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隐公·隐公四年

【经】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秋,翬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传】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翬帅师」,疾之也。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书曰「卫人立晋」众也。


译文


四年春季,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

鲁隐公和宋殇公会见,打算重温在宿地所建立的友好。还没有到预定的日子,卫国人来报告发生了叛乱。夏季,隐公和宋殇公在清地会见。

当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公子冯逃到了郑国。郑国人想送他回国。等到州吁立为国君,准备向郑国报复前代国君结下的怨恨,以此对诸侯讨好,安定国内人心。他派人告诉宋国说:“君王如果进攻郑国,除去君王的祸害,以君王为主,敝邑出兵出物,和陈、蔡两国一道作为属军,这就是卫国的愿望。”宋国答应了。这时候陈国、蔡国正和卫国友好,所以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联合进攻郑国,包围了国都的东门,五天以后才回去。

鲁隐公向众仲询问说:“卫国的州吁能成功吗?”众仲回答说:“我只听说用德行安定百姓,没有听说用祸乱的。用祸乱,如同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反而弄得更加纷乱。州吁这个人,仗恃武力而安于残忍。仗恃武力就没有群众,安于残忍就没有亲附的人。大家背叛,亲近离开,难以成功。军事,就像火一样,不去制止,将会焚烧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暴虐地使用百姓,不致力于建立美德,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就一定不能免于祸患了。”

秋季,诸侯再次进攻郑国。宋殇公派人前来请求出兵相救,隐公推辞了。羽父请求出兵相会合,隐公不同意。羽父坚决请求以后便前去。所以《春秋》记载说:“翚帅师”,这是表示讨厌他不听命令。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那里的谷子便回来。

州吁不能安定他的百姓。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位的办法。石碏说:“朝觐周天子就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石厚说:“如何才能去朝觐呢?”石碏说:“陈桓公正在受到天子的宠信。现在陈、卫两国正互相和睦,如果朝见陈桓公,让他代为请求,就一定可以成功。”于是石厚就跟随州吁到了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老头子年纪已七十多了,不能做什么事了,这两个人,确实杀死了我国君主,请您趁此机会搞掉他们。”陈国人把这两个人抓住,而请卫国派人来陈国处理。九月,卫国人派右宰丑在陈国的濮地杀了州吁,石碏派他的管家獳羊肩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个忠臣。讨厌州吁,同时加上儿子石厚。‘大义灭亲’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卫国人到邢国迎接公子晋。冬季,十二月,卫宣公即位。《春秋》记载说“卫人立晋”,这是说出于大众的意思。

猜你喜欢
  景公为长庲欲美之晏子谏第六·晏婴
  公孟第四十八·墨子
  小雅·毛公
  卷七·陆陇其
  竹书孔子诗论·孔子
  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林语堂
  仲子書卷四·冯云鹓
  卷三百七十五·佚名
  卷一百六十四·佚名
  罗睺罗品第四·佚名
  评无乐器之音乐·太虚
  劝全国佛教青年组护国团·太虚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四·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二·澄观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二十·法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九辩原文·宋玉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

  • 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范晔

    陈留 东郡 东平 任城 泰山 济北 山阳 济阴-- 兖州东海 琅邪 彭城 广陵 下邳-- 徐州◎ 陈留郡武帝置。雒阳东五百三十里。十七城,户十七万七千五百二十九,口八十六万九千四百三十三。〖陈留〗有鸣雁亭。〖

  • 前汉孝武皇帝纪四卷第十三·荀悦

      二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春三月戊寅。丞相公孙弘薨。壬辰。御史大夫李蔡为丞相。张汤为御史大夫。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逾乌盭。讨漱濮。陟狐奴。历五国。生获匈奴单于子。转战五日。过鄢耆山千

  • 柳仲郢传·欧阳修

    柳仲郢字谕蒙。母亲韩氏,就是韩皋的女儿,善于教育儿子,所以仲郢年幼酷爱读书,曾经和制熊胆丸,让仲郢夜里吃它补养疲劳的身体。长大后擅长写文章,著有《尚书二十四司箴》一书,被韩愈叹赏。元和末年,考中进士科,任命为校书郎。牛

  • 夏鲁奇传·薛居正

    夏鲁奇,字邦杰,青州人。起初在宣武军当军校,与主将合不来,便投奔庄宗,任护卫指挥使。跟从周德威攻打幽州,燕将有单廷王圭、元行钦,当时号称骁勇,夏鲁奇和他们交手,双方不能解脱,将士们都放下武器观看。幽州平定,夏鲁奇立的功劳较

  • 南史识小录卷七·沈名荪

    钦定四库全书南史识小録卷七    钱塘沈名荪秀水朱昆田同辑梁宗室诸王列传墟王【萧道赐以礼让称居乡有争讼者专赖平之又周其疾急乡里号曰丨丨】符如火【吴平侯景监扬州符教严整有田舍姥诉得符还至县县吏未即发姥语

  • 圣经学规纂目录·李塨

    卷一原学规纂论语学规三十九条中庸三条孟子十一条卷二尚书三条易经一绦诗一条周礼八条礼记九条论古圣正学宜急复附论学二卷

  • 第四章 16·辜鸿铭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辜讲孔子说:“聪明人看待问题上会关注什么是正确的,而愚人只会注意到如何对自己有利可图。”(Chaloner Alaraster爵士 是这么来翻译这句话的:“Thegentleman regards what is right, the

  • 卷十五·佚名

    △利养品下芭蕉以实死,竹芦实亦然。駏驉坐妊死,士以贪自丧。芭蕉以实死者,皮皮相裹叶叶相连。欲求其实终不可得。彼树常宜根生一芽树便辄死。竹芦实亦然。是故说芭蕉以实死竹芦实亦然也。士以贪自丧者,所谓土者勇猛大将能

  • 卷一·佚名

    △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婆伽槃。住伽耶国伽耶顶山。与大僧众七万人俱。一切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众所知识皆大龙象。所作已办不受後有。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善俱解脱

  • 访虚大师询华僧抗日事·太虚

    ──二十五年在杭州──日本中外日报等各报,纷载抗日的中国僧云:‘向来对于抗日行为恐怖激烈的上海市,成为佛化运动的上海市佛学会颇表敬意的吾人,顷因太虚氏发布露骨的抗日宣言,不得不掉笔致其一言。此种情报之可畏,诚使吾

  • 附:临终舟楫·印光

     佛制亡僧焚化, 原为令其离分段之假形, 而证真常之法身也。故自佛立制以来, 僧众奉为常规。奈法道陵夷, 延久弊生。如今释子, 率以焚化了事, 不依制度。每有以病者临脱气时, 遽为穿衣搬动, 及入龛一二日,

  • 菩提资粮论卷第六·龙树

        圣者龙树本 比丘自在释    大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  问云何修习答。  四神足为根  欲进心思惟  四无量住持  谓慈悲喜舍  于此四无量中。习近多作已。得心堪能。得心堪能已。便入初禅那。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七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七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智犍度八道品上◎问曰。四道体性是何。答曰。是五阴四阴性。若在禅地是五阴。在无色定是四阴。此是四道体性我相物分已说体性。

  • 永觉师传·永觉元贤

    为霖录曰禅师落发后寿昌逢迁化依法兄博山三年而受具塔志中言及昌迁化依止同门博山无异禅师三载受具已而辞归闽住山舟过剑津闻僧唱法华经曰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是二音声徧至十方诸佛世界廓然大悟乃彻见寿昌用处(云云)师至

  • 论母·佚名

    一 [一人]有六施设:是蕴施设、处施设、界施设、谛施设、根施设、人施设。几许之蕴是蕴施设耶?是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如此之蕴是蕴施设。几许之处是处施设耶?是十二处: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

  •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

    论述中国隋唐两朝制度的历史著作。陈寅恪(见“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著。1945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三联书店再版,此后,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重印。共10万余字,文言文写成。分叙论、礼仪、职官、刑律、音乐

  • 箭喻经·佚名

    佛教经典。译者不详。一卷。是《中阿含经》第二百二十一《箭喻经》的异译本。经中谓摩罗鸠摩罗问佛世间有边无边等义,佛为说此喻。有鬘童子,欲佛说一向世之有常,佛呵责之,说拔毒箭之喻。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