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庄公·庄公十四年

【经】十有四年春,齐人、陈人、曹人伐宋。夏,单伯会伐宋。秋七月,荆入蔡。冬,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

【传】十四年春,诸侯伐宋,齐请师于周。夏,单伯会之,取成于宋而还。

郑厉公自栎侵郑,及大陵,获傅瑕。傅瑕曰:「苟舍我,吾请纳君。」与之盟而赦之。六月甲子,傅瑕杀郑子及其二子而纳厉公。

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六年而厉公入。公闻之,问于申繻曰:「犹有妖乎?」对曰:「人之所忌,其气焰以取之,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

厉公入,遂杀傅瑕。使谓原繁曰:「傅瑕贰,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纳我而无二心者,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吾愿与伯父图之。且寡人出,伯父无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对曰:「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贰如之?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臣无二心,天之制也。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二乎。庄公之子犹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赂劝贰而可以济事,君其若之何?臣闻命矣。」乃缢而死。

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

君子曰:「《商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者,其如蔡哀侯乎。」

冬,会于鄄,宋服故也。


译文


十四年春季,齐国、陈国、曹国联军进攻宋国。齐国请求成周出兵。夏季,单伯带兵同诸侯相会。同宋国讲和后回国。

郑厉公从栎地带兵入侵郑国国都,到达大陵,俘虏了傅瑕。傅瑕说:“如果放了我,我可以使君王回国再登君位。”郑厉公和他盟誓,便把他释放了。

六月二十日,傅瑕杀死郑子子仪和他的两个儿子,接纳厉公回国。

当初,在郑国国都的南门下面,一条在门里的蛇和一条在门外的蛇相斗,门里的蛇被咬死。过了六年而郑厉公回国。鲁庄公听说这件事,向申繻询问说:“厉公的回国难道与妖蛇有关系吗?”申繻回答说:“一个人是否会遇到他所顾忌的事,是由于他自己的气焰所招致的。妖孽是由于人才起来的。

人没有毛病,妖孽自己不能起来。人丢弃正道,妖孽就自己来了,所以才有妖孽。”

郑厉公回国,就杀死了傅瑕。派人对原繁说:“傅瑕对国君有二心,周朝定有惩处这类奸臣的刑罚,现在傅瑕已经得到惩处了。帮助我回国而没有二心的人,我都答应给他上大夫的职位,我愿意跟伯父一起商量。而且我离开国家在外,伯父没有告诉我国内的情况。回国以后,又并不亲附我,我对此感到遗憾。”原繁回答说:“先君桓公命令我的先人管理宗庙列祖列宗的主位,国家有君主而自己的心却在国外,还有比这更大的二心吗?如果主持国家,国内的百姓,又谁不是他的臣下呢?臣下不应该有二心,这是上天的规定。子仪居于君位,十四年了,现在策划召请君王回国的,难道不是二心吗?庄公的儿子还有八个人,如果都用官爵做贿赂以劝说别人三心二意而又可能成功,君王又怎么办?下臣知道君王的意思了。”原繁说完,就上吊死了。

蔡哀侯由于莘地战役被俘,在楚文王面前赞美息妫。楚文王到息国,设宴招待息侯而加以袭杀,就灭亡了息国。他把息妫带回楚国,生了堵敖和成王。息妫没有主动说过话,楚文王问她,她回答说:“我一个女人,伺候两个丈夫,即使不能死,又能说什么?”楚文王由于蔡侯的缘故才灭亡了息国,于是再进攻蔡国。秋季,七月,楚军进入蔡国。

君子说:“《商书》所说的‘恶的蔓延,如同大火在草原上燃烧,不可以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恐怕就像蔡哀侯吧!”

冬季,单伯和齐桓公、宋桓公、卫惠公、郑厉公在鄄地会见,这是由于宋国顺服的缘故。

猜你喜欢
  覈辯第八·徐干
  卷二十六下·严虞惇
  第十三章 18·辜鸿铭
  卷一百八·卫湜
  卷二十九·沈廷芳
  卷二·车垓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梦颜
  志大乘品第十·佚名
  卷十一·僧祐
  卷七十四·道世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六·唐慧琳
  禅学古史考·胡适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三·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七·玄奘
  第二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序·萧晶玉

    闻之《画史》曰:画魑魅魍魉易,画圣贤神佛难;画仙山异境易,画层楼叠阁难。何则?有形者必求形似,无形者可以意为之也。宾红阁外史曰:是可悟着书之法。今夫谈神说鬼,吊诡矜奇,目极盘古以前,神游太虚之境,一画中之魑魅魍

  • 秧歌·刘半农

    秧针芒细似眉梢,秧田水足如明镜。 镜里眉头笑语人,郎唱秧歌与侬听。一九二三,七,二三,巴黎

  • 卷十四·乾隆

    卷十四襄阳杜甫诗六腊日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原选者评。赵大纲曰。唐以大寒后辰日为腊。紫宸殿退朝

  • 御选金诗卷五·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金诗卷五五言古诗三元好问箕山幽林转隂崖鸟道人迹絶许君栖隐地唯有太古雪人间黄屋贵物外只自洁尚厌一瓢喧重负宁所屑降衷均义禀汨利忘智决得陇又望蜀有齐安用薛干戈几蛮触宇宙日流血鲁连蹈东海夷齐采

  • ◎冷飞天之杀身祸·李定夷

    汉口燕喜戏园武小生冷武,亦名冷飞天,技艺颇佳,其力能敌数人。因某侦探带湖北征兵多名入园观剧,不给戏资,且争坐撕打,殴伤园丁。冷愤怒不服,卸装与斗,各兵多被击伤而去,并有一名因伤重,越日毙命。冷惧潜逃,嗣因案已隐消,复至汉卖艺

  • 二百一十四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康熙五十五年六月十三日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兆页)跪奏:恭请万岁圣安。江南太平无事。目下各处有雨,禾苗大好,秋成十分可望。米价照常,七钱八分至八线五、六分不等。丝价头等好细丝每两七分九厘有另,次等丝每两七分三厘有另

  • 五十五 苏州织造李煦奏俟曹寅回任即进京摺·佚名

    康熙四十五年十一月初七日 管理苏州织造.大理寺卿兼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臣李煦谨奏:恭请皇上万安。 切臣煦荷蒙圣恩,授以两淮盐差,于十月十二日任满。即欲进京叩谢天恩,因臣曹寅到任之后,即有事进京,奉旨将敕印交与臣煦署理

  • 卷五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五十一諡略【四】额驸諡太子太保和硕额驸耿昭忠諡勤僖【康熙二十五年十月諡】太子太保和硕额驸耿聚忠諡慤敏【康熙二十六年二月諡】都统和硕额驸诺穆图諡慤僖【康熙五十年二月諡】内大臣都统右

  • 外篇·王夫之

    绘太极图,无已而绘一圆圈尔,非有匡郭也。如绘珠之与绘环无以异,实则珠环悬殊矣。珠无中边之别,太极虽虚而理气充凝,亦无内外虚实之异。从来说者,竟作圆圈,围二殊五行于中;悖矣。此理气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或大或小,絪缊变化,初无定

  • 兵教上第二十一·尉缭

    本篇具体讲述部队的训练方法、步骤、纪律以及奖惩制度等。并指出训练的目的在于“开疆土,守社程,除患害,成武德”。75、兵之教令,分营居陈,有非令而进退者,如犯教之罪。前行者,前行教之。后行者,后行教之。左行者,左

  • 卷八(西晋三藏竺法护译)·佚名

    △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一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俱。四万二千菩萨。八万四千一切大圣。神通以达。各在十方异佛国会。故来集此。皆得法忍。至不退转一生补处。逮致总持。辩才无碍周流十方无数佛土。

  • 卷五十八·佚名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五又作是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海涧。彼有园林。名大庄严藏。於彼林中有大楼观。名严净藏。菩萨往昔善根所起。菩萨诸愿自在诸通智力。巧妙方便功德大悲。法门所起。彼园中有菩萨摩诃

  • 中国文化之佛教因素·太虚

    ──二十七年春作──阅东方杂志春季特大号,见其研究中国文化问题之特辑。关于一部分的政党政治盐政、中算、婚制、绘画、医学、交通七篇,关于一般文化的起源发达等五篇,洵皆各有特殊阐发。然要以林惠祥君的中国文化之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犍度智品之六◎有六因乃至广说。论曰此六因非佛经说。四缘是佛经说。今欲以因解缘。其事云何。相应因乃至报因是因缘。所作因者是

  • 小儿推拿广意·熊应雄

    推拿专著。又名《幼科推拿广意》、《推拿广意》。三卷。清·熊应雄辑。约刊于1676年。上卷总论推拿之理,及儿科疾病诊断方法,并附推拿手法图说20余幅;中卷分述各种儿科常见病推拿疗法;下卷附方,选录小儿病的内服、外

  • 黄帝阴符经注·侯善渊

    一卷。金侯善渊(生卒年不详)撰。侯善渊,金道士,号太玄子,修道于姑射山(今山西临汾西),精通道书。撰有《上清太玄集》、《上清太玄九阳图》、《上清太玄鉴诫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注

  • 蜀山剑侠后传·还珠楼主

    《蜀山剑侠后传》还珠楼主著。五集(初版本),总二〇回,二十五万字。上接《蜀山剑侠传》五〇集第四回。未完成。香港地区曾流传十集总四七回本,据黄汉立等人考证,后六集二七回实属未知名者伪作。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上海正气书

  • 蓝山集·蓝仁

    六卷。明蓝仁撰。蓝仁,字静之,福建崇安人,生卒年不详。据《明史·文苑传》载元末,杜本隐居武夷山,蓝仁与弟蓝智同往师之,授以四明任士林诗法。蓝仁遂谢科举,一意为诗。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