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昭公·昭公十一年

【经】十有一年春王二月,叔弓如宋。葬宋平公。夏四月丁巳,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楚公子弃疾帅师围蔡。五月甲申,夫人归氏薨。大蒐于比蒲。仲孙玃会邾子,盟于祲祥。秋,季孙意如会晋韩起、齐国弱、宋华亥、卫北宫佗、郑罕虎、曹人、杞人于厥憖。九月己亥,葬我小君齐归。冬十有一月丁酉,楚师灭蔡,执蔡世子有以归,用之。

【传】十一年春,王二月,叔弓如宋,葬平公也。

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实吉?何实凶?」对曰:「蔡凶。此蔡侯般弑其君之岁也,岁在豕韦,弗过此矣。楚将有之,然壅也。岁及大梁,蔡复,楚凶,天之道也。」

楚子在申,召蔡灵侯。灵侯将往,蔡大夫曰:「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今币重而言甘,诱我也,不如无往。」蔡侯不可。五月丙申,楚子伏甲而飨蔡侯于申,醉而执之。夏四月丁巳,杀之,刑其士七十人。公子弃疾帅师围蔡。

韩宣子问于叔向曰:「楚其克乎?」对曰:「克哉!蔡侯获罪于其君,而不能其民,天将假手于楚以毙之,何故不克?然肸闻之,不信以幸,不可再也。楚王奉孙吴以讨于陈,曰:『将定而国。』陈人听命,而遂县之。今又诱蔡而杀其君,以围其国,虽幸而克,必受其咎,弗能久矣。桀克有婚以丧其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楚小位下,而亟暴于二王,能无咎乎?天之假助不善,非祚之也,厚其凶恶而降之罚也。且譬之如天,其有五材而将用之,力尽而敝之,是以无拯,大可没振。」

五月,齐归薨,大蒐于比蒲,非礼也。

孟僖子会邾庄公,盟于祲祥,修好,礼也。泉丘人有女梦以其帷幕孟氏之庙,遂奔僖子,其僚从之。盟于清丘之社,曰:「有子,无相弃也。」僖子使助薳氏之簉。反自祲祥,宿于薳氏,生懿子及南宫敬叔于泉丘人。其僚无子,使字敬叔。

楚师在蔡,晋荀吴谓韩宣子曰:「不能救陈,又不能救蔡,物以无亲,晋之不能,亦可知也已!为盟主而不恤亡国,将焉用之?」

秋,会于厥憖,谋救蔡也。郑子皮将行,子产曰:「行不远。不能救蔡也。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天将弃蔡以壅楚,盈而罚之。蔡必亡矣,且丧君而能守者,鲜矣。三年,王其有咎乎!美恶周必复,王恶周矣。」晋人使狐父请蔡于楚,弗许。

单子会韩宣子于戚,视下言徐。叔向曰:「单子其将死乎!朝有着定,会有表,衣有禬带有结。会朝之言,必闻于表着之位,所以昭事序也。视不过结、禬之中,所以道容貌也。言以命之,容貌以明之,失则有阙。今单子为王官伯,而命事于会,视不登带,言不过步,貌不道容,而言不昭矣。不道,不共;不昭,不从。无守气矣。」

九月,葬齐归,公不戚。晋士之送葬者,归以语史赵。史赵曰:「必为鲁郊。」侍者曰:「何故?」曰:「归姓也,不思亲,祖不归也。」叔向曰:「鲁公室其卑乎?君有大丧,国不废蒐。有三年之丧,而无一日之戚。国不恤丧,不忌君也。君无戚容,不顾亲也。国不忌君,君不顾亲,能无卑乎?殆其失国。」

冬十一月,楚子灭蔡,用隐大子于冈山。申无宇曰:「不祥。五牲不相为用,况用诸侯乎?王必悔之。」

十二月,单成公卒。

楚子城陈、蔡、不羹。使弃疾为蔡公。王问于申无宇曰:「弃疾在蔡,何如?」对曰:「择子莫如父,择臣莫如君。郑庄公城栎而置子元焉,使昭公不立。齐桓公城谷而置管仲焉,至于今赖之。臣闻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亲不在外,羁不在内,今弃疾在外,郑丹在内。君其少戒。」王曰:「国有大城,何如?」对曰:「郑京、栎实杀曼伯,宋萧、亳实杀子游,齐渠丘实杀无知,卫蒲、戚实出献公,若由是观之,则害于国。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译文


十一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二月,叔弓到宋国去,这是为了安葬宋平公。

周景王向苌弘询问说:“现在诸侯之中,哪里吉祥,哪里凶险?”苌弘回答说:“蔡国凶险。这是蔡侯般杀死他国君的年份。岁星在豕韦,不会过这一年了。楚国将会据有蔡国,然而这是积累邪恶。岁星到达大梁,蔡国复国,楚国不吉利,这是上天的常道。”

楚灵王在申地,召见蔡灵侯。蔡灵侯打算前去,蔡国的大夫说:“楚王贪婪而没有信用,唯独怨恨蔡国。现在财礼重而说话甜,这是引诱我们,不如不去。”蔡灵侯不同意。三月十五日,楚灵王在申地埋伏甲士而设享礼招待蔡灵侯,让他喝醉了酒就囚禁了他。夏季,四月初七日,杀死了蔡灵侯,杀死了蔡国的士七十人。公子弃疾领兵包围蔡国。

韩宣子向叔向询问说:“楚国会战胜吗?”叔向回答说:“可以战胜的!蔡灵侯得罪了他的国君,而得不到百姓的拥护,上天将要借楚国的手来把他杀死,为什么不能战胜?然而肸听说,由于没有信用而得利,不可能有第二次。楚灵王事奉太孙吴讨伐陈国,说:‘将要安定你们的国家。’陈国人听从了他的命令,就灭了陈国建置为县。现在又诱骗蔡国而杀了他们的国君,来包围他们的国家,虽然侥幸而得胜,必然受到它的灾殃,不能长久了。夏桀战胜了有缗而丢掉了国家,商纣战胜东夷而丢掉了生命。楚国疆域小地位低,而屡次表现得比上面两个国王还要暴虐,能够没有灾祸吗?上天借助于坏人,不是降福给他,而是增多他的凶恶然后给他惩罚。而且比如像天有金、木、水、火、土五种材料而由人加以使用,材力用尽就丢弃了,因此楚国不可拯救,最后也不能兴盛了。”

五月,齐归去世。在比蒲举行盛大的阅兵,这是不符合礼的。

孟僖子会见邾庄公,在祲祥结盟,重修从前的友好,这是符合礼的。泉丘人有一个女儿,梦见用她的帷幕覆盖了孟氏的祖庙,就私奔到孟僖子那里,她的同伴也跟着去了。在清丘的土地神庙里盟誓说:“有了儿子,不要丢掉我!”孟僖子让她们住在薳氏那个地方做妾。孟僖子从祲祥回来,住在薳氏那里,在泉丘的那个女人生了懿子和南宫敬叔。她的同伴没有儿子,就让同伴抚养敬叔。

楚国的军队在蔡国,晋国的荀吴对韩宣子说:“不能救援陈国,又不能救援蔡国,别人因此就不来亲附了。晋国的不行也就可以知道。自己做盟主而不去为灭亡的国家担忧,又哪里用得着盟主?”

秋季,季孙意如和晋国韩起、齐国国弱、宋国华亥、卫国北宫佗、郑国罕虎、曹国人、杞国人在厥慭会见,为了商量救援蔡国。郑国的子皮将要出行。子产说:“走不远的,已经不能救援蔡国了。蔡国小而不顺服,楚国大而不施仁德,上天将要抛弃蔡国来使楚国积累邪恶,恶贯满盈然后惩罚它,蔡国一定灭亡了。而且丧失了国君而能够守住国家的也是很少的。到了三年,楚王大概有灾难吧!美和恶的岁星绕行一周的时候必然会有报应,楚灵王的邪恶已经要到岁星绕行一周的时候了。”晋国人派狐父到楚国请求楚国宽免蔡国,楚国人不答应。

单成公在戚地会见韩宣子,目光向下,说话迟缓。叔向说:“单子大概将要死了吧!朝见有规定的席位,会见有标志,衣服有交叉,衣带有交结子。会见和朝见的言语,一定要使在座的人都能听到,用它来表明事情有条有理。目光不低于衣服交叉和衣带交结之处,用它来端正仪容形貌。言语用来发布命令,仪容相貌用来表明态度,做不到就有错误。现在单子做天子的百官之长,在盟会上宣布天子的命令,目光不高于衣带,声音超过一步就听不到,相貌不能端正仪容,言事就不能明白了。不端正,就不恭敬;不明白,别人就不顺从。他已经没有保养身体的精气了。”

九月,安葬齐归,鲁昭公不悲痛。晋国来送葬的士人,回去把情况告诉史赵。史赵说:“昭公一定会寄居到别国的郊外。”侍从的人说:“为什么?”史赵说:“他是归氏的儿子,不想念母亲,祖先不会保佑他的。” 叔向说:“鲁国公室的地位要下降了吧!国君发生大丧事,国家却不停止阅兵。有三年的丧期,却没有一天的悲痛。国家不为丧事去悲哀,这是不畏惧国君。国君没有悲痛的样子,这是不顾念亲人。国人不畏惧国君,国君不顾念亲人,地位能够不下降吗?恐怕将会丢掉他的国家。”

冬季,十一月,楚灵王灭亡了蔡国,杀死了隐太子用来祭祀冈山。申无宇说:“不吉祥。五种牲口不能互相用来祭祀,何况用诸侯呢?国君一定要后悔的。”

十二月,单成公去世。

楚灵王在陈地、蔡地、不羹筑城。派弃疾做蔡公。楚灵王向申无宇询问说:“弃疾在蔡地怎么样?”申无宇回答说:“选择儿子没有像父亲那样合适的,选择臣子没有像国君那样合适的。郑庄公在栎地筑城而安置子元,让昭公不能立为国君。齐桓公在穀地筑城而安置管仲,到现在齐国还得到利益。臣听说五种大人物不在边境,五种小人物不在朝廷。亲近的人不在外边,寄居的人不在里边。现在弃疾在外边,郑丹在朝廷,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备!”楚灵王说:“国都有高大的城墙,怎么样?”申无宇回答说:“在郑国的京地、栎地杀死了曼伯,在宋国的萧地、亳地杀死了子游,在齐国的渠丘杀死了公孙无知,在卫国的蒲地、戚地驱逐了献公。如果从这些看来,就有害于国都。树枝大了一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摆,这是君王所知道的。”

猜你喜欢
  卷一·湛若水
  第三十三章·王夫之
  春秋大全卷十·胡广
  春秋管窥卷十二·徐庭垣
  卷二十九·胡广
  卷六·李光坡
  卷七十四·乾隆
  王霸第十一·荀况
  卷二十九·张廷玉
  提要·郑伯谦
  (八)·梁漱溟
  攻权第五·尉缭
  十住断结经卷第八·佚名
  八识规矩补注卷上·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六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谭苑醍醐卷八·杨慎

    老子解干霄蔽日巨木也求尺寸之材必后防杙龙吟虎啸至音也尚颊舌之感者必下于蛙黾故曰大音希声大器晩成阳焰素问云泽中有阳焰阳焰如火烟腾腾而起于水靣者是也盖泽有阳焰乃山气通泽山有隂霭乃泽气通山禆海説文禆接益也以

  • 卷353 ·佚名

    苏颂 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 己未九月予赴鞫御史闻子瞻先已被系予昼居三 源流同是子卿孙,公自多才我寡闻。 谬见推称丈人行,应缘旧熟秘书君。 文章高绝诚难敌,声气相求久益勤。 莫为歌诗能数眯,圣朝终

  • 卷一百四十六·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四十六  明 冯惟讷 撰 别集第二 统论下 明体 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王泽流而诗作成功臻而颂兴德勳立而铭着嘉美终而诔集祝史

  • 第七十七回 愎谏招尤吕布殒命 推诚待士孙策知人·蔡东藩

      却说刘备奔至粱地,仓皇穷蹙,几无所归;忽见前面来了无数人马,张着曹字旗号,飘飘前来。备暗想道:“莫非曹操自来救我吗?”及军已行近,走马过问,果由曹操亲来讨布。备即自述姓名,叫曹兵引往见操。操与备相晤,便亲握备手道:“孤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二百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北京第一舞台开幕记·李定夷

    第一舞台于三年开幕,即于开幕日失慎,全台尽付一炬。兹记其未炬前内容之组织与艺员之分配及开幕前之情形: (一)剧场之形式 该舞台虽不及东西洋各新式剧场之完美,求之于北京,已为不可多觏之大剧场矣。其舞台之组织,纯取西洋转

  • 目录·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一前汉书目录       正史类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颜师古注帝纪前汉书卷一上帝纪第一上高祖【邦】前汉书卷一下帝纪第一下高祖前

  • 温纯传·张廷玉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进士。由寿光知县征召为户科给事中。隆庆三年(1569),穆宗已除丧服,仍不与大臣接触。温纯请求皇帝遵循祖制,垂询群臣,亲自批阅奏章,皇帝答复知道了。他调任兵科都给事中。倭寇攻陷了

  • 卷之一  天潢玉牒(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天潢玉牒,一卷,千頃堂書目·史部·譜系類、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別史類存目皆著錄,無撰者名氏。明紀錄彙編、清勝朝遺事均收入此書,題為解縉撰。解縉,字大紳,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明史卷一

  • 卷二 帝系二·龙文彬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洪武元年正月,追尊高祖妣胡氏曰元皇后,曾祖妣侯氏曰恒皇后,祖妣王氏曰裕皇后,皇妣陈氏曰淳皇后。(元皇后、恒皇后姓氏,《据明政统宗》、《山集》明史及三编质实俱未载。证之太祖世德碑书之。 )

  • 提要·车若水

      《脚气集》&middot;二卷,宋车若水撰。若水字清臣,号玉峰山民,黄岩人。此书据其从子惟一跋,盖成於咸淳甲戌,因病脚气,作书自娱,故名曰《脚气集》。书中论孟子集义章一条,下有细字夹注云,此二章是癸酉八月所书,今录於此。则馀

  • 提要·顺治

    【臣】等谨案孝经注一卷顺治十三年大学士蒋赫徳恭纂仰邀钦定御制序文冠首孝经词近而防逺等而次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推而广之自闺门可放诸四海专而致之即愚夫愚妇可通于神明故语其平近则人人可知可行语其精微则圣人亦覃

  • 五经稽疑卷三·朱睦㮮

    明 朱睦㮮 撰毛诗关雎关雎序言后妃之德也欧阳永叔曰诗人见雎鸠雌雄于河洲之上听其声则关关然和谐视其居则常有别有似淑女匹其君子不淫其色亦常有别而不黩也淑女谓太姒君子谓文王也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者言后妃采彼荇菜

  • 大观茶论·赵佶

    原名 《茶论》,又称 《圣宋茶论》。茶叶专著。宋徽宗赵佶撰。约成书于宋大观元 年 (1107)。自 《说郛》刻本始改今名。另有 《古今图书集 成》刊本。全书二千八百余字,首为绪言,次分地产、天时、 采摘、蒸压、制造、鉴别

  •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林徽因

    本书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因其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化的讲述之中,既可以看做资深建

  • 谈龙集·周作人

    论文集。周作人著。1927年12月开明书店出版。本书收入文艺短论44篇,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泛谈文艺问题的,又有对中、外文学的评论; 既谈民间文艺,又论儿童文学;既论性爱,又谈翻译……。关于文艺的论文有《文艺批评杂话》

  • 麈史·王得臣

    笔记体杂史。北宋王得臣著。三卷。分类记事,共二百八十一则,分为四十四门。约3万字。对朝廷掌故,耆旧遗闻,耳目所及都进行编录。并间附考证。作者引经据典,辨别异同,考核详细精密,持论无所偏党,是研究北宋典章制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