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六十一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一

经籍考

【臣】等谨案马端临通考史部有正史编年起居注杂史传记伪史霸史史评史钞故事职官刑法地理时令谱牒目録共十四门本隋史艺文志旧法叄以宋中兴以前诸志而为之分类亦为确当今续马氏之书悉仍其目惟起居注则改为诏令奏议伪史霸史则改为载记谨从四库全书之例稍为变通云

史【正史 编年】

宋史艺文志正史类五十七部四千四百七十三卷辽金元三史不立艺文志散见各纪传中

明史艺文志正史类一百十部一万二百三十二卷宋

熊方补後汉书年表十卷【同姓王侯表二异姓诸侯表六百官表二】

方字广居丰城人官澧州司户参军自名其堂曰补史

熊方进书表略曰明爻象彖之原乃可学易识风雅颂之旨始与言诗总之必有宗主之各有体惜东京之再造痛信史之未成蔚宗之思虽精俄乖素志刘昭之业未广不及表年譬为山而或亏一篑效炼石而欲补高天人异志同世殊事合求义例于班固不减前篇较兴废於西京岂慙後作谨集补後汉年表十卷随表投进

朱彝尊曰范氏後汉书无志梁刘昭序司马彪续汉书八志注之无表宋熊方补之方之经进表列衔称右廸功郎前权澧州司户参军表外兼有序状盖思陵朝所进也余尝憾南北国子监本范史於本纪後杂以司马氏八志观者不察误以为即范氏史每着书引证辄指为後汉志云云是何异以李丙张甲之性情寄王乙赵丁之躯体乎故尝持论谓宜雕范史於前而以司马志列其後并以熊氏年表附之庶成一代完书也

【臣】等谨案四库全书正史一门凡注释音义校正字句以及缀拾遗阙辨证异同足与正史相辅者即附於本书之後如熊方补後汉书年表之类是也今续通考则自史记以下至五代史俱不容赘入而熊方是书亦无可附即从四库全书之例载入正史门其先後以作者时代为序方为南宋初人故首列於此

洪遵订正史记真本凡例一卷

遵字景严鄱阳人皓仲子官至同枢密院事諡文安

刘辰翁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

辰翁字会孟庐陵人景定间廷试对策忤贾似道置丙第以亲老请掌濓溪书院宋亡後隐居以终杨士奇跋曰班马异同三十五卷相传出於须溪观其评泊批点臻极精妙信非须溪不能而文献通考载为倪思所撰岂作於倪而评泊出於须溪耶

【臣】等谨案马端临通考载班马异同三十五卷实据陈振孙直斋书録解题以为倪思所撰使或出於辰翁则陈振孙时亦不得先为着録盖倪思有班马异同一书而辰翁评之特以所评旧无专刻仅附倪思书以行故有疑班马异同即为辰翁所作者杨士奇跋语亦後两持不决今四库全书定为刘辰翁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又倪思班马异同马氏收入史评门考思原书本较史汉之异同宜与正史相附故辰翁是书亦即附入正史门内

三国志辨误一卷

不着撰人名氏

【臣】等谨案是书皆辨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之误书中於是字皆缺笔疑宋之遗民为端宗讳也今据四库全书列於宋人之末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本纪四十七志一百六十二表三十二列传二百五十五】托克托等奉勅撰托克托字大用以?官提举司历太师右丞相

王圻曰初元世祖立国史院首命王鹗修辽金二史宋亡又命史臣通修三史延佑天历之间屡诏修之以义例未定竟不能成顺帝至正三年命托克托为都总裁特穆尔逹实张起岩欧阳玄吕思诚揭傒斯为总裁官修之或欲如晋书例以宋为世纪而辽金为载纪或又谓辽立国先於宋五十年宋南渡後常称臣於金以为不可待制王理者着三史正统论欲以辽金为北史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後为南宋史一时持论不决诏辽宋金各为史凡再閲岁书成上之举例论赞表奏多玄属笔云

【臣】等谨案宋史总目题本纪四十七志一百六十二表三十二列传二百五十五今考宋史卷四百七十八至卷四百八十三实为世家六卷而总目未列盖偶遗也

辽史一百十六卷【本纪三十志三十一表八列传四十五】

托克托等奉勅撰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本纪十九志三十九表四列传七十三】

托克托等奉勅撰

顾炎武曰金史大抵出刘祁元好问之笔亦颇可观然其中多有重见而涉於繁者

元史      【二】百十二卷【本纪四十七志五十三表六列传九十七】

宋濓等奉勅撰濓见经类

黄虞稷曰洪武二年诏宋濓王禕等修元史凡本纪三十七志五十二表六列传六十三通一百五十八卷三年儒士欧阳和等采摭元统以後事实还朝仍命濓禕等续修增本纪十志五表三列传三十六凡前书未备者悉补完之

顾炎武曰元史不出於一人之手宋濓序云洪武元年十二月诏修元史臣濓臣禕总裁二年二月丙寅开局八月癸酉书成纪三十七志五十二表六传六十三顺帝时无实録可徵因未得为完书复诏仪曹遣使行天下其涉於史事者令郡县上之三年二月乙丑开局七月丁亥书成纪十志五表三传三十六凡前书有所未备者颇补完之总裁仍濓禕二人而纂録之士独赵埙终始其事然则元史之成虽不出於一时一人而宋王与赵亦难免踈略之咎矣洪武中尝命解缙修正元史舛误其书留中不传

【臣】等谨案元史本纪有脱漏月者列传有重书年者有一人两传者天文志既载月五星凌犯而本纪复详书之不免重出志末云余见本纪亦非体又诸志皆案牍之文并无熔笵俱详见顾炎武日知録中

许相卿史汉方驾三十五卷

相卿字台仲海宁人正德进士官兵科给事中【臣】等谨案相卿是书因倪思班马异同原本稍为厘订改题此名陈胜英布二传思书偶遗此补缀所阙他如卫青霍去病传附録诸将汉书别自立传与史记文不相袭者思书删去此皆缀拾所遗其先後次第改从司马贞索隐亦稍更其序又相卿以史汉相同者直书行中不同者分行夹注凡史记有而汉书无者偏列於右汉书有而史记无者偏列於左条理井然较思书为胜

郝敬史记琐琐二卷

敬见经类

程一枝史诠五卷

一枝字巢父休寜人

【臣】等谨案郝敬史记琐琐则取史记疑义略为考证注释程一枝史诠则专释史记字句校考诸本颇有发明均为注释史记之书故附列於此

项梦原宋史偶识三卷

梦原字希宪秀水人万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臣】等谨案凡考注一代之史者非淹贯全书则不能论着故自宋史以後撰述者寥寥所録亦无多云

【臣】等又案王圻续通考所载正史编年等类或历考史传而未见其人或有其人而未传其书至於门类参差时代倒置者更不可悉数今从四库全书之例更定采録後仿此

右正史

宋史艺文志编年类一百五十一部一万五百七十五卷

辽金元三史不立艺文志散见各纪传中

明史艺文志编年附正史类

尹洙五代春秋二卷

洙字师鲁河南人天圣进士以荐为馆阁校勘累迁右司谏知渭州兼领泾原路经略公事以争永乐城事徙庆州复为董士亷所讼贬崇信军节度副使监均州酒税卒

【臣】等谨案是书体用编年所载自梁开平元年迄周显德七年郑樵通志略作二卷与今本合而马考无之盖洙是书已载入所作河南集中此其别行之本也以其初本自为一书故仍补入

王益之西汉年纪三十卷

益之字行甫金华人官大理司直

【臣】等谨案益之是书自序称年纪三十卷考异十卷监论若干卷今永乐大典中独存年纪三十卷而考异则散附年纪各条之下殆後人离析其文欤又序称自高祖迄王莽之诛而今本终于平帝居摄且其文或首尾不完中间亦有脱佚盖编入永乐大典之时已残缺矣又益之所着汉官总録职源已见马考而是书独遗今据四库全书补入

江贽少微通监节要五十卷

贽崇安人致和中太史奏少微星见特举遗逸不起赐号少微先生

陆唐老增节音注资治通监一百二十卷

唐老会稽人淳熙中进士第一

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监十五卷【一作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监】时举里贯无考

朱彛尊曰宋中兴通监一十五卷通直郎国史院编修官刘时举编史嵩之丧父以右相起复时举为京学生与王元野黄道等九十四人上书争之是亦慷慨之士也观者嫌其太略然以视王宗沐薛应旗所撰则条理过之矣

【臣】等谨案时举是书所记始高宗建炎元年迄寜宗嘉定十七年当成於理宗之世而书末附论称理宗云云似非时举原文谨附识备考

王应麟通监地理通释十四卷

应麟见经类

金履祥通监前编十八卷举要三卷

履祥见经类

本传略曰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作资治通监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传信自帝尧以前不经夫子所定固野而难质夫子因鲁史以作春秋王朝列国之事非有玉帛之使则鲁史不得而书非圣人笔削之所加也况左氏所说或阙或诬凡此类皆不得以壁经为辞乃用邵氏皇极经世历胡氏皇王大纪之例损益折衷一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监之前勒为一书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先儒多所未发既成以授门人许谦曰二帝三王之盛其?言懿行宜後王所当法战国申商之术其苛法乱政亦後王所当戒则是编不可以不审也

【臣】等谨案金履祥自撰後序谓既编年表例须表题故别为举要三卷原本凡所引经传子史之文皆作大书惟训释及案语则以小字夹注附缀于後其後浙江重刻之本列举要为纲以经传子史之文为目而训释仍错出其间又或以此书冠于通监纲目之首题曰通监纲目前编乃後来所改名并非其旧

宋史全文三十六卷

不着撰人名氏

【臣】等谨案旧本题曰续通监长编而以李焘进长编表冠之於前考焘成书在孝宗时所録止及北宋此书实载南宋一代之事其非出焘手明甚乂每卷标题皆有宋史全文四字其书自建隆以迄咸淳用编年之体以次排纂

续宋编年资治通监十八卷

不着撰人名氏

【臣】等谨案旧本题朝散郎尚书礼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李焘经进考宋史艺文志及焘本传惟载所着续通监长编无此书之名此书所记皆北宋事体例与宋史全文约略相似而阙漏殊甚盖当时麻沙坊本

两朝纲目备要十六卷

不着撰人名氏

【臣】等谨案是书所纪自宋光宗绍熙元年迄宁宗嘉定十七年事蹟诸家书目皆不着録世罕传本惟见於永乐大典者尚首尾完具今厘定为十六卷云

宋季三朝政要六卷

不着撰人名氏

【臣】等谨案是书卷首题词称理宗国史为元载入北都无复可考故纂集理度二朝及幼主本末附以广益二王事其体亦编年之流盖宋之遗老所为也

胡三省资治通监音注一百九十四卷 资治通监释文辨误十二卷

三省字身之天台人宋宝佑进士官至朝奉郎终元代隐居不仕

【臣】等谨案三省音注自序略曰是书依陆德明经典释文厘为广注九十七卷着论十篇自周迄五代略序兴亡大致以考异及所注者散入通监各文之下历法天文则随目録所书而附注焉凡记事之本未地名之同异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因革损益悉疏其所以然若释文之舛谬悉改正之别着辨误十二卷序略曰通监释文行世有史炤本有公休本史炤本冯时行为之序公休本刻于海陵郡斋前无序後无跋【温公修通监公休为检閲文字官】又有成都曹氏版号龙爪通监要之海陵释文龙爪注大同小异皆蹈袭史炤而伪谬相传海陵本乃托之公休以欺世适所以诬玷公休此不容不辨也三省史失其传据其自序盖在世祖至元二十二年也

陈桱通监续编二十四卷

桱字子经奉化人流寓长洲官至翰林学士

【臣】等谨案桱以司马光通监朱子纲目并终於五代其周威烈王以上虽有金履祥前编而亦断自陶唐因着此书首述盘古至高辛氏为一卷次摭契丹在唐及五代时事为一卷余皆宋事自太祖迄二王其书全仿纲目之例而以通监续编为名非其实也

何中通监纲目测海三卷

中字太虚一字养正抚乐人事蹟具元史儒学传中自跋曰朱子作纲目续春秋然其间书法可啇略者犹多间附已意辑成纲目测海三卷

察罕帝王纪年纂要一卷

罕解州人官平章事

邵远平曰察罕西域博勒和城人生于猗氏县皇庆元年平章政事乞归居德安白云山别墅以白云翁自号尝着帝王纪年一书程钜夫为之序曰史莫信于书春秋莫博于迁史记後之稽古者舍此何以哉然孔子断自唐虞信而足徵司马乃上述黄帝以来又远详其世次先儒固尝疑之至于诸家编纪沿袭舛讹莫相统一皆好博之流弊也後惟康节经世书以历纪之始明白可信平章白云翁信道笃学博观约取政事余暇取诸家纪载集正之一以经世为凖名历代帝王纪年纂要亦上及羲农者备博覧而已夫信孔子者莫若康节信康节者莫若白云然则後之信白云者端在此编矣

【臣】等谨案察罕成此书在皇庆元年至明景泰中翰林侍讲学士黄谏复为补辑惟改原本每代下至延佑戊午若干年为下至洪武戊申若干年及补入元代诸帝纪年尔

王禕大事纪续编七十七卷

禕字子充义乌人明初徵为中书省掾修元史成擢翰林待制使云南抗节死赠翰林学士追諡忠文事蹟具明史忠义传

胡粹中元史续编十六卷

粹中名由以字行山隂人永乐中官楚府长史

续资治通监纲目二十七卷

成化中啇辂等奉敕撰辂字宏载淳安人正统乙丑进士第一官至大学士諡文毅

【臣】等谨案辂等所修续纲目踈舛不可枚举今与朱子纲目均蒙

圣祖仁皇帝御批折衷至当我

皇上御批通监辑览於是编之缪误仰邀

指斥无遗其原书竟不足録姑列其目於此

邱濬世史正纲三十二卷

濬字仲深琼山人景泰进士官至大学士卒赠太傅諡文庄

许诰通监纲目前编三卷

诰字廷纶自号函谷山人灵宝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諡庄敏

【臣】等谨案诰以金履祥前编书法多所舛迕乃重辑是书以订正之其实拘文牵义不足取也

魏校经世策一卷

校见经类

顾应祥人代纪要三十卷

应祥字维贤号箬溪长兴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吴朴龙飞纪略八卷

朴字华甫诏安人嘉靖时布衣

【臣】等谨案是书仿纲目体例纪明太祖事蹟初名礼乐征代书後改今名前有嘉靖甲辰林希元序

明本纪一卷

不着撰人名氏

成宪録十一卷

不着撰人名氏

【臣】等谨按以上二书明本纪则纪明太祖事蹟自起兵濠梁迄建国金陵分年编次洪武三年以後并阙盖草创未竟之本也成宪録则纪明太祖至英宗五朝之事考明太宗庙号至嘉靖十七年始改曰成祖此书仍称太宗是作於成化以後嘉靖以前者

雷礼大政记三十六卷

礼字必进丰城人嘉靖进士官至工部尚书

明六朝索隐十六卷

旧本题雷礼撰

【臣】等谨按是书以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六朝事蹟编年纪録考明史艺文志不载是书疑後人从实録抄撮而成托名於礼者

沈越嘉隆闻见纪十二卷

越字中甫江寜人嘉靖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南轩通监纲目前编二十五卷

轩字叔後嘉靖进士官至吏部郎中

薛应旗宋元资治通监一百五十七卷 甲子会纪五卷

应旗见经类

薛应旗宪章録四十七卷

应旗见经类

【臣】等谨按是书所载上起洪武下迄正德用编年之体盖以续所作宋元通监也

杜思考信编七卷

思字子睿鄞县人嘉靖进士官至青州府知府

黄光昇昭代典则二十八卷

光昇字明举晋江人嘉靖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秘阁元龟政要十六卷

不着撰人名氏

【臣】等谨按是书所纪皆明太祖事书中已称成祖盖嘉靖以後人所作

卜世昌明通纪述遗十二卷

世昌秀水人

【臣】等谨按旧本於第三第六第七第十一等卷又题秀水屠衡校订是世昌及衡二人合作者有冯梦祯屠隆等序世昌及衡二人事蹟无考所纪起元至正迄明隆庆六年盖隆庆以後人所作也

支大纶世穆两朝编年史六卷

大纶字华平嘉善人万历进士官奉新县知县

谭希思明大政纂要六十卷

希思字岳南茶陵人万历进士官至四川廵抚

朱国祯大政记三十六卷

国祯字文宁乌程人万历进士官至大学士諡文肃

吴瑞登两朝宪章録二十卷

瑞登字云卿武进人官光州训导

【臣】等谨案薛应□纂洪武至正德九朝事为宪章録瑞登因辑嘉靖隆庆两朝以续应旗之书瑞登盖万历时人也

张铨国史纪闻十二卷

铨字宇衡沁州人万历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巡抚辽东天启元年

大兵破辽阳殉节死赠兵部尚书諡忠烈事蹟具明史忠义传

顾锡畴纲监正史约三十六卷

锡畴字九畴号瑞屏崑山人万历进士崇祯末官至南京礼部侍郎福王时进尚书後为总兵官贺君尧所杀

程元初历年二十一传残本十二卷

元初见经类

杨时伟春秋编年举要【无卷数】

时伟字去奢长洲人

【臣】等谨案是书成于崇祯甲戍凡前後二编皆仿史记年表之例前为春秋列国编年举要後为获麟後七十七年编年举要

张自勲纲目续麟二十卷彚览三卷校正凡例一卷附録一卷

自勲字卓庵南昌人

【臣】等谨案是书成于崇祯癸未续麟则摘列纲目及考异书法发明考证之文而一一辨正其是非彚览则列增删正纲者三千六百四十余字增删分注者四百四十余字校正几例则载朱子凡例与刘友益书法凡例而各着所疑附録上卷备列朱子论纲目手书等篇下卷全録方孝儒正统论【臣】等又案编年一体历朝继作或有或无不能相续亦难以统系为次今各依作者时代先後编之一如正史类

右编年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一

猜你喜欢
  卷十一·毕沅
  第十七回 破釜沈舟奋身杀敌 损兵折将畏罪乞降·蔡东藩
  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军告熸 陷临安幼主被虏·蔡东藩
  卷第二十六·徐鼒
  宋史全文卷十六上·佚名
  ●卷三·姚元之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三·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八·佚名
  卷之三百十三·佚名
  资治通鉴考异卷四·司马光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纪昀
  一二一 谕内阁着总裁大臣详议校录四库全书章程·佚名
  卷九·雍正
  ●天台治略卷之一·戴兆佳
  第一节 农业·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伊川击壤集卷之十六·邵雍

    答人吟筋骸得似当年否,气血能如旧日无。却喜一般增长处,罇前谈笑有工夫。岁寒吟松柏入冬看,方能见岁寒。声须风里听,色更云中观。依韵谢任司封寄逍遥枕吟夫君惠我逍遥枕,恐我逍遥迹未超。形体销售一空终未至,更和魂梦与逍遥

  • 第六十九回 破剧盗将帅齐驱 败强虏弟兄著绩·蔡东藩

      却说建炎四年冬季,下诏改元,即以建炎五年,改为绍兴元年。高宗因秦桧南归,得知二帝消息,因于元旦清晨,率百官遥拜二帝,免朝贺礼。自从金人南下,骚扰中原,兵民困苦流离,多啸聚为盗,迭经各路将帅,剿抚兼施,盗稍敛迹。惟尚有著名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六十·佚名

    嘉靖二十九年五月甲子朔太平思州等州程番小平伐新添等长官司宁戎巡检司各遣头目李闰等入贡给赏如例○乙丑○户部覆直隶巡按御史朱有孚奏山东运司盐课自改折银布以来灶丁逃亡积逋日甚请复旧例将高家港等十一场逃移丁盐

  • 卷之二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谠论集卷二·陈次升

    (宋)陈次升 撰上徽宗乞罢侍御史状【案徽宗即位诏次升知广徳军四月复降制书除侍御史此奏在元符三年次年徽宗改元】臣伏念臣噐非适用材不逮人夙蒙神考之误知擢寘台属绍圣元符之间又叨言责迄无善状终以罪废陛下即政之初搜

  • 庭闻录卷六·[清]刘健

    南昌刘健述杂录备遗三桂巨耳、隆准,无须;瞻视顾盼,尊严若神。鸡鸣即兴,夜分始就枕,终日无惰容。鼻梁伤痕,右高左低,中有黑纹如丝,非缔视不见。忤意,即自扪其鼻。与人语,如疾言,则意无他;或中变,则闭唇微咳,声出鼻中。以此两者测,百不

  • 盛德第六十六·戴德

    圣王之盛德;人民不疾,六畜不疫,五谷不灾,诸侯无兵而正,小民无刑而治,蛮夷怀服。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观治乱得失。凡德盛者治也,德不盛者乱也;德盛者得之也,德不盛者失之也。是故君子考德,而天下之治乱得失,可坐庙堂之上而知也

  • 论语精义卷八下·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精义卷八下 宋 朱子 撰 季氏第十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

  • 第十一部分·毛公

    小雅 谷风之什《谷风》,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传】兴也。风雨相感,朋友相须。【笺】习习,和调之貌。东风谓之谷风。兴者,风而有雨则润泽行,喻朋友同志则恩爱成。将恐将惧,维予与女。【笺

  • 卷二十九·张廷玉

    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二十九昭公集說【孔氏穎達曰魯世家昭公名裯襄公之子齊歸所生以周景王四年即位諡法威儀共明曰昭】【庚景王申四年】元年【晉平十七年齊景七年衛襄三年蔡靈二年鄭簡二十五年曹武十四年陳

  • 卷四百四十八·佚名

    △第二分真如品第五十二之三尔时世尊赞具寿善现言:善哉善哉!汝今能为诸菩萨摩诃萨善说法要。汝之所说皆是如来威神之力。非汝自能。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於法真如。不可得相深生信解。知一切法无差别相。闻说如是诸法真如不

  • 卷一·佚名

    △大宝积经三律仪会第一之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其山高峻严丽可观。持诸杂种犹如大地。众华卉木悉皆茂盛。其中复有天龙夜叉毗舍阇紧那罗等。常所游止。复有种种异类诸兽。所谓师子虎狼麒麟象马熊罴之属

  • 卷九十四·道世

    ▲感应缘(略引一十四验)汉骆子渊晋沙门法遇晋新野庾绍之宋蒋小德宋沙门竺慧炽吴诸葛恪周武帝隋赵文若唐孙回璞唐顿丘李氏唐参军郑师辩唐京兆韦知十唐雍州谢氏唐洛州任五娘汉孝昌时,有虎贲骆子渊者,自云洛阳人。孝昌中戍於

  • 犹大之窗·迪克森·卡尔

    作者约翰·迪克森·卡尔。作者只用十几页篇幅介绍案情,然后迅速转至法庭的审理和辩论过程。亨利·梅利维尔爵士大显身手,使得这一经典的密室故事精彩环生,令人目不暇接,大呼过瘾!约翰·迪克森·卡尔(1906—1977),史上最伟大的

  • 千金翼方·孙思邈

    中医学方书著作,《千金要方》的续编。唐朝孙思邈撰。约成书于682年。孙思邈在著《千金要方》之后30年,又感此书之不足,取 “輗軏相济”、“羽翼交飞”之意,命名所续撰为《千金翼方》。现中国珍藏有明万历乙已 (1605)

  •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佚名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又名《太上洞玄灵宝五篇真文赤书》,简称《赤书真文》。道教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原书二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三卷,收入洞真部本文类。本书列于道教灵

  • 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戴善甫

    元杂剧剧本。一作《陶秀实醉写风光好》;简名《风光好》。戴善甫撰。旦本。剧写翰林学士陶谷奉宋太祖祖命出使南唐。南唐丞相宋齐丘托言唐王有疾,不能接见,却令韩熙载设宴款待陶谷。席间使妓女秦弱兰相诱惑,陶谷伪作道学,

  • 白话管子·管仲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