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哀公·哀公十二年

【经】十有二年春,用田赋。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公会吴于皋阜。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宋向巢帅师伐郑。冬十有二月,螽。

【传】十二年春,王正月,用田赋。

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死不赴,故不称夫人。不反哭,故言不葬小君。孔子与吊,适季氏。季氏不絻,放絰而拜。

公会吴于橐皋。吴子使大宰嚭请寻盟。公不欲,使子贡对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犹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乃不寻盟。

吴征会于卫。初,卫人杀吴行人且姚而惧,谋于行人子羽。子羽曰:「吴方无道,无乃辱吾君,不如止也。」子木曰:「吴方无道,国无道,必弃疾于人。吴虽无道,犹足以患卫。往也。长木之毙,无不噬也。国狗之□,无不噬也。而况大国乎?」

秋,卫侯会吴于郧。公及卫侯、宋皇瑗盟,而卒辞吴盟。吴人藩卫侯之舍。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今吴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子盍见大宰?」乃请束锦以行。语及卫故,大宰嚭曰:「寡君愿事卫君,卫君之来也缓,寡君惧,故将止之。」子贡曰:「卫君之来,必谋于其众。其众或欲或否,是以缓来。其欲来者,子之党也。其不欲来者,子之仇也。若执卫君,是堕党而崇仇也。夫堕子者得其志矣!且合诸侯而执卫君,谁敢不惧?堕党崇仇,而惧诸侯,或者难以霸乎!」大宰嚭说,乃舍卫侯。卫侯归,效夷言。子之尚幼,曰:「君必不免,其死于夷乎!执焉,而又说其言,从之固矣。」

冬十二月,螽。季孙问诸仲尼,仲尼曰:「丘闻之,火伏而后蜇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

宋郑之间有隙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岩、戈、锡。子产与宋人为成,曰:「勿有是。」及宋平、元之族自萧奔郑,郑人为之城岩、戈、锡。九月,宋向巢伐郑,取锡,杀元公之孙,遂围岩。十二月,郑罕达救岩。丙申,围宋师。


译文


十二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采用按田亩征税的制度。

夏季,五月,鲁昭公夫人孟子死了。昭公在吴国娶妻,所以《春秋》不记载孟子的姓。死了没有发讣告,所以不称夫人。安葬以后没有回到祖庙号哭,所以不说葬小君。孔子参加吊唁,到了季氏那里。季氏不脱帽,孔子除掉丧服下拜。

哀公在橐皋会见吴国人,吴王派太宰嚭请求重温过去的盟约。哀公不愿意,派子贡回答说:“盟誓,是用来巩固信用的,所以用诚心来约束它,用玉帛来奉献它,用言语来完成它,用神明来保证它。寡君认为如果有了盟约,就不能更改了。如果还是可以更改,每天盟誓又有什么好处?现在您说‘一定要重温过去的盟约’,如果可以重温,它同样可以寒凉下去的。”于是就没有重温盟约。

吴国召集卫国参加诸侯会见。当初,卫国人杀了吴国的行人且姚因而害怕,就和行人子羽商量。子羽说:“吴国正在无道的时候,恐怕会羞辱我们国君。不如不做。”子木说:“吴国正在无道的时候,国家无道,必然加害于人。吴国即使无道,还足以祸害卫国。去吧!高大的树倒下,遇到的东西没有不受打击的;最好的狗发疯,没有不咬人的,而何况是大国呢?”

秋季,卫出公在郧地会见吴人。哀公和卫出公、宋国皇瑷结盟,而终于辞谢了和吴国结盟。吴国人围住了卫出公的馆舍。子服景伯对子贡说:“诸侯的会见,事情完了,盟主礼宾,所在地的主人馈送食物,以此互相辞别。现在吴国对卫国不执行礼节,反而围住他们国君的馆舍使他为难,您何不去见太宰?”子贡请求给了他五匹锦,就去了。谈到卫国的事情,太宰嚭说:“寡君愿意事奉卫国国君,但是他来晚了,寡君害怕,所以要把他留下。”子贡说:“卫君前来,一定和他的臣下们商量,那些人有的同意他来,有的不同意他来,因此才来晚了。那些同意的人,是您的朋友。那些不同意的人,是您的仇人。如果拘禁了卫国国君,这是毁了朋友而抬高了仇人,那些想毁坏您的人就得意了,而且会合诸侯却拘留了卫国国君,谁敢不怕?毁坏了朋友,抬高了仇人,而又让诸侯害怕,也许难于称霸吧!”太宰嚭高兴了,就释放了卫出公。卫出公回国,学着说夷人的话,子之当时还年幼,说:“国君必定不能免于祸难,恐怕会死在夷人那里吧!被他们拘禁还喜欢学他们的话,跟他们走是必然的了。”

冬季,十二月,蝗虫成灾。季孙向孔子询问这件事。孔子说:“丘听说,大火星下沉以后昆虫都蛰伏完毕。现在大火星还经过西方,这是司历官的过错。”

宋国和郑国之间有些空地,名叫弥作、顷丘、玉畅、嵒、戈、钖。子产和宋国人讲和,说“不要这些地方了。”等到宋国平公、元公的族人从萧地逃亡到郑国,郑国人为他们在嵒地、戈地、钖地筑了城。九月,宋国的向巢进攻郑国,占领了钖地,杀死了元公的孙子,并进而包围了嵒地十二月,郑国的罕达救援嵒地。二十八日,包围了宋军。

猜你喜欢
  要团结不要分裂·孔子
  第四章 11·辜鸿铭
  卷十四·毛奇龄
  提要·徐学谟
  卷二百四十一·秦蕙田
  卷二·吕祖谦
  卷八·顺治
  卷五百七十七·佚名
  卷十三·赞宁
  佛说宝网经全文·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九·慧立
  达摩宝传下卷·悟真子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佚名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杨太尉·唐圭璋

      选冠子   碧眼连车,黄头间座,望断故人何处。当时胜丽,旧是繁华,都变虏言胡语。万里衔冤,几年埋恨,仔细向谁分诉。对南风凝眸,眺神旌、触目泪流如雨。   今幸会,电扫雷驱,云开雾敛,一旦青天重睹。桃林卧草,华岳嘶风,行迓太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回鹘·欧阳修

    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其部落曰袁纥、薛延陀、契苾羽、都播、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凡十有五种,皆散处碛北。袁纥者,亦曰乌护,

  • 卷首·金履祥

    三皇纪【索隐曰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後代之纲纪也】总论【双湖胡氏曰三皇之号昉於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而不指其名其次则见於秦博士有天皇地皇人皇之议秦去古未远意三皇之称此或庶几焉汉孔

  • 宋史全文卷二十四上·佚名

    宋孝宗一癸未隆兴元年春正月壬辰朔,诏改元。诏:『观察使以上各举所知之士三人,三省、枢密院详议,立定荐举格式,谋略沈雄可任大事、宽猛适宜可使御众、临阵骁勇可鼓士气、威信有闻可守边郡、思智精巧可治器械,已上五等,令曾立

  • 提要·杨陆荣

    ●三藩纪事本末凡四卷,杨陆荣撰。陆荣字采南,江苏青浦人;阅历待考。书记南明福、唐、桂三王事,共二十二篇。卷一,有三藩僭号、四镇、两案、马阮之奸四篇;卷二,有王师平南浙、王师平闽、金王收江右、李成栋收粤东、鲁藩据浙东

  • 题识·陈康祺

    按:是编写定样本后,检阅前三笔,有偶涉重复者数则,爰取后来日记中字数相同者,补缀更易,以免行列之参差。故全书皆乙亥、丙子所纂辑,而牵及近年时事者,亦间有数条。此书为掌故之丛林,典章之渊薮。古人如《邵氏闻见诸录》、《容斋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七·佚名

    正德八年二月庚子朔升四川按察司佥事王纶为本司副使南京大理寺右寺副陈文滔为江西佥事○辛丑山东巡按御史张璇奏山东贼所过州县有子救父妇卫夫而死者凡百有十九人宜皆旌表礼部议以人多费广宜准山西例于在所旌善亭侧立

  •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七·佚名

    天启元年闰二月癸酉朔免肃藩贡马先是万历十四年奉旨令肃府岁进马百匹 上以额外烦费免之○南京吏部尚书沈应文具锍釒乞休许之仍以覃庆给与恩典○升南京礼部郎中魏士前为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甲戌吏科给事中成明枢言

  • 张胄玄传·李延寿

    张胄玄,渤海..人。博学多识,尤其精通术数。冀州刺史赵..举荐他,隋文帝征召授予他云骑尉,辅助太史,参与谋议律令历法方面的事务。当时学者大多出自他门下,由此太史令刘晖等非常忌恨他。然而刘晖所言大多不应验,张胄玄推算天文

  • 李全传·脱脱

    (上)李全,是潍州北海县农民的儿子,他是三胞胎兄弟中的一个。李全长得尖脑袋,像蜂一样的眼睛,他机巧诡诈,对属下友善,因为弓箭和马上的功夫矫捷,能舞动铁枪,在当时号称“李铁枪”。当初,大元兵攻破中都,金国国君逃到汴京,对百姓的

  • 卷二百五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五十三人物志一百三十三列女传十三八旗满洲列女传十一镶黄旗满洲三等侍卫德恒之妻石氏镶黄旗满洲马甲达蓝太之妻崔氏镶黄旗满洲马甲伊星阿之妻王氐镶黄旗满洲马甲麻塞之妻韩氏镶黄旗满

  • 十五年·佚名

    (己巳)十五年清康熙二十八年春正月1月1日○朔己巳,太白晝見。○正言金德基論:「奉仁嬪祀家所賜田民過多,宜減其數,以倣奉德興大院君祀家。」禮曹判書金德遠、戶曹參判南益熏、右尹李沅,竝以中批除拜,不詢公議,將啓僥倖之門,請還

  • 度製第二十七·苏舆

      孔子曰:“不患貧而患不均。”故有所積重,則有所空虛矣。大富則驕,大貧則憂。憂則為盜,驕則為暴,此眾人之情也。聖者則於眾人之情,見亂之所從生。故其製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於憂。

  • 卷一百三十六·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三十六宋 陳祥道 撰重翟【先儒謂重翟當玉路右從王祭祀先王先公羣小祀所乘者也衛侯夫人始嫁翟茀以朝盖厭翟也則王后始嫁重翟可知】厭翟【厭翟當金路右從王賓饗諸侯者也行

  • 卷之五十一·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五十一信父子之信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录曰:此舜之心,断断乎以亲为必可信,而无一毫之疑者也。彼贼於父子之恩者,皆由其始之不

  • 目录·袾宏

    楚石琦禅师毒峰善禅师空谷隆禅师天琦瑞禅师杰峰英禅师楚山琦禅师性原明禅师雪庭 禅师笑岩宝禅师古音琴禅师附录古鼎铭禅师雪窗光禅师南堂欲禅师径山悦空禅师佛光普照禅师璧峰金禅师东溟日禅师孤峰德禅师又附高丽普济

  • 第二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一尊者帝须弥勒曰:“谁能满足此世耶 谁无动[贪]之事耶 两边[极端]谁知通 不着[端]中以慧智 请言谁为大人耶 谁在此处超缝[爱]”(一〇四〇)“谁能满足此世耶”者,是[谁在此世间]有满足、悦意,完全之思惟耶?此

  • 环谷集·汪克宽

    诗文别集。八卷。元汪克宽撰。汪克宽(1304—1372),字德辅,一字仲裕,祁门(今属安徽)人。曾从胡炳文、吴仲迁等人学。元泰定帝泰定三年丙寅(1326),中江浙乡试。次年会试,论《春秋》与主司之见不合,被黜,南归,弃科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