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宣公·宣公十七年

【经】十有七年春王正月庚子,许男锡我卒。丁未,蔡侯申卒。夏,葬许昭公。葬蔡文公。六月癸卯,日有食之。己未,公会晋侯、卫侯、曹伯、邾子同盟于断道。秋,公至自会。冬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肸卒。

【传】十七年春,晋侯使郤克征会于齐。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郤子登,妇人笑于房。献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报,无能涉河。」献子先归,使栾京庐待命于齐,曰:「不得齐事,无覆命矣。」郤子至,请伐齐,晋侯弗许。请以其私属,又弗许。

齐侯使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会。及敛孟,高固逃归。夏,会于断道,讨贰也。盟于卷楚,辞齐人。晋人执晏弱于野王,执蔡朝于原,执南郭偃于温。苗贲皇使,见晏桓子,归言于晋侯曰:「夫晏子何罪?昔者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举言群臣不信,诸侯皆有贰志。齐君恐不得礼,故不出,而使四子来。左右或沮之,曰:『君不出,必执吾使。』故高子及敛盂而逃。夫三子者曰:『若绝君好,宁归死焉。』为是犯难而来,吾若善逆彼以怀来者。吾又执之,以信齐沮,吾不既过矣乎?过而不改,而又久之,以成其悔,何利之有焉?使反者得辞,而害来者,以惧诸侯,将焉用之?」晋人缓之,逸。

秋八月,晋师还。

范武子将老,召文子曰:「燮乎!吾闻之,喜怒以类者鲜,易者实多。《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之喜怒,以已乱也。弗已者,必益之。郤子其或者欲已乱于齐乎?不然,余惧其益之也。余将老,使郤子逞其志,庶有豸乎?尔从二三子唯敬。」乃请老,郤献子为政。

冬,公弟叔肸卒。公母弟也。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凡称弟,皆母弟也。


译文


十七年春季,晋景公派遣郤克到齐国征召齐顷公参加盟会。齐顷公用帷幕遮住妇人让她观看。郤克登上台阶,那妇人在房里笑起来。郤克生气,出来发誓说:“不报复这次耻辱,就不能渡过黄河!”郤克先回国,让栾京庐在齐国等候命令,说:“不能完成在齐国的使命,就不要回国复命。”郤克到达晋国,请求进攻齐国,晋景公不答应,请求带领家族去进攻齐国,晋景公也不答应。

齐顷公派遣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参加会盟。到达敛盂,高固逃回来。夏季,在断道会盟,这是为了讨伐有二心的国家。又在卷楚结盟,拒绝齐国人参加。晋国人在野王逮捕了晏弱,在原地逮捕了蔡朝,在温地逮捕了南郭偃。苗贲皇出使路过,见到晏弱。回去,对晋景公说:“晏子有什么罪?从前诸侯奉事我们的先君,都急得像赶不上的样子,都说是因为晋国君臣不讲信用,所以诸侯都有二心。齐国的国君恐怕不能得到礼遇,所以不出国而派这四个人来。齐顷公左右的随从有人阻止,说:‘您不出国,一定会抓住我国的使者。’所以高子到达敛盂就逃走了。这三个人说:‘如果因为我们断绝了国君的友好,宁可回国被处死。’为此他们甘冒危险而来。我们应该好好迎接他们,以使前来的人对我们怀念,但是我们偏偏逮捕了他们,以证明齐国人的劝阻是对的,我们不是已经做错了吗?做错了而不加以改正,而又久久不肯释放,以造成他们的后悔,这有什么好处?让回去的人有了逃走的理由,而伤害前来的人,以使诸侯害怕,这有什么用?”于是晋国人放松了看管,齐国的三名使者就逃走了。

秋季,八月,晋军回国。

范武子打算告老还乡,把儿子范文子喊过来,说:“燮儿啊!我听说,喜怒合于礼法的是很少的,和它相反的倒是很多。《诗》说:‘君子如果发怒,祸乱或许可以很快阻住。君子如果喜悦,祸乱或许可以很快停歇。’君子的喜怒是用来阻止祸乱的。如果不是阻止,就一定会增加祸乱。郤子或者是想要在齐国阻止祸乱吧。如果不是这样,我怕他会增加祸乱呢!我打算告老还乡了,让郤子能够心满意足,祸乱或许可以解除。你跟随几位大夫,唯有恭敬从事。”于是就请求告老。郤克执政。

冬季,鲁宣公的弟弟叔肸死,他是宣公的同母兄弟。凡是太子的同母兄弟,国君在世叫做公子,不在世叫做弟。凡称为弟的,都是同母兄弟。

猜你喜欢
  吾子卷第二·扬雄
  品藻·吕坤
  东溪日谈录卷十七·周琦
  青阳祖师醒世语·石成金
  提要·毛奇龄
  卷五·盛世佐
  蔡传旁通引用书目·陈师凯
  卷二·朱公迁
  《孟子十篇讀》敘·欧阳竟无
  卷五十二(玄奘译)·佚名
  胎藏生品第三·佚名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佚名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四·欧阳竟无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四集卷四·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四古今体一百四十九首【壬辰四】接要楼有会因成是什山庄静寄景无穷举要接之易简通松石春秋自殊状云烟朝暮已非同崇情常托诠象外妙解不期揽结中设以要言天下理为君

  • 卷八十九·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八十九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梵【三十首】梵字楚石小字昙曜象山人居海盐天宁寺明初徴至京建法防赐座第一有北游凤山西斋三集【静志居诗话楚石僧中龙象笔有慧刃净土诗累百可以无讥和寒山拾得丰干

  • 卷六十二·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十二杜审言杜审言字必简襄阳人善五言诗工书翰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擢进士第为隰城尉性矜诞尝语人曰吾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书迹合得王羲之北面累转洛阳

  • 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一·宋濂

        答里麻   答里麻,高昌人。大父撒吉斯,为辽王傅,世祖称其贤。从讨李璮,以勋授山东行省大都督。答里麻弱冠入宿卫。大德十一年,授御药院达鲁花赤,迁回回药物院,寻出佥湖北、山南两道廉访司事,召拜监察御史。时

  • 第七六乙牌示光绪十二年八月十二日一一二一二-五·佚名

    新竹知县方,为三皂头役萧嘉充任,悬牌示知钦加五品衔、特授埔里抚民分府、署新竹县正堂方为悬牌示知事。照得本衙门额设各班头役,均有责成,不容旷悬。查三皂头役李益,因年老、误公示革,所遗斯缺,现据倪总

  • 卷十四·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十四宋 吕中 撰神宗皇帝熙宁 十年元丰 八年即帝位 亲政事治平四年二月上始亲政韩维言天下大事不可卒为人君设施自有次第惟当谨重。寛仁之主常失之不为刚果之君常过于有为是时安石未召也而

  • 一八 白光·周作人

    立房的人们如上文所述,分散得七零八落,只有子京一人还常川在家,这就是说在蓝门里教书这一段落。最初只是发现些不通的地方,难免误人子弟,后来却渐有不稳的举动,显出他的精神有病来了。这还是在那读书散伙以前的事,每天小孩虽

  • 石普传·宋濂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1345)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后改任经正监经历。淮东淮西义军起事,朝廷方用兵之际,普一向以将略见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曾向朝廷推荐他的才能,恰好丞相脱脱讨伐徐州,便使石普从行。徐州平定后,论功行

  • 卷二百四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四十四人物志一百二十四列女传四八旗满洲列女传二镶黄旗满洲马甲哈布纳之妻苏佳氏正白旗满洲前锋敦泰之妻席他喇氏【以上俱於康熙二十一年   

  •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卷一·李琪

    宋 李琪 撰一王世纪周自武王克商建国传世十二平王东迁为东周始王平王四十九年当隐元年敬王三十九年当哀十四年由平迄敬凡十有四世【悼王未即位遇弑止十三世正统】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始末按周八百六十有七年前乎春秋

  • 公孙丑下·孟子

    公孙丑下本篇除第一章单纯介绍孟子言论外,其余各章兼记孟子的事迹、行为和言论,以立身处世的态度为主,其中有不少名言。全篇原文共14章,本书选7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

  • 书经集传卷二·蔡沈

    宋 蔡沈 撰夏书【夏禹有天下之号也书凡四篇禹贡作于虞时而繋之夏书者禹之王以是功也】禹贡【上之所取谓之赋下之所供谓之贡是篇有贡有赋而独以贡名篇者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贡者较数嵗之中以为常则贡又夏后氏田赋之

  •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六·知礼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二明十法摄位。谓下摄于上上摄于下。中摄上下。故一一三法皆摄六位。三障覆六位者。斯由三障从迷说。六即从解说耳。若即三障之非道。通达三障之佛道。即此佛道须论六位。此之六位摄一切位。理即摄博

  •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五卷·护法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五卷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破时品第三之余复次有诸异部。于无常法说有刹那暂时住体。即依住体立有实时。为破彼言。故说颂曰无常何有住  住无有何体论曰。自相经停。

  • 大休珠禪師住曹溪南華禪寺語錄卷第一·佚名

    侍者廣熙錄瑞鹿法孫行信編次順治甲午年六月初六日,受總督兩廣大廳,都督張國勛請住曹溪南華禪寺。師於十月十五日進院,當日總督兩廣部院大廳、都督張國勛、同鎮守南韶、總府張瑋侄進忠暨闔山勤舊請上堂,師至法座前,拈疏云:三

  • 东岩禅师黄连语录·佚名

    侍者机琇记录顺治乙未年师受星源黄连寺众护法请于十月初二日进院至山门云八字门打开了也诸人一出一入还知么喝一喝卓拄杖便入。佛殿云巍巍堂堂炜炜煌煌令人可瞻可仰新长老到这里弗施三拜要且不甘遂展坐具。伽蓝云秉正

  • 胜朝彤史拾遗记·毛奇龄

    笔记。清毛奇龄撰。六卷。奇龄有《西河全集》已著录。成书年代不详,三万余字。明代后妃传记。奇龄初得其父所藏《宫闱纪闻》一卷,载事不确,文不雅驯,后预修《明史》,分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后妃传》,乃取外

  • 三弥底部论·佚名

    三卷。失译人名,大意破我人知见,明中阴不无,而文不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