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十五 语录下

卷三十五语录下

周清叟廉夫所录  

后生看经书,须着看注疏及先儒解释,不然,执己见议论,恐入自是之域,便轻视古人。

圣人教人只是就日用处开端。如孟子言徐行后长,可为尧舜。不成在长者后行便是尧舜。怎生做得尧舜样事,须是就上面着工夫。

学者不着实理会,只管看人口头言语,所以不能进。

知道则末即是本,枝即是叶。

李伯敏敏求所录                

近日向学者多,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夫人勇于为学,岂不可喜?然此道本日用常行,近日学者却把着一事,张大虚声,名过于实,起人不平之心。是以,为道学之说者,必为人深排力诋。

某之取人,喜其忠信诚悫,言似不能出口者。谈论风生,他人所取者,某深恶之。

不曾行得,说这般闲言长语则甚?如此不已,恐将来客胜主,以辞为胜。然使至此,乃师承之过也。

今之所以害道者,却是这闲言语。

须思量天之所以与我者是甚底?为复是要做人否?理会得这个明白,然后方可谓之学问。

伯敏云:「伯敏于此心,能刚制其非,只是持之不久耳。」先生云:「只刚制于外,而不内思其本,涵养之功不至。若得心下明白正当,何须刚制?」

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其广,吾立身于其中,须是大做一个人。

某之所言皆吾友所固有。且如圣贤垂教,亦是人固有,岂是外面把一件物事来赠吾友?但能悉为发明天之所以予我者如此其厚,如此其贵,不失其所以为人者耳。

伯敏问云:「日用常行去甚处下工夫?」先生云:「能知天之所以予我者至贵至厚,自然远非僻,惟正是守。且要知我之所固有者。」

伯敏云:「非僻未尝敢为。」先生云:「不过是刚制在这里,其间有不可刚制者。如此将来亦费力,所以要得知天之予我者。」

伯敏问云:「以今年较之去年,殊无寸进。」先生云:「如何要长进?若当为者有时而不能为,不当为者有时而为之,之个却是不长进。不恁地理会,泛然求长进,不过欲以己先人,此是胜心。」

格物是下手处。伯敏云:「如何样格物?」先生云:「研究物理。」伯敏云:「天下万物不胜其繁,如何尽研究得?」先生云:「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

季绎与显道一般,所至皆勉励人,但无根者多。其意似欲私立门户,其学为外不为己。

世人所以攻道学者,亦未可全责他。盖自家骄其辞色,立门户与之为敌,哓哓腾口实,有所未孚,自然起人不平之心。

某平日未尝为流俗所攻,攻者却是读语录精义者。程士南最攻道学,人或语之以某,程云:「道学如陆某,无可攻者。」

某读书只看古注,圣人之言自明白。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是分明说与你入便孝,出便弟,何须得传注?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此便是格物。

读介甫书,见其凡事归之法度,此是介甫败坏天下处。尧舜三代虽有法度,亦何尝专恃此。又未知户马、青苗等法果合尧舜三代否。

祖宗之法自有当变者,使其所变果善,何嫌于同?

惟韩魏公论青苗法云「将欲利民,反以害民」甚切当。

或言介甫不当言利。夫《周官》一书,理财者居半,冢宰制国用,理财正辞。古人何尝不理会利?但恐三司等事,非古人所谓利耳。

或曰:「介甫比商鞅如何?」先生云:「商鞅是脚踏实地,他亦不问王霸,只要成事,却是先定规模。介甫慕尧舜三代之名,不曾踏得实处,故所成者,王不成,霸不就。本原皆因不能格物,模索形似,便以为尧舜三代如此而已。」

伯敏云:「目今未尝敢废防闲。」先生云:「如何样防闲?」伯敏云:「为其所当为。」先生云:「虽圣人不过如是。」

邵尧夫诗云:「当锻炼时分劲挺,到磨砻处发光辉。」磨砻锻炼,方得此理明,如川之增,如木之茂,自然日进无已。

今吾友死守定,如何会为所当为?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在先,力行在后。吾友未博学,焉知所行者是为当,是为不当?

防闲,古人亦有之,但他底防闲与吾友别。吾友是硬把捉。告子硬把捉,直到不动心,岂非难事?只是依旧不是。

某平日与兄说话,从天而下,从肝肺中流出,是自家有底物事,何尝硬把捉?

伯敏云:「如何立?」先生云:「立是你立,却问我如何立。若立得住,何须把捉?」

孔门唯颜曾传道,他未有闻。盖颜曾从里面出来,他人外面入去。今所传者乃子夏子张之徒外入之学。

伯敏云:「近日别事不管,只理会我亦有适意时。」先生云:「此便是学问根源也。若能无懈怠,暗室屋漏亦如此,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何患不成?故云‘君子以自昭明德'。」

在我者既尽,亦自不能掩。今之学者,只有心于枝叶,不求实处。

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何尝腾口说?

伯敏云:「如何是尽心?性、才、心、情如何分别?」先生云:「如吾友此言又是枝叶。虽然,此非吾友之过,盖举世之弊。今之学者读书,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脉。且如情、性、心、才,都只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伯敏云:「莫是同出而异名否?」先生曰:「不须说得,说着便不是,将来只是腾口说,为人不为己。若理会得自家实处,他日自明。若必欲说时,则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此盖随吾友而言,其实不须如此。只是要尽去为心之累,如吾友适意时,即今便是。」

「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此岂人之情也哉」,是偶然说及,初不须分别。

只与理会实处,就心上理会。

圣贤急于教人,故以情、以性、以心、以才说与人,如何泥得?若老兄与别人说,定是说如何样是心,如何样是性、情与才。如此分明说得好,划地不干我事,须是血脉骨髓理会实处始得。凡读书,皆如此。

当吾友适意时,别事不理会时,便是「浩然」,「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告子之意:「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外面硬把捉的。要之亦是孔门别派,将来也会成,只是终不自然。孟子出于子思,则是涵养成就者,故曰「是集义所生者」。

集义只是积善,「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若行事不当于心,如何得浩然?

天之予我者,其初未尝不同。如「未尝有才焉」之类,皆以谓才乃圣贤所有,我之所无,不敢承当着。故孟子曰此乃人人所有,自为斧斤所害,所以沦胥为禽兽。若能涵养此心,便是圣贤。

读《孟子》,须当理会他所以立言之意。血脉不明,沉溺章句何益?

伯敏呈所编《语录》,先生云:「编得也是,但言语微有病,不可以示人,自存之可也。兼一时说话有不必录者。盖急于晓人或未能一一无病。」

人谓某不教人读书,如敏求前日来问某手处,某教他读《旅獒》、《太甲》、《告子》「牛山之木」以下,何尝不读书来?只是比他人读得别些子。

包扬显道所录          

一实了,万虚皆碎。

存养是主人,检敛是奴仆。

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须是做得人,方不枉。

须是有智识,然后有志愿。

今人如何便解有志?须先有智识始得。

人当先理会所以为人,深思痛省。枉自汩没,虚过日月。朋友讲学,未说到这里,若不知人之所以为人,而与之讲学,遗其大而言其细,便是放饭流羹而问无齿决。

古之君子,知固贵于博,然知尽天下事,只是此理。

要当轩昂奋发,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处。

志于声色利达者固是小;巢摸人言语的与他一般是小。

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

问:「颜鲁公又不曾学,如何死节如此好?」曰:「便是今人将学、将道看得太过了,人皆有秉彝。」

人精神在外,至死也劳攘,须收拾作主宰。收拾得精神在内时,当恻隐即恻隐,当羞恶即羞恶。谁欺得你,谁瞒得你?

人皆可以为尧舜。此性此道与尧舜元不异。若其才,则有不同耳。

许昌朝集朱吕学规,在金溪教学,一册,月令人一观,固好。然亦未是。某平时未尝立学规,但常就本上理会,有本自然有末。若全去末上理会,非惟无益。

做得工夫实,则所说即实事,不话闲话,所指人病皆实病。

午间一人问虏使善两国讲和。先生因叹不用兵全得几多生灵!是好。然吾人皆士人,曾读《春秋》,知中国夷狄之辨。二圣之仇岂可不复?......今吾人高居无事,优游以食,亦可为耻,乃怀安,非怀义也。此皆是实理实说。

显仲问云:「某何故多昏?」先生曰:「人气禀清浊不同,只自完养,不逐物,即随清明。才一逐物,便昏眩了。」

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囗侄问:「乍宽乍紧,乍昏乍明如何?」曰:「不要紧,但莫懈怠。紧便不是,宽便是。」

风恬浪静中,滋味深长。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世欲情欲底人,病却不妨,只指教他去彼就此。最是道理中鹘突不分明人难理会。

(朱子)彼亦可受用,只是信此心未及。

古人朴实头,明播种者主播种,是乐者主乐,...一切皆有一定,不易不争。

此理塞宇宙,如何由人杜撰得?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江泰之问:「某每惩忿窒欲,求其放心,然能暂不能久。请教。」答曰:「但惩忿窒欲,未是学问事。便惩窒得全无后,也未是学。学者须是明理,须是知学,然后说得惩窒。知学后惩窒与常人惩窒不同。常人惩窒只是就事就末。」

学能变化气质。

谓天理人欲,非是。人亦有善恶,天亦有善恶,岂可以善皆归之天,恶归之人?此说出于《乐记》,不是圣人之说。

学者须是打迭田地净洁,然后令他发奋植立。若田地不净洁,则奋发植立不得。然田地不净洁亦读书不得。若读书,则是假寇兵,资盗粮。

一行数甚妙,聪明之极,吾甚服之,却自僧中出。

优裕宽平,即所存多,思虑亦正。求索太过,即存少,思虑亦不正。

人之精爽,负于血气,其发露于五官者安得皆正?不得明师良友剖剥,如何得去其浮伪而归于真实?又如何得能自省、自觉、自剥落?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学者第一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此是第二。孔子志学便是志此,然须要有入处。《周南》《召南》便是入处。

《周南》《召南》好善不厌,《关睢》《鹊巢》皆然。

睢鸠在河之洲,幽闲自重,以比兴君子美人如此之美。

事固不可不观,然毕竟是末。自养亦须养德,养人亦然。自知亦须知德,知人亦然。不于其德而徒绳检于其外,行与事之间,将使人作伪。

《汉书食货志》后生可先读,又着读《周官考工记》。

某观人不在言行上,不在功过上,直截是雕出心肝。

佛老高一世人,只是道偏不是。

周康叔来问学,先生曰:「公且说扶渡子讼事来。」曾充之来问学,先生曰:「公且说为谁打关节来。」只此是学。

某今亦教人做时文,亦教人去试,亦好人发解之类。要晓此意是为公不为私。

凡事只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谁。

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自然自在,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

只要当奖即奖,当怒即怒,吾亦不自知。若有意为之,便是私。

见人收拾者,又一切古执去了,又不免教他稍放开。此处难,不收拾亦不得,收拾又执。这般要处,要人自理会得。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只就近易处着着就实,无尚虚见,无贪高务远。

不专论事论末,专就心上说。

事好,心却不好。

王遇子合问:「学问之道何先?」曰:「亲师友,去己之不美也。人资质有美恶,得师友琢磨,知己之不美而改之。」子合曰:「是,请益。」不答。先生曰:「子合要某说性善性恶、伊洛释老,此等话不副其求,故曰是而已。吾欲其理会此说,所以不答。」

詹阜民子南所录            

今所学果何事?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

阜民既还邸,遂尽屏诸书。及后来其不可,又问。先生曰:「某何尝不教人读书?不知此后煞有甚事。」

阜民曰:「昔尝见南轩张先生所类洙泗言仁书,考察之,终不知仁。」

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毋耻不知。今之读书谈经者,历叙数十家之旨,而以己意终之,开辟反复,自谓究竟精微。然试探其实,固未之得也。

某尝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曰:「因读《孟子》而自得之。」

荆州日录

汤放桀,武王伐纣,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义。

棋所以长吾之精神,琴所以养吾之德性。即是道,道即是艺,岂惟二物?

此理塞宇宙,所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舍此而别有商量,别有趋向,别有规模,别有形迹,别有行业,别有事功,则与道不相干,则是异端,则是利欲为之陷溺,为之窠臼。说即是邪说,见即是邪见。

人各有所长,就其所长而成就之,亦是一事。

自形而上者言之,谓之道;自形而下者言之,谓之器。天地亦是器,其生覆形载必有理。

必至于有诸己,然后为得也。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是已知道时也。虽有知,未多乍出乍入,乍明乍晦,或警或纵,或作或辍。至三十而立,则无出入、明晦、警纵、作辍之分矣。然于事物之间,未能灼然分明见得。至四十始不惑。不惑矣,未必能洞然融通乎天理矣,然未必纯熟,至六十而所知已到,七十而所行已到。

学问不实,与朋友切磋不能中的。每发一论,无非泛说。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此皆己之不实,不知要领所在。

猜你喜欢
  第四十五卦 萃 泽地萃 兑上坤下·佚名
  卷十四 月令第六·郑玄
  节用上第二十·墨子
  大学辨业卷三·李塨
  四书集注大全凡例·胡广
  子罕第九·智旭
  春秋大全卷三十一·胡广
  卷十五·毛奇龄
  卷十三·黄伦
  卷九十四·秦蕙田
  卷十一·王安石
  十二缘品第八·佚名
  卷三·佚名
  圆满一切愿金刚宝仪轨分第十九·佚名
  卷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序·王十朋

    东坡诗集注序昔秦延君注尧典二字至十余万言而君子讥其繁丁子襄注周易一书才二三万言而君子恨其畧训注之学古今所难自非集衆人之长殆未易得其全体况东坡先生之英才絶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

  • 韩元吉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韩元吉(1118 -1187)字无咎,开封雍丘人(《全宋词》谓许昌人),晚居上饶,号南涧翁。以荫为龙泉县主簿。高宗朝历官知建安县,除司农寺主簿。乾道三年(1167),除江东转运判官。四年,以朝散郎入守大理少卿,权中书舍人。八年,权吏

  • 1938──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戊寅·郭廷以

      1﹐1(一一,三○)   甲、行政院改組,蔣委員長辭院長兼職,由孔祥熙升任院長,張群任副院長,陳立夫代王世杰為教育部長,鐵道部併入交通部,張嘉璈為部長,實業部改為經濟部,經濟委員會、資源委員會、建設委員會併入,翁文灝為部長,海軍

  • 东汉会要卷三十七【阙】·徐天麟

    方域上【阙】

  • 竹书统笺卷七·徐文靖

    周武王名初髙辛氏之世妃曰姜嫄助祭郊禖见大人迹履之当时歆如有人道感己遂有身而生男以为不祥【笺按元命包曰姜嫄游閟宫地扶桑履大人迹生稷】弃之阨巷牛羊避而不践又送之山林之中防伐林者【笺按宋志者下有荐覆之三字】

  • 卷之九百二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五百五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三七八 军机大臣等奏遵旨查辽金元三史挖改情形片·佚名

    一三七八 军机大臣等奏遵旨查辽金元三史挖改情形片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臣等遵旨查辽、金、元三史应改之人地名对音,先经武英殿将板片挖改,刷有样本。嗣经校出错讹之处,付殿改刻后,于乾隆五十三、四等年陆续交馆,尚

  •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司马迁

    张凤岭 译注【说明】本篇是战国末期两位著名秦国将领白起和王翦的合传。在秦灭六国过程中,白起和王翦起了重要作。传文全面、简要地记述了他们的事迹:白起是秦昭王时的国尉,精于用兵,屡战获胜,夺取韩、赵

  • 郭世道传·沈约

    郭世道,会稽永兴人,出生时便死了母亲,父亲再娶,郭世道伺候父亲和后母,孝顺备至。年到十四时,又死了父亲,在守孝期间超过了礼节,几乎受不了这个打击,家庭贫困没有产业,世道做短工供养继母。他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夫妻二人商量说:“我

  • 况钟传·张廷玉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当初以一名小吏侍奉尚书吕震,吕震惊奇他的才华,推荐他任仪制司主事。升为郎中。宣德五年(1430),皇上因知府多不称职,正好苏州等九府都缺知府,这些都是大府,便命各部、院的大臣推举廉能的属下来补任。况钟

  • 学而第一·孔子

    本篇以论学为主,特别强调读书与做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学以致用。全篇原文共16章,本书选14章。 儒雅的君子风度 【原文】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注

  • 第二章 16·辜鸿铭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辜讲孔子说:“埋头只钻研形而上学理论,这的确是非常有害的。”辜解孔子告诫他的学生们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这里所说的“异端”,指的是类似于老庄哲学的学说。当然,对卡恩多·海因格尔、

  • 卷八十九·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八十九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八十九宗庙时享诗小雅賔之初筵賔载手仇室人入又【笺仇读曰?室人有室中之事者谓佐食也又复也賔手挹酒室人复酌爲加爵 疏子孙既献于是

  • 渊海子平·徐大升

    古代算命书。清人假托宋徐大升撰。与托名刘基的《滴天髓》及沈孝瞻的《子平真诠》、张神峰的《神峰通考命理真宗》、陈素庵的《子平约言》以及无名氏的《拦江网》(即《穷通宝鉴》)等,同为近世江湖术士挟术游食所常用

  • 芬陀利室词话·蒋敦复

    词论,三卷,清蒋敦复撰。敦复(1808~1867)字剑人,始名金和,字纯甫,又易名尔谔,字子文,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性傲慢,好诋肆人,江淮间人因名之曰“怪虫”。避仇为僧,号铁岸,亦号妙尘,后返初服,始名敦复。所交多江南名士。工诗词古文。

  • 窦氏联珠集·褚藏言

    五卷。唐褚藏言辑。褚藏言江西人,事迹不详。约唐懿宗咸通年间在世。此集收窦常、窦牟、窦群、窦庠、窦巩兄弟五人之诗,每人一卷,共一百首。每卷各有小序,详其始末。窦常字中行,官国子祭酒。窦牟字贻周,官国子司业。窦

  • 地藏菩萨十斋日·佚名

    敦煌遗书藏本。作者不详。一卷。篇幅甚短,约二百余字。该书谓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十日各有神祇下巡人间,于该十日持斋各念定光如来等十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