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二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五

兵考

禁卫兵

元太祖时以穆呼哩齐拉衮博勒呼博尔济为四集赛领集寨台分番宿卫

太祖功臣博勒呼等四人时号都尔本库鲁克犹言四杰也太祖命其世领集赛之长集赛犹言番直宿卫也凡宿卫每三日一更申酉戌日博尔济领为第一集赛即伊克集赛博勒呼早絶太祖命以博索部代之而非四杰功臣之类故以自名领之其云伊克者言天子自领之故也亥子丑日博尔济领之为第二集赛寅卯辰日穆呼哩领之为第三集赛巳午末日齐拉衮领之为第四集赛齐拉衮後絶其後集赛常以右丞相领之凡集赛长之子孙或由天子所亲信或由宰相所荐举或以其次序所当为即袭其职以掌环卫虽其官卑勿论也及年劳既久则遂擢为一品官而四集赛之长天子或又命大臣以总之然不常设也其他预集赛之职而居禁近者分冠服弓矢食饮文史车马庐帐府库医药卜祝之事悉世守之虽以才能受任使服官政贵盛之极然一日归至内庭则执其事如故至於子孙无改非甚亲信不得预也其集赛执事之名则主弓矢鹰隼之事者曰和尔齐赤实保齐齐哩克昆书圣旨者曰扎拉齐为天子主文史者曰笔且齐亲烹饪以奉上饮食者曰博罗齐侍上带刀及弓矢者曰伊勒都齐库特齐司阍者曰巴尔噶齐掌酒者曰达喇齐典车马者曰乌拉齐库哩齐掌内府尚供衣服者曰舒库尔齐牧骆驼者曰特默齐牧羊者曰和尼齐捕盗者曰和罗噶齐奏乐者曰浩尔齐又名忠勇之士曰巴图尔勇敢无敌之士曰巴图其名类盖不一然皆天子左右服劳侍从执事之人其分番更直亦如四集赛之制而领於集赛之长若夫宿卫之士则谓之四集赛台亦以三日分番入卫其初名数甚简後累增为万四千人揆之古制犹天子之禁军是故无事则各执其事以备宿卫禁庭有事则惟天子之所指使比之枢密各卫诸军为尤亲信者也然四集赛台自太祖以後累朝所御鄂尔多其宿卫未尝废是故一朝有一朝之集赛总而计之其数滋多每岁所赐钞币动以亿万计国家大费每敝於此焉

陶宗仪辍耕録曰伊勒都齐乃侍御之至亲近者三日一次轮流入直负罗和於肩佩环刀於腰或二人四人多至八人时若上御控鹤则在墀陛之下盖所以虞奸囘也虽宰辅之日觐清光然有所奏请无伊勒都齐在不敢进

世祖时设五卫以象五方始有侍卫亲军之属置都指挥使以领之

於是禁兵之设殆不止於前矣而其用非一端用之於大朝会则谓之围宿军用之於大祭祀则谓之仪仗军车驾巡幸用之则曰扈从军守护天子之帑藏则曰看守军或夜以之警非常则为巡逻军或岁漕至京师用之以弹压则为镇遏军

【臣】等谨按元代禁卫之兵世祖时其制始备嗣後历朝各有增损王圻续通考随时纂列未能清晰今据史志参以纪传分标诸卫而因革损益之制并载各条之下其通言侍卫而不指明某卫者则仍按年载於前庶考镜者不虑其混淆云

世祖中统元年四月徵诸道兵六千五百人赴京师宿卫

至元十四年五月选蒙古汉军相参备都城内外及万夀山宿卫

十六年四月勅以上都军四千卫都城凡他所未戍者皆遣归

成宗元贞二年二月禁军将擅易侍卫军

四年八月诏蒙古侍卫所管特默齐军人子弟投充诸王位下身役者悉遵世祖成宪发还元役

武宗至大二年十一月尚书省言比年卫士太滥率多无赖请充卫士者必廷见乃听从之

四年四月【时仁宗已即位】诏分汰宿卫士汉人高丽人南人冒入者还原籍

仁宗皇庆二年十月勅汉人南人高丽人宿卫分司上都勿给弓矢

四年七月赐卫士钱帛

帝出见卫士有敝衣者问之对曰戍守边镇余十五年以故贫耳帝曰此辈久劳於外留守臣未尝以闻非朕亲见何由知之自今有类此者必言於朕因命赐之钱帛

十一月谕诸宿卫入直各居其次非有旨不得上殿阑入禁中者坐罪

五年二月勅广宁开元等万户府兵入侍卫有兄弟子侄五人者三人留四人三人者二人留着为籍

七年二月【时英宗已即位】汰富民窜名宿卫者给役蒙古诸驿定京城环卫更番法准五卫汉军岁例

英宗至治元年八月东内皇城建宿卫屋二十五楹命五卫内摘军二百五十人居之

【臣】等谨按志以此事专为围宿军而设

三年二月命宣徽院选蒙古子男四百入宿卫

泰定帝泰定元年七月命东宫卫士仍依旧制

中书省臣言东宫卫士先朝止三千人今增至万七千人请命詹事院汰去仍依旧制从之

文宗天历元年十一月命总宿卫官分简所募勇士非旧尝宿卫者皆罢去

二年四月四番卫士各分五十人直东宫

四番卫士旧以万人为率至是增三千人至五月又增千人

至顺元年闰七月卫士上都驻冬者所给粮以三分为率二分给钞

八月汰宿卫士

省院台官奏定大内四宿卫每卫不过四百人累朝宿卫各不过二百人鹰坊万四千二十四人当减四千人内饔九百九十人四集赛当留者各百人累朝旧邸宫分饔人三千二百二十四当留者一千一百二十人媵臣齐哩克昆各万人当留者六千人其汰去者斥归本部着籍应役有容匿滥充者集赛官与其长杖五十七犯者与典给散者杖七十七没家赀之半赏告者令监察御史察之制可

【臣】等谨按以上诸条内所言宿卫之制疑皆当入围宿军条下盖朝会所用则曰围宿时时以备役使较之他军有劳逸之不同也然志中未尝以为专指围宿军而设故亦为分载於前

顺帝至正十七年四月监察御史五十九请训练卫士从之

五十九言今京师周围虽设二十四营军卒疲弱素不训练诚为虚设倘有不测诚可寒心宜速选择骁勇精鋭卫护大驾镇守京师实当今奠安根本固坚人心之急务帝嘉纳之

控鹤军後升为卫候直都指挥使司

世祖中统二年十二月初设控鹤五百人以刘德为军使领之後至至元二年裕宗招集控鹤一百三十五人三十一年徽政院增控鹤六十五人立卫候司领之且掌仪从金银器物成宗元贞元年皇太后复以晋王校尉一百人隶焉至大德十一年益以怀孟从行控鹤二百人升卫候直都指挥使司武宗至大元年复增控鹤百人总六百人设百户所六以为其属仁宗皇庆元年四月简汰控鹤士还本籍英宗至治三年罢卫候司四年【至治并无四年此志文有误】以控鹤六百三十人归於皇后位下後复置立文宗至顺二年六月免控鹤卫士当驿户

武卫军後改侍卫亲军

世祖初有武卫军中统二年八月谕武卫军都指挥使李伯佑汰本军老弱者选精鋭代之三年九月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董文炳兼山东路经略使收集益都旧军充武卫军戍南边又诏益都行省大都督撒吉思与董文炳会议兵民籍每十户惟取其二充武卫军其海州东海涟水移入益都亦隶本卫四年正月诏诸翼万户简精兵四千充武卫军四月选益都兵千人充武卫军至元元年改武卫为侍卫亲军分左右翼置都指挥使是年八月勅山东经略副使武秀选益都新军千入充武卫军二年十二月增侍卫亲军一万人内选女直军三千高丽军三千阿哈三千益都路一千每千人置千户一员百人置百户一员以领之仍选丁力壮鋭者应役三年正月选女直军二千为侍卫军五月谕枢密臣曰侍卫亲军非朕命不得发充夫役修琼华岛士卒即日放还四年七月佥东京军千八百人充侍卫军时谕东京等路宣抚使命於所管户内以十等为率於从上第三等户佥选千八百名若不敷於第二等户内佥补仍立千户百户牌子头并其家属同赴中都应役

左卫中卫右卫前卫後卫

至元八年七月以侍卫亲军改立左右中三卫亲军置都指挥使掌宿卫扈从兼屯田国有大事则调度之十三年六月勅新附三卫兵之老弱者放还其家至元十六年以侍卫亲军创置前後卫制如上三卫是年二月增置五卫指挥司二十年十月诏五卫军岁以冬十月听十之五还家备资装正月番上代其半还四月毕入役时各卫议先遣七人而以三人自代从之二十二年二月以应放还五卫军穿河西务河旧例五卫军十人为率七人三人分为二番十月放七人者还正月复役正月放三人者还四月复役更休息之二十九年命六卫汉军勿概供他役【按左右中前後为五卫考之兵志以此五卫及武卫列於诸卫之前则此所云六卫当是兼武卫言之而非钦察桂齐诸卫也武卫世祖初即有後改侍卫亲军至至元二十六年又立武卫亲军都指挥是时枢密院所奏已有以六卫六千人杂以他兵総立武卫指挥似武卫又不在六卫之中矣疑改侍卫亲军而武卫之营仍存或以侍卫亲军与五卫军合称六卫皆未可考元史志文殊未明晰未可臆断也】时枢密院臣言六卫内领汉军万户现存者六千户拨分为三力足备车马者二千五百户每甲令备马十五匹牛车二两力足备车者五百户每甲令备牛车三两其三千户惟习战鬭不他役之六千户外则供他役庶能各勤乃事而兵亦精鋭诏施行之

【臣】等谨按前因至元八年改立左右中三卫故武卫与侍卫亲军之事载至至元四年七月而止然纪志中於八年而後仍有止言侍卫军之文想其时虽改置五卫而侍卫亲军之本营未尝废也今仍为类载於左

至元十三年四月以侍卫亲军征戍岁久放令还家期六月各归其军六月命征东元帅府选襄阳生劵军五百充侍卫军十五年五月选江南鋭军为侍卫亲军时捴管胡翔请还侍卫军先是宿州蕲县等万户府士卒百人有旨俾充侍卫军後从佥省严忠范征西川既而嘉定重庆夔府皆下忠范囘军留西道翔上言从之九月勅以总管张子良所匿军二千二百人充侍卫军士俾张亨陈瑾领之【匿志文作匿纪文作签今以易领军之人度之则匿字为是】十六年四月谕扬州行省选南军精鋭者二万人充侍卫亲军并其家赴京师仍给行费钞万六千锭十七年正月诏毋以侍卫军供工匠役二月发侍卫军三千浚通州运粮河二十四年十月总师汪惟和选麾下鋭卒一千人请择昆弟中一人统之以备侍卫从之二十六年六月发侍卫军二千人濬衮诺尔河

武卫

至元二十五年尚书省奏诺海尼都以汉军一万人如上都所立虎贲司营屯田修城隍二十六年枢密院官安巴奏以六卫六千人塔喇海布格所掌大都屯田三千人及近路迤南万户府一千人总一万人立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掌修治城隍及京师内外工役之事至泰定帝二年六月勅营造毋役五卫军士止以武卫虎贲二卫给之

【臣】等谨按武卫世祖初本有之此则二十六年所别立者也志中所载二十五年如上都所立虎贲司一事未见明晰参之泰定纪文始知二卫供营造之役居多耳

桂齐军

至元十三年诏民之荡析离居及僧道漏籍诸色人不当差徭者万余人充桂齐军令明安领之至二十四年立桂齐卫置亲军都指挥使司

【臣】等谨按志云二十四年立卫而明安传云二十年明安为中卫都指挥明年领桂齐军北征又明年立桂齐亲军都指挥使司则当为二十二年年分小有异同未为大舛但志中止云二十四年立卫而不叙明立军之始则疎矣

隆福宫左都威卫

初至元十六年世祖以新取到侍卫亲军一万户属之东宫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三十一年复以属皇太后改福隆宫左都威卫使司武宗至大三年选其军之善造作者八百人立千户所一及百户翼八以掌之而分局造作仁宗皇庆元年以王平章旧所领军一千人立屯田英宗至治三年罢匠军千户所

隆福宫右都威卫

国初穆呼哩奉太祖命收扎拉尔乌噜蒙古诺海四投下以安扎尔博罗实讷岱伯尔克巴图尔库库布哈五人领特默齐军既平金随处镇守世祖中统三年以五投下特默齐立蒙古特默齐总管府至元十六年罢其军各於本役下应役十九年仍令充军二十一年枢密院奏以五投下特默齐军俱属之东宫复置官属如旧二十二年改蒙古侍卫亲军指挥使司三十一年改隆福宫右都威卫使司

唐古卫

至元十八年阿实克乌苏言今年春命总领河西军三千人其带虎符金牌者甚衆征伐之重若无官署何以防闲之枢密院以闻遂立唐古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以总之成宗大德元年十一月籍唐古军入枢密院

西域亲军

成宗元贞元年依桂齐唐古二卫例立西域亲军指挥使司

右阿苏卫左阿苏卫

至元九年初立阿苏巴图达噜噶齐後招集阿苏正军三千余名复选阿苏齐齐克齐拉衮集赛台军七百人扈从车驾掌宿卫城禁兼管潮河苏沽两川屯田并供给军储二十三年为阿苏军南攻镇巢残伤者衆遂以镇巢七百户属之并前军总为一万户隶前後二卫武宗至大二年始改立右左卫阿苏亲军都指挥使司

隆镇卫

睿宗在潜邸尝於居庸关立南北口屯军徼巡盗贼各设千户所至元二十五年以南北口上千户所总领之至大四年改万户府分钦察唐古桂齐西域左右阿苏诸卫军三千人并南北口大和岭旧隘汉军六百九十三人屯驻东西四十三处立十千户所置隆镇上万户府以统之皇庆元年始改为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延佑二年又以哈喇娄军千户所隶焉至治元年置蒙古汉军籍

左卫率府

武宗至大元年命以中卫兵万人立卫率府属之东宫时仁宗为皇太子曰世祖立五卫象五方也其制犹中书之六部殆不可易遂命江南行省万户府选汉军之精鋭者一万人为东宫卫兵立卫率府仁宗延佑元年改为忠翊府未几又改为御临亲军都指挥使司复以御临非古典改为羽林六年英宗立为皇太子复以隶东宫仍为左卫率府

【臣】等谨按武宗纪云勅知枢密院事特穆尔布哈摘汉军万人为皇太子别立卫不云江南行省以志参之想所摘乃江南行省万户府之兵也

右卫率府

至大二年八月又置太子右卫率府命右丞相托克托御史大夫布琳尼敦领府事至仁宗延佑五年以詹事图们岱尔所管萨勒奇诺尔万户府及迤东女直两万户府右翼屯田万户府兵合为右卫率隶皇太子位下

王约传曰仁宗在东宫约为詹事丞时诏立左卫率府摘侍卫军万人为东官卫兵同列欲署军官约持不可仁宗召问对曰皇太子事不敢不为天子事不敢为仁宗悟竟罢其议同列复传命增立右卫率府取河南蒙古军万人隶之约屏人语曰左卫率府旧制所有今置右府何为诸公宜深思之不可累储君也又命取安西兵器给宿卫士约谓詹事鄂勒哲曰詹事移文数千里取兵器人必惊疑主上闻之奈何鄂勒哲愧曰实虑不及此【臣】等谨按兵志止书延佑五年事而武宗事失载今依纪叙其始置之由又延佑五年二月纪书以扎兰齐喇万户府为右卫率府至六年七月又书以扎兰齐喇万户府军万人隶东宫置右卫率府一事两见扎兰齐喇与志中萨勒奇诺尔字不相符不知孰是

康礼卫

至大三年定康礼军籍凡非康礼氏者皆别而黜之验其实始得入籍及诸侯王阿济格呼鲁苏所领特默齐属喀喇氏者令枢密院喀喇卫遣人乘传往置籍焉

【臣】等谨按此据兵志宿卫门内所载书之也参之纪文是年正月汰广武康里卫军非其种者还之原籍凡隶诸王阿济格呼鲁苏及迤南特默齐者令枢密院遣人即其处参定为籍较志文多广武迤南四字余意皆同以遣人乘传即其处定籍之语度之疑其非在京师也但元时郡国之兵止有镇戍无名某卫者故此亦为宿卫耳

中都威卫後改忠翊侍卫

初世祖至元二十九年立屯田府成宗大德十一年增军数立为大同等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武宗至大四年皇太后修五台寺遂移属徽政院并以京兆军三千人增入仁宗延佑元年改中都威卫使司仍隶徽政院延佑七年六月【时英宗已即位】以红城中都威卫系掌军务之司属徽政院不便命遵旧制俾枢密总之【志中以红城中都威卫一条另叙不在忠翊侍卫条下今按止多红城二字必即一事也】英宗至治元年改为忠翊侍卫亲都指挥使司

宗仁卫

英宗至治二年右丞相拜珠奏以先图卜特穆尔叛时没入伊奇喇斯人一百户与今所收蒙古子女三千户清州彻匠二千户合为行军五千请立宗仁卫遂置宗仁卫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即命拜珠总卫事如右卫率府又置行军千户所隶焉【纪文书调各卫汉军二千充宗仁卫屯田卒】至泰定帝元年四月罢卫士四百人还宗仁卫【其先分出四百人之事无可考】

右钦察卫左钦察卫

世祖至元二十二年籍民丁为兵得万人以伊苏岱尔为钦察亲军指挥使统之二十三年依河西等卫例立钦察卫设行军千户十有九所屯田三所成宗大德中置济尔噶朗特古纳两千户所武宗至大元年复设四千户所英宗至治二年以钦察卫士多为千户所者凡三十五故分为左右两卫文宗天历二年与龙翊卫同属大都督府以太平王雅克特穆尔兼统之

【臣】等谨按钦察之分左右志云至治二年之事参之英宗纪系是年二月分置命拜珠総之乃文宗纪至顺二年三月又书以钦察卫军士增多析为左右二卫其误明矣

龙翊侍卫

文宗天历元年十二月立龙翊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析左钦察卫腾吉斯等九十户隶焉命太平王雅克特穆尔领其事

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

【臣】等谨按虎贲军志中止列其名考之纪文惟武宗至大二年三月摘五卫军五十人隶中都虎贲司及前武卫条下泰定二年勅给营造之役二事而已

左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右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宣忠俄罗斯扈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初名宣忠扈卫亲军万户府文宗至顺二年四月改名宣忠俄罗斯扈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威武阿苏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东路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女直侍卫亲军万户府

高丽女直汉军万户府管女直侍卫亲军万户府【臣】等谨按元代尚海运此军之制虽无可详考大约为海运而设以其守海口且有屯储之责故也

宣镇侍卫

【臣】等谨按左右中前後五卫武卫左翼右翼忠翊左右钦察左卫率府宗仁卫宣忠扈卫虎贲司各有屯田之制具详田赋考

围宿卫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命大都侍卫亲军内发万人赴上都备围宿成宗元贞二年枢密院臣言昔大朝会时皇城外皆无墙垣故用军环绕以备围宿今墙垣已成臣等议各城门以蒙古军列卫及於周桥南置戍楼以警昏旦从之武宗至大四年正月皇太子命以大朝会调蒙古汉军三万人备围宿仁宗皇庆元年六月命卫率府军士备围宿守隆福宫内外禁门十一月又以皇太后旨严禁掖门守卫增置百户一员及於钦察桂齐西域唐古阿苏等卫调九十人增守诸掖门复命千户一员帅领百户一员备巡逻延佑三年十月以诸侯王来朝命围宿军士六千人增至万人十一月诏除旧有者更增色目军万人【臣】等谨按志称大朝会则用围宿军盖元代诸侯王各総兵权其入而朝会亦必有随行军士故朝廷用围宿军以备之自围宿军以下诸军皆无定制即取之各卫中以应其役大约事毕或即散归也志中所书仅择其稍似立制度者载之余不备録又围宿与巡逻互相为助如皇庆元年十一月之事是也又考世祖中统元年谕随路管军万户有旧从万户三哥西征军人悉遣至京师充防城军一条此则想因用兵之时故调合之以壮京师并非常设之制且其事止一见故附志於此

仪仗军

又有名跸街清路军又有看籸盆军【或作看守籸盆军】皆行祭祀典礼时所用

世祖至元十二年上尊号告祭天地宗庙调左右中三卫军五千人为跸街清路军武宗至大二年上尊号行朝贺礼枢密院调军一千人备仪仗三年上皇太后尊号行册宝礼用内外仪仗军及防护五色甲马军二百人四年二月合祭天地太庙社稷用跸街清路及守内外壝门军百八十人命以围宿军为之事毕还役英宗至治元年命有司选控鹤卫士及色目汉军备卤簿仪仗定卤簿队仗用军士二千三百三十人万户千户百户四十五员仍议用军士二千九百五十人万户千户百户五十九员【按上二句所书疑是旧制此二句则新议定之数但志中文未明晰】以备仪仗泰定帝致和元年六月享太庙用跸街清路军一百名看籸盆军一百名

扈从军

世祖至元十七年三月发蒙古岱绰尔齐所领河西军士及额勒赫麾下二百人入备扈从十八年十二月议选侍卫军万人练集备扈从成宗大德五年十一月选六御【御字当是卫字之讹】扈从汉军习武事仍禁万户以下毋令私代犯者断罪有差

看守军

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十一月以军守都城外仓初大都城内仓有军守之至是城外丰闰丰实广贮通济四仓亦每仓发军五人守之成宗大德四年调军五百人於新浚河内看闸武宗至大四年发阿苏唐古等军参汉军用之各门置五十人仁宗延佑元年隆禧院官言初世祖影殿有军士守之今大崇恩福元寺有武宗御容宜依例调军守卫从之英宗至治元年增守太庙墙垣军初以卫士军人共守围宿故止用蒙古军四百人至是以卫士守内墙垣其外壖止用军士仍增至八百

巡逻军

仁宗皇庆元年丞相特们德尔奏每岁既幸上京於各宿卫中留卫士三百七十人以备巡逻今岁多盗宜增百人命枢密与中书分领之延佑七年五月诏留守司及虎贲司官亲率衆於夜巡逻

镇遏军

仁宗延佑元年闰三月枢密院官言江浙春运粮八十三万六千二百六十石取日开洋前来直沽请预差军人镇遏诏依年例调军一千名三年以军数不敷止调五百人七年调海运镇遏军一千如旧制【臣】等谨按志中止载延佑时三条然其定制用一千人可即此以推前後之制矣

鹰房捕猎

元制自御位及诸王皆有实保齐盖鹰人也是故捕猎有户使之致鲜食以荐宗庙供天庖而齿革羽毛又皆足以备用然地有禁取有时违者则罪之冬春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抟击以为游豫之度设之飞放故鹰房捕猎皆有司存而打捕鹰房人户多取析居放良及漏籍还俗僧道与凡旷役无赖者及招收亡宋旧役等户为之其差发除纳地税商税依例出军等六色宣课外并免其杂泛差役自太宗乙未年抄籍分属御位下及诸王公主驸马各投下及世祖时行尚书省重定其籍厥後永为定制焉【臣】等谨按鹰房捕猎兵志中载在卷末不与宿卫诸军并列然志中纶集赛执事之名云掌鹰隼之事者曰实保齐固即此军人也此惟从天子狩猎近在御前非古者期门佽飞之遗制欤虽诸王驸马皆得有之亦以国俗家法时当修讲故臣下亦得以肄武事而其职事之所重专在於率左右以燕天子也今故采其制附书禁卫军之後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五

猜你喜欢
  志第三 乐·萧子显
  卷八 西凉录·崔鸿
  大事记续编卷十八·王祎
  卷第二·徐鼒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四十九·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纪昀
  通志卷十六·郑樵
  八一 河南——新生甲编·周作人
  杨忠传·令狐德棻
  卷六十九·阿桂
  第三篇 政变前纪·梁启超
  第八节 安史之乱(下)·吕思勉
  纲鉴易知录卷七五·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明皇帝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後为临淄郡王景云元年进封平王立为皇太子英武多能开元之际励精政事海内殷盛旁求宏硕讲道艺文贞观之风一朝复振在位四十五年諡曰明诗一卷过晋阳宫缅想封唐

  •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宣宗上·脱脱

        ◎宣宗上   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讳珣,本名吾睹补,显宗长子,母曰昭华刘氏。   大定三年癸未岁生,世宗养于宫中。十八年,封温国公,加特进。二十六年,赐今名。二十九年,进封丰王,加开府仪同三司,

  • 卷二一六 唐紀三十二·司马光

      起強圉大淵獻(丁亥)十二月,盡昭陽大荒落(癸巳),凡六年有奇。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天寶六載(丁亥,公元七四七年)   十二月,己巳,上以仙芝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徵靈詧入朝,靈詧大懼。仙芝見靈詧,趨走如故,靈詧益懼。副都護京

  • 卷一百四十五·杨士奇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丁丑朔钦天监进永乐十二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颁赐诸王及文武群臣 敕谕皇太子永乐十二年正月十一日大祀 天地命尔行礼其洁精致齐恪共乃事钦哉○封晋王济熺次女为安邑郡主○和宁王阿鲁台遣使把帖

  • 卷之二百三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三百六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食货略一·纪昀

    食货略(臣)等谨按洪范八政首重食货自班固为食货志详汉以前分田定税及布币泉刀之用晋隋诸书多仍班志之旧通典汇核诸史之 文篇析条分体归简要郑志又本杜典而加简为食货畧二卷若汉之平准后魏之均田唐之租庸调两税皆详其法

  • 五三○ 军机大臣奏黏签呈览徐述夔等诗本并拟写谕旨进呈片·佚名

    五三○ 军机大臣奏黏签呈览徐述夔等诗本并拟写谕旨进呈片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七日蒙发下刘墉奏呈泰州已故举人徐述夔诗一本、丹徒生员殷宝山诗二本,臣等详加阅看。除原黏签外,复于徐述夔诗内检得四处、殷宝山诗内检得

  • 陈宜中传·脱脱

    陈宜中,字与权,浙江永嘉人。年少时家里很穷,但他的性格特别倔强。有商贾推算他的生辰八字,认为他应当得到大贵,故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他为妻子。到了太学后,因文章写得好而受到赞誉。宝..年间,丁大全以亲戚乡里婢婿的关系奉承巴

  • ●皇朝通典卷八十二·佚名

    刑三 ○刑三 刑制三 △刑制三 乾隆三十五年三月改定行竊衙署雖未得財擬徒及事主追賊身死并窘迫自盡照因姦釀命例問擬杖徒四月申嚴被毆傷重違例擡驗不行阻止之親屬地保分別治罪又奉諭吳達善等奏審擬梓桐縣刁民聚眾一摺

  • 卷首之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首之三天章三皇上御制诗一大閲时狩由来武备修特临南苑肃貔貅龙骧选将颇兼牧天驷抡材骥共骝组练光生残雪映旌旗影动朔云浮承平讵敢忘戎事经国应知有大

  • 卷第十四·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十四〈起天平十三年正月、盡十四年十二月〉」從四位下行民部大輔兼左兵衛督皇太子学士臣菅野朝臣眞道等奉勅撰。」天璽國押開豊櫻彦天皇〈聖武天皇〉十三年春正月癸未朔。天皇始御恭仁宮受朝。宮垣未就。

  • 门人黄以方录·王守仁

      钱德洪序   先生初归越时,朋友踪迹尚寥落,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癸末年已后,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剎,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南镇、禹穴、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剎,徒足所到,无非同志

  • 文明正统纪·胡兰成

    如今是西洋人的历史已经走尽头了,世界惟有我们中国人来领导才又开创得新时代。今年花发去年枝,我们就要查查西洋人的与我们的出身根底,看看人类的文明是怎样的起头,怎样的在历史上的雨露风日里花谢又花开过来的。这话要从

  • 卷三·佚名

    △大施品第三之二佛复告寂意。善男子,尔时梵志复作是念。若我当来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愿成就得己利者,次当教化大梵天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梵天王即知梵志心之所念。到梵志所。作如是言:欲何所敕。梵志问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九·澄观

    疏。第二明中后九支者。亦可言十义如前说。隐现行识即言九耳。下当广明疏。然论兼结文总分三段者。其结一文。即疏科经。即前具足诸苦观初。以约十二缘明苦故。总科云文分为二。先别明缘相。后如是众生下结成妄苦。就

  • 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第二(第三同卷)·佚名

        宋西天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法护奉 诏译  行品第六  尔时佛告金刚藏菩萨言。我今复说最上到彼岸行。于此先行毕竟成办。由是成就金刚空智。彼修观者当如是行。谓顶想宝轮耳带宝镮。

  •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八·三峰法藏

    吴虎丘山云岩寺嗣法门人弘储编颂古七佛并西天二十八祖传法偈。无相身心即有无有无两绝密交芦迅雷不及掩双耳梦断遥空月自孤。世尊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惟吾独尊。指天指地已全提四顾周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