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白话辽史

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元脱脱等撰。至正四年(1344)成书。一百十六卷。其中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 附《国语解》一卷。记载辽代二百余年历史。此书为《辽史》白话文。

《白话辽史》全部章节目录

(1)《辽史》简介
(2)太祖本纪
(3)太宗本纪
(4)世宗本纪
(5)穆宗本纪
(6)景宗本纪
(7)圣宗本纪
(8)兴宗本纪
(9)道宗本纪
(10)天祚皇帝本纪
(11)后妃列传
(12)义宗耶律倍传
(13)章肃皇帝李胡传(附宋王喜隐传)
(14)顺宗耶律浚传
(15)耶律曷鲁传
(16)萧敌鲁传(附萧阿古只传)
(17)耶律斜涅赤传
(18)耶律老古传
(19)耶律颇德传
(20)耶律欲稳传
(21)康默记传(附康延寿传)
(22)韩延徽传
(23)韩知古传
(24)韩匡嗣传
(25)耶律觌烈传
(26)耶律羽之传
(27)耶律铎臻传
(28)耶律古传
(29)耶律突吕不传
(30)王郁传
(31)耶律图鲁窘传
(32)耶律解里传
(33)赵延寿传
(34)高模翰传
(35)赵思温传
(36)耶律沤里思传
(37)张砺传
(38)耶律屋质传
(39)耶律吼传
(40)耶律安抟传
(41)耶律洼传
(42)耶律挞烈传
(43)耶律夷腊葛传
(44)萧思温传
(45)室礟传
(46)耶律贤适传
(47)女里传
(48)耶律阿没里传
(49)张俭传
(50)马得臣传
(51)萧朴传
(52)耶律八哥传
(53)耶律室鲁传
(54)王继忠传
(55)萧孝忠传
(56)陈昭衮传
(57)萧合卓传
(58)耶律隆运传
(59)耶律涤鲁传
(60)耶律制心传
(61)萧阳阿传
(62)耶律虎古传
(63)耶律休哥传
(64)耶律斜轸传
(65)耶律学古传
(66)耶律乌不吕传
(67)耶律沙传
(68)耶律抹只传
(69)萧干传
(70)萧讨古传
(71)耶律善补传
(72)耶律海里传
(73)萧挞凛传
(74)耶律题子传
(75)萧柳传
(76)高勋传
(77)奚和朔奴传
(78)耶律合住传
(79)刘景传
(80)刘六符传
(81)耶律袅履传
(82)牛温舒传
(83)杜防传
(84)耶律合里只传
(85)耶律颇的传
(86)萧孝穆传
(87)萧孝先传
(88)萧孝友传
(89)萧蒲奴传
(90)萧敌烈传
(91)耶律盆奴传
(92)萧排押传
(93)萧恒德传
(94)萧匹敌传
(95)耶律资忠传
(96)耶律瑶质传
(97)耶律庶成传
(98)耶律庶箴传
(99)耶律蒲鲁传
(100)耶律韩留传
(101)杨佶传
(102)耶律和尚传
(103)萧阿剌传
(104)耶律义先传
(105)萧陶隗传
(106)萧塔剌葛传
(107)耶律韩八传
(108)耶律唐古传
(109)萧术哲传
(110)耶律玦传
(111)耶律仆里笃传
(112)萧夺剌传
(113)耶律古昱传
(114)萧惠传
(115)萧迂鲁传
(116)萧铎卢斡传
(117)萧图玉传
(118)耶律铎轸传
(119)耶律化哥传
(120)耶律斡腊传
(121)耶律那也传
(122)耶律世良传
(123)耶律陈家奴传
(124)耶律仁先传
(125)耶律良传
(126)萧惟信传
(127)姚景行传
(128)萧兀纳传
(129)耶律俨传
(130)刘伸传
(131)萧岩寿传
(132)萧得里底传
(133)耶律章奴传
(134)萧陶苏斡传
(135)耶律阿息保传
(136)萧奉先传
(137)李处温传
(138)耶律余睹传
(139)萧韩家奴传
(140)王鼎传
(141)耶律孟简传
(142)大公鼎传
(143)马人望传
(144)耶律官奴传
(145)魏礠传
(146)罗衣轻传
(147)王继恩传
(148)赵安仁传
(149)耶律乙辛传
(150)张孝杰传
(151)萧十三传
(152)耶律辖底传
(153)耶律察割传
(154)耶律重元传
(155)萧翰传
(156)耶律刘哥传
(157)耶律海思传
(158)萧革传
(159)萧胡睹传
(160)奚回离保传
(161)西夏传

猜你喜欢
  开禧德安守城录·王致远
  宋史纪事本末[四库本]·陈邦瞻
  明光宗宝训·叶向高
  广右战功录·唐顺之
  中俄伊犁交涉始末·罗惇曧
  海东逸史·佚名
  台湾私法债权编·佚名
  郑氏史料三编·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阿桂
  烈皇小识·文秉
  徐襄阳西园杂记·徐咸
  刘铬传抚台前后档案·刘铭传
  钦定八旗通志·佚名
  建国大纲·孙中山
  朝鲜王朝实录[景宗实录]·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七·阮阅

      ●卷十七·纪实门上  仁宗正月十四日御楼,遣中使传宣从官曰:“朕非好游观,盖与民同乐。”  翌日,蔡君谟献诗云:“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宸游不为三元夕,乐事还同万众心。天上清光留

  • 二集目录一·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七御制诗二集总目卷一元旦新春试笔用金粟藏笺书经朅尔成诗辄书於後题朱德润秀野轩卷闲题祈谷斋居骏骨歌题龚开真蹟再题龚开骏骨二絶书词林典故序毕因以赐大学士张廷玉兼成四絶句偶为寒梅命

  • 卷三十三·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三十三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韩驹陵阳诗钞韩驹字子苍蜀仙井监人尝在许下从苏辙学称其诗似储光羲遂名於时政和以献颂补假将仕郎召试赐进士除秘书正字?坐苏氏党谪知分宁召为着作郎奏旧祠祭乐章辞多

  • 第三回 使金钱乡人拿响马 拜御驾巡检受天恩·蒲松龄

    话说江彬回京,皇爷心忙意急,策马加鞭。 万岁爷去私行,驾离朝上大同,文武百官如做梦。一心山西去嫖院,酒店收了东斗星。有荣有苦前生命:时来了卖酒的六哥,苦煞了倒运的王龙。 却说那国母在宫中暗想:江彬哄驾出京,定要图谋江山。

  • 第八回 闺中教子·蒲松龄

    按下张春痛打老鸭子一顿,仇恨更深不提,却说张鸿渐这一去,又是四五年,那保儿也就长成了。他娘与他起了个名字,叫做张得聚。 [皂罗袍]自离怀不曾见父,好像是从小便孤。不知模样是何如?就是顶头子撞着也佯常去。原是娘子思念丈

  • 第二十七回 梅驸马含冤水府 郑中官出使外洋·蔡东藩

      却说成祖得解缙诗,知他借端讽谏,心中很是感叹。寻复问及黄淮、尹昌隆等,大家主张立嫡,乃决立世子高炽为皇太子,高煦封汉王,高燧封赵王。煦应往云南,燧应居北京,燧本与太子留守北平,奉命后没甚异议,独高煦怏怏不乐,尝对人道:

  • 第三章 革命之教育·邹容

    有野蛮之革命,有文明之革命。野蛮之革命,有破坏,无建设,横暴恣睢,适足以造成恐怖之时代,如庚子之义和团,意大利之加坡拿里,为国民增祸乱。文明之革命。有破坏,有建设。为建设而破坏,为国民购自由平等独立自主之一切权利;为国民增

  • 一○一九 军机大臣奏遵查明时江宁太庙遗址并有无祀祭情形片·佚名

    一○一九 军机大臣奏遵查明时江宁太庙遗址并有无祀祭情形片乾隆四十九年四月初一日臣等遵旨查江宁城内明时太庙在何处,并祀祭典礼是否南北并行。查四库馆内有《南京太常寺志》,内载「明嘉靖年间,南京太庙毁于火,从湛若水

  • 抗战胜利·胡兰成

    抗战胜利夏天池田来,留数日又回南京,他来是助我筹商开办军事政治学校,打算於十一月里成立。池田去後,我忽身体不佳,想是前此五月里多暴风雨,日日来去报馆,被雨淋了之故,但自己尚不觉得。一日下午,医院里静得好像天下世界毫无事

  • 贺德仁传·刘昫

    贺德仁,越州山阴人。父亲贺朗,为南朝陈时散骑常侍。德仁少年时与堂兄贺德基一同侍奉国子祭酒周弘正,都以词章学问被称赏,当时人说道:“学问操行可师法贺德基,词采华茂文质炳焕则数贺德仁。”德仁兄弟八人,当时人将他们比作荀

  • 王伦传·脱脱

    王伦字正道,是宋朝宰相王旦的弟弟王勉的玄孙。他侠邪无赖,四十多岁时还同市井恶少在汴京中游逛。天会五年(1127),宋朝让王伦做假刑部侍郎,同阁门舍人朱弁为充通问使。这时,金朝正在讨论攻打宋朝,凡宋朝的使者像王伦、宇文虚

  • 阴姬与江姬争为后·佚名

    【提要】 谋略的特点在于用迂回曲折、轻松快捷的方式就可达到目的。司马?的目的就是让阴姬当王后,为此目的如果直接上书君王要求让阴姬当王后,那么不仅阴姬当不了王后,而且会惹怒竞争者江姬,更使君王怀疑司马喜是否存有私

  • 提要·王应麟

    汉制攷政书类一【通制之属】【臣】等谨案汉制攷四卷宋王应麟撰应麟字伯厚晚年自号深宁叟其先浚仪人南渡后遂家于鄞县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又中博学宏词科度宗时官至礼部尚书是编因两汉书诸志于当时制度多详于大端畧于

  • 卷一·范处义

    <经部,诗类,诗补传>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一     宋 范处义 撰 国风 周南【召南说附】 昔者先圣孔子诲人以经固莫详於诗而圣人之论诗又以二南为大故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盖不学墙面古之格言

  • 卷第七十七·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七十七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五世随录绍兴云门孤卓浚禅师福州长乐刘氏子。幼投龙山脱白。因参鼓山。闻鷄鸣有省。後礼报恩贤

  • 补续高僧传序·佚名

    补续高僧传序补续高僧传者。吾友汰如法师河公所撰述也。传列宋元。以逮明世诸高禅。西乃冠以大明。若止为一朝僧史。则不从所纪载之人立号。而从编纂之家受名。亦循赞宁师之义例。不称续而称宋之意也。昔吾师紫柏老人

  • 比丘听施经·佚名

    全称《佛说比丘听施经》。佛教经典。东晋昙无兰译。一卷。听施,比丘名。本经以旅人不识路为喻,教化听施比丘精进修道。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佚名

    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与佛说救拔口饿鬼陀罗尼经同本,但无四佛之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