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萧韩家奴传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之孙。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通晓辽、汉文字。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这么做。”便退了钱取回了牛。

二十八年(1010),为右通进,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迁天成军节度使,徙为彰愍宫使。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个诗友。曾经从容地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说“:臣仅仅只知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则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诏令做《四时逸乐赋》,皇上夸奖他做的好。

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制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

“臣伏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的利息之高,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者。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以少壮之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况且又有渤海、女真、高丽的合纵连横,以至于不时要去征讨。富家从军,贫穷的人当探子。加上又有水灾旱灾,大豆和谷子歉收,百姓因此日益困苦。这大概要算是外部条件造成他们这样的了。

“当今最重之役,无过于西戍。如果没有西戍,即使遇上不好的年成,百姓之贫困凋敝也不至于如此。如果能将西戍驻所稍稍移近,那么往来不再劳顿,百姓也就没有过于深重的痛苦。有人说迁西戍不方便:一是自损威名,二是招致侵凌侮辱,三是得放弃农耕放牧之地。我认为不是这样。阻卜各部,自古就有。早先北至胪朐河,南至边境,众人多是散居,未能统一,只是往来抢劫。待到太祖西征,直到流沙,阻卜见势纷纷降附,西域各国也愿意前来朝贡。于是离散其种群部落,于内置三部,以增益我国,不造城邑,不设戍兵,阻卜累世不敢侵扰。统和年间,皇太妃出师西域,开拓疆土甚远,降附的人也多。这以后如果一部反叛,邻部讨伐之,使得互相制约,正得驾驭远人之良法。及至建可敦城,开拓疆土数千里,西北的百姓,徭役一天比一天增多,生计产业日益穷乏。有警报急事已不能相救,叛服不常的现象就出现了。空有土地广漠之名,而没有得地之实惠。如果贪恋土地而无止境,渐渐便会空耗人力物力,其危害真是不敢想象。况且边关之实情不值得过分仰赖,又不能一下子飞渡至彼。得到它算不上得到了好处,舍弃它也说不上损失了什么。国家之大敌,独在于南方。现在尽管与之讲和,难保将来。如果南方有变故,屯戍之所过于遥远,仓猝间难以赶去增援。我进则敌退,我收兵则敌又来,不可不虑。现下太平已久,正可以恩义交结诸部,释免其罪,退还其地,将戍兵内徙以增强堡垒屏障,对外申明规约以稳定疆界。每部各立一酋长,使每年修治职贡。反叛则讨伐之,顺服则慰抚之。诸部安定之后,必然不会生事。这样的话,则我尽管不能保证他们长期不出变乱,然而知道他们一定不会深入我内地来侵扰掠夺。有人说,弃地就会损威。殊不知耗尽钱财,贪求得到无用之土地,造成对方一个小部落就能与我大国相抗衡,万一作战获败,那损威还会浅吗?又有人说,肥沃之土不可轻易放弃,臣以为土地尽管肥沃,而百姓不能长期居住,一旦敌人来了,则免不了还要向内迁徙,怎么能就把它定为我国的土地而怜惜不舍呢?

“大凡金库粮仓,尽管各部都有,这只不过是在有限范围内权且周济部民的小恩惠,并不能同时救济天下。如要同时周济天下,那么应该了解百姓困苦之原由,从而堵塞这些漏洞。节制娱乐游逸,简省驿传数目,减轻赋敛,力戒奢侈。以数年相期,则困苦无赖之人可望过得顺当,贫穷的人可望变富。大抵百姓乃是国之根本,军队乃是国之卫士。兵不加征发则荒废了军役,征发则又有损国本。况且各部均有补役之法。从前补役法初行时,居家者、出征者一样都能富贵,所以累世从军戍守,易于加以替换。近年边境发生变乱,百姓大多贫乏,已不能忍受役事,则随时补员随时逃役以致最终缺员。假如没有上等户,则由中等户承担之。旷日持久,经年累月,剩下的人是越来越贫穷,所以取贫代富十分困难。不仅补役如此,在边之戍兵也是这样。好比一捧土,岂能填平寻丈之深壑!要想做到长久的便利,不如使在远方戍守的疲兵都回到故乡,减轻其徭役,使人人自给自足,则补役之法可以恢复如常。

“我又听说,自古以来统治国家的人,都不能做到国中没有盗贼。近年以来,众生凋敝,行抢劫偷盗之事却很方便,良民往往变为凶人暴徒。更有甚者杀人无忌,甚至亡命于山泽之中,倡导肇乱,祸及百姓。所谓百姓因为穷困,都变成了盗贼,这正如皇上所担心的。现在要想铲除盗根,希望陛下轻徭省役,使百姓专事农耕。衣食既已充足,安适、习惯于礼义教化,从而不轻于犯法,那么百姓对于礼义趋之若鹜,刑罚很少有机会动用了。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盗之方,都说:‘严刑峻法。’太宗笑着说:‘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之寡多,都是因为衣食之丰俭、徭役之轻重不同所致。

“现在应该迁可敦城于近地,与西南副都部署乌古敌烈、隗乌古等部互相声援、连接。撤销黑岭二军,合并开、保二州,使一概隶于东京;增加东北戍军及南京总管兵。增修壁垒,使..望台与尉所相望,修缮楼橹,整治城隍,以为边防之用。以上乃是当今之急务,请陛下裁定。”

提升为翰林都林牙、兼修国史。又下诏晓谕之:“文辞之职,乃是国家之荣耀,非才子不得担任。以你的文才学识,堪称一时大儒,所以我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从此日见亲信,每当入内侍候,都要侍坐。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为人所不及。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做规劝讽谏之语。

十三年(1044)春,上疏请依照唐之旧制,追尊夷离堇湖烈以下四代祖先为皇帝,奏疏上达,皇上加以采纳,开始实行追册玄、德二祖之礼。

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司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皇上见到,命他去掉。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后来一日,皇上见到了,说“:史笔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

诏令与耶律庶成一道编撰遥辇可汗至重熙以来之史事,合为二十卷,进呈之。十五年(1046),又下诏说:“古时治天下者,申明礼仪,肃正法度。我朝兴国以来,世世有完美之德,尽管国内外仰慕归化,然而礼书未成,无法垂示后代。你可跟庶成一道参照古今加以斟酌取舍,制定礼典。事理如果有疑问,就与北院、南院一同探讨。”韩家奴受诏之后,广泛考证经书典籍,自天子以至于常人,质朴或者典雅之制度可流行于世,又不与古制相违背者,撰成为三卷,进呈之。又诏令翻译诸书,韩家奴希望皇上能了解古今成败之迹,译出《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

当时皇帝因他年老,不能胜任朝拜之事,拜为归德军节度使。以善于治理著称。皇上派使者慰问他,韩家奴上表称谢。召修国史,卒,年七十二岁。有《六义集》十二卷行于世。

猜你喜欢
  卷四百五十六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夺嫡妖乱志七则·许指严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七·佚名
  卷四·王晫
  提要·王世贞
  附录一·吴大廷
  历代名贤确论卷七十·佚名
  卷七·胡一桂
  路岩传·欧阳修
  学历史的地方·沈从文
  卷二十二下·雍正
  卷二百二十九·佚名
  第一章 总 论·吕思勉
  卷81·陈邦瞻
  徐志芗·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上·韦居安

      山谷云:"俞清老作景陶轩,名为未当。《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明也。高山则仰之,明行则行之耳。魏晋间所谓‘景庄’‘景俭’,从一人差谬,送相承谬。"余观叶靖逸《四朝闻见录》云

  • 张弘范·隋树森

    张弘范(一二三八--一二八○),字仲畴,人称张元帅。河北定兴县人。中统初授御用局总管,改行军总管。至元元年(一二六四)进顺天路管民总管,次年移守大名,后进益都淄莱路行军万户。以攻宋陷襄阳、下建康有

  • ●慶芝堂詩集卷十七·戴亨

    瀋陽戴亨通乾撰 五言絕句詩 ◆五言絕句詩◆ 古意 子夜歌 四聲曲 秋夜旅情 都門晚眺 對月口占 秋夜 石橋 板橋真武廟 谷口茶棚庵 渡灤河 撫寧道中 磵底花 榆關遇雨 出關聞雁 翡翠花 野茶花 口占贈李復堂 山

  • 白云樵唱集卷一·王恭

    (明)王恭 撰○五言古诗舟经彭蠡杨帆过彭蠡逺见匡庐色瀑布天上来芙蓉望中碧东林钟磬逺沽酒浔阳夕枫树忽鸣猿凄然念郷国题诸葛孔明像炎祚忽云季诸侯骋雄图栖栖刘豫州三顾何勤劬汉贼不两立一心抱区区临崩寄大事忠愤常郁纡

  • 读礼通考卷七十九·徐乾学

    丧仪节四十二天子为亲藩外戚制服临丧仪后汉书礼仪志诸侯王贵人公主公将军特进薨使者治丧百官防送如故事明帝时东海恭王薨帝出幸津门亭发哀晋书安平献王孚以泰始八年薨武帝于太极东堂举哀三日再临丧亲拜尽哀及塟又幸都

  • 卷之八百八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皇朝通典凡例·佚名

    一杜佑通典八門由食貨以訖邊防本末次第具有條理續通典因之我朝制度典章因革損益盡美盡善載在大清會典者實有以酌時會之宜立質文之準若禮制則有大清通禮皇朝禮器圖式樂制則有聖祖御製律呂正義皇上御製律呂正義後編兵制

  • 卷一百六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五乐考【十一】乐器五匏之属笙律吕正义曰笙於古为匏器其制攅衆管於一匏而共一吹口每管设簧以取音【簧者於管侧贴以薄铜叶气至则鼔动成音】开出音孔以别长短之度而音之高下以生复设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二 洪武十六年二月乙亥朔,上观唐太宗《帝范》,谓侍臣曰:“此十二篇者,虽非帝王精微之道,然语意备至,曲尽物情,使唐之子孙克守其言,亦足为训,自后女主窃柄,有乖君体,骨肉少恩,有乖建亲,谄谀并进,有失

  • 利害第四十七·佚名

    利害者,得失之本也,得失者,成败之源也。故就利而避害,爱得而憎失,物之恒情也。人皆知就利而避害,莫知缘害而见利,皆识爱得而憎失,莫识由失以至得。有知利之为害,害之为利,得之成失,失之成得,则可与谈利害而语得失矣。夫内热者之饮

  • 泾野子内篇卷十一·吕柟

    鹫峯东所语标问读书昏勌曰汝取平日古人的好言行朗诵一番志气自精爽亦可知昏惰根本所在便斩断也诏问科举之学古人言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何如曰妨功夺志无甚相逺诸士读尧舜周孔之书将尧舜周孔心事措诸躬行临题歴歴写出作为

  • 卷二十八·余萧客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沉卷二十八长洲余萧客撰尔雅上尔雅依六书八体撮诸家注未尽之义勒成五卷并音一卷裴瑜注序【玉海四十四】释诂胎大才翻孙炎音【释文二十九】宏周礼云其声大而宏樊

  • 芣苢·佚名

    ——体悟天地人间的节律【原文】采采芣苢①,薄言采之②。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注释】①芣苢(fuyi):植物名称,即车

  •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复次此一切种一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一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一子。随所生处自体之中。余体种一子皆悉随逐。是故欲界自体中。亦有色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九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九卷辨三种业谓身口意 辨四种报谓黑报白报杂报不黑不白报 广辨烦恼业更相生义 论世第一法有漏无漏义 广辨三十七品作九种名说谓主胜导等 广辨十想 广辨七想迦叶品之第七善男子众生

  • 卷第三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三十二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之四如是择灭亦名涅槃。亦名不同类。亦名非聚。亦名非显。亦名最胜。亦名通达。亦名阿罗汉。亦名不亲近。亦名不修习。亦名

  • 竹斋诗集·裘万顷

    诗别集。三卷,附录一卷。宋裘万顷撰。万顷在当时不以诗名,宋、元目录书中亦无其诗集著录。南宋诗人合集如《南宋群贤小集》、《南宋六十家集》、《江湖小集》以及四库馆臣采撰而成的《江湖后集》等书中皆不见收录。刘

  • 西汉会要·徐天麟

    中国古代记述西汉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会要体史书。徐天麟著。主要版本有明南雍刊本,清岭南学海堂刊本,江苏书局本,广雅书局重编校刊“武英殿聚珍版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校点本是目前最好的版本。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