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十五

职役考【五】

【臣】等谨案复除之法有除其征役者有除其租赋者前史所载除役为多马氏云汉世以後不复闻有除租之事矣宋代助役法行悉令等第输钱则除役之义亦鲜考

本朝役法归入地丁田粮其间复除不一而

恩泽之普未有如滋生人丁之永不加赋者若并复田租则祭田一欵之外亦间有之至於蠲免租税或详於田赋或见於国用者皆不复载

天聪四年免诸宗室及内外亲属之家徭役是岁七月

太宗文皇帝与诸贝勒议

太祖庶妃所生之子阿拜等又弟之子吴达海等族叔吴霸席库等又戚属子孙栢尔肯等又勒克舒子孙及顔布鲁等俱免徭役

【臣】等谨案

国初归附诸国有令世世子孙免其驿骑及诸徭役者详於藩封兹不备载

五年免巴图鲁萨木哈图等一应差徭巴图鲁萨木哈图等皆於攻永平遵化时先登有功时以家贫无应役之人具奏

命自城工大役外一应差徭俱免之

八年定功臣无嗣免其丁徭之例先是游撃祝邦成出征阵亡因无兄弟子嗣停其袭职其妻控告以寡妇求免数丁差徭管吏部贝勒具奏以其为功臣之妻准免八丁以後凡功臣而无兄弟子嗣承袭者准照官职免其丁之半其妻故後方令应差着为令

又初考取举人各免四丁先是三年九月考试儒生分别一二三等俱免二丁差徭是岁礼部考取通满洲蒙古汉书文义者为举人免四丁差役九年免功臣拜尹图等徭役

崇德元年定满汉官员及看守

郊坛

庙人员各免丁徭及举人生员官学生吏员甲兵优免丁徭有差又免各官壮丁徭役先是按班章京以下拨什库以上俱照品级免其壮丁官粮至修筑城池及杂差仍令应役至是以

上受尊号覃恩自公按班章京以下至小拨什库及一应在官人役并兵丁以上俱照品级免其壮丁徭役又以归附生员刘奇遇兄弟为副理事官各免三丁先是阵获官生皆给以庄田免其徭役是岁佟三牛录下生员刘奇遇兄弟以归附求免徭役令大臣考试之以为内院副理事官各免三丁三年定优免人丁例凡无世职固山额真承政准免十丁梅勒章京内大臣参政免八丁甲喇章京一等侍卫理事官免五丁牛录章京二等侍卫副理事官免四丁三等侍卫免三丁多罗贝勒三等侍卫免二丁

顺治元年

勅赐山东曲阜等处圣贤後裔免粮地亩并免洒扫户杂泛差役山东廵抚方大猷奏言前明旧制赐孔氏祭田二千余顷拨佃户承种专办籽粒以供祭祀请依旧制

赐给又洪武中特置洒扫户一百一十五户免其杂泛差

役亦请依旧制蠲免皆从之

【臣】等谨案会典所载衍圣公祭田二千一百五十七顷五十亩

圣林地一十八顷二十七亩庙宅基三顷二十七亩五分佃户五百户洒扫户一百一十五户顔氏後裔祭田五十顷墓田三顷三十三亩一分庙宅基九

十二亩五分佃户十户门子四户庙户七户洒扫户二十五户又孔氏後裔祭田五十一顷六十亩墓田十顷一十五亩七分庙宅基三十九亩一分庙户三十七户孟氏後裔祭田五十一顷一十五亩墓田七顷三十一亩四分庙宅基一顷三十亩七分五厘佃户三十二户庙户二十五户门子五户仲氏後裔祭田六十五顷三十八亩坟地九顷五十亩庙宅基六十八亩护丁四十六户皆免其丁粮至康熙二十四年

圣林地於原额外增扩一十一顷一十四亩九分除免钱粮又拨给周公後裔东野氏祭田五十顷以曲阜附近州县无粮地给之又考各省凡先代陵墓皆设有陵户以司廵查洒扫例免差徭至乾隆元年复奉

特旨饬查增设又各地方先贤祠宇凡有祭田例免丁

粮皆所以昭

国家之旷典着复除之渥泽也迨沿习既久怀私忘公恃优免之条昧趋功之义则与隐蔽差役者等是以乾隆二十一年衍圣公庇其户人与邹县知县大章相难辄称例应免差冒昧凟奏奉

谕旨据衍圣公孔昭焕奏

至圣庙户在庙纳丁供差一切本身徭役俱蒙恩优免历来遇地方官额外派办派买事件难以随心呼应每事调剂殊属非易请将现存户丁酌留五十户其余户丁改归民籍交地方官编审与民籍一体当差等语我朝轻徭薄赋凡属编氓本无公旬徭役地方偶有兴作亦皆动帑予直初非额外差派不知其所奏派办派买者何事或东省尚有此陋习则概当严行禁止不独庙户为然着署抚白锺山查明据实具奏旋据该抚覆奏并无派累之事奉

谕旨申饬云朕亲祭曲阜即衍圣公尚当躬自却扫岂有转庇庙户归咎有司之理今据白锺山查明有粮之家依托庙户影射居奇及饬该县退还价买粮石等事孔昭焕本应交部治罪姑念其为圣人後裔着加恩免其交议又奉

谕旨白锺山查覆孔昭焕所奏邹县知县大章私毁遵例免差碑碣一摺我朝百年以来从无公旬徭役所有守夜开沟栽树修堰等事乃民间自为保护相友相助之谊如江西湖广等省沿江堤堰民间自为修防者甚多何得谓之差徭若并此而倚藉乐舞庙户名色概不承应是一乡之中祗令无业贫民数户专任其劳而依托附名之徒安坐而享其利有是理乎孔昭焕既袒护陈奏於前仍复巧辞掩饰於後朕虽欲曲宥而不能矣孔昭焕着交部严加议处以为居乡多事者戒自是庙户等不得借端隐蔽地方差役得以均平云

恩诏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泛差役

【臣】等谨案定例凡

恩诏中应及养老一欵者悉如顺治元年之例後不复载又令京城迁徙之家分别免其赋役凡明末遭寇迁徙之家免赋役三年房屋被毁者免一年

又定京城行商车户?役永停佥派

又定各旗壮丁差徭粮草布疋永停输纳

二年免徵直省京班匠价【已见前卷】时因免山东章邱济阳二县京班匠价并令各省匠籍俱除为民又定优免丁粮之例禁革冒滥先是保定廵抚王文奎言各府州县明季旧习优免太滥致亏正额取盈摊派最为厉民宜严加禁革至是廵抚郝晋又疏请定优免画一之规下户礼二部议之寻议定品官及举贡生员杂职吏典应免丁粮其废官黜弁粟监赀郎俱与民间一例当差有冒滥优免者令抚按劾治从之

四年定编审人丁凡年老残疾并逃亡故絶者悉行豁免五年定直省绅衿优免例在京官员一品免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二品免粮二十四石人丁二十四丁三品免粮二十石人丁二十丁四品免粮十六石人丁十六丁五品免粮十四石人丁十四丁六品免粮十二石人丁十二丁七品免粮十石人丁十丁八品免粮八石人丁八丁九品免粮六石人丁六丁外任官员各减其半教职举贡监生员各免粮二石人丁二丁杂职吏承各免粮一石人丁一丁以礼致仕者免十分之七闲住者免其半犯赃革职者不准优免如本户丁粮不及数者止免实在之数丁多粮少者不许以丁准粮丁少粮多者不许以粮准丁疎远族属不得滥免十四年部臣议请自一品官至生员吏承止免本身丁徭其余丁粮仍徵充饷

九年令直省州县置社学师免其差徭【已见前卷】十八年以江南江都如臯海州三州县修理烽墩马路各免差徭一年

康熙元年免

盛京居民工役奉天府尹徐继炜疏言新投盛京居民生计未遂应暂免一切工役下部议行四年免湖广西山军前运饷人夫亡故者同居父子兄弟一年丁差

三十九年免河工河夫杂差河工挑河筑堤例用雇夫河臣疏言河工雇夫动至数千寒暑风雨极其劳苦工成之日应给印票令该地方查验免其杂项差役以酬其劳从之

五十二年钦奉

恩诏嗣後增益人丁永不加赋是岁恭遇

圣祖仁皇帝六十万夀钦奉

恩诏嗣後编审增益人丁止将实数奏闻其徵收办粮但据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五十四年定社仓捐输分别免差之例时议社仓劝输应加奬励乃定例富民能捐谷五石者免本身一年杂泛差徭有多捐一倍二倍者按年递免雍正四年详定绅衿优免之例署四川巡抚罗殷泰疏言川省州县多属以粮载丁绅衿贡监等尽皆优免差徭请将优免之名永行禁革与民一例当差下户部议言川省以粮载丁之州县绅士原无丁银无庸优免奉

谕旨罗殷泰所奏禁革绅士优免之处固属太刻部议亦属蒙混着九卿详议具奏寻议绅衿只许优免本身一丁其子孙族户冒滥及私立儒户宦户包揽诡寄者查出治罪从之

五年令保甲内绅衿免充杂役及分别应免充役者部臣议覆条奏凡绅衿之家一体编次听保甲长稽查如不入编次者照脱户律治罪惟是保甲之法有充保长甲长之役又有十家轮值支更看栅之役绅衿既已身列仕籍肄业胶庠幷齐民内衰

老□疾及寡妇之家子孙尚未成丁者俱免充役

又定各省耤田择农夫二名看守免其差役乾隆元年申举贡生员免派杂差之例奉

谕旨任土作贡国有常经无论士民均应输纳至於一切杂色差徭则绅衿例应优免乃各省奉行不善竟有令生员充当总甲图差之类者殊非国家优恤士子之意嗣後举贡生员等着概行免派杂差俾得专心肄业倘於本户之外别将族人借名滥免仍将本生按律治罪

二年免云南军屯丁银云贵总督尹继善疏言滇省军丁一项从前未经摊入地亩除历年查出军地抵补外尚有应徵丁银一万二千二百余两惟按老丁名字徵收或已无寸土而追比无休或已絶後嗣而波及同伍请议查免奉

谕旨滇省军丁一项从前既未曾摊入地亩而现在完纳丁粮之人又系无田之户着将应徵军丁银两自乾隆三年为始概予豁免俾无业屯民永释苦累三年免云南丽江府夷丁丁银先是丽江新增夷丁二千三百余丁业经编入正额至是奉

谕旨朕闻云南丽江府原属土府改设流官比时清查田地户口有土官庄奴院奴等类并无田粮皆愿自纳丁银以比於齐民共徵丁银一百五十四两七钱零迨滇省民丁改为随粮派纳而此项夷丁不得与有粮之户一例摊派至今照旧徵收着该督抚查明概予豁免俾边地夷民永无催科之扰部臣议上所增夷丁并免之

十二年免福建闽县先贤祠祭产地丁钱粮奉

谕旨福建闽县地丁项内有先贤二十三祠祭产田粮一项本朝初年优免後於雍正五年该地方官清查溢额钱粮之时误将此项作为溢额报解归公现在追徵充饷朕思祠宇祭产供俎豆牲牷之用历来优免以恤奉祠後裔原属国家旷典着该督抚查明豁免永着为例

十六年免江南武进阳湖二县开抵役田租银奉

谕旨朕闻常州府属武进阳湖二县开抵役田租银一项原系前明时虚田领价後因本户逃亡株连亲族各将己产开抵实非前明原置之田亦非当日领价之户小民条粮役租力难并输以致积年拖欠朕省方所至民隐勤求清跸既周备深轸念着将二县开抵役田除应办条漕仍照民田一例完纳外其新旧租银概予豁免以除民累凡尔百姓尚其永承乐利各相勉於孝弟力田以仰副朕格外加恩之意焉三十七年

谕李瀚奏请停编审造册所见甚是编审人丁旧例原因生齿繁滋恐有漏户避差之弊是以每届五年查编造册以备考核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

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况各省民谷细数俱经督抚於年底专摺奏报更无藉五年一次之另行查办嗣後编审之例着永行停止

三十八年

谕据陈辉祖奏请将该省民屯新垦丁银随年摊征批交该部议奏旋经户部覆准并请行查各督抚就本省情形酌筹妥议具奏嗣据直隶等省先後入奏大概请仍旧制者居多则陈辉祖所奏及该部所议皆未得当国家承平休养百有余年闾阎生齿日繁岁有增益向来编审人丁按丁科则自康熙五十二年我

皇祖特颁恩诏永不加赋即以是年丁粮之数作为定额朕临御以来无时不以爱养斯民为念讵肯於丁粮区

区毫未之赋稍存计较乎若以新垦民屯田亩复将丁银随年摊纳是与小民较及锱铢尤非惠下恤民之道所有各省办理丁粮一事无论己未覆奏俱着悉仍其旧毋庸另议更张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十五

猜你喜欢
  ●崇禎長編卷之十八·汪楫
  卷五十九·朱熹
  卷六十三·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二十七·佚名
  六七四 翻书房为知照纂办《满洲蒙古汉字切音清文鉴》事致蒙古堂移会(附黏单)·佚名
  卷七·朱轼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六十八·阿桂
  唐史论断卷下·孙甫
  傅昭传·姚思廉
  褚该传·令狐德棻
  第一章通论·佚名
  郡城炮位·佚名
  卷三十六·佚名
  礼二○·徐松
  卷四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三出 鄢赵争宠·王世贞

    【窣地锦裆】〔净扮鄢懋卿上〕牙牌紫绶两垂腰。铁豸金章逞贵豪。三年盐铁考功劳。品秩加封日渐高。收尽历年盐钞。做成一等人家。千仓万库实堪夸。不在陶朱之下。自家天下都巡盐鄢懋卿是也。〔捋须介〕堂堂相貌。堪

  •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北京梨园掌故长编》·张次溪

    (近人)张江裁 辑●目录北京梨园掌故长编 晓谕戏馆载《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及《钦定台规》 梨园色艺阳湖赵翼云崧《檐曝杂记》 京师梨园梁应来《两般秋雨庵随笔》 韵兰梁应来《两般秋雨庵随笔》 京师歌楼天汉浮槎散

  • 卷之八十·佚名

    洪武六年三月癸卯朔日有食之○制中都城隍神主成遣兵部尚书乐韶凤奉香币往奉安之以是月十五日行事祭用牛羊豕各一仍令临濠行大都督府及各军民诸司官自初六日为始斋戒至期陪祀御制祝文曰古今有国家者盛修四时之祀以奉上

  • 沈周传·张廷玉

    沈周,字启南,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父沈澄,永乐年间推举人材,他不去应举。他居住的地方叫“西庄”,每日置酒款待宾客,人们把他比作顾仲瑛。伯父沈员吉,父亲恒吉,都隐居不出,建“有竹居”,兄弟二人读书其中,工诗善画,其奴仆也知书习文

  • 卷一百六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二乐考【八】乐器二石之属特磬律吕正义後编曰案礼记明堂位叔之离磬尔雅大磬谓之毊周礼注特磬十二依辰次陈之以应其方之律朱子云钟磬有特悬者器大而声宏故於起调毕曲时击之以为作止

  • 王端毅奏议巻十一·王恕

    明 王恕 撰吏部修省陈言奏状文选等清吏司案呈准騐封清吏司付奉本部送准礼部咨治二年七月初七日早该太监韦泰传奉圣防近日京城雨水爲灾南京又奏大风雷雨之异朕当检身饬行只谨天戒尔文武百官尤当各加脩省勉图报称毋

  • 食货一九·徐松

    酒曲杂录东京官造曲买于酒户,每岁旧四十七万四千六百四十五贯,熙宁十年,三十五万五千八百四贯九百二十文。开封府十五县及赤仓、道士、八角、郭桥、陈桥、谏寺、静封、义声、建雄、朱家曲、卢餐、宋楼、张桥、马栏桥、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七·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七 乙巳五月戊午朔。 庚申,广信卫指挥王文英率师趋铅山,次佛母岭,与陈友定兵遇,破走之。 辛酉,参军胡深言近克松溪,获张子玉,其余众败奔崇安,请发广信、抚州、建昌三路兵并攻之,因规取八闽。上曰:“张

  • 卷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十四吏部十三考功清吏司诸司职掌郎中员外郎主事掌文职官吏之考课考核官吏见於诸司职掌者若京官试职有司官遇缺借除之类後事例多不同今备载之诸司职掌一凡在京六

  • 二、释言·佚名

    殷、齐,中也。 斯、誃,离也。 谡、兴,起也。 还、复,返也。 宣、徇,遍也。 驲、遽,传也。 蒙、荒,奄也。 告、谒,请也。 肃噰,声也。 格、怀,来也。 畛、厎,致也。 恀、怙,恃也。 律、遹,述也。 俞、{合田},然也。 豫、胪,叙也。 庶

  • 强国篇第十六·荀况

    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劙盘盂,刎牛马,忽然耳。彼国者,亦强国之剖刑已。然而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 卷二十三·赞宁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唐汾州僧藏传释僧藏者,西河人也。弱龄拔俗,气茂神清,允迪循良,恪居下位。迨沾戒善,密护根尘。见仁祠必礼之,逢硕德则尽礼。苟遇僧俗施拜,乃俯偻而走,如回避令长焉。若当众务也,则同净人,屈己

  • 佛教之因果观·太虚

    ──十一年四月在黄陂前川中学讲──佛法者,明白事理之方法也。宇宙万有不外事理二门,而欲明此事理须用一种方法。然事者指实事言,理指真理言,吾人必先明真理,然后所作方为实事而免于虚伪错误。凡一件实事之发动成就,不外乎

  • 宗镜录卷第六十五·延寿

    夫能所之见。则心境宛然。圣人知见。如何甄别。答。双照有空。不住内外。似谷答声而绝虑。如镜鉴像而无心。妙湛圆明。寂而常照。故云常在正念。亦名正知。非是有念有知。亦非无念无知。有无皆想。俱非正知。但无念而

  • 弹琴杂说·杨表正

    乐学论著。明杨表正撰。杨为明代古琴声乐派——江派中著名的演奏家。美学思想上,认为琴的功能,在于“禁邪归正,以和人心”。以儒家关于“和”的审美标准,要求操琴者,“抑乎淫荡,去乎奢侈,以抱圣人之乐。所以微妙在得

  • 孙不二元君法语·孙不二

    该书以诗赋形式述女丹法要,前五言四韵十四首,咏女丹功夫次第。又七言绝句七首,咏女功内丹补附于后。次第诗首篇言“收心”。谓我人未有此身,先有此气,一气者,即先天阴阳未判之气,分而为阴阳,阴阳冲和生万物。谭子《化书》云:虚

  •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佚名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真诰》卷十四引《七圣玄记》;《上清大洞经目》着录「上清七圣玄纪回天九霄一卷」,皆指此经。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无上秘要》、《云笈七

  • 云南买马记·佚名

    行记。北宋杨佐撰。佐,峨眉(今属四川)人,熙宁七年(1074)以进士应募赴大理国议买战马,此文即记其率队从四川出发,道经虚恨、束密诸少数民族地区,到达大理国议定而返的经过。所记途中少数民族及大理国社会经济,生活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