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义宗耶律倍传

义宗,名倍,乳名图欲,太祖长子,母为淳钦皇后萧氏。幼时聪明敏慧,好学,外表宽厚内心挚诚,神册元年(916)春,立为皇太子。

当时太祖问侍臣:“受天命的君王,应该事奉上天敬奉神癨。对于建立了巨大功业德行的人,我想要加以祭祀。先祭祀谁呢?”侍臣们都回答说祭祀佛。太祖说“:佛不是中国教。”耶律倍说“:孔子是大圣人,万代尊崇之,应当先加以祭祀。”太祖大喜,便建了孔子庙,诏令皇太子春秋二季行释奠礼。

耶律倍曾经随从太祖征讨乌古、党项,担任先锋都统,又经营治理燕地。太祖西征,留下耶律倍守京师,于是陈说了攻取渤海的办法。天显元年(926),随太祖征讨渤海。攻下扶余城,太祖想要检括户口,耶律倍上谏说:“现在刚刚得到其土地就对人口进行清查,百姓一定不会安宁。如果趁势如破竹之势,直捣忽汗城,攻下它是不成问题的。”太祖听从了他的意见。耶律倍与大元帅耶律德光担任前锋,在夜里包围了忽汗城,大....走投无路,请求投降。不久又反叛,太祖攻破之。改其国号为东丹,将东丹城命名为天福,命耶律倍为人皇王及东丹国主。又赐给他天子冠冕、服饰,建元甘露,即位执政,设立左右大相、次相及百官,一律用汉法。每年进贡布十五万端,马一千匹。太祖晓谕说:“此地濒临大海,不能长时间留居,所以留下你来安抚治理,以体现我爱民之心。”车驾将要回京,耶律倍做歌进献。于殿前辞别去赴任,太祖说:“有你治理,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耶律倍哭着出来。于是便到了仪坤州。

不久,各部多有反叛的,大元帅讨伐平定之。太祖讣告到,耶律倍当日奔赴先帝崩所。倍得知皇太后想要立耶律德光,便对公卿们说:“大元帅功业及德行及于人民与神癨,内外官员同心拥护,应该为社稷之主。”于是与群臣向太后请求而让位于德光。于是大元帅耶律德光即位为皇帝,这便是太宗。

太宗做了皇帝之后,耶律倍受到猜疑,于是以东平为南京,让耶律倍迁居于此,将百姓全部迁出。又设置卫士秘密侦候其行止动静。耶律倍回东丹国之后,命王继远撰作《建南京碑》,造书楼于西宫,做《乐田园诗》。唐明宗听说后,派人跨越大海带着书信秘密招徕耶律倍。倍于是田猎于海上。使者两次前来,耶律倍对左右说:“我将天下让给主上,现在反而受到猜忌;不如到外国去,以成就像吴太伯那样的声名。”立木于海上,刻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携高美人,载书渡海离开了故国。

唐以天子仪仗及卫士迎接耶律倍,倍坐于船殿之上,众官员陪侍祝寿。到了汴京,见明宗。明宗将庄宗后宫夏氏嫁给他,赐姓东丹,取名慕华。改瑞州为怀化军,拜耶律倍为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又赐姓李,名赞华。移镇滑州,遥领虔州节度使。耶律倍虽然身在异国,每每思念亲人,问安的使者不绝于道。

后来明宗养子李从珂弑君自立,耶律倍秘密写信给太宗说:“从珂弑君,何不讨伐他?”待到太宗立石敬瑭为晋主,对洛阳用兵。从珂想自焚,召耶律倍与他同死,倍不从,从珂便派壮士李彦绅杀害了他,时年三十八岁。有一僧人收其尸骨掩埋之。石敬瑭进入洛阳,著丧服前往吊孝临哭,以天子礼仪暂时停柩待葬,后来太宗将耶律倍改葬于医巫闾山,谥为文武元皇王。世宗即位,谥曰让国皇帝,陵曰显陵。统和年间,改谥文献。重熙二十年(1051),增谥为文献钦义皇帝,庙号义宗,又谥两位皇后为端顺、柔贞。

耶律倍当初购书万卷,藏于医巫闾山绝顶之望海堂。通晓阴阳五行,了解音律,精通医药、砭灸之术。辽、汉文章都写得很精妙,曾翻译过《阴符经》。擅长描绘本国人物,如《射骑》、《猎雪骑》、《千鹿图》,均藏于宋秘府。然而他性情苛刻严峻而嗜杀,婢妾有些小过失,常常加以锥刺烧灼之刑。夏氏因为害怕而请求削发为尼。有五子:长子世宗,次为娄国、稍、隆先、道隐。

猜你喜欢
  齐本纪上第六·李延寿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赵尔巽
  卷二十一 越语下·左丘明
  卷一百六十·毕沅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七·佚名
  卷之二百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六十八·佚名
  绥冦纪畧卷五·吴伟业
  ●南疆绎史勘本卷五·温睿临
  皇王大纪卷七十五·胡宏
  陈慧纪传·姚思廉
  南史札记·李慈铭
  卷十六·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佚名
  卷六·戴锡章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类书与诗·闻一多

    检讨的范围是唐代开国后约略五十年,从高祖受禅(618)起,到高宗武后交割政权(660)止。靠近那五十年的尾上,上官仪伏诛,算是强制的把“江左余风”收束了,同时新时代的先驱,四杰及杜审言,刚刚走进创作的年华,沈宋与陈子昂也

  • 序·孙一元

    太白山人漫藁序 太白山人漫藁成予友少谷子以示予於胜果寺俾序之序曰吾读太白山人诗而知吾越山水之盛也吾闻山水能生奇人矣太白山人秦人也入吾越时未有诗名久而渐张公卿方伯连帅之尊舆皁优伎之贱无弗知有山人者吾越山

  •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陈寿

    书载「蛮夷猾夏」,诗称「玁狁孔炽」,久矣其为中国患也。秦、汉以来,匈奴久为边害。孝武虽外事四夷,东平两越、朝鲜,西讨贰师、大宛,开邛苲、夜郎之道,然皆在荒服之外,不能为中国轻重。而匈奴最逼于诸夏,胡骑南侵则三边受敌,是以

  • 第七十册 天命十年·佚名

    第七十册 天命十年鄂诺依,原系扎库塔路大臣,因弃地来归有功,复克尽厥职,不违指令,著为三等游击,免一次死罪。哲尔吉讷,原系扎库塔路之人,弃地来归有功,其弟喀珠克尽厥职,不违指令,著为三等游击,免一次死罪。乌巴海,克尽厥职,不违指

  • 卷四·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卷四宋 朱子 撰中庸第十二章至第二十章或问十二章之说曰道之用广而其体则微密而不可见所谓费而隐也即其近而言之男女居室人道之常虽愚不肖亦能知而行之极其远而言之则天下之大事物之多圣人亦

  • 幽梦影序·张潮

    幽梦影序(一)余穷经读史之余,好览稗官小说,自唐以来不下数百种。不但可以备考遗志,亦可以增长意识。如游名山大川者,必探断崖绝壑;玩乔松古柏者,必采秀草幽花。使耳目一新,襟情怡宕。此非头巾能戴、章句腐儒之所知也。故余于咏

  • 卷二十五下·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二十五下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公刘召康公戒成王也成王将涖政戒以民事美公刘之厚於民而献是诗也 孔疏公刘后稷之曾孙也后稷生不窋不窋生鞠陶鞠陶生公刘公刘本封於邰王肃云公号也刘名也王基曰

  • 卷二十五·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二十五宋 李明復 撰僖公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齊胡安國曰左氏曰晉人伐鄭以觀其可攻與否狄間晉之有鄭虞也遂侵齊詩不云乎戎狄是膺荆舒是懲四夷交侵所當攘斥晉文公若移圍鄭之師以伐之則方伯連帥

  • 卷十三·刘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权衡卷十三    宋 刘敞 撰昭公元年叔孙豹会晋赵武陈公子招云云公羊曰此陈侯之弟招也何以不称弟贬也非也公羊以母弟称弟故云尔不知母弟可以称弟而不可常称常称皆以重书也且招之罪在杀世子偃师不

  • 卷十三·赞宁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今东京封禅寺圆绍传释圆绍,姓孙氏,其先富阳人也,祖官于南燕,因为滑台白马人焉。年及识环,天然俊迈。邻儿戏玩,我且恬然;群从追随,我惟闲静。年当十八,方遂志出家,师事明福寺正觉禅师。觉

  • 卷八·佚名

    △树下诞生品下菩萨生已,无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华。行七步已,观视四方。目未曾瞬。口自出言:先观东方。不如彼小婴孩之言:依自句偈。正语正言:世间之中。我为最胜。我从今日。生分已荆此是菩萨希

  • 碧岩录卷第二·圆悟克勤

      垂示云。佛祖大机。全归掌握。人天命脉。悉受指呼。等闲一句一言。惊群动众。一机一境。打锁敲枷。接向上机。提向上事。且道什么人曾恁么来。还有知落处么。试举看。  【一一】举黄檗示众云(打水碍盆。一口吞

  • 三法度论卷中·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问前说由者具方便果。于中已说具方便。云何果。答果者佛辟支佛声闻。佛辟支佛声闻者。此三是果。问为谁果。答戒上止智。问今说由。由者是道。云何果亦是道耶。答此果说是有余

  • 卷第三十五(第五诵之七)·佚名

    十诵律卷第三十五(第五诵之七)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八法中诤事法第八佛在王舍城。尔时诸比丘。共比丘诤。恶口相言。诸比丘尼共比丘尼诤。诸式叉摩尼共式叉摩尼诤。诸沙弥共沙弥诤。诸沙弥尼共沙弥尼诤。恶口相言

  • 闲居丛稿·蒲道源

    元代诗文别集。26卷。蒲道源。《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主要版本有元至正十年(1350)刊本、明祁氏澹生堂抄本以及数种清抄本,各本内容基本一致。卷首有至正十年黄溍序。署“男蒲机类编”、“门

  • 童蒙诗训·吕本中

    诗话著作。宋吕本中撰。该书原系吕本中所撰家塾课本《童蒙训》中论诗文之语,由于多取法苏轼、黄庭坚,于朱学盛行之后,苏学受到诋毁,乃被删削,遂致散佚。后人复辑为《童蒙诗训》,《菉竹堂书目》卷四、《文渊阁书目》卷一○著

  • 天方性理·刘智

    回族伊斯兰教哲学著作,刘智撰。全书分“本经”、“图传”两部分;书前附自序、序文及“采辑经书目”。成书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前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行。主要内容以伊斯兰教一神论观点结合中国宋明理学,论述宇宙

  • 慎言·王廷相

    中国明代哲学专著。王廷相著。初刻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主要版本有明《王氏家藏集》本、明《王浚川所著书》本、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侯外庐编《王廷相哲学著作选集》本等。十三篇,计有《道 体》、《乾运》、《作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