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十一

选举考

童科

宋度宗咸淳二年七月礼部侍郎李伯玉言人材贵乎善养不贵速成请罢童子科息奔竞以保幼穉良心诏自咸淳三年为始罢之

自宁宗嘉定十四年定童子科岁取三人之制至是罢仍诏须卓絶能文者许诸郡荐举

金熙宗天眷二年诏设童子科

凡士庶子年十三以下能诵二大经三小经又诵论语诸子五千字以上府试十五题通十三以上会试每塲十五题三塲共通四十一以上为中选所贵在幼而诵多者若年同则以诵大经多者为最

海陵天德时以童子科无益诏罢之

世宗大定二十九年七月【时章宗已即位】复设经童科

章宗明昌三年平章政事完顔守贞请约取经童从之守贞言经童之科非古也自唐诸道表荐或取五人或十人近代宋仁宗以为无补罢之本朝皇统间取及五十人因以为常天德时复废今复置取辄以百数恐久积多不胜铨拟乞约取之帝曰若所诵皆及格如何守贞曰视最幼而诵不讹者精选之则数亦不多也复问参知政事胥持国对曰所诵通否易见岂容有滥帝曰限以三十或四十人若百人皆通亦可复取其精者持国曰是科盖资教之术耳夫幼习其文长玩其义使之莅政人才出焉如中选者加之修习进士举业则所记皆得为用臣谓可勿令遽登仕途必习举业而後官之若能擢进士第自同进士任用如中府荐会试视其次数优其等级几举不得荐者从本科出身似可以激劝而得人矣诏议行之

五年定经童迁转格

神童三次终塲同进士恩榜迁转两次终塲全免差使第六任与县令依本格迁官如一次终塲初入仕则一除一差其余并依本门户仍使应三举然後入仕每举放四十人

先是以童子举者太宗天会八年东平刘天骥七岁能诵诗书易礼春秋左氏传及论语孟子命教养之时尚未有选举之制至帝明昌元年益都府申童子刘住儿年十一岁能诗赋诵大小六经所书行草颇有法孝行夙成乞依宋童子李淑赐出身且加以恩诏帝召至内殿试凤凰来仪赋鱼在藻诗又令赋旱诗嘉之赐本科出身给钱粟官舍令肄业太学又有张元素易州人八岁试童子举盖尤童子中之出类者也

元成宗大德三年始举童子科

时举童子杨山童海童五年大都提举学校所举安西路张秦山江浙行省举张昇甫武宗至大元年举武福安仁宗延佑三年江浙行省举俞传孙冯恬哥六年河南路举张答罕学士完者不花举丁顽顽七年河间县举杜山童大兴县举陈?英宗至治元年福州路连江县举陈元麟三年河南行省举张英泰定帝泰定四年福州举叶留畊文宗天历二年举杜夙灵至顺二年制举答不歹子买来的皆以其天资頴悟超出儿辈或能默诵经文书写大字或能缀缉辞章讲说经史并令入国子学教育之惟张秦山尤精篆籕陈元麟能通性理叶留畊问以四书大义则对曰无过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时人以远大期之又袁遵道丰县人年六岁能诵五经以神童荐安滔九岁以经童登第隂幼遇奉新人八岁中经科

明科目之制不设童科间有以神童荐者召至亲试或留中讲读或遣归就举其後多由进士致位通顕而以功业自表见卓然为当世名臣者盖不乏人

成祖永乐四年瑞安黄养正年十一能作大字令入监读书给与廪馔景帝时茶陵李东阳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帝召试之大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後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英宗天顺初休宁程敏政十岁随父信官四川巡抚罗绮以神童荐召试圣节及瑞雪诗并经义各一篇援笔立就诏读书翰林院官给廪给宪宗成化初安宁杨一清十岁有司以奇童荐为翰林秀才命内阁择师教之夀光刘鈗八岁亦召见爱其聪敏且拜起如礼即命为中书舍人宫殿门阈高一清时同官常提之出入帝虑牙牌易损命易以银孝宗弘治中会稽董玘举奇童试不中格罢归又洪钟四岁以善大书举入翰林肄业任道逊以奇童举侍东宫书朱奎林章谢宇并以幼童举直内阁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十一

猜你喜欢
  卷九十四·志第四十七·河渠四·脱脱
  卷一百二十七·毕沅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九十·乾隆
  东林列传卷十四·陈鼎
  卷之四百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三十四·佚名
  卷之十八·佚名
  卷之五百一·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一·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纪昀
  史记集解卷三十五·裴骃
  卷二十三·黄训
  ●皇朝通典卷三十·佚名
  卷九十四·赵汝愚
  卷四十七、俄订爱珲天津北京诸条约·黄鸿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八回 尹夫人囚车被劫·陈端生

    第八回尹夫人囚车被劫诗曰:诰命遭谗学楚囚,艰难险阻备尝休。谁知转祸因为福,难洗今朝满面羞。话说赵兴弟兄两个,争先落后,赶到城门,已是天晚难进。遂称有机密事报知。城上人问明来历,放进来,就向衙门通信。抚院立差守备带领

  • ●敦煌歌辞总编卷四·任中敏

    杂曲 重句联章 三冬雪(望寄寒衣 十五首) 千门化(化三衣 七首) 归去来(宝门开 六首) 归去来(归西方赞 十首) 失调名(出家赞文 十首) 十无常(调名本意 十首) 失调名(和菩萨戒文) 化生子(化生童子赞 十首) 驱催老(调名本意 五首)

  • 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张廷玉

        乔宇 孙交 林俊 金献民 秦金赵璜 邹文盛 梁材 刘麟 蒋瑶 王廷相   乔宇,字希大,山西乐平人。祖毅,工部左侍郎。父凤,职方郎中。皆以清节显。宇登成化二十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弘治初,王恕为吏部,调之文选,三

  • 卷三百二十二 元豐五年(壬戌,1082)·李焘

      起神宗元豐五年正月盡其月   春正月癸未朔,不受朝。   戊子,環慶路經略司言:「涇原路第八將隊將李貴扇搖兵眾逃歸,乞特行遣以懲後。」詔盧秉:「昨行營軍還逃歸之人,情理巨蠹,無若貴者。及今根治,不致已經釋罪之人驚疑

  • 卷之二百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千四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一五九手摹结状光绪十四年四月一一三二三—二九·佚名

    站兵吴瑞启之父吴郑清,及其抱告吴氆郎,称具摹结,称其所呈控属实具摹结状本城民人吴郑清、吴氆郎等,今当大老爷台前,与摹结事。清等实结得:委系被翁林钰勒索清子洋银贰拾员;如无此情,清等自当坐罪。理合出

  • 第一四一领状光绪十三年闰四月二十二日一一三二一—四·佚名

    铺民郭振春具领状,保人证在外候讯具领状铺民郭振春〔今当〕大老爷台前,领得郭武祥一名,〔保外〕候讯,随传随到,不敢冒领。合具领状是实。〔批〕附卷。戳记 新竹县正堂方、给发广籍代、书林本戳记光绪

  • 世家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三十四·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忠宣王二。○(辛亥)三年春正月癸酉朔王在元。丁丑王命月饭僧三千于旻天寺卒岁为期。庚辰元武宗崩。庚子以王命遣刷卷别监于诸道。元遣使

  • 上注表·陈寿

    (三国志原文)臣松之言:臣闻智周则万理自宾,鉴远则物无遗照。虽尽性穷微,深不可识,至於绪馀所寄,则必接乎粗迹。是以体备之量,犹曰好察迩言。畜德之厚,在於多识往行。伏惟陛下道该渊极,神超妙物,晖光日新,郁哉弥盛。虽一贯坟典,怡心

  • ●皇朝通典卷二十·佚名

    選舉三 ○選舉三 選舉制【文選】 △選舉制【文選】 (臣)等謹按自漢成帝置常侍曹尚書一人後漢光武改常侍曹尚書曰吏曹尚書亦曰選部而典選之名始起魏晉以後吏部之權漸重然其時雖立九品中正之法辟召薦舉亦相兼而進至隋制凡

  • 卷二百三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四经籍考【二十四】集【诗集】【臣】等谨按马端临於别集外复辑诗集一门凡无文而独有诗及有文而诗仍独行者胥隶焉伏读我皇上御制乐善堂文集并御制文初集奎藻腾辉裒成巨帙而御制诗自

  • 卷七十四、谕禁鸦片之严厉·黄鸿寿

    德宗光绪二年,秋八月,定严禁栽种莺粟例。鸦片烟之禁,始自雍正时,其初但充药品。英商以之贩运内地,称洋药,故民间吸食者极少。至道光初,其风始炽,寻由印度传之云南。而南土兴,辗转传至四川而有川土,又传至甘肃而有西土,由是而至贵

  • 胡克·周诒春

    胡克 字子美。年四十岁。生于南京。本籍住址。南京南门外扫帚巷尾。已婚。初学于南京同文书馆及上海巴乃学校。任上海中西书院教员。光緖二十五年。自费游美。入德撒省西南学校。习普通文科。光緖二十八年。入温达必

  • 卷一一七·邱濬

    ▲军伍之制 《周礼小司徒》: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田役(功力之事),以比追(逐寇)胥(伺盗捕贼),以令贡赋(施政令以贡赋之事)。 郑玄曰:“用,谓使

  • 大学衍义卷四十二·真德秀

    齐家之要定国本嫡庶之分宜辨春秋左氏传桓十八年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庄王桓王太子王子克庄王弟子】辛伯告王遂与王杀周公黒肩王子克奔燕【辛伯周大夫】初子仪有宠于桓王桓王属诸周公辛伯諌曰并后【妾如后】匹嫡【

  • 四书逸笺卷三·程大中

    应城程大中撰大学盘韦昭注盘承盥器集注作沐浴之盘沿孔疏也【新定邵氏作盥颒之盘与韦注同】邦畿千里王制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而畿居其一考汉书地理志及孔疏西周畿内止八百里东周畿内止六百里言千里举成数也【韦昭曰通

  • 读诗质疑·严虞惇

    三十一卷,清严虞惇著。分《国风》十五卷,《小雅》八卷,《大雅》三卷,《颂》五卷。另篇首附有十五卷;为(1)列国世谱;(2)国风世表;(3)诗指举要;(4)读诗纲领;(5)删次;(6)六义;(7)大小序;(8)诗乐;(9)章句音韵;(10)训诂传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