任中书侍郎,修撰起居注,仍兼任秘书丞。
当时人讨论文体,认为有古今的差别。
柳箈却认为时代有今古,而不是文体有今古,于是写了《文质论》,多有新意。
魏废帝初年,升任秘书监,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衔。
柳箈超脱世俗,不拘小节,破衣粗食,不曾改变操守。
有人讥笑他。
柳箈说:“衣服不过适合身体,食物不过充饥。
一味追求衣食,不过是白白耗费精力罢了。”魏恭帝元年(554)冬天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追赠兖州刺史。
谥号为“孝”。
有文章数十篇流传世上。
儿子柳鸿渐承袭爵位。
猜你喜欢 刘二牧传第一·陈寿 择官第七·吴兢 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焦竑 续录卷二·昭梿 卷之一千一百四十五·佚名 卷之九百七十九·佚名 卷之七百三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一·佚名 涌幢小品卷之十五·朱国祯 卷三十八·郝经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纪昀 八七二 谕内阁着将《明朝宫史》照依原本抄入四库全书以为殷鉴·佚名 第七章 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金毓黻 蔡王刘信传·薛居正 卷一百五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