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晏子春秋

是一部颇富政治思想性而又比较接近历史小说的政论著作。旧题春秋时齐人晏婴撰,实系后人依托并采缀晏子言行而作——作者当是一个熟悉晏子生平言行和民间士大夫传说的人物。成书约在战国末期,书名始见于《史记·晏婴传》。《汉书·艺文志》只称《晏子》(无“春秋”二字”,是否即今传本,可疑),列于儒家著作之内。全书八卷二百五十章,计分内外篇:内篇包括《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卷,多有崇尚节俭之说;外篇二卷,所记乃西汉刘向编校本书时所说的“又有复重文辞颇异”和“又有颇不含经术”之内容,其中《仲尼之齐欲封节》与《墨子·非儒》相同。全书所叙皆晏婴之遗事。本书以晏婴作为中心人物,写得生动形象,实乃先秦著作中罕见之作。书中对奴隶主的穷奢极欲,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丑恶,作了比较深刻的揭露;对劳动人民的籍(赋税)重狱多,拘者满围(牢狱),怨者满朝等情况作了真实的反映。本书在认识论上,提倡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在社会观上,多尚同、兼爱、非乐、节用之说;在学派关系上,《内篇》多孔子称许晏婴之语,《外篇》多晏婴抨击孔子之语。注本有今人吴则虞的《晏子春秋集释》上下册。其书汇集了二十四个刻本和二十几家的校注,并把《晏子春秋》的资料,分为佚文、集语、事迹。有关晏子学说学派讨论、有关《晏子春秋》考辨、重言重意篇目表六类,辑附于后,颇便检阅。

《晏子春秋》全部章节目录

(1)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
(2)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
(3)景公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第三
(4)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子谏第四
(5)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第五
(6)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晏子谏第六
(7)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第七
(8)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第八
(9)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第九
(10)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第十
(11)景公欲废适子阳生而立荼晏子谏第十一
(12)景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第十二
(13)景公怒封人祝之不逊晏子谏第十三
(14)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第十四
(15)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第十五
(16)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第十六
(17)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第十七
(18)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第十八
(19)景公游寒涂不恤死胔晏子谏第十九
(20)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谏第二十
(21)景公异荧惑守虚而不去晏子谏第二十一
(22)景公将伐宋梦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谏第二十二
(23)景公从畋十八日不返国晏子谏第二十三
(24)景公欲诛骇鸟野人晏子谏第二十四
(25)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第二十五
(26)景公藉重而狱多欲托晏子晏子谏第一
(27)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第二
(28)景公逐得斩竹者囚之晏子谏第三
(29)景公以抟治之兵未成功将杀之晏子谏第四
(30)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第五
(31)景公为长庲欲美之晏子谏第六
(32)景公为邹之长途晏子谏第七
(33)景公春夏游猎兴役晏子谏第八
(34)景公猎休坐地晏子席而谏第九
(35)景公猎逢蛇虎以为不祥晏子谏第十
(36)景公为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第十一
(37)景公为泰吕成将以燕飨晏子谏第十二
(38)景公为履而饰以金玉晏子谏第十三
(39)景公欲以圣王之居服而致诸侯晏子谏第十四
(40)景公自矜冠裳游处之贵晏子谏第十五
(41)景公为巨冠长衣以听朝晏子谏第十六
(42)景公朝居严下不言晏子谏第十七
(43)景公登路寝台不终不悦晏子谏第十八
(44)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晏子谏第十九
(45)景公路寝台成逢于何愿合葬晏子谏而许第二十
(46)景公嬖妾死守之三日不敛晏子谏第二十一
(47)景公欲厚葬梁丘据晏子谏第二十二
(48)景公欲以人礼葬走狗晏子谏第二十三
(49)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臣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
(50)景公登射思得勇力士与之图国晏子谏第二十五
(51)庄公问威当世服天下时耶晏子对以行也第一
(52)庄公问伐晋晏子对以不可若不济国之福第二
(53)景公问伐鲁晏子对以不若修政待其乱第三
(54)景公伐斄胜之问所当赏晏子对以谋胜禄臣第四
(55)景公问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以衰世而讽第五
(56)景公问欲善齐国之政以干霸王晏子对以官未具第六
(57)景公问欲如桓公用管仲以成覇业晏子对以不能第七
(58)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第八
(59)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子对以社鼠猛狗第九
(60)景公问欲令祝史求福晏子对以当辞罪而无求第十
(61)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第十一
(62)景公问谋必得事必成何术晏子对以度义因民第十二
(63)景公问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以举贤官能第十三
(64)景公问君臣身尊而荣难乎晏子对以易第十四
(65)景公问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对以六说第十五
(66)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第十六
(67)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晏子对以任贤爱民第十七
(68)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以先行义第十八
(69)景公问忠臣之事君何若晏子对以不与君陷于难第十九
(70)景公问忠臣之行何如晏子对以不与君行邪第二十
(71)景公问佞人之事君何如晏子对以愚君所信也第二十一
(72)景公问圣人之不得意何如晏子对以不与世陷乎邪第二十二
(73)景公问古者君民用国不危弱晏子对以文王第二十三
(74)景公问古之莅国者任人如何晏子对以人不同能第二十四
(75)景公问古者离散其民如何晏子对以今闻公令如冦仇第二十五
(76)景公问欲和臣亲下晏子对以信顺俭节第二十六
(77)景公问得贤之道晏子对以举之以语考之以事第二十七
(78)景公问臣之报君何以晏子对以报以德第二十八
(79)景公问临国莅民所患何也晏子对以患者三第二十九
(80)景公问为政何患晏子对以善恶不分第三十
(81)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
(82)景公问桓公何以致覇晏子对以下贤以身第二
(83)景公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对以任非其人第三
(84)景公问廉政而长久晏子对以其行水也第四
(85)景公问为臣之道晏子对以九节第五
(86)景公问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以勉强为上第六
(87)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中听第七
(88)景公问国何如则谓安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第八
(89)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先亡第九
(90)晏子使吴吴王问可处可去晏子对以视国治乱第十
(91)吴王问保威强不失之道晏子对以先民后身第十一
(92)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第十二
(93)鲁昭公问鲁一国迷何也晏子对以化为一心第十三
(94)鲁昭公问安国众民晏子对以事大养小谨以节俭第十四
(95)晏子使晋晋平公问先君得众若何晏子对以如美渊泽第十五
(96)晋平公问齐君德行高下晏子对以小善第十六
(97)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第十七
(98)叔向问齐德衰子若何晏子对以进不失忠退不失行第十八
(99)叔向问正士邪人之行如何晏子对以使下顺逆第十九
(100)叔向问事君徒处之义奚如晏子对以大贤无择第二十
(101)叔向问处乱世其行正曲晏子对以民为本第二十一
(102)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以爱民乐民第二十二
(103)叔向问啬吝爱之于行何如晏子对以啬者君子之道第二十三
(104)叔向问君子之大义何若晏子对以尊贤退不肖第二十四
(105)叔向问傲世乐业能行道乎晏子对以狂惑也第二十五
(106)叔向问人何若则荣晏子对以事君亲忠孝第二十六
(107)叔向问人何以则可保身晏子对以不要幸第二十七
(108)曾子问不谏上不顾民以成行义者晏子对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
(109)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
(110)柏常骞问道无灭身无废晏子对以养世君子第三十
(111)庄公不说晏子晏子坐地讼公而归第一
(112)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第二
(113)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
(114)晏子再治阿而见信景公任以国政第四
(115)景公恶故人晏子退国乱复召晏子第五
(116)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振民第六
(117)景公欲堕东门之堤晏子谓不可变古第七
(118)景公怜饥者晏子称治国之本以长其意第八
(119)景公探雀鷇鷇弱反之晏子称长幼以贺第九
(120)景公睹乞儿于途晏子讽公使养第十
(121)景公惭刖跪之辱不朝晏子称直请赏之第十一
(122)景公夜从晏子饮晏子称不敢与第十二
(123)景公使进食与裘晏子对以社稷臣第十三
(124)晏子饮景公止家老敛欲与民共乐第十四
(125)晏子饮景公酒公呼具火晏子称诗以辞第十五
(126)晋欲攻齐使人往观晏子以礼侍而折其谋第十六
(127)景公问东门无泽年榖而对以冰晏子请罢伐鲁第十七
(128)景公使晏子予鲁地而鲁使不尽受第十八
(129)景公游纪得金壶中书晏子因以讽之第十九
(130)景公贤鲁昭公去国而自悔晏子谓无及已第二十
(131)晏子使鲁有事已仲尼以为知礼第二十一
(132)晏子之鲁进食有豚亡二肩不求其人第二十二
(133)曾子将行晏子送之而赠以善言第二十三
(134)晏子之晋睹齐累越石父解左骖赎之与归第二十四
(135)晏子之御感妻言而自抑损晏子荐以为大夫第二十五
(136)泯子午见晏子晏子恨不尽其意第二十六
(137)晏子乞北郭骚米以养母骚杀身以明晏子之贤第二十七
(138)景公欲见高纠晏子辞以禄仕之臣第二十八
(139)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第二十九
(140)晏子居丧逊畣家老仲尼善之第三十
(141)灵公禁妇人为丈夫饰不止晏子请先内勿服第一
(142)齐人好毂击晏子绐以不祥而禁之第二
(143)景公梦五丈夫称无辜晏子知其冤第三
(144)柏常骞禳枭死将为景公请寿晏子识其妄第四
(145)景公成柏寝而师开言室夕晏子辨其所以然第五
(146)景公病水梦与日斗晏子教占梦者以对第六
(147)景公病疡晏子抚而对之乃知群臣之野第七
(148)晏子使吴吴王命傧者称天子晏子详惑第八
(149)晏子使楚楚为小门晏子称使狗国者入狗门第九
(150)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橘第十
(151)楚王飨晏子进橘置削晏子不剖而食第十一
(152)晏子布衣栈车而朝田桓子侍景公饮酒请浮之第十二
(153)田无宇请求四方之学士晏子谓君子难得第十三
(154)田无宇胜栾氏高氏欲分其家晏子使致之公第十四
(155)子尾疑晏子不受庆氏之邑晏子谓足欲则亡第十五
(156)景公禄晏子平阴与槀邑晏子愿行三言以辞第十六
(157)梁丘据言晏子食肉不足景公割地将封晏子辞第十七
(158)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第十八
(159)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无宇致封邑晏子辞第十九
(160)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辞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第二十
(161)景公欲更晏子宅晏子辞以近市得求讽公省刑第二十一
(162)景公毁晏子邻以益其宅晏子因陈桓子以辞第二十二
(163)景公欲为晏子筑室于宫内晏子称是以远之而辞第二十三
(164)景公以晏子妻老且恶欲内爱女晏子再拜以辞第二十四
(165)景公以晏子乘弊车驽马使梁丘据遗之三返不受第二十五
(166)景公睹晏子之食菲薄而嗟其贫晏子称有参士之食第二十六
(167)梁丘据自患不及晏子晏子勉据以常为常行第二十七
(168)晏子老辞邑景公不许致车一乘而后止第二十八
(169)晏子病将死妻问所欲言云毋变尔俗第二十九
(170)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命子壮示之第三十
(171)景公饮酒命晏子去礼晏子谏第一
(172)景公置酒泰山四望而泣晏子谏第二
(173)景公梦见彗星使人占之晏子谏第三
(174)景公问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谏第四
(175)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第五
(176)景公使祝史禳彗星晏子谏第六
(177)景公有疾梁丘据裔款请诛祝史晏子谏第七
(178)景公见道殣自惭无德晏子谏第八
(179)景公欲诛断所爱橚者晏子谏第九
(180)景公坐路寝曰谁将有此晏子谏第十
(181)景公台成盆成适愿合葬其母晏子谏而许第十一
(182)景公筑长庲台晏子舞而谏第十二
(183)景公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将加诛晏子谏第十三
(184)景公问治国之患晏子对以佞人谗夫在君侧第十四
(185)景公问后世孰将践有齐者晏子对以田氏第十五
(186)晏子使吴吴王问君子之行晏子对以不与乱国俱灭第十六
(187)吴王问齐君僈暴君子何容焉晏子对以岂能以道食人第十七
(188)司马子期问有不干君不恤民取名者乎晏子对以不仁也第十八
(189)高子问子事灵公庄公景公皆敬子晏子对以一心第十九
(190)晏子再治东阿上计景公迎贺晏子辞第二十
(191)太卜绐景公能动地晏子知其妄使卜自晓公第二十一
(192)有献书谮晏子退耕而国不治复召晏子第二十二
(193)晏子使高纠治家三年而未尝弼过逐之第二十三
(194)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辞不受第二十四
(195)景公使梁丘据致千金之裘晏子固辞不受第二十五
(196)晏子衣鹿裘以朝景公嗟其贫晏子称有饰第二十六
(197)仲尼称晏子行补三君而不有果君子也第二十七
(198)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第一
(199)景公上路寝闻哭声问梁丘据晏子对第二
(200)仲尼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第三
(201)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致问第四
(202)景公出田顾问晏子若人之众有孔子乎第五
(203)仲尼相鲁景公患之晏子对以勿忧第六
(204)景公问有臣有兄弟而强足恃乎晏子对不足恃第七
(205)景公游牛山少乐请晏子一愿第八
(206)景公为大钟晏子与仲尼柏常骞知将毁第九
(207)田无宇非晏子有老妻晏子对以去老谓之乱第十
(208)工女欲入身于晏子晏子辞不受第十一
(209)景公欲诛羽人晏子以为法不宜杀第十二
(210)景公谓晏子东海之中有水而赤晏子详对第十三
(211)景公问天下有极大极细晏子对第十四
(212)庄公图莒国人扰绐以晏子在乃止第十五
(213)晏子死景公驰哭往哭哀毕而去第十六
(214)晏子死景公哭之称莫复陈告吾过第十七
(215)晏子没左右谀弦章谏景公赐之鱼第十八

猜你喜欢
  春秋公羊传·公羊高
  春秋繁露·董仲舒
  中说·王通
  子华子·子华子
  乐庵语录·龚昱
  慎言·王廷相
  传家宝·石成金
  答王龙溪·聂豹
  张子语录·张载
  四书通旨·朱公迁
  四书集编·真德秀
  读书管见·王充耘
  论语意原·郑汝谐
  癸巳孟子说·张栻
  瞽言·陈确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菌阁琐谈·沈曾植

    ○黄公词筌守州规轨贺黄公载酒园诗话,与吴修龄围炉诗话,皆标举晚唐,斥王、李者。标新撷秀,清婉动人,实亦竟陵之旁流,彼幽此浅耳。黄公皱水词筌,亦多俊语,而确守州规轨。殊不思卮言所谓宛转绵丽、浅至儇俏者,吴歌佳致,政可

  • 第二折·郑光祖

    (净扮陶去南领乔卒子上,云)我做元戎实是美,见阵交锋敢对垒。昨日教场去点军,吊下马来跌了腿。某姓陶名去南,在于履癸部下,为元帅统军之职。今有天乙,在履癸手下,为方伯之职。此人背了履癸之恩,自领一枝人马,与俺交锋,量你湫洼之

  • 幻中之邂逅·闻一多

    太阳落了,责任闭了眼睛, 屋里朦胧的黑暗凄酸的寂静, 钩动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感情,——快乐和悲哀之间底黄昏。 仿佛一簇白云,蒙蒙漠漠, 拥着一只紫氅朱冠的仙鹤—— 在方才淌进的月光里浸着, 那娉婷的模样就是他么?我们都还没吐

  • 卷二十·佚名

    台湾诗钞卷二十洪以南叶炼金王少涛王梦痴李硕卿李天民赵益山洪以南以南,字逸雅;台北艋舺人。日据时,尝倡设诗社,曰「瀛社」。游大窟湖(有引)湖在观音山麓西龙寺侧,丛竹万竿,境绝幽邃。湖畔有洞,口大可四尺,伛偻而入,内渐高,宽丈余

  • 陈亮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初名汝能,二十六岁时改名亮。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才气超迈,喜谈兵。乾道五年(1169)试吏部,被黜。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退而杜门力学近十年。淳熙五年(1178)改名同,诣阙上书,十日内

  • 列传第四十五 谢庄 王景文·沈约

    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太常弘微子也。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及长,韶令美容仪,太祖见而异之,谓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曰:“蓝田出玉,岂虚也哉!”初为始兴王浚后军法曹行参军,转太子舍人,庐陵王文学,太子洗马,中舍人,庐陵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六·佚名

    万历十九年五月乙丑朔○先是五台矿盗张守清自开矿洞招纳亡命三千余众设立头子二百余名缔婚代藩潞城新宁二王势甚张大矿徒不遵约束者立毙杖下远近村落咸惧其焰按臣连标疏乞敕守清改过散党仍谕二王绝婚已有旨依议守清乃

  • 卷之二百二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二十四·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吕中丞诲墓志铭司马光府君讳诲字献可其先幽州安次人曽祖父讳琦晋兵部侍郎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祖讳端相太宗真宗以太子太保薨谥正惠赠太师中书令伯祖讳余庆太祖时参知政事赠镇南军节度使各有功烈记于史官父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九·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髙卫王琼决册定难显忠基庆之碑王珪惟髙氏始得姓于齐太公之后歴秦汉以来世固多徙而北者王之先蓟门人方五代扰攘李景盗据江南数通使契丹王之皇祖宻国公者与其子适将虏命至而李景阴欲构患中原潜使人害宻国公

  • ●原序·袁守定

    余弱冠幸售未尝学问年未三十即登仕版尔时实无所挟持以为长民之具幸所厯三县一州民淳俗美因得藏拙与士民相调习而一时当事大人大加器异至不以所属之礼待之可谓逾分矣既而老母抱疴违例乞养抚军虞城许公谬以通省第一贤能

  • 卷五·宋敏求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唐大诏令集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五宋 宋敏求 编帝王改元下改元建中勅奉天改兴元元年赦改元贞元并招讨河中李怀光淮西李希烈赦改元元和赦改元太和赦改元开成赦改元广明赦改元天复赦改

  • 卷二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通礼卷二十三嘉礼皇子昏礼内务府豫劄钦天监诹指昏吉日并列大臣命妇中偕老者奏襄昏事既得防以告于福晋家届期赞礼大臣偕福晋父蟒袍补服诣乾清门东阶下福晋父北面跪赞事大臣西面称有防今以某氏女作

  • 卷三十五 语录下·陆九渊

    卷三十五语录下 周清叟廉夫所录   后生看经书,须着看注疏及先儒解释,不然,执己见议论,恐入自是之域,便轻视古人。 圣人教人只是就日用处开端。如孟子言徐行后长,可为尧舜。不成在长者后行便是尧舜。

  • 要团结不要分裂·孔子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周:普遍比:偏私 【译文】 孔子说:“君子普遍团结人而不只是和少数几个人亲近,小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亲近而不普遍团结人”。 【读解】 说起来,也就是要团结,不要分裂;

  • 卷十·张大亨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五礼例宗卷十宋 张大亨 撰嘉礼昏王娶桓八年十月祭伯来遂逆王后于纪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襄十五年二月刘夏逆王后于齐娶王女庄元年夏单伯送王姬秋筑王姬之舘于外冬王姬归于齐十一年冬王姬归于齐内娶

  • 身观经·佚名

    西晋月支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是身有肌肤髓血肉。含满屎溺。自视身见何等好。常有九孔恶病。常不净常流。可足惭。常与冤家合。为至老死。亦与病俱。何以不恶。身

  • 绝余编卷一·智旭

    蕅益道人智旭着门人圆果录愿文九华地藏塔前香文(丙子三月初九日)稽首慈悲大愿王。本源心地如来藏。善安慰说真救世。现声闻相护法者。愿乘本誓度众生。鉴我微忱垂加护。我今然臂表精诚。胡跪翘勤哀仰白。弟子智旭夙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