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百七十五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五

舆地考【七】

江苏省

【臣】等谨按禹贡以扬州次徐州之後而职方氏辨九州之地首列扬州殆以其幅员广远有迥越乎他州者欤今之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五省皆古扬州地所谓北距淮而东南距海者惟江苏省实兼之其在古者厥土涂泥厥田下下自汉以後财赋渐扩今且为九州之上腴矣其民风土俗在周以前号曰勾吴春秋而降文物肇兴今则郁郁彬彬复为海内称首盖风气之转移其来已久而培养调爕薰陶渐渍因有所以益其盛而美其备者我

朝厚泽深仁覃敷遐迩而三吴繁富之地弥切民依自

列圣相承殷勤南顾凡夫河渠之奠定水利之疏通靡不

备举至於特免浮粮频除正赋

温膏稠叠江表之沾被为尤多是以民生日厚民俗日

淳为寰宇之名区而

国家之奥府实有非他省所得而絜衡者至於每省各一会城而兹则江宁与苏州并为都会良由土沃人殷孳殖寖广故政事条目日以益繁斟酌变通因时立制固经野之道则然矣

江苏明初为应天府尝置江南行省寻罢永乐时改建北京正统时定北京为京师以建康为南京仍设部科寺院以各府州直隶南京共领府十四州四其应天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淮安扬州七府徐州一州为今下江地又置南京五军都督府及中都留守司领诸卫其苏州松江之苏州金山等二十一卫十一所又别隶於北京之中军都督府

本朝定江南改应天府为江宁府罢南直隶改设江南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驻江宁府设江宁巡抚驻苏州领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别设凤庐巡抚驻淮安领淮安扬州及凤阳庐州四府徐州一州至安徽等五府三州则又以操江兼巡抚事领之顺治四年设江南江西河南总督亦驻江宁府五年令专辖江南江西六年以漕运总督兼巡抚事辖淮扬等四府一州十六年仍设凤庐巡抚十八年移右布政使司驻苏州府辖江苏松常镇五府其左布政使司仍寄治江宁辖安徽宁池太卢凤淮扬九府徐滁和广德四州康熙元年以操江军务归并总督专设安徽巡抚三年分设两按察使司一仍驻江宁辖江苏等五府及淮扬等四府一州其一移驻安庆辖安徽等五府三州五年裁凤庐巡抚以淮扬徐二府一州归并江苏巡抚以凤庐二州归并安徽巡抚其布政按察二司领地各如巡抚之数六年停左右布政之名定为江苏安徽两布政使司各不相统十三年总督停辖江西二十一年仍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雍正二年升苏州府之太仓州扬州府之通州淮安府之海邳二州并为直隶州八年移江苏按察使司亦驻苏州府十一年升徐州为府仍改邳州为属州乾隆二十五年定江苏设两布政使司一驻江宁领江淮扬徐四府海通二州一驻苏州领苏松常镇四府太仓一州以安徽布政使司还治安庆江苏省凡领府八直隶州三各卫所俱以次裁并入州县其存者俱专司漕运不治民事东西距九百五十里南北距一千一百六十里东至太仓州崇明县大海七百七十里西至安徽和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宁国府宣城县界二百五十里北至山东沂州府郯城县界九百十里东南至松江府金山县海岸九百三十里西南至安徽太平府当涂县治一百三十五里东北至山东沂州府日照县界八百三十里西北至河南归德府虞城县界九百四十里在

京师南二千四百里

江宁府为省治东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三百八十里东至镇江府丹阳县界一百六十里西至安徽和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安徽宁国府宣城县界二百四十里北至安徽泗州天长县界一百四十里南至镇江府溧阳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安徽太平府当涂县界一百三十五里东北至扬州府仪徵县治一百三十五里西北至安徽滁州界一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四百四十五里明初建都於此改为应天府永乐二年以为行在正统六年定为南京置府如故共领县八

本朝改为江宁府初为江南省城後分江苏省此为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总督治雍正八年以溧阳县往属镇江府乾隆二十五年分置江宁等处布政使司领江宁淮安扬州徐州四府海通二州治江宁府与苏州府并为省会之地凡领县七

上元县【附郭治府东北境】

江宁县【附郭治府西南境】

句容县【在府东九十里】

溧水县【在府东南一百四十里】

高淳县【在府东南二百四十里】

江浦县【在府西北四十里】

六合县【在府北一百二十里】

淮安府在江宁府北五百里苏州府西北七百五十里东西距四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东至海州界二百三十里西至安徽凤阳府虹县界二百一十里南至扬州府宝应县界八十里北至海州沭阳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扬州府泰州治四百九十里西南至安徽泗州治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海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徐州府宿迁县界一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九百七十五里明为淮安府直隶南京降安东州为县共领州二县九

本朝初属江南省後分属江苏省雍正二年升海州邳州为直隶州以赣榆沭阳二县属海州宿迁睢宁二县属邳州九年增置阜宁县凡领县六山阳县【附郭】

阜宁县【在府东北一百六十里雍正九年析山阳盐城二县地置县】

盐城县【在府东南二百四十里】

清河县【在府西少北三十里宋以淮阴县地置清河县旧治大清河口元泰定时移治於甘罗城天历元年复移小清河口明宋又移甘罗城本朝初复还黄河北岸旧治乾隆二十五年移於清江浦为今治】

安东县【在府东北六十里】

桃源县【在府西一百二十里】

扬州府在江宁府东北二百十里苏州府西北四百四十五里东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里东至海岸接通州如臯县界三百六十里西至江宁府六合县界一百十里南至大江接镇江府丹徒县界四十里北至淮安府山阳县界二百六十里东南至通州泰兴县界八十里西南渡江至江宁府治二百十里东北至海岸三百里西北至安徽泗州盱眙县界二百五十一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三百七十五里明初改扬州路为淮海府又改维扬府寻为扬州府直隶南京降真州为仪徵县高邮府为属州共领州三县七

本朝初属江南省後分属江苏省康熙十一年省海门县雍正二年升通州为直隶州以如臯县及泰兴县往属九年增置甘泉县乾隆四十年增置东台县凡领州二县六

江都县【附郭治府东境】

甘泉县【附郭治府西境雍正九年析江都县地置县与江都并为府治】

仪徵县【在府西南七十里旧仪真县雍正元年改仪徵县】

高邮州【在府北少东一百二十里】

兴化县【在府东北一百六十五里】

宝应县【在府北二百四十里】

泰州【在府东一百二十里】

东台县【在府东二百四十里乾隆四十年析泰州地置】

徐州府在江宁府西北七百三十里苏州府西北一千二百里东西距三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东至海州沭阳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河南归德府虞城县界二百十里南至安徽凤阳府宿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山东兖州府滕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凤阳府灵璧县治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归德府永城县治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兖州府峄县治一百四十五里西北至兖州府鱼台县治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一百六十五里明为徐州属凤阳府後直隶南京共领县四其邳州别属淮安府

本朝初属江南省後分属江苏省雍正二年升邳州为直隶州十一年升徐州为府增置铜山县又以邳州及所领宿迁睢宁二县来属凡领州一县七铜山县【附郭雍正十一年升州为府以州地置县为府治】

萧县【在府西五十里】

砀山县【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

丰县【在府西一百五十里】

沛县【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

邳州【在府东北一百五十里旧治今州西南境本朝初属淮安府康熙二十八年移今治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十一年改属徐州府】

宿迁县【在府东一百里初属淮安府雍正二年分属邳州十一年改属徐州府】睢宁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初属淮安府雍正二年分属邳州十一年改属徐州府臣】等谨按古徐州南以淮水与扬分界今自清口以下黄河所行即导淮会泗沂入海之故道故自徐州府外若淮安府之桃源安东二县海州及所属赣榆沭阳二县并在淮北当为古徐州地海州在江宁府东北八百二十里苏州府北一千一百三十里东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五里东至大海一百二十里西至山西沂州府郯城县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淮安府安东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沂州府日照县界一百五十五里东南至海二百里西南至徐州府宿迁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海一百里西北至沂州府治二百四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东界高公岛大海西界郯城县南界安东县北界赣榆县自州至

京师一千七百里明初省州治朐山县入州复为海州属淮安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以赣榆沭阳县来属凡领县二

赣榆县【在州北八十里初属淮安府雍正二年分属通州】

沭阳县【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初属淮安府雍正二年分属海州】

通州在江宁府东五百三十里苏州府北二百里东西距四百七十七里南北距二百三十里东至海一百九十二里西至镇江府丹徒县界二百八十五里南至苏州府昭文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扬州府泰州界九十里东南至海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大江七里东北至海一百十里西北至泰州界一百七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三十八里南北距七十八里东界海南界大江西北界如臯县自州治至

京师三千六百九十五里明初省州置静海县入州属扬州府

本朝初因之康熙十一年以海门县省入州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以泰兴如臯县来属凡领县二如臯县【在州西四十五里初属扬州府雍正二年分属通州】

泰兴县【在州西二百四十里初属扬州府雍正二年分属通州】

苏州府东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东至太仓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常州府宜兴县界一百里南至浙江嘉兴府嘉兴县界一百里北至大江通州界一百五十里东南至松江府青浦县界一百二十五里西南至浙江湖州府长兴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北至通州界一百五十五里西北至常州府江阴县界一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七百二十里明为苏州府直隶南京领州一县七

本朝初属江南省後分江苏省此为江苏巡抚及布政按察两司治雍正二年升太仓州为直隶州以嘉定崇明二县往属复增置元和震泽昭文新阳四县乾隆二十五年改江苏布政司为苏州等处布政使司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太仓一州仍治苏州府与江宁府并为省会之地凡领县九吴县【附郭治府西南境】

长洲县【附郭治府东北境】

元和县【附郭治府东南境雍正二年析长洲县地置县并为府治】

吴江县【在府南少东四十五里】

震泽县【在府南少东四十五里雍正二年析吴江县地置县与吴江县同城治西南境】常熟县【在府北九十里】

昭文县【在府北九十里雍正二年析常熟县地置县与常熟县同城治东北境】崑山县【在府东少北七十二里】

新阳县【在府东少北七十二里雍正二年析崑山县地置县与崑山县同城治西北境臣】等谨按苏州等府新县之分始於雍正二年及雍正九年诚以各府地广人稠尤称繁剧非旧设之县所能兼综也如苏州府之元和震泽昭文新阳四县常州府之阳湖金匮荆溪三县太仓州之镇洋县扬州府之甘泉县悉附治旧城松江府之奉贤金山南滙三县太仓州之宝山县淮安府之阜城县或以濒连大海或以控近黄河并与旧县分城而理盖又量地制邑之道云

松江府在苏州府东南一百二十里江宁府东南六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二里东至大海一百里西至苏州府吴江县界六十里南至大海七十二里北至苏州府崑山县界八十里东南至大海一百十里西南至浙江嘉兴府嘉善县界五十里东北至太仓州嘉定县界一百十里西北至苏州府长洲县界一百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九百五十里明为松江府直隶南京增置青浦县共领县三

本朝初属江南省顺治十三年增置娄县康熙六年分属江苏省雍正二年增置奉贤金山南汇福泉四县乾隆八年仍省福泉县入青浦县凡领县七华亭县【附郭治府府东境】

娄县【附郭治府西境汉娄县在今苏州府崑山县境刘宋以後省此为唐华亭县 本朝顺治十三年析置县与华亭并为府治】

奉贤县【在府东九十里雍正二年析华亭县地置县】

金山县【在府西少南三十年雍正二年析娄县地置县旧治今县东南境乾隆二十六年移於朱泾镇为今治】

上海县【在府东北九十里】

南滙县【在府东一百二十里雍正二年析上海县地置县】

青浦县【在府西北五十里雍正二年析置福泉县乾隆八年仍省入青浦】

常州府在苏州府西北二百八十里江宁府东南二百七十里东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五里东至苏州府常熟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镇江府丹阳县界五十里南至浙江湖州府长兴县界二百里北至大江北岸通州泰兴县界八十五里东南至苏州府长洲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安徽广德州界二百三十里东北至通州如臯县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扬州府江都县界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五百三十五里明为常州府直隶南京降江阴宜兴为县共领县二

本朝初属江南省後分属江苏省雍正二年增置阳湖金匮荆溪三县凡领县八

武进县【附郭治府西境】

阳湖县【附郭治府东境雍正二年析武进县地置县与武进县并为府治】

无锡县【在府东南九十里】

金匮县【在府东南九十里雍正二年析无锡县地置县与无锡县同城治东境】江阴县【在府东七十里】

宜兴县【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荆溪县【在府南一百二十里雍正二年析宜兴县地置县与宜兴县同城治西南境】靖江县【在府东北一百五十里】

镇江府在苏州府西北三百七十里江宁府东少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六里东至常州府宜兴县界一百六十里西至江宁府句容县界六十里南至常州府武进县界一百八里北至扬州府江都县界二十八里东南至宜兴县界二百十里西南至安徽广德州建平县治三百七十里东北至常州府靖江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扬州府仪徵县界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三百三十五里明初为江淮府寻为镇江府直隶南京领县三

本朝初属江南省後分属江苏省雍正八年以江宁府之溧阳来属凡领县四

丹徒县【附郭】

丹阳县【在府东南七十里】

金坛县【在府南一百六十里】

溧阳县【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

太仓州在苏州府东少北一百二十里江宁府东南五百六十里东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一百有六里东至崇明县东大海二百里西至苏州府新阳县界十里南至松江府上海县界六十六里北至苏州府昭文县界四十里东南至上海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松江府青浦县界六十里东北至海七十里西北至苏州府常熟县治一百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六里南北距四十一里东界海西界新阳县南界镇洋县北界昭文县自州治至

京师二千八百四十里明初置太仓卫洪武十二年又置镇海卫弘治十年始置太仓州属苏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以嘉定崇明县来属又增置镇洋宝山县凡领县四

镇洋县【雍正二年析太仓州地置县与太仓州同城分治南境】

嘉定县【在州南三十六里】

宝山县【在州东南九十里雍正二年析嘉定县地置县】

崇明县【在州北五十七里】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五

猜你喜欢
  卷九·本纪第九·脱脱
  ●明朝小史卷十六 天启记·吕毖
  卷五十一·朱熹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四十一·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纪昀
  高力士传·欧阳修
  上官仪传·欧阳修
  崔铣传·张廷玉
  十三、孔子相夹谷堕三都考·钱穆
  ●皇朝通典卷七十四·佚名
  卷一百二·雍正
  卷四十一·雍正
  卷四十七·纪昀
  卷十一·徐天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七章 知几引退·屠隆

    【谒金门】〔生上〕时不遇。刬地蛾眉生妬。天外冥鸿终刷羽。浮云愁日暮。一领朝衫不恋我。三寸彩毫生祸胎。胸中云梦尙无恙。长笑一声归去来。下官应聘而来。礼当殊遇。官拜淸华。圣恩无以加矣。夙无珪珇

  • 卷二十三·志第四·五行·脱脱

        ◎五行   五行之精气,在天为五纬,在地为五材,在人为五常及五事。五纬志诸《天文》,历代皆然。其形质在地,性情在人,休咎各以其类,为感应于两间者,历代又有《五行志》焉。两汉以来,儒者若夏侯胜之徒,专以《洪范

  • 卷十四 后赵録四·崔鸿

    石弘 石弘字大雅勒之第二子也幼有孝行以恭谨自守受经于杜嘏诵律于续咸勒曰今世非承平不可专以文业教也于是使刘征任潘授以兵书王阳教之击刺立为世子领中领军寻署卫将军使领开府辟召后镇邺勒僭

  • 太宗文皇帝宝训序·杨士奇

    朕闻之夏书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周人之诗亦云诒厥孙谋以燕翼子盖祖宗所深谋至虑创建法制岂独以资一世之用哉固将遗后之人于无穷焉传说告其君监于先王成宪其求无愆亦望守其祖宗之法也皇祖太宗文皇帝圣德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四·佚名

      嘉靖二十二年五月甲辰朔○丙午升工科左给事中刘大直户科左给事中戴梦桂俱都给事中工科给事中林庭坣刑科给事中尹相户科给事中刘绘俱右给事中大直相礼科梦桂兵科廷坣户科绘刑科 诏湖广所隶清浪镇远五开平溪遍桥五

  • 謇斋琐缀录六·尹直

    太宗文皇帝初驻金川门,蹇、夏二公首出迎戴,而解、胡、二杨诸公则以召命至,然皆不自靖,而窃自比于魏征。夫唐实由太宗化家为国,而宫僚魏征等皆出唐高祖之擢,(「而宫僚魏征等皆出唐高祖之擢」,「擢」原作「推」,据明代史籍汇刊明

  • 一二九○ 四川总督李世杰奏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二九○ 四川总督李世杰奏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真按:去年底尚为两江总督(2102页).今又为四川总督!】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四川总督臣李世杰跪奏,为遵例奏闻事。案查钦奉上谕,《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

  • 王献之传·房玄龄

    王献之,字子敬。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显得懒散,才华气度超过同时代人。几岁时,曾观看门生扌雩..,说:“南边将要失利。”门生说:“这小儿郎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呢。”王献之发怒道:“我远的不及

  • 卷二十·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二十官制周礼阍者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设官分职咸备其数至醯醢笾羃之属皆以奄主之注经者谓奄上士奄之贤者但言奄则府史之类然则成周之制於内臣未尝不班之以爵也第限以上士不使踰越而又所供

  • 論語全解卷七·陈祥道

    子路第十三 

  • 卷七十六·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七十六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二十四宣公十三年考异足利本注尽灭其族谓诛已甚谓作为永怀堂同补遗宋板疏不食其言【一叶左四行】食作实 见一国【六行】一作诸宣公十四年考异

  • 折诸原序·张尚瑗

    折诸原序世儒不知以传学为经学复不知以经传史之学为道问学之学而胥汨没锢蔽于制举训诂之中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尚书者记言之书实记事之书也春秋专于记事与诗书并列为经事具而道亦寓焉史起于两汉祖书与春秋之记事记言以期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三·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三摄异门分之上如是已说摄释。云何摄异门。总嗢拖南曰白品与黑品异门等宣说为开悟义觉略总颂应知 别嗢拖南曰师第一二慧四种善说等亦有因缘等施戒道广说 此中大师所谓如来。绍师

  • 弘戒法仪下卷·法藏

    比丘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已次日差阇黎师与说随相法仪第十二(佛在世时。有比丘白四羯磨已。舍众而去。虽已白四羯磨得自心洁净法体。然未识佛后所制犯戒之罪相。既不识犯。便造重罪。佛言。自今已去。作四羯磨已。当先说

  • 景岳全书·张景岳

    中医综合类著作。64卷。明张介宾(1563~1640)撰。张介宾有《类经》已著录。本书成书于1624年。博采前人精义,考验作者临症的心得,而成一家之书。首《传忠录》,统论阴阳六气,先贤可否,凡三卷。次《脉神章》,择诸家珍要精

  • 蓼园词评·黄苏

    清黄苏撰。黄氏所著《蓼园词选》选录唐宋词人八十八家,共二百十三首。每首词下,大多先择录名家词话或宋人词选、笔记等作笺,然后加以按语。如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下先引《古今诗话》、《林下词谈》和沈际飞

  • 周官集注·方苞

    十二卷。清方苞(1668-1749)撰。方苞字凤九、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散文学家,古文“桐城派”代表之一。曾为戴名世《南山集》作序,康熙五十年(1711)受《南山集》案牵连入狱,雍正元年(1723)特赦。方苞在雍正期间,任撰《一统

  • 四教仪集解·从义

    凡三卷。宋代天台宗僧从义撰。又作四教仪集解、四教集解、天台四教仪科解。阐解谛观之天台四教仪。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