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马人望传

马人望,字俨叔,高祖马胤卿,为后晋青州刺史,太宗兵到,坚守不降。城破被俘,太宗觉得他有气节,放了他,迁其全族于医巫闾山,于是就在那里安家。曾祖马廷煦,南京留守。祖父马渊,中京副留守。父马诠,中京文思使。

人望聪慧。幼时丧父,成年后以才学著称。咸雍年间(1065~1074),进士及第,为松山县令。每年运送泽州官炭,朝廷只役使松山人,人望向中京留守萧吐浑请求能平均地役使外邑人。萧吐浑大怒,将人望交法官审讯,囚禁近百日后又将他提出审讯,人望不肯屈服。萧吐浑高兴地说:“你为了百姓能这样做,将来必定大有作为。”并将此事奏告朝廷,朝廷完全从其所请。迁为涿州新城县知县。该县与宋接壤,为驿道必经之地。人望治县,不收受财物饮食,吏民畏服爱戴。近臣有访宋回国者,皇上问京外之事,大多推荐他,于是被提升为中京度支司盐铁判官。转任南京三司度支判官,公家和私人都富足了。迁警巡使。京城案件堆积,人望加以处理判决,无一冤枉者。适逢检括户口,不到二十天他便将此事处理完毕。同知留守萧保先感到奇怪而问之,人望说:“百姓之产业如果检括得毫无遗留,将来一定会助长重敛财物之弊端,大概得到十分之六七就够了。”保先致歉说:“您深谋远虑,我虑不及此。”

在此之前,枢密使乙辛窃用权柄,最终害死了太子。待到天祚即位,想报父仇,选人望及萧报恩追究其事。人望处理公正,很多人因为他得以不死。改为上京副留守。适逢大盗赵钟哥进犯宫廷,劫掠宫女、御物,人望率众捕之。右臂中了箭,以艾条灸之,勉强支撑病体急速追赶,贼人抛弃所掠人、物逃走。人望下令关卡、渡口稽查盘问过往旅客,将盗贼全部抓获。不久提升为枢密都承旨。宰相耶律俨讨厌人望与自己意见相左,迁之为南京诸宫提辖制置。这年年中,任为保静军节度使。有两个小吏凶狠残暴,百姓畏之如虎。人望假装和他们交好,暗地里派人揭露其行事,黥其面而发配之。这一年各地饥荒缺粮,只有人望所治区域粮米不缺,路上听不到报警的桴鼓。遥授彰义军节度使。迁中京度支使,刚到任时,府库仓廪均空无一物;任职半年,就积累起粟十五万斛,钱二十万镪。迁为左散骑常侍,累迁至枢密直学士。

不多久,拜参知政事,判南京三司使事。当时在钱粟支出和收入上的舞弊行为,尤其以燕地最为严重。人望用缣帛制作历书,凡是府库物品之支出和收入,都派人另外登记,称为“临库”。奸邪之辈,狡黠之吏无法翻云覆雨,便到处扬言人望年老昏聩。朝论失察,改任人望为南院宣徽使,以表示优待老人。过了一年,天祚帝手书“宣马宣徽”四字诏令他到京。到京以后,皇帝说:“我以为你已衰老,是误听人言了。”于是拜他为南院枢密使。人人都不敢向人望徇私求职,人望用人也必取录公议认为恰当的人。如曹勇义、虞仲文曾为奸人所排挤,人望加以推荐,均成为名臣。当时百姓所患害的驿递、马牛、旗鼓、乡正、厅隶、仓司之类的徭役,他们往往至破产也不能供给役事。人望让百姓出钱,由官府募人服役,时人皆以为便利。又过了好久,请求告老还乡,以守司徒、兼侍中离职回故里。卒,谥曰文献。

人望有操守,喜怒不形于色,不曾依附他人以求升进。起先被任命为执政,家中人庆贺。人望忧惧地说“:得之不值得喜,失之不值得忧。与你相争的人地位太高,排挤起你来一定惨酷。”其处世警惕小心如此。

猜你喜欢
  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张廷玉
  第九回 朝鲜主称臣乞降 卢督师忠君殉节·蔡东藩
  卷二十·张廷玉
  卷之二百三十八·佚名
  卷之四百八十六·佚名
  ●玉堂荟记卷下·杨士聪
  二五四 寄谕广西巡抚熊学鹏所查高熊征陆显仁书非悖逆释放其子孙·佚名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卷一·佚名
  卷二十七·司马贞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 四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溥仪
  元法僧传·李延寿
  唐纪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历九年(甲寅、774)·司马光
  卷五十·黄训
  卷一百二十八·雍正
  第二十七章 箬溪、德安、王家铺之血战·李宗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114 ·佚名

    何偁 籍桂堂 清溪一百曲,洗我心无尘。 日影上汀渚,桂香袭衣巾。 露零芳更润,山沃叶长春。 种德长如昔,他年更几人。 何偁 舑庵五首 多羡王居士,心閒事事幽。 山从天末见,江近枕边流。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九十六·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第四卷 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府太仓州海州通州·缪荃孙

    淮安府东海国 今淮安府。《后汉书·东海恭王疆传》建武十九年封。临淮国 今淮安府。《后汉书·临淮怀公传》建武十五年立。淮陵国 今淮安府。《后汉书·王霸传》建武三十年,定封淮陵侯。射阳故城

  • 卷十七·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十七 纪年 世宗圣明皇帝中 【戊子】大定八年春正月诏增榷塲 自南北通和後始置榷塲凡榷塲之法商人货百千以下者十人为保留其货之半在塲以其半赴南边榷塲博易俟得南货回复易其半以往大

  • 卷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十田赋考【干】屯田顺治元年定荒地屯种例先是开国之初每佐领拨壮丁十名牛四头於旷土屯田至是准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二年差御史

  • 目录·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三万夀盛典初集目録    政书类二【仪制之属】卷一宸藻一卷二宸藻二卷三圣德一【孝德】卷四圣德二【谦德一】卷五圣德二【谦德二】卷六圣德二【谦德三】卷七圣德三【保泰】卷八圣德四【

  • 宋武帝·苏辙

    东汉之衰,曹公始践五伯之迹,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志本欲尽扫群雄而后取汉耳。既灭二袁、吕布、刘表,欲遂取江东而不克,既破马超、韩遂,欲并举巴蜀而不果,再屈于吴、蜀,而公亦老矣。于是董昭进九锡之议,幡然听之,而桓、文之业,至此尽

  • 七年·佚名

    (甲戌)七年大明萬曆二年春正月1月2日○戊寅,右相盧守愼,四度呈辭。上命遞。○政院啓曰:「國家安危,係於大臣進退。右議政盧守愼雖疾告退,遽允所請,甚非重大臣之意。況守愼素有重望,允合具瞻,臣等不勝未安。敢啓。」傳曰:「知道。

  • 昭公卷二十二(起元年,尽十二年)·何休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酌、宋向戌、卫石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轩虎、许人、曹人于氵郭。(戍、恶皆与君同名,不正之者,正之当贬,贬之嫌触大恶,方讥二名为讳,义当正亦可知。○国酌,二传作

  • 外内第二十二·商鞅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备之。奚谓 轻法?其赏少而威薄,淫道不塞之谓也。何谓淫道?为辩知者贵,游 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之谓也。三者不塞,则民不战而事失矣。故其赏少,则听者无利也;威薄,则犯者无害也。故开淫道以诱之。而以

  • 卷三·李钟伦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纂训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纂训卷三安溪李钟伦撰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灋授酒材注式灋作酒之灋式作酒既有米麴之数又有功沽之巧疏酒正辨四饮则浆之政令亦掌之浆之灋式及浆材亦授之矣功沽谓善恶凡

  • 佛说琉璃王经·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迦维罗卫。释氏精舍。尼拘类树下。与五百比丘侍者阿难金刚力士楼由俱。于城中有舍夷贵姓五百长者。共为世尊造立讲堂。自相兴誓。讲堂成已。当请正觉于上设供。沙门梵志长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四·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菩萨变化仪轨品第二之一  尔时妙吉祥童子。观察会中一切大众。于是妙吉祥童子。入观照三摩地。入此定已。从其脐轮出大光明。复有无数百千那由他俱胝光

  • 同姓名录·余寅

    十二卷。录补一卷。明余寅(1519—1595)撰。余寅字君房,晚年改字僧杲。鄞县(今浙江奉化县)人。明万历八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著有 《农丈人文集》二十卷,《乙未私志》、《吴越游稿》。周应宾录补一卷,另著有《九经

  • 虚静冲和先生徐神翁语录·佚名

    《虚静冲和先生徐神翁语录》,南宋朱宋卿编撰。《宋史‧艺文志》着录作一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二卷,收入正一部。本书记述北宋末著名道士徐神翁生平事迹。由编者根据民间流传的《徐神翁语录》、《徐神翁行化状》,并参

  • 闽川闺秀诗话·梁章钜

    清代诗歌史料著作。4卷。梁章钜撰。书中论及福建女诗人103人,其中卷1录38人,卷2录29人,卷3录15人,卷4录21人。体例上逐人分条记述,分别录其姓名、字号、籍贯、婚配,列其诗集或代表诗作,并简述其诗歌特色。所录诗人风格多样。

  • 春秋事语·佚名

    先秦帛书。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记载春秋历史的古佚书。原书无题,整理小组据内容定为《春秋事语》。存十六章,每章以句首为章名:一杀里克章,二燕大夫章,三韩魏章,四鲁文公卒章,五晋献公欲得随会章,六伯

  • 书集传·蔡沈

    《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