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百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六

经籍考【六】

经【论语 孟子 孝经 经解】

读论语劄记二卷

李光地撰光地见易类

论语稽求篇四卷

毛奇龄撰奇龄见易类

论语传注二卷

李塨撰塨见易类

论语温知録二卷

崔纪撰纪见易类

论语说二卷

桑调元撰调元字甫钱塘人雍正癸丑进士官工部主事

【臣】等谨按是书大旨在阐集注未尽之义卷分上下凡五百条

乡党图考十卷

江永撰永见礼类

例略曰是编分类凡九曰图谱曰圣蹟曰朝聘曰宫室曰衣服曰饮食曰器用曰容貌曰杂典凡经传中制度名物有关乡党者毕録焉

右论语

孟子师说二卷

黄宗羲撰宗羲见易类

宗羲自序曰天下之最难知者一人索之而弗获千万人索之而无弗获矣天下之最难致者一时穷之而未尽千百年穷之而无不尽矣四子之义平易近人非难知难尽也学其学者讵止千万人千百年而明月之珠尚沈於大泽旣不能当身理会求其着落又不能屏去传注独取遗经精思其故成说在前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宜其学者之愈多而愈晦也先师子刘子於大学有统义於中庸有慎独义於论语有学案皆其微言所寄独孟子无成书羲读刘子遗书潜心有年麤识先师宗旨所在窃取其意因成孟子师说一卷以补其所未备或不能无所出入以俟知先生之学者纠其谬云

读孟子劄记二卷

李光地撰光地见易类

读孟子劄记【无卷数】

崔纪撰纪见易类

纪自序曰按史记或曰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或曰亲受业於子思今反覆七篇之旨无一不出於曾子所传之大学如仁义礼智之言性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言情性者心之体情者心之用即大学之明德也知言者格致之验养气者诚正修之功新民之道以恕与絜矩为本而孟子明义利辨王覇大旨归於同民惟後二篇阐发精微极似中庸然其为根柢大学无疑也

右孟子

御注孝经一卷

顺治十三年

世祖章皇帝御撰

世祖章皇帝御制序曰朕惟孝者首百行而为五伦之本天地所以成化圣人所以立教通之乎万世而无斁放之於四海而皆凖至矣哉诚无以加矣然其广大虽包乎无外而其渊源实本於因心溯厥初生咸知孺慕虽在颛蒙即备天良故位无尊卑人无贤愚皆可以与知而与能是知孝者乃生人之庸德无甚玄奇抑固有之秉彝非由外铄诚贵乎笃行而非语言之间所得而尽也虽然降衷之理固根於万民之心而觉世之功必赖夫圣人之训苟非着书立说以迪天性自然之善抒人子难已之情使天下之人晓然於日用之恒行即为大

经大法之所存而敦行不怠以全其本始夫亦孰由知孝之要尽孝之详以无忝所生也哉此孔子孝经之书所由作也朕万几之暇时加三复自开宗明义迄於终篇见其言近而旨远理约而该博本之立身以行道推之移风而易俗爱敬所着公卿士庶皆得循分以承欢感应所通东西南北罔不渐被而思服诚万世不刋之懿矩百圣不易之格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不可一日阙者夫子所谓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良有以也自汉以来去圣日远诠释滋多厥旨寖晦孔安国尚古文郑玄主今文互有异同各矜识解魏晋而降诸儒羣兴析疑阐奥代不乏人源流攸分不无繁芜迨及开元更立注疏亦旣萃一代之菁英垂表章於奕世矣而详略或殊讵云至当宋之邢昺元之吴澄辈标新领异间有发挥然揆之美善或未尽焉至於明季着述纷纭或拾前贤之绪余文其譾陋或摘古人之纰缪肆彼讥弹不知天怀旣薄学问复疎因心之理未明空文之多奚补其於作经之意均未当耳夫亲恩罔极高厚难酬德至圣人犹虞未尽同为人子孰不佩至教而兴永锡之感乎然则训诂未确渐摩弗力欲其相观而善厥路无由朕为此虑爰集古今之注更互考订其得中而窽綮者采辑之其妄逞而臆说者删除之譬诸沙砾旣披美鏐始出稂莠尽剪嘉禾乃登至若流览之余时获一是或足以补未发之藴者辄为增入聊备参观总以孝之为道甚大而平故不必旁求隐怪用益高深夸示繁缛徒滋复赘惟以布帛菽粟之言昭广大中正之理虽未知於作者之旨能尽脗合可无枘凿与否然而前代诸儒之书瑕瑜难掩与夫近代羣言之失淆乱不稽者於兹正之庶几发蒙启锢四方亿兆咸知傚法而久迪共底於大顺之休焉夫如是将见至德要道由此而广和睦无怨由此而成矣

【臣】等谨按孝经向分今古文诸儒议论纷如迄无定本

御注孝经因石台旧本

亲加删定阐发微言考明圣藴庶孔曾遗训可以家喻户

晓已

御纂孝经集注一卷

雍正五年

世宗宪皇帝御定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孝经者圣人所以彰明彝训觉悟生民溯天地之性则知人为万物之灵叙家国之伦则知孝为百行之始人能孝於其亲处称惇实之士出成忠顺之臣下以此为立身之要上以此为立教之原故谓之至德要道自昔圣帝哲王宰世经物未有不以孝治为先务者也恭惟

圣祖仁皇帝缵述

世祖章皇帝遗绪

诏命儒臣编辑孝经衍义一百卷刋行海内垂示永久顾以篇帙繁多虑读者未能周徧朕乃命专绎经文以便

诵习夫孝经一书词简义畅可不烦注解而自明诚使内外臣庶父以教其子师以教其徒口讽其文心知其理身践其事为士大夫者能资孝作忠扬名显亲为庶人者能谨身节用竭力致养家庭务惇於本行闾里胥向於淳风如此则亲逊成化和气薰蒸跻比户可封之俗是朕之所厚望也夫

孝经注义一卷

魏裔介撰裔介字石生号贞庵栢乡人顺治丙戌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乾隆元年追谥文毅孝经集解一卷

蒋永修撰永修字慎斋宜兴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平越府知府

【臣】等谨按永修督学湖广时辑是编与小学合刋名之曰孝经小学集解大全然两书合为一编是取圣经与宋儒杂纂之本相比伦矣於义殊有未协故仍析为二焉

读孝经四卷

应是撰是字敬非号敬斋宜黄人康熙己酉举人孝经类解十八卷

吴之騄撰之騄字耳公歙县人康熙壬子举人官绩溪县教谕迁镇江府教授

孝经正文一卷内传一卷外传一卷

李之素撰之素字定庵麻城人

孝经问一卷

毛奇龄撰奇龄见易类

李塨曰此先生说经之余録也先生自言曰学圣之功宜行不宜说惟经义是非极须论辨每思建讲堂集诸生议羣经得失而历求其人不可得遂尔中止此祗就问及偶然入记者登之於録【臣】等谨按奇龄驳诘朱子孝经刋误吴澄孝经定本辑成是书设为与门人张燧问答之词凡十条一曰孝经非伪书二曰今文古文无二本三曰刘炫无伪造孝经事四曰分章所始五曰朱氏分经传无据六曰经不宜删七曰孝经言孝不言效八曰朱氏吴氏删经无优劣九曰闲居侍坐十曰朱子极论改文之弊反复辨论颇失诂经之体然其持论甚正恪守旧文则与变乱古经之习甚异矣孝经本义一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兆锡自序略曰间尝取夫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之义因作本义一卷附在春秋参义後

孝经详说二卷

冉觐祖撰觐祖见易类

孝经三本管窥一本

吴隆元撰隆元见易类

孝经一卷

朱轼注轼见易类

轼自序曰元儒吴文正刋误参校古今文於朱子本时有更定轼裒益旧注附以臆见编於易斋三本管窥之後易斋三本者归安吴隆元所编今文本古文本朱子刋误本也

梁份序略曰是书不标目第自称曰朱某学公大臣也大儒也而撝谦若是

孝经集解一卷

张星徽撰星徽号北山永城人

孝星章句一卷

任启运撰启运见易类

启运自述曰传之十章君子无不敬也以下一百一十二字得之山西佛寺中疑为熊安生所传之本又曰王肃於家语言本文有见戴记者後人辄於家语除其文此章之阙亦必因本文见戴记而後人於此除其文也

【臣】等谨按熊安生北齐人其本恐未能传至於今启运之说未必有据至所增一百一十二字与礼记文亦小异今本孝经皆无之

孝经通义一卷

华玉淳撰玉淳见书类

孝经通释十卷

曹庭栋撰庭栋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书采録自唐以来凡数十家徵引极博又旁证诸说颇为详备其大旨则力主古文而今文亦附载其【次】焉

右孝经

钦定繙译五经五十八卷四书二十九卷

乾隆二十年

钦定繙译四书及易诗书春秋礼记至乾隆四十七年

以次告成

【臣】等谨按北魏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译国语孝经教於国人载於隋经籍志中特侯伏侯可悉陵学识拘陋未能徧及诸经我

国家肇兴东土所作十二字母於一切语音无不贯摄是编复以

国语详译诸经演明大旨微言大义紬译成章於以

嘉惠寰瀛垂示无极

同文盛轨宜乎驾轶万古也

墨庵经学【无卷数】

沈起撰起字仲方秀水人

五经翼二十卷

孙存泽撰存泽见书类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二百六卷

原本题西条掌书记山井鼎撰东都讲官物观校勘山井鼎物观俱日本人

【臣】等谨按是书为日本国所刋专取汲古阁本为主而以其国足利学所有诸本参考异同凡有五目曰考异补阙补脱谨按存旧其别孟子於七经之外者盖犹仿唐制也

九经误字一卷

顾炎武撰炎武见春秋类

炎武自序曰今天下九经之本以国子监所刻者为据而其中譌脱实多又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二传旣不列於学官其学殆废而仪礼则更无他本可讐其譌脱尤甚炎武至关中见唐石壁九经复得旧时摹本读之虽不无蹖驳而有足以正今监本之误者列之为离经之一助云

稽古订讹【无卷数】

龚廷历撰廷历字玉成别号震西武进人顺治壬辰进士官湖南推官

五经辨讹五卷

吕治平撰治平号愚庵海宁人顺治中岁贡生官德清县教谕

勉庵说经十卷

齐祖望撰祖望字望子号勉庵广平人康熙庚戌进士官至南安府知府

七经同异考三十四卷

周象明撰象明字悬着太仓人康熙壬子举人【臣】等谨按七经者易诗书春秋三礼也大抵仿黄震日抄章如愚山堂考索之例而裒集旧说附以己意盖详於采録而略於订证者也

经问十八卷 经问补三卷

毛奇龄说经语其门人録以成编奇龄见易类李塨曰仁和汪祭酒尝答人书谓西河论经终不见有绌理似乎郑康成杜预孔頴达贾公彦辈皆有赢有绌而西河随问随答无是焉

经说一卷

冉觐祖撰觐祖见易类

此木轩经说彚编六卷

焦袁熹撰袁熹见春秋类

六经图十六卷

江为龙等编为龙桐城人康熙庚辰进士官吏部主事

重编五经图十二卷

卢云英编云英字默存卢江人

冬余经说十二卷

邵向荣撰向荣字东葵余姚人康熙壬辰进士官镇海县教谕

王仕源跋曰此书辨制度於汉唐探义理於濓洛非尚意气争同异者可也

十三经义疑十二卷 三传三礼字疑六卷附春秋大全字疑一卷礼记大全字疑一卷

吴浩撰浩字养斋华亭人

【臣】等谨按浩於注疏之学虽未能融贯而考订颇核义疑十二卷较笺传之得失辨注释之异同其用力颇勤字疑之作则因汀州板不槪见而北监板毛晋汲古阁板又多谬误乃取监本毛本校其字画之舛讹然亦未能详稽确证以定其是非也经史辨疑一卷

朱董祥撰董祥见易类

九经古义十六卷

惠栋撰栋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编所解易书诗三礼三传论语凡十经而左传六卷刋板别行更名补注故仅存其九曰古义者汉儒专门训诂之学得以考见於今者也栋掇拾残剩颇见精核与王应麟诗考郑氏易注诸书均为有功於经学焉

经稗六卷

郑方坤撰方坤字则厚建安人雍正癸卯进士官至兖州府知府

经玩二十卷

沈淑编淑见礼类

【臣】等谨按是编一名经玩七书七书者经典异文辑经典异文补左传分国土地名左传职官左传器物左传宫室及注疏琐语也采辑颇为勤笃而於考证发明处则略焉

三经附义六卷

李重华撰重华字君实号玉洲吴江人雍正庚戍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松源经说四卷

孙之騄撰之騄见书类

经学渊源録三十卷

黄琳撰琳字仲珩号藴山武进人雍正中诸生十三经注疏正字八十一卷

沈廷芳撰廷芳字椒园仁和人乾隆丙辰

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山东按察使【臣】等谨按是书以监本重修监本陆氏闽本毛氏汲古阁本校正十三经注疏略仿韩文考异之例以本句标题而所订异同得失条系於下於形声六体考据尤详洵有禆於注疏之学不少

朱子五经语类八十卷

程川编川字鄜渠号春昙钱塘人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

心园说二卷

郭兆奎撰兆奎见书类

六经图六卷

王皜撰皜字又皜号雪?六安人

【臣】等谨按周伯琦六书正譌以说文鸿字为俗体造为?字取工字谐声不知江字古亦音工无烦别造皜不知其误取此字为号则於考古之学多见疎浅宜其补校诸图毫无订证也

羣经补义五卷

江永撰永见礼类

经咫一卷

陈祖范撰祖范字亦韩亦字见复常熟人雍正癸卯举人本年中式会试乾隆辛未荐举经学

特赐国子监司业衔

【臣】等谨按祖范膺荐後尝?録是书进呈

御览门人归宣光等为之校刋凡涉经义者各以类附为条七十为篇七其曰经咫者取晋语咫闻之义也

九经辨字渎蒙十二卷

沈炳震撰炳震归安人

古经解钩沈三十卷

余萧客撰萧客字仲林长洲人

萧客自序曰是书创始於己卯成稿於壬午昼夜手録几於左目青盲而後成帙先儒所着义训其书尚存者不载或名存而其说不传者亦不载余则自诸家经解所引旁及史传类书凡唐以前之旧说有片语单词可考者悉着其目虽有人名而无书名有书名而无人名者亦登载又以传从经鈎稽排比一一各着其所出之书并仿资暇集龙龛手镜之例兼其书之卷第以示有徵云

十三经字辨【无卷数】

陈鹤龄撰鹤龄字瑶宾江南通州人

【臣】等谨按是书所谓十三经者乃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诗书春秋礼记周礼仪礼尔雅也所列经目次第古无此例於数亦不相协即其所谓校画校音者参订亦多讹漏也

古学偶编一卷

张炯撰旧本题潜山人仕籍未详

九经图【无卷数】

杨魁植编其子文源增订魁植字辉斗文源字泽汪长泰人

说书偶笔四卷

丁恺曾撰恺曾字萼亭日照人

经解五卷经义杂着一卷

黄文澍撰文澍字雨田一曰谷田又曰谷亭丰城人

右经解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六

猜你喜欢
  卷六十七 杨胡硃梅云传第三十七·班固
  列传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兴 寇猛 赵修 茹皓 赵邕 侯刚 郑俨 徐纥·魏收
  ●序·邵伯温
  第二十回 勤南略赍志告终 据大位改元颁敕·蔡东藩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二十一·佚名
  卷之六百七·佚名
  敬乡录卷一·吴师道
  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1)·李叔同
  虞允文传·脱脱
  汤开远传·张廷玉
  卷二十六·鄂尔泰
  卷17·吴缜
  卷二十二·叶隆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二出 目成·许自昌

    【熙州三台】〔净上〕日来公务蹉跎。无因访问娇娥。乘兴暂相过。愿天敎瞥然遇他。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我张三郞为何道此两句。前日无心走到街上。见一个女子。十分丰致。我看他。他也看我。我因此与他

  • 乙集第二·钱谦益

    曾少詹棨三十三首【冬日扈从还南京随驾出丽正门马上作】朝随六龙驾,远别黄金台。万乘出都门,旭日净浮埃。翠华正飞扬,玉辇从天回。羽林罗猛士,夹道驰云雷。回首望玉京,城阙何壮哉。海水向东流,西山郁崔

  • 卷一百四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四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二十 郑侠 赠云门居士 云门山口云徘徊居士道与山崔嵬清时肥遯古亦有惊猿怨鹤今谁偕居士高卧白云堆山门时为猿鹤开溪花野草自春色云芝石笋宁须栽软蒸抱石

  • 崔护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县)人。贞元进士,官岭南节度使。 晚 鸦 崔护 黯黯严城罢鼓鼙, 数声相续出寒栖。 不嫌惊破寒窗梦, 却恐为奴半夜啼。 崔护诗鉴赏 诗中描写的情景应发生在长安城南,禁夜之后。 示意“止其行李,以

  • 梁本纪第三·欧阳修

    末帝,太祖第三子友贞也。为人美容貌,沈厚寡言,雅好儒士。太祖即位,封均王,为左天兴军使、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乾化二年六月,太祖遇弑,友珪自立,杀博王友文,以弑帝之罪归之。以王为东京留守、开封尹,敬翔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

  • ●卷第二十二·胡三省

    【汉纪十四】起昭阳协洽,尽阏逢敦牂,凡十二年。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汉三年(癸未,公元前九八年)①春,二月,王卿有罪自杀,以执金吾杜周为御史大夫。〔班表:中尉掌徼循京师,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应劭曰:吾,御也,掌执金革以御非常。师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五十六·佚名

    嘉靖三十七年二月己卯朔命南京前府佥书署都督佥事许信提督操江松潘东路左参将署都指挥佥事程规充副总兵分守松潘等处○庚辰○赐嘉善公主蓟州牧马草场地二千五百九十五顷○辽东守臣类奏三十六年十月以后官军御虏于叆阳

  • 列传卷第五 高丽史九十二·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洪儒[裴玄庆申崇谦卜智谦]。○洪儒初名术义城府人。 弓裔末年与裴玄庆申崇谦卜智谦同为骑将密谋夜诣太祖第言曰: "自三韩分裂群盗竞起今王奋

  • 己酉被水纪闻·姚济

    姚济本年自前四月初,至闰四月底,晴少雨多,或连五六日不止,或连昼达夜大雨如注。西北低洼之田,已尽没水中,荒象已见。乡民赴县报荒,不期而至者约有四、五处。以后景象,当有不止于此者。因就所见闻,按日记之,以便稽考。五月 初一

  •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后蜀一髙祖本纪髙祖姓孟名知祥字保邢州龙冈人也以唐咸通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诞生时火光照室隣里多异之有僧见而抚曰此武台山灵也弱冠补太原卫指挥使【一云始为郡卫史】知祥温厚知书勇于乐善当唐末叔父迁

  • 高德政传·李百药

    高德政,字士贞。渤海艹..人。父颢,魏沧州刺史。德政幼年时聪慧机敏,有风神仪表。显祖引荐为开府参军,主管记事,甚是礼遇。高祖又擢升他为相府掾,委以重任。迁黄门侍郎。世宗嗣业,前往晋陽,显祖留京居守,令德政参掌机密,更见亲重

  • 卷一百四十二·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二宋 赵汝愚 编边防门女真上徽宗论女真决先败盟  宋 昭臣闻犬戎之性不可以信义结去来无定叛服不常虽成周盛世犹有玁狁之难故自古御戎未见

  • 目录下·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明集礼目録下卷三十宾礼一朝贡蕃王总叙迎劳冠服陈设仪仗班位执事乐舞贽献宴会赐予迎劳仪注朝见仪注见东宫仪注见诸王仪注见宰辅以下仪注宴会仪注东宫赐宴仪注省府台宴会仪注陛辞仪注辞东宫仪注劳送出境蕃

  • 四书经疑贯通巻六·王充耘

    元 王充耘 撰孟子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程子曰仁推己及人也论语一贯忠恕章程子又谓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何以言之不同以仁与恕对言则以己及物为仁推己及物为恕以仁民与爱物对言则仁谓推己及人如亲亲以及人之亲

  • 鼻子·果戈理

    1835年,俄国作家果戈里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彼得堡的故事》,其中小说“《鼻子》的‘荒诞无稽’,使他具有果戈里最神秘的作品之一的声誉”。故事描写了一个八等文官柯瓦廖夫,有天早上起来发现自己的鼻子丢失,于是心急地四处寻

  • 潜夫论笺校正·彭铎

    《潜夫论笺校正》是著名训诂学家彭铎校勘、训诂的代表著作,该书在清人汪继培《潜夫论笺》的基础上,增释补正千有余条,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增注、纠误、精校为主,并且做了补充阐述的工作。书中综合运用各种训释方法,并以丰

  • 周秦刻石释音·吾丘衍

    文字学书。元吾邱衍著。1卷。书成于元至大元年(1308)。本来宋淳熙间有杨文昺著《周秦刻石释音》一书,载《石鼓文》、《诅楚文》、《泰山碑》、《峄山碑》和《琅邪碑》。吾氏认为《琅邪碑》不类秦碑,不应收入,便重加删

  • 续子不语·袁枚

    清·袁枚撰。笔记小说集。十卷。此书为《子不语》续集,有清初刻本,民国初年上海进步书局有石印本。内收二百八十八条神鬼怪异故事,其中含有大量鬼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