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春秋左传译文

亦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儒家经典《春秋》三传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左氏传 “三十卷” ,班固注作者曰“左丘明,鲁太史” 。两汉魏晋学者均无异辞,唐赵匡始疑《左传》非左丘明作。宋元以来疑难者相继而起,争论不休,迄今无定论。《左传》解经,以记载史事为主,用大量可靠史料来补充、说明、订正《春秋》,也有说明“书法”者。所记史实延及鲁悼公十四年,比 《春秋》多二十七年,由于《左传》不以空言论道,故有若干条“无经之传” ,或有经无传,从而不同于《公羊传》、《榖梁传》的体例,成为与《春秋》平行记载春秋时代鲁史的一部编年史,史料价值高于公羊、榖梁二传。叙史详密而周备,兼包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及社会各个方面,自然天象、医学、音乐等等亦有丰富记载,是我国第一部独立的史学著作。行文简练、活泼流畅,特别长于叙事和描写人物。在经学、史学、文学各个方面都有很高价值。此为左传原文译文。

《春秋左传译文》全部章节目录

(1)隐公·隐公元年
(2)隐公·隐公二年
(3)隐公·隐公三年
(4)隐公·隐公四年
(5)隐公·隐公五年
(6)隐公·隐公六年
(7)隐公·隐公七年
(8)隐公·隐公八年
(9)隐公·隐公九年
(10)隐公·隐公十年
(11)隐公·隐公十一年
(12)桓公·桓公元年
(13)桓公·桓公二年
(14)桓公·桓公三年
(15)桓公·桓公四年
(16)桓公·桓公五年
(17)桓公·桓公六年
(18)桓公·桓公七年
(19)桓公·桓公八年
(20)桓公·桓公九年
(21)桓公·桓公十年
(22)桓公·桓公十一年
(23)桓公·桓公十二年
(24)桓公·桓公十三年
(25)桓公·桓公十四年
(26)桓公·桓公十五年
(27)桓公·桓公十六年
(28)桓公·桓公十七年
(29)桓公·桓公十八年
(30)庄公·庄公元年
(31)庄公·庄公二年
(32)庄公·庄公三年
(33)庄公·庄公四年
(34)庄公·庄公五年
(35)庄公·庄公六年
(36)庄公·庄公七年
(37)庄公·庄公八年
(38)庄公·庄公九年
(39)庄公·庄公十年
(40)庄公·庄公十一年
(41)庄公·庄公十二年
(42)庄公·庄公十三年
(43)庄公·庄公十四年
(44)庄公·庄公十五年
(45)庄公·庄公十六年
(46)庄公·庄公十七年
(47)庄公·庄公十八年
(48)庄公·庄公十九年
(49)庄公·庄公二十年
(50)庄公·庄公二十一年
(51)庄公·庄公二十二年
(52)庄公·庄公二十三年
(53)庄公·庄公二十四年
(54)庄公·庄公二十五年
(55)庄公·庄公二十六年
(56)庄公·庄公二十七年
(57)庄公·庄公二十八年
(58)庄公·庄公二十九年
(59)庄公·庄公三十年
(60)庄公·庄公三十一年
(61)庄公·庄公三十二年
(62)闵公·闵公元年
(63)闵公·闵公二年
(64)僖公·僖公元年
(65)僖公·僖公二年
(66)僖公·僖公三年
(67)僖公·僖公四年
(68)僖公·僖公五年
(69)僖公·僖公六年
(70)僖公·僖公七年
(71)僖公·僖公八年
(72)僖公·僖公九年
(73)僖公·僖公十年
(74)僖公·僖公十一年
(75)僖公·僖公十二年
(76)僖公·僖公十三年
(77)僖公·僖公十四年
(78)僖公·僖公十五年
(79)僖公·僖公十六年
(80)僖公·僖公十七年
(81)僖公·僖公十八年
(82)僖公·僖公十九年
(83)僖公·僖公二十年
(84)僖公·僖公二十一年
(85)僖公·僖公二十二年
(86)僖公·僖公二十三年
(87)僖公·僖公二十四年
(88)僖公·僖公二十五年
(89)僖公·僖公二十六年
(90)僖公·僖公二十七年
(91)僖公·僖公二十八年
(92)僖公·僖公二十九年
(93)僖公·僖公三十年
(94)僖公·僖公三十一年
(95)僖公·僖公三十二年
(96)僖公·僖公三十三年
(97)文公·文公元年
(98)文公·文公二年
(99)文公·文公三年
(100)文公·文公四年
(101)文公·文公五年
(102)文公·文公六年
(103)文公·文公七年
(104)文公·文公八年
(105)文公·文公九年
(106)文公·文公十年
(107)文公·文公十一年
(108)文公·文公十二年
(109)文公·文公十三年
(110)文公·文公十四年
(111)文公·文公十五年
(112)文公·文公十六年
(113)文公·文公十七年
(114)文公·文公十八年
(115)宣公·宣公元年
(116)宣公·宣公二年
(117)宣公·宣公三年
(118)宣公·宣公四年
(119)宣公·宣公五年
(120)宣公·宣公六年
(121)宣公·宣公七年
(122)宣公·宣公八年
(123)宣公·宣公九年
(124)宣公·宣公十年
(125)宣公·宣公十一年
(126)宣公·宣公十二年
(127)宣公·宣公十三年
(128)宣公·宣公十四年
(129)宣公·宣公十五年
(130)宣公·宣公十六年
(131)宣公·宣公十七年
(132)宣公·宣公十八年
(133)成公·成公元年
(134)成公·成公二年
(135)成公·成公三年
(136)成公·成公四年
(137)成公·成公五年
(138)成公·成公六年
(139)成公·成公七年
(140)成公·成公八年
(141)成公·成公九年
(142)成公·成公十年
(143)成公·成公十一年
(144)成公·成公十二年
(145)成公·成公十三年
(146)成公·成公十四年
(147)成公·成公十五年
(148)成公·成公十六年
(149)成公·成公十七年
(150)成公·成公十八年
(151)襄公·襄公元年
(152)襄公·襄公二年
(153)襄公·襄公三年
(154)襄公·襄公四年
(155)襄公·襄公五年
(156)襄公·襄公六年
(157)襄公·襄公七年
(158)襄公·襄公八年
(159)襄公·襄公九年
(160)襄公·襄公十年
(161)襄公·襄公十一年
(162)襄公·襄公十二年
(163)襄公·襄公十三年
(164)襄公·襄公十四年
(165)襄公·襄公十五年
(166)襄公·襄公十六年
(167)襄公·襄公十七年
(168)襄公·襄公十八年
(169)襄公·襄公十九年
(170)襄公·襄公二十年
(171)襄公·襄公二十一年
(172)襄公·襄公二十二年
(173)襄公·襄公二十三年
(174)襄公·襄公二十四年
(175)襄公·襄公二十五年
(176)襄公·襄公二十六年
(177)襄公·襄公二十七年
(178)襄公·襄公二十八年
(179)襄公·襄公二十九年
(180)襄公·襄公三十年
(181)襄公·襄公三十一年
(182)昭公·昭公元年
(183)昭公·昭公二年
(184)昭公·昭公三年
(185)昭公·昭公四年
(186)昭公·昭公五年
(187)昭公·昭公六年
(188)昭公·昭公七年
(189)昭公·昭公八年
(190)昭公·昭公九年
(191)昭公·昭公十年
(192)昭公·昭公十一年
(193)昭公·昭公十二年
(194)昭公·昭公十三年
(195)昭公·昭公十四年
(196)昭公·昭公十五年
(197)昭公·昭公十六年
(198)昭公·昭公十七年
(199)昭公·昭公十八年
(200)昭公·昭公十九年
(201)昭公·昭公二十年
(202)昭公·昭公二十一年
(203)昭公·昭公二十二年
(204)昭公·昭公二十三年
(205)昭公·昭公二十四年
(206)昭公·昭公二十五年
(207)昭公·昭公二十六年
(208)昭公·昭公二十七年
(209)昭公·昭公二十八年
(210)昭公·昭公二十九年
(211)昭公·昭公三十年
(212)昭公·昭公三十一年
(213)昭公·昭公三十二年
(214)定公·定公元年
(215)定公·定公二年
(216)定公·定公三年
(217)定公·定公四年
(218)定公·定公五年
(219)定公·定公六年
(220)定公·定公七年
(221)定公·定公八年
(222)定公·定公九年
(223)定公·定公十年
(224)定公·定公十一年
(225)定公·定公十二年
(226)定公·定公十三年
(227)定公·定公十四年
(228)定公·定公十五年
(229)哀公·哀公元年
(230)哀公·哀公二年
(231)哀公·哀公三年
(232)哀公·哀公四年
(233)哀公·哀公五年
(234)哀公·哀公六年
(235)哀公·哀公七年
(236)哀公·哀公八年
(237)哀公·哀公九年
(238)哀公·哀公十年
(239)哀公·哀公十一年
(240)哀公·哀公十二年
(241)哀公·哀公十三年
(242)哀公·哀公十四年
(243)哀公·哀公十五年
(244)哀公·哀公十六年
(245)哀公·哀公十七年
(246)哀公·哀公十八年
(247)哀公·哀公十九年
(248)哀公·哀公二十年
(249)哀公·哀公二十一年
(250)哀公·哀公二十二年
(251)哀公·哀公二十三年
(252)哀公·哀公二十四年
(253)哀公·哀公二十五年
(254)哀公·哀公二十六年
(255)哀公·哀公二十七年

猜你喜欢
  周易·佚名
  孟子私淑录·戴震
  近思录·朱熹
  中论·徐干
  张子正蒙注·王夫之
  胡子知言疑义·朱熹
  西铭·张载
  春秋胡氏传辨疑·陆粲
  春秋集传辨疑·陆淳
  人谱·刘宗周
  春秋释例·杜预
  四书疑节·袁俊翁
  孟子集疏·蔡模
  山公九原·冯景
  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刘逢禄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十六·阮阅

      ●卷三十六·怨嗟门  孟郊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者莫弹指,贫穷何足嗟!”可见其素窭。后有诗云:“宾秋(秩)已觉厚,私储常恐多。”是古人恐富求归之义,则贫亦何足怪!按郊为溧阳尉,县有

  • 玉川子集卷第一·卢仝

    古今诗 月蚀诗新天子即位五年岁次庚寅斗柄插子律调黄钟森森万木夜僵立寒气赑屃顽无风烂银盘从海底出出来照我草屋东天色绀滑凝不流冰光交贯寒朣胧初疑白莲花浮出龙王宫八月十五夜比并不可双此时怪事发有物吞食来轮如

  • 第一回 祀南郊司马开基 立东宫庸雏伏祸·蔡东藩

      华夷混杂,宇宙腥膻,这是我国历史上,向称为可悲可痛的乱事。其实华人非特别名贵,夷人非特别鄙贱,如果元首清明,统御有方,再经文武将相,及州郡牧守,个个是贤能廉察,称职无惭,就是把世界万国联合拢来,凑成一个空前绝后的大邦,也

  • 大事记续编卷四十九·王祎

    唐高祖神尧皇帝武德元年【隋恭皇帝义宁二年 隋恭皇帝侗皇秦元年 楚林士太平三年 夏王窦建德五鳯元年 定杨刘武周天兴二年 梁梁师都永隆二年 梁萧铣鸣鳯二年 魏公李宻永平二年 秦薛举秦兴二年 凉帝李轨安乐

  • 名山藏卷之三十二·何乔远

    臣何乔远恭辑坤则记三◆坤则记三宣宗废后胡氏宪宗废后吴氏世宗废后张氏景皇后汪氏○宣宗废后胡氏胡皇后济宁人宣宗废后也父荣生七女长女洪武初为女官给事掖庭颇见任使荣以故得官锦衣百户后荣第三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佚名

    嘉靖十九年八月庚申朔大学士顾鼎臣以久病乞住俸 上不允谕以善加调理痊可即出供职○壬戌南京礼科给事中曾钧等言用人之术莫先于谨士习士习之弊则廉污之介弗严也静躁之分不明也盖今之藩臬守令多以掊克为能事苞苴为捷途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四·佚名

    弘治二年三月己未朔以灾伤免狭西西安延安临洮凤翔巩昌庆阳平凉等府卫弘治元年秋粮三分之二○四川布政使司右参政吴禋讦奏巡抚四川右副都御史谢士元不法事 命召士元还京仍以所奏下巡按御史核实以闻○庚申运太仓银六万

  • 第五琦传·欧阳修

    第五琦字禹皀,京兆长安人。年轻时就以任职干练而被提拔,颇能谈论强国富民的大道理。天宝年间,在韦坚手下任职。后韦坚被陷害,第五琦也不得升调。过了很久才当上了须江县丞,太守贺兰进明颇器重他的才能。安禄山反叛,贺兰进明

  • 卷二十四·陆宗楷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四乐五舞器节二羽三十六籥三十六【谨案释奠用舞肇始刘宋逮及隋唐相沿为制宋金元三代释奠止用登歌不设佾舞于是升降缀兆缺略无闻明初始用文舞制未详

  • 衍圣公和张天师·吴晗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记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中国两个最有历史最受朝野尊敬的家族族长的故事。第一个是孔子的嫡系子孙衍圣公孔弘绪:三月癸卯,衍圣公孔弘绪坐奸淫乐妇四十余人,勒杀无辜四人,法当斩。以宣圣故,削爵为民,以弟

  • 卷五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五十三礼部十二王国礼一封爵明祖训亲王授以金册金宝【妃正授金册不用宝】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朝廷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如或以庶夺嫡轻则降为庶人重则流窜远方

  • 法言義疏二十·汪荣宝

      漢德其可謂允懷矣。〔注〕允,信;懷,至。黃支之南,大夏之西,東鞮、北女,來貢其珍。漢德其可謂允懷矣,世鮮焉。〔注〕明此奕世之所致,而莽一旦行詐以取之。〔疏〕「黃支之南」者,漢書平帝紀:「元始二年春,黃支國獻犀牛。」應劭

  • 卷十一·崔子方

    <经部,春秋类,崔氏春秋经解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解卷十一    宋 崔子方 撰定公元年春王诸公之元年虽无事必举正月言人君即位之始王者必班正焉诸侯奉之以从事也当是时季氏专鲁昭公逐死而定公未立故无所班其正鲁无

  •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佚名

      播般曩结使波(唐云步掷)金刚念诵仪   归命金刚手  诸佛所依者  具普贤众行  住是本有身  无始无终寂  妙用施诸愿  摩王顺三毒  改劫故调柔  拯救诸有情  从凡入佛地  现世皆成就  今演

  •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少康

    夫以诸佛兴慈多诸方便。唯往生一路易契机缘。详往古之志诚。并感通于瑞典。则有沙门文谂释子少康。于往生论中高僧传内。标扬真实。序录希奇。证丹诚感化之缘。显佛力难思之用。致使古今不坠道俗归心。再续玄风。重兴

  •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十三卷·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十三卷提婆设摩阿罗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成就蕴第六之一嗢拖南颂初成不成与舍得未断已断二种心补特伽罗二梵世学无学心二最后有十二心。谓欲界系善心。不善心。有覆无记心。无覆无记心。

  • 鸡肋集·晁补之

    诗文别集。北宋晁补之(1053—1110)撰。七十卷。补之字无咎,自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曾官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等。两次遭贬,一度闲居故里,啸

  • 茫茫夜·郁达夫

    《茫茫夜》于1922年3月15日发表于《创造》季刊第1卷第1期,是郁达夫从日本归国后所作的第一篇小说。小说在发表之初遭到了很多批评,当年六月的《时事新报·学灯》刊载了郁达夫《茫茫夜发表以后》一文,其中回应了评论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