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五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四

经籍考

经【春秋】

张以宁春王正月考二卷

以宁字志通古田人元泰定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入明仍故官洪武二年奉使册封安南王还卒于道事迹具明史文苑传

石光霁春秋鈎元【无卷数】

光霁字仲濂泰州人从张以宁学洪武十三年以荐为国子监学正擢春秋博士明史文苑传附载张以宁传中

春秋大全七十卷

永乐中胡广等奉勅撰

饶秉监春秋提要四卷

秉监字宪章号雯峯广昌人正统举人官至廉州府知府

邵宝左觹一卷

宝字国贤号二泉无锡人成化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諡文庄事蹟具明史儒林传

童品春秋经传辨疑一卷

品字廷式号慎斋兰溪人弘治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

魏校春秋经世一卷

校见礼类

吕柟春秋说志五卷

柟见易类

锺芳春秋集要十二卷

芳字仲实琼山人正德进士官至户部侍郎

季本春秋私考三十六卷

本见易类

丰坊春秋世学三十二卷

坊见易类

唐枢春秋读意一卷

枢见易类

熊过春秋明志録十二卷

过见易类

唐恒春秋録疑十六卷

恒字志贞晋江人嘉靖进士官至姚安府知府

高拱春秋正旨一卷

拱字肃卿新郑人嘉靖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諡文襄

徐学谟春秋亿六卷

学谟字叔明嘉定人嘉靖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姜宝春秋事义全考十六卷

宝见易类

袁仁春秋胡传考误一卷

仁见书类

黄正宪春秋翼附二十卷

正宪见易类

【臣】等谨案正宪论僖公二十八年晋伐曹卫云是时诸侯俱已事楚独宋尚存而今已受围晋所恃以协力排楚者齐秦二大国而已而二国之师又未能遽至於是潜掠曹境以摇四国之心声言伐卫以致楚救及楚救卫晋又不与战而入曹不过使楚人两地奔驰寛缓时日以待齐秦之至也又论僖公三十二年秦人入滑云秦虽系颛顼之後然弃礼义尚战功未免西戎习气自晋文藉其力以胜楚始通盟会抑楚以兴秦有拒虎进狼之意当其与晋围郑弃盟而去已有藐晋争雄之心使秦得志于郑乘胜长驱诸侯必有再受其毒者是役也谋泄于滑师败于殽秦师于是不敢东下然秦晋讐杀者四五世于是晋力稍疲而楚复横矣又论宣公十二年晋楚战邲云楚庄强横蔑视诸国入陈围郑莫敢谁何其威力凌跞十倍楚成且齐召陵之师尚约六国为援晋文城濮之战必待齐秦之至今晋景公初立霸业已衰视文公时威力人心消索几尽乃欲以林父之师当虎狼之楚乎即今诸将同心三军用命胜负之势犹不可必况林父节制不严计谋不一始惑于韩厥分恶专罪之言继坏於錡旃致师召盟之请故楚师一乘仓猝无措然则致此败者岂可专归咎于先縠乎邲一败而楚灭萧围宋势益横行矣此皆洞见情势之谈也

邹德溥春秋匡解六卷

德溥见易类

严讷春秋国华十七卷

讷字敏卿常熟人嘉靖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諡文靖

陆粲左传附注五卷 左氏春秋镌二卷 春秋胡氏传辨疑二卷

粲字子余长洲人嘉靖进士官工科给事中以劾张璁桂萼谪驿丞迁知永新县

【臣】等谨案粲读左氏注疏及经典释文於训诂旁切可疑者辄以已见及他书之说可证据者附注其下曰左传附注又以左氏非左邱明其言亦卑浅不中于道疑战国时人所为因之为镌以晓示学者曰左氏镌其辨疑则摘胡传之疑者以析之也

冯时可左氏释二卷 左氏讨一卷 左氏论一卷时可字敏卿号元成华亭人隆庆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政

黄虞稷曰讨不如论论不如释

傅逊左传属事二十卷 左传注解辨误二卷

逊字士凯太仓人从归有光学以岁贡授建昌训导【臣】等谨案左传属事仿宋袁枢通监纪事本末为之更加考注以订杜氏之讹每一事竟复论其人所以得失成败其注解辨误会衆说以折衷之杜注之误有未经辨议亦创以已意为之厘革

徐浦春秋四传私考十三卷

浦字伯源浦城人官监察御史

郝敬春秋直解十五卷

敬见易类

【臣】等谨案敬论僖公四年齐桓召陵之盟先儒最称之其辞曰桓公称霸二十余年诸侯力能抗齐不受盟者惟秦与楚秦远而楚近楚屈则东诸侯震而齐益张故桓公拳拳以楚为事而心又畏楚之强也又期于胜而万不可败也先举蔡尝楚以示诸侯而次于陉夫次陉则无必进之志矣使齐果能讨楚于楚使来当先问其称王问其伐郑问其虏蔡侯之罪有辞止无辞进服则止不服则进此堂堂问罪之师矣释此不言支吾远引包茅不贡昭王不复是明借以易记之辞惟恐逢彼之怒至战而胜负未可知也陈师以出未践郢郊未觌楚子仅仅屈完一盟遂振旅归楚亦有以微窥其意而姑与之盟归未逾年而楚灭弦矣逾年又围许矣自召陵後同盟有事楚未闻遣一介一旅以从嗣是而楚势益横也齐方酿楚之横而何云服楚耶

曹学佺春秋阐义十二卷

学佺见易类

高攀龙春秋孔义十二卷

攀龙见易类

攀龙兄子世泰序略曰我伯父忠宪公有春秋孔义之书凡经无传有者不敢信也经有传无者不敢疑也其文简其意核有严正之义有忠恕之仁有疑阙之慎顔以孔义欲诵法孔子者为圣人之徒也

卓尔康春秋辨义三十九卷

尔康见易类

尔康自序略曰辨义者一曰经义二曰传义三曰书义四曰不书义五曰时义六曰地义

湛若水春秋正传三十七卷

若水见礼类

【臣】等谨案若水正诸传之谬而归之于正故曰正传如隐公八年秋七月宋公齐侯卫侯盟瓦屋左传以为礼谷梁以为谨而日若水正之曰古者天下为公会同之礼制于天子无上命而私盟无道之甚者也故书而纪之日与不日史记有详略圣人遂因之而不削耳又如庄公五年秋郳黎来来朝三传皆以为未受王命若水正之曰已朝王也史未之传焉耳观王命以为小邾可见其朝矣凡此诸儒皆韪其说

王樵春秋辑传十三卷 春秋凡例二卷

樵见书类

【臣】等谨案樵说春秋其有禆于经者如隐公九年冬会防樵云是时未有霸也而已为霸之渐前此惟两君相会至此而参会矣前此惟敌国相攻至此而连诸侯伐宋矣自参盟而有主盟自连诸侯而遂搂诸侯以伐诸侯故五霸三王之罪人也而放恣之诸侯又五霸之罪人也此春秋之大旨也又庄公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樵云此直书其事不待贬而义自见者也胡传谓季子私行而无贬者乃春秋端本之意谓王臣私交而始乱末流乃至大夫交政于国中若诸侯大夫则无讥非经本旨此皆得春秋之正者

朱睦?春秋诸传辨疑四卷

睦?见易类

瞿九思春秋以俟録一卷

九思字睿夫黄梅人万历中举人为张维翰诬构谪戍张居正援之得释後以荐授翰林待诏不赴事蹟具明史文苑传

姚舜牧春秋疑问十二卷

舜牧见易类

陈懿典读左漫笔一卷

懿典字孟常秀水人万历进士官至中允乞假归崇祯初起为少詹事不赴

张杞麟经统一篇十二卷

杞字成夫湖州人万历中举人官福清县教谕

余敷中春秋麟宝六十三卷

敷中不知何许人前有万历乙卯自序

郑銶春秋心印十四卷

銶上海人万历中由贡生官青田县训导

王震春秋左翼四十三卷【经义考作左传参同】

震字子省乌程人万历中举人

朱彞尊曰乌程王氏左传参同四十三卷别有凡例列国世系考国号考异年表世次图名号归一图名号考异字例书目姓氏附见于前後其报沈太史仲润书云人谓仆变乱左氏非敢然也仆所谓编辑者不过因其散乱而次第之或缘其记识阙略而补苴之如齐桓公迁邢于夷仪封卫于楚邱此是僖公元年二年事也传乃载于闵公末年当乎否耶又如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本僖公五年事也传乃散见于庄公闵公僖公二三十年之间考核者便乎否郥至如管仲匡合之功孔子亟称之然左氏不详见也管子于召陵之役则曰楚人攻宋郑烧焫熯使城坏者不得复筑也屋之烧者不得复葺也要宋田塞两川使水不得东流东山之西水流灭桅四百里而後可田也于是兴兵南存宋郑兹亦不见桓公管仲之仁矣乎令尹子文之忠孔子嘉之左氏未之及也国语则曰子文缁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入朝日晦而归食家无一日之积兹亦不见子文之徇公矣乎三都之隳圣人施为大略具见于此经文大书屡书必自有说左氏仅曰仲由为季氏宰将隳三都抑何略也家语则云孔子言于公曰古者家不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今三家过制请损之此出自圣人隳郈隳费之本意传何可不载至西狩获麟圣经于此絶笔原有深意左氏乃曰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後取之其于经义恶覩万一家语纪孔子之言则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被害是以悲之此出自圣人絶笔至情又何嫌搀入已之所增益大都不出此类独左逸说林等书谬为纂附疑于真伪错杂然鄙意传疏主于明经苟于经义有禆虽附见无伤也矧细书传後原与本传毫无混淆又何真伪错杂之可疑乎此书出读者可省检閲覆核之劳其于初学不无小补圣人盖云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仆之编辑倘亦属比之万一乎其着书大略具见此书

凌稚隆左传评注测义七十卷

稚隆字以栋号磊泉乌程人万历时贡生

郑良弼春秋续义发微十二卷

良弼字子宗号肖岩淳安人万历中举人

杨于庭春秋质疑十二卷

于庭字道行全椒人万历进士官兵部职方司郎中

陈许廷春秋左传典略十二卷

许廷字灵茂海盐人万历中诸生以荐授兵部司务

王道琨赵如源同编左传杜林合注五十卷

道琨杭州人天启举人如源字濬之亦杭州人

朱朝英读春秋略记十卷

朝英见易类

王介之春秋四传质二卷

介之字石崖衡阳人

邓来鸾春秋实録十二卷

来鸾字绣青宜黄人天启进士官至武昌府知府

黄道周春秋揆一卷

道周见易类

张溥春秋三书三十三卷

溥见诗类

张采序略曰三书者张子读春秋所作也曷云三书一曰列国论是则张子分之以明经一曰诸传断是则张子合之以明经一曰书法解是则张子分合一致以明经张子没就所属稿列国论已完传断中缺文公复缺襄公以下其僖公间缺十余年书法解为目多端而仅成一则贾人强予续之不自量许其请病不克竟因先完僖公出正同志其他所缺亦小有条绪

刘城春秋左传地名録二卷

城字伯宗贵池人崇祯中贡生

顾懋樊春秋义三十卷

懋樊见易类

冯梦龙春秋衡库三十卷 别本春秋大全三十卷梦龙字犹龙吴县人崇祯时以贡生知寿宁县事

陈士芳春秋四传通辞十二卷【通辞艺文略作通解】士芳字清佩海宁人

朱之俊春秋纂【无卷数】

之俊见易类

陈于鼎麟旨定【无卷数】

于鼎字尔新宜兴人

王寖大春秋说三十卷附録三卷

寖大字幼章合肥人崇祯进士

寖大自序略曰春秋本鲁史原文孔子修之盖笔削史文以见义非变史文以起义自说经者不举大义而求之名字爵号日月及会盟之类以为义例盖昉于公谷盛于胡氏诠说愈繁而经学愈乱故着是书以破诸公之言书法者

锺评左传三十卷

毛晋汲古阁所刻锺惺评点

夏元彬麟传统宗十三卷

元彬本名彪字仲弢德清人

梅之熉春秋因是三十卷

之熉字惠连麻城人

施天遇春秋三传衷考十二卷

天遇字昌辰武康人

春秋年考一卷

不着撰人名氏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四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七 范云 沈约·姚思廉
  卷八·王夫之
  第三十七回 灭准部余孽就歼 荡回疆贞妃殉节·蔡东藩
  卷第二百四十·胡三省
  平定三逆方略卷五十一(缺)·佚名
  卷之四百十五·佚名
  明名臣琬琰録卷十九·徐紘
  第二六九谕同治九年十二月九日一一七○一--九·佚名
  绎史卷一百九·马骕
  志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六十九·郑麟趾
  司马承祯传·刘昫
  野史无文卷十·郑达
  晋纪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十七年(壬辰、392)·司马光
  总目·佚名
  卷二百十九·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御定千叟宴诗巻一·康熙

    【计诗七十首】大 学 士 【臣】 马 齐元日祥徴慰圣衷推恩耆老宴璇宫盐梅和鼎【臣】何力饱饫天厨仗化工大 学 士 【臣】 松 柱十载槐阶眷老臣分甘金鼎锡奇珍当阳圣主天行健长奉宸欢亿万春大 学士 【臣】萧

  • 鸡肋集补钞·管庭芬

    鸡肋集补钞晁补之行路难和鲜于大夫子骏赠君珊瑚夜光之角枕,玳瑁明月之雕床,一茧秋蝉之丽壳,百和更生之宝香。秾华纷纷白日暮,红颜寂莫无留芳。人生失意十八九,君心美恶那能量。愿君虚怀广末照,听我一曲关山长。不见班姬与陈

  • 西昆詶唱集序·杨亿

    唐二百八十年朝以诗取士士以诗为业童而习焉长而精焉其法同也其义同也其所读书同也所不同者时世先后风气淳薄而已初未有各树其説自立墙户者也歴来作家或以清真胜或以雅豓胜门庭施设各各不同究于三百六义之旨何尝不同归

  • 王安国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王安国(1028-1074)字平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弟。熙宁初,赐进士及第,除西京国子教授,历崇文院校书、秘阁校理。与兄政见不合,反对新法。后为吕惠卿所陷,放归田里。熙宁七年卒,年四十七。《东都事略》有传,《宋史

  • 卷二百九十 元豐元年(戊午,1078)·李焘

      起神宗元豐元年六月盡是年七月   六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權知邵州侍其瓘言,扶竹水山猺梁義等願附招納,籍為省民,隸邵陽縣,輸丁身錢米。詔荊湖南路安撫司問義,如不願往湖北,即邵州安存之。兩紀附年末,並稱扶山竹猺。

  • 卷第五·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纪第五永历(中)永历(中)我大清顺治七年(庚寅、一六五○)春正月乙卯朔,上在肇庆,称永历四年。晋李元胤车骑将军,爵南阳伯;固辞,不许。丁巳(初三日),南雄陷,守将武陟伯闫可义

  • 鸿猷录卷十四·高岱

    高岱 平郴桂寇 讨宁庶人 江彬之变 抚定大同 ○平郴桂寇 郴桂在湖广东南隅介江西南赣广东韶州广西平乐间地险恶故多寇官兵累剿之不能绝正德间土人龚福全等倡乱福全形貌狞恶面多髯体生黑毛啸聚山谷中伪称延溪大王其党刘

  • 卷二十四·张九成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传卷二十四宋 张九成 撰万章章句下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濵以待天下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三·佚名

    万历七年十一月癸卯朔应天巡抚吴执礼直隶巡按田乐董光裕等题常镇府属江阴靖江金坛等州县水灾议以协济各驿递马价自万历五年以前未完者三县俱暂停徵部覆从之○以原任镇守镇守贵州总兵官吴国充镇守浙江地方总兵官○甲辰

  • 卷之九百八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三·佚名

    安童谏尽杀阿里不哥叛党【[中统]】 四年,反者平,执叛党千余人,论之如法。上问曰:「朕欲悉死此党, 【[何如]】 ? 【此处应有发问语辞,兹据《元史》卷一百二十六《安童传》补。】 【[王]】 时年十六,对曰

  • 卷三十一·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三十一盛事【七 千叟宴二】御制千叟宴恭依皇祖原韵抽秘无须更骋妍惟将实事纪耆筵追思陛髫垂日  【皇祖于壬寅岁举行千叟宴实从古未有之旷典维时与宴王大臣  命 诸皇子赐觞以示慈惠至

  • 四年·佚名

    (癸巳)四年大明成化九年春正月1月1日○朔壬辰,上率百官,就仁政殿階上,行望闕禮。又進表裏于大王大妃、仁粹王妃殿。○御仁政殿受賀。○御仁政殿,行會禮宴。倭人仇難灑毛等十五人、野人軍有等七十人與焉,宴將罷,賜物有差。○傳

  • 尧曰篇·王夫之

    一 小注云“理之在事而无过不及之地也”,乃自已用中后见得恰好如此,非天下事理本有此三条路,一过、一中、一不及,却撇下两头,拿住中闲做之谓。中者,天之德也,天德那有不周遍处!无过者,消镕著世之所谓过而皆无之也。

  • 十 逻辑·林语堂

    再进而谈到中国人的逻辑问题,这问题是基于中国人对于真理之概念的。真理,据中国人的观念,是从不可以证定的,它只能暗示而已。庄子在二千年前,在他所著的《齐物论》里头早已指出人的知识的主观性:即使吾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六·圆晖

      从此第七明黑黑等。就中一明四业。二明无漏断。三明异说。此下第一明四业。论云。又经中说。业有四种。谓或有业黑黑异熟。或复有业白白异熟。或复有业黑白黑白异熟。或复有业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其相

  • 19.说度疑清净品·佛音

    慧体之二——度疑清净以把握名色之缘,而越度了关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疑惑所建立的智,名为“度疑清净”。希望完成它(度疑清净)的比丘,如是忆念而求名色的因缘,犹如名医,见疾病而求其起因相似,或

  • 第五品 婆罗门品·佚名

    第九一 梵摩经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于毗提诃国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游方。尔时,于弥萨罗住有梵摩婆罗门,已年老、长寿、高龄、经多岁月,已至颓龄,年纪百二十岁。通达三吠陀、语汇、法式、语分别及第五之古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