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三百卷。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修。又名《清朝文献通考》。其体例与《续文献通考》完全一致,分为二十六考,有“田赋考”十二卷,“钱币考”六卷,“户口考”二卷,“职役考”五卷,“征榷考”六卷,“市籴考”六卷,“土贡考”一卷,“国用考”八卷,“选举考”十六卷,“学校考”十四卷,“职官考”十四卷,“郊社考”十四卷,“群祀考”二卷,“宗庙考”十二卷,“群庙考”六卷,“王礼考”三十卷,“乐考”二十四卷,“兵考” 十六卷,“刑考”十六卷,“经籍考”二十八卷,“帝系考”七卷,“封建考”十卷,“象纬考”十二卷,“物异考”一卷,“舆地考”十四卷,“四裔考”八卷。卷首并有“凡例”十六则。是书所记始于清开国时的天命之年 (1616),止于乾隆五十年(1785),是一部记载清前期社会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书。其内容较《清朝通典》更详细,分类更细致,使用也方便。其细目较《续文献通考》略有增删,如田赋考增加了八旗田制,钱币考增加了银色银直及回部普儿,户口考增加了八旗壮丁,土贡考增加了外藩,学校考增加了八旗官学,封建考增加了蒙古王公等,市籴考则删除了均输和买和籴,选举考删除了童子科,兵考删除了车战等,这些根据清代制度的变化而所做的修改,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当然与清代乾隆时所修的其它“几通”一样,书中也多有重复、混乱之处。是书原为《续文献通考》的一部分,其编修始于乾隆十二年 (1747),乾隆二十六年才提出另编是书,故名《清朝文献通考》,以示区别。是书目前通行的本子也是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清朝文献通考》影印精装二册。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全部章节目录

(1)总目
(2)凡例
(3)卷一
(4)卷二
(5)卷三
(6)卷四
(7)卷五
(8)卷六
(9)卷七
(10)卷八
(11)卷九
(12)卷十
(13)卷十一
(14)卷十二
(15)卷十三
(16)卷十四
(17)卷十五
(18)卷十六
(19)卷十七
(20)卷十八
(21)卷十九
(22)卷二十
(23)卷二十一
(24)卷二十二
(25)卷二十三
(26)卷二十四
(27)卷二十五
(28)卷二十六
(29)卷二十七
(30)卷二十八
(31)卷二十九
(32)卷三十
(33)卷三十一
(34)卷三十二
(35)卷三十三
(36)卷三十四
(37)卷三十五
(38)卷三十六
(39)卷三十七
(40)卷三十八
(41)卷三十九
(42)卷四十
(43)卷四十一
(44)卷四十二
(45)卷四十三
(46)卷四十四
(47)卷四十五
(48)卷四十六
(49)卷四十七
(50)卷四十八
(51)卷四十九
(52)卷五十
(53)卷五十一
(54)卷五十二
(55)卷五十三
(56)卷五十四
(57)卷五十五
(58)卷五十六
(59)卷五十七
(60)卷五十八
(61)卷五十九
(62)卷六十
(63)卷六十一
(64)卷六十二
(65)卷六十三
(66)卷六十四
(67)卷六十五
(68)卷六十六
(69)卷六十七
(70)卷六十八
(71)卷六十九
(72)卷七十
(73)卷七十一
(74)卷七十二
(75)卷七十三
(76)卷七十四
(77)卷七十五
(78)卷七十六
(79)卷七十七
(80)卷七十八
(81)卷七十九
(82)卷八十
(83)卷八十一
(84)卷八十二
(85)卷八十三
(86)卷八十四
(87)卷八十五
(88)卷八十六
(89)卷八十七
(90)卷八十八
(91)卷八十九
(92)卷九十
(93)卷九十一
(94)卷九十二
(95)卷九十三
(96)卷九十四
(97)卷九十五
(98)卷九十六
(99)卷九十七
(100)卷九十八
(101)卷九十九
(102)卷一百
(103)卷一百一
(104)卷一百二
(105)卷一百三
(106)卷一百四
(107)卷一百五
(108)卷一百六
(109)卷一百七
(110)卷一百八
(111)卷一百九
(112)卷一百十
(113)卷一百十一
(114)卷一百十二
(115)卷一百十三
(116)卷一百十四
(117)卷一百十五
(118)卷一百十六
(119)卷一百十七
(120)卷一百十八
(121)卷一百十九
(122)卷一百二十
(123)卷一百二十一
(124)卷一百二十二
(125)卷一百二十三
(126)卷一百二十四
(127)卷一百二十五
(128)卷一百二十六
(129)卷一百二十七
(130)卷一百二十八
(131)卷一百二十九
(132)卷一百三十
(133)卷一百三十一
(134)卷一百三十二
(135)卷一百三十三
(136)卷一百三十四
(137)卷一百三十五
(138)卷一百三十六
(139)卷一百三十七
(140)卷一百三十八
(141)卷一百三十九
(142)卷一百四十
(143)卷一百四十一
(144)卷一百四十二
(145)卷一百四十三
(146)卷一百四十四
(147)卷一百四十五
(148)卷一百四十六
(149)卷一百四十七
(150)卷一百四十八
(151)卷一百四十九
(152)卷一百五十
(153)卷一百五十一
(154)卷一百五十二
(155)卷一百五十三
(156)卷一百五十四
(157)卷一百五十五
(158)卷一百五十六
(159)卷一百五十七
(160)卷一百五十八
(161)卷一百五十九
(162)卷一百六十
(163)卷一百六十一
(164)卷一百六十二
(165)卷一百六十三
(166)卷一百六十四
(167)卷一百六十五
(168)卷一百六十六
(169)卷一百六十七
(170)卷一百六十八
(171)卷一百六十九
(172)卷一百七十
(173)卷一百七十一
(174)卷一百七十二
(175)卷一百七十三
(176)卷一百七十四
(177)卷一百七十五
(178)卷一百七十六
(179)卷一百七十七
(180)卷一百七十八
(181)卷一百七十九
(182)卷一百八十
(183)卷一百八十一
(184)卷一百八十二
(185)卷一百八十三
(186)卷一百八十四
(187)卷一百八十五
(188)卷一百八十六
(189)卷一百八十七
(190)卷一百八十八
(191)卷一百八十九
(192)卷一百九十
(193)卷一百九十一
(194)卷一百九十二
(195)卷一百九十三
(196)卷一百九十四
(197)卷一百九十五
(198)卷一百九十六
(199)卷一百九十七
(200)卷一百九十八
(201)卷一百九十九
(202)卷二百
(203)卷二百一
(204)卷二百二
(205)卷二百三
(206)卷二百四
(207)卷二百五
(208)卷二百六
(209)卷二百七
(210)卷二百八
(211)卷二百九
(212)卷二百十
(213)卷二百十一
(214)卷二百十二
(215)卷二百十三
(216)卷二百十四
(217)卷二百十五
(218)卷二百十六
(219)卷二百十七
(220)卷二百十八
(221)卷二百十九
(222)卷二百二十
(223)卷二百二十一
(224)卷二百二十二
(225)卷二百二十三
(226)卷二百二十四
(227)卷二百二十五
(228)卷二百二十六
(229)卷二百二十七
(230)卷二百二十八
(231)卷二百二十九
(232)卷二百三十
(233)卷二百三十一
(234)卷二百三十二
(235)卷二百三十三
(236)卷二百三十四
(237)卷二百三十五
(238)卷二百三十六
(239)卷二百三十七
(240)卷二百三十八
(241)卷二百三十九
(242)卷二百四十
(243)卷二百四十一
(244)卷二百四十二
(245)卷二百四十三
(246)卷二百四十四
(247)卷二百四十五
(248)卷二百四十六
(249)卷二百四十七
(250)卷二百四十八
(251)卷二百四十九
(252)卷二百五十
(253)卷二百五十一
(254)卷二百五十二
(255)卷二百五十三
(256)卷二百五十四
(257)卷二百五十五
(258)卷二百五十六
(259)卷二百五十七
(260)卷二百五十八
(261)卷二百五十九
(262)卷二百六十
(263)卷二百六十一
(264)卷二百六十二
(265)卷二百六十三
(266)卷二百六十四
(267)卷二百六十五
(268)卷二百六十六
(269)卷二百六十七
(270)卷二百六十八
(271)卷二百六十九
(272)卷二百七十
(273)卷二百七十一
(274)卷二百七十二
(275)卷二百七十三
(276)卷二百七十四
(277)卷二百七十五
(278)卷二百七十六
(279)卷二百七十七
(280)卷二百七十八
(281)卷二百七十九
(282)卷二百八十
(283)卷二百八十一
(284)卷二百八十二
(285)卷二百八十三
(286)卷二百八十四
(287)卷二百八十五
(288)卷二百八十六
(289)卷二百八十七
(290)卷二百八十八
(291)卷二百八十九
(292)卷二百九十
(293)卷二百九十一
(294)卷二百九十二
(295)卷二百九十三
(296)卷二百九十四
(297)卷二百九十五
(298)卷二百九十六
(299)卷二百九十七
(300)卷二百九十八
(301)卷二百九十九
(302)卷三百

猜你喜欢
  宋朝事实·李攸
  熙朝新语·徐锡麟
  两汉刊误补遗·吴仁杰
  甲申战事记·池仲祐
  蒋党内幕·恽逸群
  满宫残照记·秦翰才
  安龙纪事·江之春
  鲁迅的青年时代·周作人
  秦中岁时记·李绰
  岁华纪丽·韩鄂
  秘书监志·王士点
  大清著作权律·佚名
  大清国籍条例·佚名
  朝鲜王朝实录[定宗实录]·佚名
  乙卯入国奏请·沈括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出 侦戏·孔尚任

    ◎癸未三月〖双劝酒〗(副净扮阮大铖忧容上)前局尽翻,旧人皆散,飘零鬓斑,牢骚歌懒。又遭时流欺谩,怎能得高卧加餐。下官阮大铖,别号圆海。词章才子,科第名家;正做着光禄吟诗,恰合着步兵爱酒。黄金肝胆,指顾中原;白雪声名,驱驰上国。

  • 欺负着了·闻一多

    你怕我哭?我才不难受了;这一辈子我真哭得够了!那儿有的事?——三年哭两个,谁家的眼泪有这么样多?我一个寡妇,又穷又老了,今日可给你们欺负着了!你,你为什么又往家里跑?再去,去送给他们杀一刀!看他们的威风有多么大……算我白养了你

  • 太阳吟·闻一多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的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

  • 卷四百九十三 紹聖四年(丁丑,1997)·李焘

      起哲宗紹聖五年十一月盡是年十二月   十一月辛亥朔,權殿中侍御史蔡蹈言:「朝廷近用知開封府路昌衡薦除朝散郎盧約為推官,按約向知昭州日,輒請以昌衡出帥廣東所遷兩官易近上職名【一】,原其用心,專在邪諂,而昌衡一無嫌

  • ●卷五·李绛

      ○宪宗出游畋猎中罢   上因暇,欲近畋猎。行至蓬莱池西,谓左右曰:“李绛尝谏我畋猎,云亏损政事。今虽不远,近出苑中,必有章疏上陈,不如且休。”遂却罢归,其思理从谏,如是之至也。   ○论王锷加平章事   检校司徒河中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四·杨仲良

      哲宗皇帝   变新法   元丰八年四月辛未,诏户部侍郎李定取都提举汴河堤岸司所领事,并提举京城所课利条析以闻。   五月乙末,并罢提举汴河堤岸司。元丰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初置,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改今名。   诏尚书

  • 三藩纪事本末卷四·杨陆荣

    青浦杨陆荣采南氏编永明入缅檄缅取王蜀乱郑成功之乱杂乱永明入缅顺治十六年(己亥)正月,王自云南赴永昌,警报日至。二月十五日,李定国令总兵靳统武率兵四千人,自永昌启行。十八日,抵腾越。时,李国泰、马吉翔辎重甚厚,恐遭劫夺,促

  • 通鉴答问卷三·王应麟

    宋 王应麟 撰汉髙帝樊哙諌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或问樊哙之諌此兴亡之大机也沛公待张良之言而后聴何欤曰哙非谋臣也是以沛公忽而不聴防良之言几于失天下矣汤始征葛四海之内皆曰非冨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民望之若大旱之

  • 宗越传·沈约

    宗越,南陽郡叶县人,本来是河南人,晋朝大乱,他家迁到南陽宛县,后来又就当地划断属于叶县。本来他家是南陽郡第二大门户,安北将军赵伦之镇守襄陽,襄陽有很多寒族,赵伦之派长史范觊之划定氏族的高低,范觊之划定宗越家为服劳役的门

  • 孝闵帝纪·令狐德棻

    孝闵皇帝名觉,字陀罗尼,是太祖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元皇后。大统八年(542),生于同州官署。九岁时,被封为略阳郡公。当时有一个善于看相的人史元华见到他,回来后对亲近的人说:“这位公子有极贵之相,只可惜寿命不长。”魏恭帝

  • 刘一止传·脱脱

    刘一止字行简,湖州归安人。七岁时能做文,参加太学考试,有关部门想举荐他具备孝、悌、睦、渊、任、恤、忠、和等八行,刘一止说:“品行是士人应该具备的。”不就。中进士及第,任越州教授。参知政事李邴推荐他任详定一司敕令所

  • 弇山堂别集卷二十八·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史乗考误九三年北征以徐魏公为正虏大将军常鄂公为左副将军鄂公卒李曹公代之冯宋公为右副将军邓卫公为左副副将军汤信公为右副副将军见实録甚明而邓汤二公神道碑俱称副将军盖不解副副将军为何语也冯公时

  • ●岭海焚余卷中(永历戊子十一月止庚寅正月)·澹归

    仁和金堡道隐父着●时政八失疏为中兴之根本在朝廷、经国之规模惟法度,谨论时政八失,仰祈圣断,亟行厘正事。臣闻天下有道,以理驭势;天下无道,以法徇人。谋国者类以国家之变乱,听其凌夷,而不知以纲纪之凌夷,酿成变乱。尔者殷忧启

  • 卷一百四十六·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一百四十六 朱批缪沅奏摺 内阁学士【臣】缪沅谨 奏【臣】於雍正六年四月二十日奉 旨差审参革原任蒲台县知县朱成元家人张士荣叩阍控告告休蒲台县知县王僧慧一案【臣】於五月初二日至济南本日

  • 卷一百四十二上·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四十二上 朱批王柔奏摺 湖南衡永郴道【臣】王柔谨 奏为敬陈管见事窃【臣】一介庸愚知识短浅荷蒙 皇上鸿恩由厅员 特授监司 殊荣异数报称

  • 卷第九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九十五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智蕴第三中学支纳息第一之三云何为见。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正理故。谓或有说。诸有为法皆是见性。所以者何。行相猛利说名为见。

  • 卷第十三·寒松智操

    嘉兴大藏经 寒松操禅师语录寒松操禅师语录卷第十三嗣法门人德泰编录拈颂古(七十一则)龙牙遁禅师参洞山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山云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牙始悟。龙牙虽然捞得一个鼻孔不知打湿两茎眉毛。机先一句截群流迥

  • 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佚名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纯梵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