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襄公·襄公十三年

【经】十有三年春,公至自晋。夏,取邿。秋九月庚辰,楚子审卒。冬,城防。

【传】十三年春,公至自晋,孟献子书劳于庙,礼也。

夏,邿乱,分为三。师救邿,遂取之。凡书「取」,言易也。用大师焉曰「灭」。弗地曰「入」。

荀罃、士鲂卒。晋侯搜于上以治兵,使士□将中军,辞曰:「伯游长。昔臣习于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贤也。请从伯游。」荀偃将中军,士□佐之。使韩起将上军,辞以赵武。又使栾□,辞曰:「臣不如韩起。韩起愿上赵武,君其听之!」使赵武将上军,韩起佐之。栾□将下军,魏绛佐之。新军无帅,晋侯难其人,使其什吏,率其卒乘官属,以从于下军,礼也。晋国之民,是以大和,诸侯遂睦。君子曰:「让,礼之主也。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栾□为汰,弗敢违也。晋国以平,数世赖之。刑善也夫!一人刑善,百姓休和,可不务乎?《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其是之谓乎?周之兴也,其《诗》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言刑善也。及其衰也,其《诗》曰:『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言不让也。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国家之敝,恒必由之。」

楚子疾,告大夫曰:「不谷不德,少主社稷,生十年而丧先君,未及习师保之教训,而应受多福。是以不德,而亡师于鄢,以辱社稷,为大夫忧,其弘多矣。若以大夫之灵,获保首领以殁于地,唯是春秋窀穸之事,所以从先君于祢庙者,请为『灵』若『厉』。大夫择焉!」莫对。及五命乃许。

秋,楚共王卒。子囊谋谥。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毁之?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请谥之『共』。」大夫从之。

吴侵楚,养由基奔命,子庚以师继之。养叔曰:「吴乘我丧,谓我不能师也,必易我而不戒。子为三覆以待我,我请诱之。」子庚从之。战于庸浦,大败吴师,获公子党。君子以吴为不吊。《诗》曰:「不吊昊天,乱靡有定。」

冬,城防,书事,时也。于是将早城,臧武仲请俟毕农事,礼也。

郑良霄、大宰石□犹在楚。石□言于子囊曰:「先王卜征五年,而岁习其祥,祥习则行,不习则增修德而改卜。今楚实不竞,行人何罪?止郑一卿,以除其逼,使睦而疾楚,以固于晋,焉用之?使归而废其使,怨其君以疾其大夫,而相牵引也,不犹愈乎?」楚人归之。


译文


十三年春季,鲁襄公从晋国回来,孟献子在宗庙里记载功勋,这是合于礼的。

夏季,邿国发生动乱,一分为三。出兵救援邿国,就乘机占取了它。凡是《春秋》记载说“取”,就是说事情很容易。使用了大军叫做“灭’。虽得了国家,并不占有它的土地叫做“入”。

荀罃、士鲂死了。晋悼公在绵上打猎并训练军队。派遣士匄率领中军,他辞谢说:“荀偃比我强。过去下臣熟悉知伯,因此辅佐他,而不是由于我的贤能啊。请派遣荀偃。”荀偃率领中军,士匄作为辅佐。派遣韩起率领上军,他辞让给赵武。又派遣栾黡,他辞谢说:“下臣不如韩起。韩起愿意让赵武在上位,君王还是听从他的意见。”就派遣赵武率领上军,韩起作为辅佐。栾黡率领下军,魏绛作为辅佐。新军没有统帅,晋悼公对这个人选感到困难,让新军的十个官吏率领步兵、骑兵和所属官员,附在下军里,这是合于礼的。晋国的百姓因此大大和顺,诸侯也就和睦。

君子说:“谦让,是礼的主体。士匄谦让,他的下属都谦让。栾黡即使专横,也不敢违背。晋国因此而团结,几世都受到利益,这是由于取法于善的缘故啊!一个人取法于善,各族各姓都美好协调,难道可以不尽力于这一点吗?《书》说,‘一个人好善,亿万人有利,国家的安宁可以久长’,说的就是这个吧!周朝兴起的时候,反映它的诗说,‘效法文王,万邦信任’,说的是取法于善。等到它衰弱的时候,反映它的诗说,‘大夫不公平,我所作的独最多’,说的是不谦让。当时世太平的时候,君子崇尚贤能而对下属谦让,小人努力以事奉他的上司,因此上下有礼而奸邪废黜远离,这是由于不争夺的缘故,这叫做美德。到了天下动乱的时候,君子夸耀他的功劳以凌驾于小人之上,小人夸耀他的技能以凌驾于君子之上,因此上下无礼,动乱和残暴一起发生,这是由于争相自以为是。这叫做昏德。国家的败坏,常常是由于这样而来的。”

楚共王生病,告诉大夫说:“寡人没有德行,年幼的时候就做了一国之主。生下来十年而先君去世,没有来得及学习师保的教训而承受了许多福禄,因此缺乏德行而在鄢陵丧失了军队,让国家蒙受耻辱,让大夫担心,这都够严重的了。如果由于大夫的福气,我得以保全首领而善终,在这些祭祀安葬的事情上,得以在祢庙中追随先君,只能请求谥做‘灵’或者‘厉’了,请大夫选择吧。”没有人回答。等到五次命令以后才答应了。

秋季,楚共王去世。子囊和大家商量谥号。大夫说:“国君已经有过命令了。”子囊说:“国君是用‘恭’来命令的,怎么能不用这个字呢?声威赫赫的楚国,国君在上边统治,安抚着蛮夷,大征南海,让他们从属于中原诸国,而国君又知道自己的过错,可以不说是恭吗?请谥做‘共’。”大夫们都听从了他的意见。

吴国侵袭楚国,养由基迅速奔向敌人,子庚领兵跟着去。养由基说:“吴国乘我国有丧事,认为我们是不能出兵的,必然轻视我们而不存戒备之心。您设置三处伏兵来等我,我去引诱他们。”子庚听从了。在庸浦作战,大败吴军,俘虏了公子党。君子认为吴国不善,《诗》说:“上天认为你不善,国家祸乱就不能安定。”

冬季,在防地筑城。《春秋》所以记载这件事,这是由于合于时令。当时准备早些时候筑城,臧武仲请求等待农活完了以后再动工,这是合于礼的。

郑国的良霄、太宰石毚还在楚国。石毚对子囊说:“先王为了征伐,要连续占卜五年,每年重复吉兆,就出兵。如果有一年卜征不吉利,那就更加努力于修养道德而重新占卜。现在楚国实在不能自强,行人有什么罪过?留下郑国一个卿,这就去掉了对郑国君臣的威逼,让他们上下和睦而怨恨楚国,因而坚决顺从晋国,这对楚国有什么好处?让他回去,使他没有完成出使任务,他会埋怨国君和怀恨大夫,因而互相牵制,这不是好一些吗?”于是楚国人就把良霄放了回去。

猜你喜欢
  太极通书后序·周敦颐
  第十七章 10·辜鸿铭
  卷一百八十七·秦蕙田
  第十八章道德——人生的实践(下)·梁漱溟
  礼记要义卷第十五·魏了翁
  保宁玑禅师·惠洪
  重刊禅林僧宝传序·惠洪
  卷四百三十四·佚名
  卷二百六十一·佚名
  卷六十七·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欧阳竟无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欧阳竟无
  往生净土论讲要·太虚
  卷二十一·佚名
  一窒六窗·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折·郑光祖

    (冲末扮齐公子领祗候上,云)纷纷战国尚尊周,五霸争强作列侯。率土之滨承治化,威名耿耿壮春秋。某乃齐公子是也。祖立国临淄,自周初之时,封七十二国,后并一十八国,因吴越相争以来,周平王以后,为春秋之世。今各分十二国,乃鲁国、卫

  • 提要·林鸿

    【臣】等谨案鸣盛集四巻明林鸿撰鸿字子羽福清人洪武初以荐授将乐县训导厯官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四十自免归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明初闽中善诗者有长乐陈亮髙廷礼闽县王恭唐泰郑定王褒周元永福王偁侯官黄元而鸿为之冠号十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十四·佚名

    嘉靖元年五月丙午朔给赏大同旗军张兴等五千五百余名银人一两初上即位念边军劳苦给赏银人二两兴等以非操军不与至是巡抚大同都御史杨志学上言各军原隶伍籍轮流哨探传递声息实与操军等况比年水旱霜雹为灾米价腾贵尤为贫

  •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八·佚名

     天启五年四月戊寅朔孟夏 上亲享 太庙○诏清查捕营占役凡水夫灯夫菜户大马影占者逐一查明具奏○福建巡抚南居益题海土之民以海为田大者为商贾贩于东西洋官为给引军国且半资之法所不禁乌知商艘之不之倭而之于别国也

  • 一二二二 谕添派惠龄严行查办四库全书遗失底本及书目卷帙·佚名

    一二二二 谕添派惠龄严行查办四库全书遗失底本及书目卷帙乾隆五十二年七月初一日乾隆五十二年七月初一日奉旨:阿桂现在出差,所有四库全书遗失底本及书目卷帙,着添派惠龄一体严行查办。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王敬弘传·沈约

    王敬弘,琅王牙临沂人。因为他和高祖的名相同,所以以字称呼。曾祖王訥,晋骠骑将军。祖父王胡之,司州刺史。父亲王茂之,晋陵太守。敬弘年轻时就有清淳的美誉,始任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性情恬淡宁静,喜欢游览山水。任天门太守

  • 贾思伯传·李延寿

    贾思伯,字仕休,齐郡益都人。自从任奉朝请一职入仕,经过多次升迁,任中书侍郎,颇为孝文帝所赏识。任城王元澄围攻钟离,命思伯持节为他的军司。元澄失利,思伯为后卫。元澄认为他是一个儒生,必死无疑。等到他回来,元澄高兴地说:“仁

  • 李茂贞传·欧阳修

    李茂贞,深州博野人。本姓宋名文通,在博野军当士卒,戍守凤翔。黄巢进攻京城,郑畋率博野军进击黄巢,茂贞因功从队长升军校。光启元年(885),朱玫反,僖宗逃到兴元。玫派王行瑜攻大散关,茂贞与保銮都将李钅延等人在大唐峰打败王行

  • 卷六十一·纪昀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六十一盐政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六十一盐政国朝官制盐政长芦两淮各一人【由  特防简用或都察院奏差各带原衔品级】福建甘肃四川两广以总督兼理两浙云南贵州均以

  • 胡鸿猷·周诒春

    胡鸿猷 字征若。年二十九岁。生于江苏无锡。本籍通信处。江苏无锡小河上少宰第孙宅转交。已婚。子一。女一。初学于上海南洋公学。光緖三十四年。以官费游美。入本薛文尼大学。习财政商业。宣统元年。得学士学位。宣

  • 卷一百二十一 朱子十八·黎靖德

      ◎训门人九(总训门人而无名氏者为此卷。)   朋友乍见先生者,先生每曰:"若要来此,先看熹所解书也。"〔过〕   世昌问:"先生教人,有何宗旨?"曰:"某无宗旨,寻常只是教学者随分读书。"〔文蔚〕   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今

  •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二·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二 摄事分中契经事处择摄第二之四复次嗢拖南曰 上贪教授及苦住观察引发不应供 明解脱修无我论定法见苦最为后三因缘故。补特伽罗于所缘境。上品贪行。何等为三。一者康强非羸劣。

  • 俱舍论记 第二十三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二十三卷沙门释光述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二如是已说至治倒故唯四者。此下第三明四念住。就中。一明别相念住。二明总相念住。此即明别相念住。七加行中第二加行也。结前问起如是已说不净息念。入.修二门

  • 子史精华·张廷玉

    吴士玉等奉清圣祖之命而编纂。始于康熙末年,至雍正五年(1727)成书。四部之中,子史最为浩博,也最为芜杂。此书采集子书和史书的名言隽句,按类编次,所以叫做《子史精华》。这部书共160卷,是为供采掇辞章者使用的工具书。全书

  • 宣和书谱·佚名

    二十卷。书法著录。宋代佚名奉敕撰。是书所记为内府所藏名家法帖,夔列历代诸帝王书为第一卷,附皇后。有晋武帝、唐太宗、明皇、肃宗、代宗、德宗、宣宗、昭宗、则天、梁太祖、末帝、周世宗十二人。次列篆隶为第二卷,

  • 洞玄灵宝课中法·佚名

    经名:洞玄灵宝课中法。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系早期天师道法箓考召仪,内容与《正法文十箓召仪》大致相同。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述各阶法箓所召神名,并述箓的作用。

  • 出使英法俄国日记·曾纪泽

    清末曾纪泽著。纪泽(1839~1890),字劼刚,谥惠敏,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袭一等侯爵。幼聪颖,自学通英文。清光绪四年(1878)出任驻英法大臣,后又兼驻俄大臣。有《曾惠敏公遗集》。日记按年月先后分为九个部分。始于光

  • 月灯三昧经·佚名

    梵名Sama^dhi -ra^ja 。凡十卷。高齐那连提黎耶舍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记述佛陀为月光童子说由平等心、救护心、无碍心、无毒心及因地所修之无量三昧,或由如实了知一切法之体性而证得菩提;成就施、戒、忍等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