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续文献通考

中国古代官修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乾隆三十年(1767)完成初稿,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间定稿,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为影印精装2册。本书为《文献通考》之续书,共250卷,分类大致与《文献通考》相同,仅在《郊社考》中分出《群祀考》,《宗庙考》中分出《群庙考》,总共为26考。本书系以王圻所编《续文献通考》为基础,加以扩大和充实而编成,记载宋宝庆元年(1225)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所收资料比较丰富,除采自正史外,还引用了诸家文集、史评、语录和说部的资料,对研究宋元明时期尤其是明代的经济、政治制度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与《续通典》和《续通志》相比,本书是修成最早也是修得较好和较有价值的一部。作为本书编修基础的王圻《续文献通考》,成书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仅万历年间刊行过,传世之本较少。王圻字元翰,上海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其《续文献通考》共254卷,除与《文献通考》相同之24考外,新增了节义、谥法、六书、道统、氏族、书院6考,共分30考。记载南宋嘉定末年至明万历初史事,所收资料较多,明代资料尤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资料缺乏细致的考证,分类也不够恰当,内容较杂乱,错误较多。

《续文献通考》全部章节目录

(1)总目
(2)职名
(3)凡例八则
(4)卷一
(5)卷二
(6)卷三
(7)卷四
(8)卷五
(9)卷六
(10)卷七
(11)卷八
(12)卷九
(13)卷十
(14)卷十一
(15)卷十二
(16)卷十三
(17)卷十四
(18)卷十五
(19)卷十六
(20)卷十七
(21)卷十八
(22)卷十九
(23)卷二十
(24)卷二十一
(25)卷二十二
(26)卷二十三
(27)卷二十四
(28)卷二十五
(29)卷二十六
(30)卷二十七
(31)卷二十八
(32)卷二十九
(33)卷三十
(34)卷三十一
(35)卷三十二
(36)卷三十三
(37)卷三十四
(38)卷三十五
(39)卷三十六
(40)卷三十七
(41)卷三十八
(42)卷三十九
(43)卷四十
(44)卷四十一
(45)卷四十二
(46)卷四十三
(47)卷四十四
(48)卷四十五
(49)卷四十六
(50)卷四十七
(51)卷四十八
(52)卷四十九
(53)卷五十
(54)卷五十一
(55)卷五十二
(56)卷五十三
(57)卷五十四
(58)卷五十五
(59)卷五十六
(60)卷五十七
(61)卷五十八
(62)卷五十九
(63)卷六十
(64)卷六十一
(65)卷六十二
(66)卷六十三
(67)卷六十四
(68)卷六十五
(69)卷六十六
(70)卷六十七
(71)卷六十八
(72)卷六十九
(73)卷七十
(74)卷七十一
(75)卷七十二
(76)卷七十三
(77)卷七十四
(78)卷七十五
(79)卷七十六
(80)卷七十七
(81)卷七十八
(82)卷七十九
(83)卷八十
(84)卷八十一
(85)卷八十二
(86)卷八十三
(87)卷八十四
(88)卷八十五
(89)卷八十六
(90)卷八十七
(91)卷八十八
(92)卷八十九
(93)卷九十
(94)卷九十一
(95)卷九十二
(96)卷九十三
(97)卷九十四
(98)卷九十五
(99)卷九十六
(100)卷九十七
(101)卷九十八
(102)卷九十九
(103)卷一百
(104)卷一百一
(105)卷一百二
(106)卷一百三
(107)卷一百四
(108)卷一百五
(109)卷一百六
(110)卷一百七
(111)卷一百八
(112)卷一百九
(113)卷一百十
(114)卷一百十一
(115)卷一百十二
(116)卷一百十三
(117)卷一百十四
(118)卷一百十五
(119)卷一百十六
(120)卷一百十七
(121)卷一百十八
(122)卷一百十九
(123)卷一百二十
(124)卷一百二十一
(125)卷一百二十二
(126)卷一百二十三
(127)卷一百二十四
(128)卷一百二十五
(129)卷一百二十六
(130)卷一百二十七
(131)卷一百二十八
(132)卷一百二十九
(133)卷一百三十
(134)卷一百三十一
(135)卷一百三十二
(136)卷一百三十三
(137)卷一百三十四
(138)卷一百三十五
(139)卷一百三十六
(140)卷一百三十七
(141)卷一百三十八
(142)卷一百三十九
(143)卷一百四十
(144)卷一百四十一
(145)卷一百四十二
(146)卷一百四十三
(147)卷一百四十四
(148)卷一百四十五
(149)卷一百四十六
(150)卷一百四十七
(151)卷一百四十八
(152)卷一百四十九
(153)卷一百五十
(154)卷一百五十一
(155)卷一百五十二
(156)卷一百五十三
(157)卷一百五十四
(158)卷一百五十五
(159)卷一百五十六
(160)卷一百五十七
(161)卷一百五十八
(162)卷一百五十九
(163)卷一百六十
(164)卷一百六十一
(165)卷一百六十二
(166)卷一百六十三
(167)卷一百六十四
(168)卷一百六十五
(169)卷一百六十六
(170)卷一百六十七
(171)卷一百六十八
(172)卷一百六十九
(173)卷一百七十
(174)卷一百七十一
(175)卷一百七十二
(176)卷一百七十三
(177)卷一百七十四
(178)卷一百七十五
(179)卷一百七十六
(180)卷一百七十七
(181)卷一百七十八
(182)卷一百七十九
(183)卷一百八十
(184)卷一百八十一
(185)卷一百八十二
(186)卷一百八十三
(187)卷一百八十四
(188)卷一百八十五
(189)卷一百八十六
(190)卷一百八十七
(191)卷一百八十八
(192)卷一百八十九
(193)卷一百九十
(194)卷一百九十一
(195)卷一百九十二
(196)卷一百九十三
(197)卷一百九十四
(198)卷一百九十五
(199)卷一百九十六
(200)卷一百九十七
(201)卷一百九十八
(202)卷一百九十九
(203)卷二百
(204)卷二百一
(205)卷二百二
(206)卷二百三
(207)卷二百四
(208)卷二百五
(209)卷二百六
(210)卷二百七
(211)卷二百八
(212)卷二百九
(213)卷二百十
(214)卷二百十一
(215)卷二百十二
(216)卷二百十三
(217)卷二百十四
(218)卷二百十五
(219)卷二百十六
(220)卷二百十七
(221)卷二百十八
(222)卷二百十九
(223)卷二百二十
(224)卷二百二十一
(225)卷二百二十二
(226)卷二百二十三
(227)卷二百二十四
(228)卷二百二十五
(229)卷二百二十六
(230)卷二百二十七
(231)卷二百二十八
(232)卷二百二十九
(233)卷一百三十
(234)卷二百三十一
(235)卷二百三十二
(236)卷二百三十三
(237)卷二百三十四
(238)卷二百三十五
(239)卷二百三十六
(240)卷二百三十七
(241)卷二百三十八
(242)卷二百三十九
(243)卷二百四十
(244)卷二百四十一
(245)卷二百四十二
(246)卷二百四十三
(247)卷二百四十四
(248)卷二百四十五
(249)卷二百四十六
(250)卷二百四十七
(251)卷二百四十八
(252)卷二百四十九
(253)卷二百五十

猜你喜欢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李心传
  御香缥缈录·德龄
  可斋杂记·彭时
  后鉴录·谢蕡
  后金檄明万历皇帝文·努尔哈赤
  古今列女传·解缙
  江苏省通志稿都水志·缪荃孙
  满洲老档秘录·金梁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佚名
  胜莲社约·虞淳熙
  先秦诸子系年·钱穆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
  潘司空奏疏·潘季驯
  剧秦美新·扬雄
  原道醒世训·洪秀全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美奴·唐圭璋

      美奴,陆藻侍儿。藻字敦礼,侯官人。崇宁二年(1103)进士。大观中,为给事中。建炎元年(1127),以朝奉大夫、徽猷阁待制、提举嵩山崇福宫卒。   卜算子   送我出东门,乍别长安道。两岸垂杨锁暮烟,正是秋光老。   一曲古阳

  • 卷之十六·高启

    呉郡髙啓季迪著3 南州徐庸用理编五言絶句●军装十咏胄黄金胄乕头乍免走豪酋还有从容䖏纶巾按垒游铠●丳镂文银髙城日照鳞擐来曽搅阵一镞不伤身纛发乱野牛惊神专大将营师行当禡祭坛下戮畨生刀大食购千金妖精泣太隂灯

  • 孙梁·隋树森

    孙梁,字正卿,中山(今河北正定县)人,与元好问同时。生平不详。 小令 【仙吕】后庭花破子 柳叶黛眉愁,菱花妆镜羞。夜夜长门月,天寒独上楼。水东流,新诗谁寄,相思红叶秋。

  • 卷七十五·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七十五 宋 陆游 撰 自警 生世如梦境淹速无定时少壮不可恃况汝迫耄期五官及百骸自揣日益衰客来能送迎要是强支持百口皆新人所至无旧知绍兴同朝者扫地靡复遗虽云穷耐久造物岂汝私余日真几何

  • 逸周書逸文·佚名

      文王去商在程,正月既生魄,太姒夢見商之庭產棘,小子發取周庭之梓樹,于闕閒化為松柏棫柞,寤驚以告文王,文王乃召太子發占之于明堂,王及太子發並拜吉夢,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   文王曰:「法寬刑緩,囹圄空虛。」   文王曰

  • 宋史全文卷二十二上·佚名

    宋高宗十六辛未绍兴二十一年春正月丁酉,诏翰林局医生并奏试人并令试经义十二道,以六通为合格,与补翰林医学。二月丁未,诏知郢州乔大观、州学教授徐维并冲替,自今不得与堂除。上谓秦桧曰:『赵鼎所引用多非其人。』桧曰:『范冲

  • 卷之三百九十八·佚名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十二月。辛酉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庚寅皆如之。外起居注○调吏部右侍郎长萃为仓场侍郎。礼部左侍郎溥善为吏部右侍郎。转礼部右侍郎<辶黎>方■土岫为

  • 第七章 法国乐魁索城·林语堂

    我一决定离开美国,立刻就向法国的乐魁索城(Le Creusot)美国主办的中国劳工青年会申请一个职业。那是一九一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年。那个青年会接受了我的申请,并且愿付我夫妇的旅费,我一时简直快乐的迷糊了,天下会

  • 卷十五·郭良翰

    钦定四库全书明谥纪彚编卷十五明 郭良翰  撰臣谥中文臣忠文王禕【待制赠学士初   谥临患不 忘国浙江义文节正    统改谥勤 学好】李时勉【问乌人祭酒赠礼 部    侍郎初同江西安谥文       毅

  • 十八年·佚名

    (乙酉)十八年大明萬曆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朔癸酉,領議政朴淳遞免,以臺論也。○設校正廳,校正經書訓解,選諸儒爲官僚。○弘文館副提學辛應時卒。應時字君望,號白麓。應時風神秀朗,器局峻邁,工於詞藻,早有才名。旣登第,恬靜自守,不

  • 提要·毛奇龄

    【臣】等谨案诗传诗説驳义五卷国朝毛奇龄撰明嘉靖中鄞人丰坊作鲁诗世学一书往往自出新义得解于旧注之外恐其説之不信遂托言家有鲁诗为其逺祖稷所传一为子贡诗传一为申培诗説并列所作世学中厥后郭子章传刻二书自称得黄

  • 卷三·王安石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新义卷三    宋 王安石 撰天官三宫正掌王宫之戒令纠禁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为之版以待夕撃柝而比之国有故则令宿其比亦如之辨外内而时禁稽其功绪纠其德行几其出入均其稍食去其淫怠与其奇

  •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戴圣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②,事毕,出游于观之上③,喟然而叹④。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与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大下为公。选

  • 答边润寰问(三则)·太虚

    边君来问,初系自述年来学佛之见解,次为基督徒对彼所发之问难。今答边君来问三节,且先广边君学佛之见解。来函谓:‘窃念一切唯心,万法唯识,不了唯心,终成魔外。彼耶、回、道等教,但是妄心之测度而已’。此段系边君自述所得佛法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二卷·无著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二卷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二复次蕴界处广分别云何。嗢柁南曰实有性等所知等  色等漏等已生等过去世等诸缘等  云何几种为何义蕴界处中云何实有。几是实

  • 四分律卷第五十六(第四分之七)·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调部之二时有差摩比丘尼,有檀越家,彼弟子往其家,语檀越言:“阿姨差摩须五斗胡麻子。”檀越言:“可得耳!”即与之。彼弟子得胡麻便自食。后于异时,差摩比丘尼晨朝着衣持钵,往檀越家敷座而坐。

  • 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佚名

      终南山僧 慧观撰序南岳泰公著五赞十颂。当时称之以美谈。及乐浦香严尤长厥颂。斯则助道之端耳。自祖灯相嘱始迦叶终曹溪。凡三十三祖信衣后迨数人。先贤之所未赞者。愚且病焉。虽宝林祖述其事阅而可委。奈何忘机

  • 诊余举隅录·陈廷儒

    医案。清陈廷儒撰。二卷。廷儒字匊生,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世医出身,儒而兼医。中年客游南北,颇有医名。集生平所治疑难证治,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撰成此书。取举一反三之意,故名。按证分类,凡五十四种证治,约三万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