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十四

选举考

吏道

宋宁宗嘉定七年七月诏省吏毋授参议官

八年五月诏赃吏毋得减年参选着为令

辽道宗太康九月十一月定诸令史译史迁叙等级金制省令史选取之门有四曰文资曰女直进士曰右职曰宰执子

文资者旧惟听左司官举用熙宗皇统八年始定选进士勾补之制海陵正隆二年罢进士止於密院台及六部吏人内选充世宗大定元年以胥吏既多贪墨委之外路干事又不知大体徒多扰动二年罢吏人复用进士自是相沿不易而考满升除之制则章宗泰和八年卫绍王大安三年宣宗贞佑五年兴定五年时有更定焉女直省令史大定二十三年命以女直进士依汉儿进士例补省令史章宗明昌元年定制三考者与汉人两考者同除五年复以辛苦既同资考难异稍更其制宰执子省令史大定十二年定承廕及终场举人试补之制十七年又定三品职事官及宰执之子并在省宗室郎君试补之制二十八年二十九年又定宗室第二从亲第三从亲第四从亲及宰执子出职试补之制右职省令史译史皇统八年定考迁出职格正隆二年大定二年三年二十七年复更定之其外又有省女直译史省通事御史台枢密院令史译史部令史女直知法检法太常寺检讨省祗候郎君国史院书写内侍御直内直凡宫中诸局分承应护卫之类以及内外诸吏员其出职皆有成格虽前後略有损益而定制则莫能渝焉

世宗大定二年诏县吏阙令推举行止修举为乡里所重者充

至十二年又谕宰臣曰外路司吏止论名次上下恐未得人若其下有亷慎熟闲吏事委所属保举试不中程式者付随朝近下局分承应以待再试至章宗泰和八年以佥东京按察司事杨云翼言书吏皆不用本路人以别路书吏特荐申部类试中选者补用

三年定外路吏移转法

时以外路司吏久不升转往往交通豪右为奸命与孔目官每三十月则一转移於他处後寻罢至章宗泰和四年佥河东按察司事张行信言自罢移转法後吏势寖重恣为豪夺民不敢言今又无朝差都目止令上名吏人兼管经历六案文字与同类分受贿赂吏目通历三十年始得出职常在本处侵渔不便遂诏依旧制三十月移转年满出职以杜把握州府之弊

七月诏吏人但犯赃罪罢者虽遇赦而无特旨不许复叙

时又勅随朝司属吏员通事译吏勾当过杂班月日如到部者并不理筭至宣宗兴定二年七月诏择明干官提控铨选无违失者与升擢令译史不任事者验已历俸月放满别选能者

命京府州县及转运司胥吏之数视其户口多寡增减之

先是户部郎中曹望之言随处胥吏猥多乞减其半诏胥吏仍旧但禁用贴书至是复有是命

二十九年八月【时章宗已即位】定品官子孙试补吏员格臣僚言诸州府吏人不宜试补随朝吏员乞以五品以上子孙试补盖职官之後清勤者多故为可任也尚书省谓吏人试补之法行之已久若止收承廕人复恐不闲案牍或致败事旧格惟许五品职官子孙投试今省部试者尚少以所定格法未寛故也遂定制散官五品而任七品散官未至五品而执事五品其兄弟子孙已承廕者并许投试而六部令史内吏人试补者仍旧

章宗明昌二年五月诏御史台令史并以终塲举人充时按察司书吏亦以终塲举人内选补迁加出职同台部

顾炎武日知录曰金史李完傅言尚书省令史正隆间用杂流大定初以太师张浩奏请始统取进士天下以为当今乞以三品官子孙及终塲举人委台官辟用上纳其言选举志言终金之代科目得人为盛诸宫护卫及省台部译史令史通事仕进皆列於正班其以令史官至宰执者移刺道魏子平孟浩梁肃张万公粘割干特勒董师中王蔚马惠迪马谋柏伯通贾铉孙铎孙即康贾益谦皆有传

三年十一月改提刑司令史为书史

元制省部台院有掾史令史译史通事知印宣使典吏各路府州县有都吏目令史书史司吏典吏

世祖至元六年十月定上都等处岁贡数

每岁上都等路贡令史二名儒人一名司吏一名北京等处岁贡或儒或吏一名十九年定按察司上路总管府每三年贡儒吏各一名下路总管府每二年贡一名儒吏递进

九年八月命吏人优暇读书

按察司覃嘉言府县人吏虽曾入学至十岁以上率弃学业就吏礼义之敎懵然未知以致受赃曲法遭罹刑宪今後各处人吏宜于簿书优暇之际从各处官长拘钤就师教训兼之读书但能涉猎一经一史参通义理亦足以正心修已革去趋利循习之弊矣从之

十九年定掾令史取充之制

中书省掾於枢密院御史台令史内取台院令史於六部令史内取六部令史以诸路岁贡人吏补充内外职官材堪省掾及院台部令史者亦许擢用

定诸路岁贡吏法

诸州府隶省部者儒学教授选本管免差儒户子弟入学读书习业非儒户而愿学者听遇按察司本路总管府岁贡之时於学生内选行义修明文学优赡通经史逹时务者保申解贡各路司吏有阙於所属衙门人吏内选取委本路长官参佐同儒学教授考试习行移算术字画谨严语言辨利诗书论孟内通一经者为中式然後补充按察司书吏有阙府州司吏内勾补至岁贡时本州本路以上再试贡解凡诸岁贡吏当该官司於见役人内公选以性行醇谨儒吏兼通者为上才识明敏吏事熟闲者次之日月虽多才能无取者不许呈贡

【臣】等谨按元典章试选台院及按察司书吏首论行止次取吏能次计日月行止曰事父母孝曰友于兄弟曰勤谨曰亷洁曰谦让曰循良曰笃实曰慎默曰自来不曾犯赃私罪经断吏能曰行遣熟闲曰语言辨利曰通习条法曰晓解儒书曰算数精明曰字画端正

二十二年诏各道按察司岁贡儒吏各一人

自二十三年为始每岁於书吏内贡儒人谙吏事吏人知经史者各一人以次籍记遇各部令史有阙补用若随路司吏及岁贡儒人先补按察书吏然後贡之於部按察书吏依先例选取考试惟以经史吏业不失章指者为中选至成宗元贞元年韶诸路有儒通吏事吏通经术性行修谨者各路荐举亷访司试选每道岁贡二人省台委官立法考试必中程式方许录用大德二年诏宣慰亷访司自大德三年为始每道选儒吏兼通应转补各部寺监令史者岁贡二人依至元新格发遣到部试验收补武宗至大元年复从至元十九年制上路三岁贡二人下路二岁贡一人英宗至治二年又诏各道亷访司书吏先尽儒人不敷者吏员内充贡各历一考依例试贡

郑介夫太平策略曰吏之与儒可相有而不可相无者也儒不通吏则为腐儒吏不通儒则为俗吏必儒吏兼通可以莅政临民汉书称以儒术饰吏治正此谓也今吟一篇诗习半行字即名为儒检举式例会计出入即名为吏吏则指儒为不识时务之书生儒则诋吏为不通古今之俗子儒吏本出一途析而为二遂致人员之冗莫甚于此时也久任於内者但求速化未知民瘼之艰难久任於外者惟务苟禄不谙中朝之体统今朝廷既未定取人之科当思所以救弊之策百官自三品以下九品以上并内外互相注授历外一任则升之朝随朝一任则补之外凡任於外者必由内发任於内者必从外取庶使儒通於吏吏出於儒儒吏不致扞格内外无分重轻矣

成宗大德九年诏凡选府州教授年四十以下愿试吏员程式者依例试补各部令史

英宗至治元年二月诏吏员以九十月为满方许出职违者监察亷访司纠察追改

文宗天历元年诏廉访司书吏以职官教授吏员乡贡进士参用

顺帝至正六年四月诏左右二司六部吏属於午後讲习经史

明初命有司设司吏许各保贴书二名其後定设掾史令史书吏司吏典吏旋又设提控都吏通吏胥吏狱典攅典各以政事繁简为额其签充之例以农民身家无过年三十以下能书者选用若曾经各衙门主写文案攅造文册及充隶兵与市民并不许滥充

邱濬大学衍义补曰本朝入仕之途於科目监生之外有史员凡在外藩臬卫府州县任自辟举以六年或三年为满限至部分拨在内诸司以三年为考依资格叙用

太祖洪武十七年定在外二品衙门以下通吏等考满升转格

十九年更定内外诸司吏员役满转补并以三年为满日知录曰大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定凡举人出身第一甲第一名从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从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而一品衙门提控正七品出身二品衙门都吏从七品出身一品二品衙门掾史典史二品衙门令史正八品出身其与进士不甚相远也後乃立格以限其所至而吏员之与科第高下天渊矣故国初之制谓之三涂并用荐举一涂也进士监生一涂也吏员一涂也或以科与贡为二涂非也

二十六年诏凡户部吏不许用江西浙江苏松人三十一年更定吏员出身事例并以九年考满出身成祖永乐七年六月诏御史勿用吏员

时车驾在北京命署吏部事兵部尚书方宾简御史之才者张循理等二十八人召至行在帝问其出身宾言循理等二十四人由进士监生洪秉等四人由吏帝曰用人虽不专一涂然御史国之司直必有学识达治体廉正不阿乃可任之若刀笔吏知利不知义知刻薄不知大体用之任风纪使人轻视朝廷遂黜秉等为序班仍谕自今御史勿复用吏人

【臣】等谨按成祖以刀笔之吏不可使任风纪斯言可谓得政体矣然如况锺之守苏州黄子威之守松江并治行超卓为一时良二千石似又未可概以吏少之也其他由掾史显者如滕懋德张度胡祯徐辉李友直李信徐曦李质郎本中万祺俱累官至尚书王锺刘本道李亨陈宁汪河叶春王春刘敏王诏吴复俱累官至侍郎乐韶凤累官至祭酒吕本累官至太常卿杨时习汪懋俱累官至大理卿黄政累官佥都御史余节累官御史中丞张苖累官通政使郝郁累官光禄卿平思累官陕西左参政盖其时资格未行选用之途尚寛士之艰於进取者不以就吏为耻而吏员儒士均得应举虽为两途未悬絶也及去开创稍远流品渐重士多以科目进高自矜许轩轾判然毋亦成祖此诏显为区别有以启之遂成积重难返之势与

宣宗宣德三年诏慎选吏员

谕吏部曰往时选用严慎吏员授官者少比年吏典考满岁以千计不分贤否一概录用亷能几何贪墨塞路其精择之

七年定吏员类试之制

凡吏员三考满当授官者吏部通引于内府会同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堂上官出题南北类试以锦衣卫堂上官及御史给事中监之其文义粗晓行移得当书写无谬三事俱可取者为一等二事可取者为二等三者俱无可取罢为民

宪宗成化十五年革贵州土吏

初云南贵州四川土吏太祖时不与出身考满後仍囘原衙门供役宣宗宣德元年令土吏考满到部发本布政司改调别衙门至帝成化四年诏云南土吏两考役满免送赴部即於本布政司给由照例调用至是以臣僚言革贵州土吏至孝宗弘治十三年并革四川永宁等处土吏改设流吏

世宗嘉靖十八年定考拣都吏之制

每岁春秋二季吏部考试酌取其经考二次不中者即照本等参拨其余各量原定繁简之缺分为急拨大拨二项以考列一二等者分别充补

神宗万历七年诏各边方督抚等衙门书吏及吏兵工三部都吏令典并锦衣卫令典不得假军功効劳等名希免初覆考

诏在外各布政司通吏听於令史内考选不许捐充谢肇淛五杂俎曰从来仕宦法网之密无如今日者上自宰辅下至驿递仓巡莫不以虚文相酬应而京师犹可外吏则愈甚矣大抵官不留意政事一切付之胥曹而胥曹之所奉者不过已往之旧牍历年之成规不敢分毫踰越而上之人既以是责下则下之人亦不得不以故事虚文应之一有不应则上之胥曹又乘隙而绳以法矣故郡县之吏宵旦竭蹷惟日不足而吏治卒以不振者职此之由也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十四

猜你喜欢
  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五·焦竑
  元史续编卷十六·胡粹中
  卷一百二十七·杨士奇
  卷之一百六十八·佚名
  卷之九百二十四·佚名
  卷之一百一十七·佚名
  ◎章程规定警务长悔罚三千·宣南吏隐
  第九卷 建置沿革·缪荃孙
  第四卷 坛庙一·缪荃孙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七·纪昀
  十国春秋卷一百九·吴任臣
  李光进传·刘昫
  李防传·脱脱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
  提要·徐天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子寰·唐圭璋

      子寰字圻父,号篁栗,建阳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居麻沙。早登朱熹之门,刘克庄序其诗。   昼锦堂   思纵步,时自驻篮舆,策杖荒郊。为有柔荑可坐,野菜时挑。思忆家山行乐处,片心时逐野云飘。歌长铗、遥寄故人,归路赋隐辞

  • 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张廷玉

        李文祥 孙磐 胡爟 罗侨 叶钊戴冠 黄巩 陆震 夏良胜 何遵   李文祥,字天瑞,麻城人。祖正芳,山西布政使。父〈清见〉,陕西参政。文祥自幼俊异。弱冠举于乡,成化末登进士。万安当国,重其才。以孙弘璧与同榜,款

  • ●卷六·李攸

      庙制   元符三年,诏曰:“艺祖顺天应人,肇造区夏。太宗受命继代,底定寰宇。真宗以圣继圣,抚盈成之运,奉太平之业,登岱告成,文物典章,于斯大备。昔在仁祖,并尊千百世不祧之庙。恭惟仁宗皇帝躬天地之度,以仁治天下,在位四十二

  • 平定金川方略卷一·来保

    钦惟国家重熙累洽久道化成列圣相承功徳隆盛薄海内外罔不率俾我皇上以神圣嗣服勤求治理宵旰孜孜盛徳大业日起有功谟烈绍乎祖宗膏泽覃乎黎庶声教所被凡雕题凿齿之伦穷发不毛之域靡不奔走顺则同我太平藐兹金川为西南夷杂

  •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卷三·佚名

    北魏太子晃魏太武帝延和元年立晃为皇太子晃太武长子立时年五岁明慧彊识所闻不忘及长好读经史皆通大义太武甚竒之西征凉州命晃监国真君四年从太武讨柔然至鹿浑谷与贼相遇言于太武曰贼不意大军猝至宜速进击掩其不偹尚书

  • 周延儒传·张廷玉

    周延儒,字玉绳,宜兴人。万历四十一年(1413)他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被授予修撰,当时他才二十来岁。他美丽自喜,与同年生员冯铨相友善。天启年间,他升为左中允,掌司经局事务。不久他以少詹事之衔掌南京翰林院事务。庄烈帝即位

  • 胡克·周诒春

    胡克 字子美。年四十岁。生于南京。本籍住址。南京南门外扫帚巷尾。已婚。初学于南京同文书馆及上海巴乃学校。任上海中西书院教员。光緖二十五年。自费游美。入德撒省西南学校。习普通文科。光緖二十八年。入温达必

  • 四十二年·佚名

    (丙申)四十二年清康熙五十五年 春正月1月25日○丙辰,大司憲權尙夏上疏,論《源流》事云云,〈原疏見上。〉批旨云云。〈見上。〉《家禮源流》委折,詳於前冬柳奎疏,其爲兪棨、尹宣擧之交手共編,明矣。況其草本,藏於尹拯家,兩人筆蹟

  • 经济文衡续集卷十·佚名

    宋 滕珙 撰风俗类谓风俗不知忠义名节事目详见时政类第二叚此叚专论小人排摈忠义之士使之不得进用风俗壊乱皆此之故纪纲不振于上是以风俗頽弊于下盖其爲患之日乆矣而浙中爲尤甚大率习爲软羙之态依阿之言而以不分是非

  • 卷一百六十四·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六十四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三十七射礼诗大雅行苇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传敦弓画弓也天子敦弓鍭矢参亭已均中艺 笺舍之言释也艺质也周之先王将养老先与羣臣行射礼以择其可与

  • 卷四十九·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四十九昭公六年春王正月伯益姑卒【左传】六年春王正月文公卒吊如同盟礼也晋平公出也故命鲁归其侵地有未尽者复以让鲁今以丧赴而鲁防其葬畏晋故也复称伯岂平公厚其母家为请于王而复之与葬秦

  • 列御寇第三十二·刘文典

    〔释文〕以人名篇。或无「列」字。人特为食羹之货,无多余之赢,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 〔注〕权轻利薄,可无求于人。 〔释文〕为食音嗣。赢音盈。而况于万乘之主乎? 〔疏〕特,

  •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一卷·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一卷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增长胜力品第十六之余论曰。云何名为深心觉了。无尽意经云。复次是心于诸所作离欺诈故。离欺诈者。不起谄故。不起

  • 卷第十一·佚名

    补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习禅篇 宋 荐福本禅师传 悟本。江州人也。自江西云门。参侍妙喜。至泉南小溪。于时。英俊毕集。受印可者多矣。师私谓其弃己。欲发去。妙喜知而语之曰。汝但专意参

  • 眼科奇书·佚名

    《眼科奇书》又叫《眼科宜书》,系清代渝州李氏家传秘本,相传为仙人所授(真实著者不详) 。是书论目病机着眼于风寒,治疗目病力主发散,确与一般眼科专书有异。该书为清代眼科专著,自流传以来一直以奇方奇效著称,颇受临床

  • 叶选医衡·叶桂

    又名 《叶天士医衡》。医论。原题清叶桂选,缪萼聊校刊。二卷。系集前人著述删繁就简辑成,刊于光绪十六年 (1890)。共载历代名医医学论文七十七篇,涉及内容广泛,并有许多精辟论述。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医论著作,流传颇

  •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

    《吕著中国通史》是我国二十世纪初期著名史学家吕思勉一部史学论著。该书系抗日战争期间吕思勉为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纂写而成,1940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上册,下册受当时条件限制于1944年出版。以该书为研究对象,着眼

  • 十力经·佚名

    一卷,唐勿提犀鱼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