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百八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八十二

舆地考【十四】

陕西省

【臣】等谨按古雍州与冀接壤而禹贡叙之於九州之末说者以为其地势最高故治水之功以是终焉自豳岐丰镐递作周畿所称奥区神臯者於是乎在公羊传始有陕东陕西之称後汉书郡国志以陕陌为二伯所分即今河南之陕州是也两晋之时陕东西各随建都之地称之西晋都洛阳则关中曰陕西东晋都建康则称荆州曰陕西自唐乾元时置陕西节度使指陕州以西而言宋初始置陕西路於是潼关以西全秦之地通谓之陕西矣夫陕省据形势之险秦汉迄唐之故都皆在焉其东距崤函西连陇坻南控汉津而北则黄河回绕右自延安府之定边县西北出塞左自榆林府之府谷县东北入塞其间迤为河套环带边城实为四塞之国明代以套地为元裔所居时多边警虽屡议恢复而卒鲜成功自入

本朝以来鄂尔多斯诸部隶我版宇拱卫塞垣是以三辅提封巩固此实

国家抚裔宁边怀柔无外之盛略岂徒以百二山河表地形之胜而已哉明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治西安府领府八直隶州一其西安凤翔汉中延安四府兴安一州为今陕西省地又置陕西都指挥使司领西安等卫及凤翔等守卫千户所

本朝初因之设陕西巡抚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驻西安府设陕西总督驻固原州兼辖四川又别设延绥巡抚驻榆林卫顺治十四年令总督罢辖四川专为陕西总督康熙元年裁延绥巡抚二年移右布政使司分治甘肃其左布政使司仍治西安领西安凤翔汉中延安四府兴安一州四年令总督兼辖山西为山陕甘总督驻西安府六年改左布政为西安布政使司後改为陕西布政使司十四年令总督罢辖山西改为陕甘总督十九年改为川陕甘总督兼辖四川二十二年移总督驻汉中府後仍还驻西安雍正三年升西安府之同华耀商乾邠六州延安府之鄜绥德葭三州俱为直隶州九年令总督专辖陕甘又改榆林卫为府十三年令总督仍兼辖四川又升直隶同州为府降直隶华州属同州府降直隶耀州还属西安府乾隆元年降直隶葭州属榆林府十四年令总督仍专辖陕甘二十四年令兼辖陕西四川二省於甘肃专设总督寻仍定为陕甘总督二十九年定总督移驻甘肃兰州府兼辖陕西四十八年升直隶兴安州为兴安府凡领府七直隶州五各卫所俱以次裁并入州县东西距九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二千四百二十六里东至河南陕州阌乡县界三百五里西至甘肃秦州清水县界六百三十里南至四川达州太平县界一千三十里北至榆林府边墙一千三百九十六里东南至河南南阳府浙川县界六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保宁府广元县界一千三百八十五里东北至山西保德州河曲县界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北至甘肃庆阳府真宁县界三百二十里在

京师西南二千六百五十里

西安府为省治东西距三百五里南北距七百十里东至同州府华州界一百六十里西至乾州武功县界一百四十五里南至兴安州石泉县界四百三十里北至鄜州宜君县界二百八十里东南至商州界二百里西南至汉中府洋县界三百六十里东北至同州府蒲城县界二百十里西北至乾州永夀县界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六百五十里明为西安府共领州六县三十一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同华耀商乾邠六州并为直隶州以朝邑等十七县分属六州十三年又以耀州及同官县还凡领州一县十五

长安县【附郭治府西境】

咸寜县【附郭治府东境】

咸阳县【在府西少北五十里】

兴平县【在府西一百里】

临潼县【在府少北六十里】

高陵县【在府东北七十里】

鄠县【在府西南七十里】

蓝田县【在府东南九十里】

泾阳县【在府西北七十里】

三原县【在府北九十里】

盩厔县【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

渭南县【在府东少北一百四十里】

富平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

醴泉县【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

耀州【在府东一百三十里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升为直隶州十三年还属府】

同官县【在府北一百八十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属耀州十三年还属府】同州府在省治东北二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七十八里南北距三百五十五里东至山西蒲州府永济县黄河界五十八里西至西安府富平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商州雒南县界一百七十五里北至鄜州雒川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雒南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西安府渭南县界五十里东北至山西绦州河津县黄河界二百六十里西北至雒川县界一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一百三十里明同州属西安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为直隶州以朝邑合阳澄城韩城四县来属十三年复升为府增置大荔县以华州及华隂蒲城潼关三县并耀州之白水县来属乾隆十二年裁潼关县以同知分治为潼关厅共领州一县八厅一

大荔县【附郭金以前为冯翊县地元省入州 本朝雍正十三年升州为府以州地置县为府治】

朝邑县【在府东三十里初属西安府雍正正三年分属同州十三年属府】

合阳县【在府东北一百十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属同州十三年属府】

澄城县【在府北一百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属同州十三年属府】

韩城县【在府东北二百二十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属同州十三年属府】白水县【在府西北一百三十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属耀州十三年改属同州府】华县【在府南一百八十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升为直隶州十三年改属同州府】华隂县【在府南一百六十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属华州十三年改属同州府】蒲城县【在府西八十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属蒲州十三年改属同州府】潼关厅【在府东南九十里明洪武九年置潼关卫本朝初属西安府雍正四年改置潼关县属华州十三年改属同州府乾隆十二年裁潼关县移同知驻此分理民事】

【臣】等谨按古雍梁二州皆以华山分界华隂为雍华阳为梁华东则为豫故周礼职方氏又以华山为豫镇也自太华以西其北则为华州西安府凤翔府境其南则为商州兴安州汉中府境其间大山长谷远者或数百里终南山东连二华竦峙长安之南有子午谷直达汉中冈峦绵亘历盩厔至武功郿县为太乙山骆谷斜谷之口皆当其地又西过宝鸡迄于陇首其山之高而长大者曰秦岭西京记云长安正南山名秦岭东起商洛西尽硏陇东西八百里是也关中指此为南山汉中指此为北山斯实雍梁之大限矣

凤翔府在省治少西北三百六十里东西距四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东至乾州武功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甘肃秦州清水县界二百七十里南至汉中府凤县界一百七十里北至甘肃平凉府灵台县界七十里东南至西安府盩厔县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南至凤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乾州永夀县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北至平凉府华亭县界二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三千里明为凤翔府

本朝因之领州一县七

凤翔县【附郭】

岐山县【在府东五十里】

宝鸡县【在府西南九十里】

扶风县【在府东一百十里】

郿县【在府东南一百十里】

麟游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

汧阳县【在府西少北七十里】

陇州【在府西少北一百五十里】

汉中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七十里东西距八百十里南北距六百五十里东至兴安州石泉县界三百十里西至甘肃阶州界五百里南至保寜府南江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凤翔府宝鸡县界五百十里东南至兴安州紫阳县界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保寜府广元县界三百四十里东北至西安府盩厔县界三百六十里西北至甘肃秦州两当县界四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三千五百里明为汉中府

本朝因之乾隆十五年增置留坝厅凡领州一县八厅一

南郑县【附郭】

褒城县【在府西北四十里】

城固县【在府东少北七十里】

洋县【在府东一百二十里】

西乡县【在府东南二百四十里】

凤县【在府西北三百八十里】

寜羌州【在府西南二百八十里】

沔县【在府西一百十里】

略阳县【在府西北二百九十里】

留坝厅【在府西南一百九十里本凤县留坝驿地本朝乾隆十五年移通判驻此分理民事以附近松林武关二驿地俱属之】

延安府在省治北七百四十里东西距四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九十里东至山西汾州府永寜州黄河界三百里西至甘肃庆阳府合水县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鄜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绥德州界二百六十里东南至同州府韩城县界三百五十五里西南至鄜州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绥德州清涧县界一百九十五里西北至甘肃寜夏府灵州界六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二百里明为延安府共领州三县十六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鄜绥德葭三州为直隶州以雒州等八县分属六州乾隆元年以榆林府之靖边定边二县来属八年增置安边厅凡领县十厅一

肤施县【附郭】

安塞县【在府北少西四十里】

甘泉县【在府南少西九十里】

安定县【在府北少东一百八十里】

保安县【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

宜川县【在府东南二百六十里】

延川县【在府东少北一百九十里】

延长县【在府东一百五十里】

靖边县【在府西北三百里明成化十一年置靖边营属延绥镇 本朝初为靖边所雍正二年设同知于此九年改置靖边县属榆林府乾隆元年改属延安府】

定边县【在府西北三百五十里明正统二年置定边营属延绥镇 本朝初为定边协镇雍正九年改置定边县属榆林府乾隆无年改属延安府】

安边厅【在府西北二百五十里明正统二年置安边营成化十一年于南境六十里改置新安边营嘉靖时新旧二营并设兵驻守 本朝初以新安边营并入旧安边营为安边堡乾隆八年移同知驻此分理民事】

榆林府在省治北一千三百五十里东西距五百二十二里南北距二百二十三里东至山西汾州府临县黄河界二百六十七里西至延安府靖边县界二百五十五里南至绥德州米脂县界一百六十五里北至边墙外鄂尔多斯界五十八里东南至临县界二百九十二里西南至延安府安塞县界三百七十五里东北至山西保德州黄河界五百十五里西北至边墙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九百七十里明成化七年置榆林卫为延绥镇治

本朝雍正八年改置榆林府增置榆林怀远靖边三县九年增置定边县乾隆元年以葭州及神木府谷二县来属以靖边定边二县往属延安府领州一县四

榆林县【附郭明成化七年置榆林卫 本朝雍正二年省卫入绥德州八年置榆林县为府治】

怀远县【在府西一百六十里明天顺中置怀远堡 本朝雍正九年改置怀远县】葭州【在府东南一百七十里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升为直隶州乾隆元年改属榆林府】神木县【在府西北二百四十里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分属葭州乾隆元年改属榆林府】府谷县【在府西北二百里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分属葭州乾隆元年改属榆林府】兴安府在省治南六百八十里东西距七百六十里南北距六百二十里东至湖北郧阳府郧县界四百十五里西至汉中府西乡县界三百四十五里南至四川夔州府大宁县界三百五十里北至商州镇安县界二百七十里东南至郧阳府竹鸡县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四川达州太平县界四百四十里东北至郧阳府郧西县界四百二十里西北至西安府长安县界三百九十里本府境东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三十里东界洵阳县西界汉隂县南界平利县北界镇安县自府治至

京师四千四百四十里明初属汉中府万历十一年改为兴安州二十三年升为直隶州

本朝初因之乾隆四十八年升为府领县六

安康县【附郭旧属兴安州乾隆四十八年升州为府置县为府治】

平利县【在府南少东九十里旧属兴安州乾隆四十八年属府】

洵阳县【在府东一百二十里旧属兴安州乾隆四十八年属府】

白河县【在府东四百里旧属兴安州乾隆四十八年属府】

紫阳县【在府西南二百二十里旧属兴安州乾隆四十八年属府】

石泉县【在府西北二百七十里旧属兴安州乾隆四十八年属府】

商州在省治东南三百里东西距四百六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东至河南陕州卢氏县界三百三十里西至西安府蓝田县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湖北郧阳府郧西县界二百四十里北至同州府华隂县界一百九十里东南至河南南阳府浙川县界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兴安州汉隂县界四百三十里东北至陕州阌乡县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西安府渭南县界二百里本州境东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界商南县西界蓝田县南界山阳县北界雒南县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八百里明洪武七年降州为商县属华州成化十二年复升为州属西安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为直隶州领县四

镇安县【在州西南三百四十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属商州】

雒南县【在州北少东九十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属商州】

山阳县【在州南少东一百二十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属商州】

商南县【在州东少南二百五十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属商州】

乾州在省治西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东至西安府醴泉县界三十五里西至凤翔府扶风县界六十里南至西安府盩厔县界九十五里北至邠州界一百二十五里东南至盩厔县界九十里西南至凤翔府郿县界七十五里东北至邠州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邠州界一百四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八十五里东界醴泉县西界扶风县南界武功县北界永夀县自州治至

京师二千八百里明属西安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为直隶州领县二

武功县【在州西南六十五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属乾州】

永夀县【在府北九十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属乾州】

邠州在省治西北三百二十里东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九十五里东至西安府耀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甘肃泾州界一百十里南至乾州永夀县界三十五里北至甘肃庆阳府寜州界六十里东南至西安府泾阳县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凤翔府麟游县界七十五里东北至鄜州宜君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寜州界一百二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五里东界淳化县西界长安县南界永夀县北界寜州自州治至

京师三千里明省新平县入州属西安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为直隶州领县三

三水县【在州东北六十五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属邠州】

淳化县【在州东少南一百四十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属邠州】

长武县【在州西北八十里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属邠州】

鄜州在省治北五百五十里东西距三百五十里南北距三百八十五里东至同州府韩城县界一百八十里西至甘肃庆阳府合水县界一百七十里南至西安府同官县界三百四十里北至延安府甘泉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同州府白水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庆阳府真寜县界三百二十里东北至延安府宜川县界九十里西北至甘泉县九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东界洛川县西界合水县南界中部县北界甘泉县自州治至

京师二千五百里明属延安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为直隶州领县三

雒川县【在州东南六十里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分属鄜州】

中部县【在州南少西一百四十里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分属鄜州】

宜君县【在州南二百十里初属延安安府雍正三年分属鄜州】

绥德州在省治东北一千一百里东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五里东至山西永寜州黄河界一百三十里西至延安府安定县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延安府延川县界一百六十里北至榆林府榆林县界八十五里东南至延川县界二百十里西南至安定县界八十里东北至榆林府葭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榆林府怀远县界二百八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四十五里东界永寜州西与北并界米脂县南界清涧县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明属延安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为直隶州领县二乾隆元年复以吴堡县来属凡领县三

米脂县【在州北八十里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分属绥德州】

清涧县【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分属绥德州】

吴堡县【在州东三十里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分属葭州乾隆元年改属绥德州】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八十二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一·柯劭忞
  ●卷一百五·徐梦莘
  ●卷四·姚元之
  卷五·王世贞
  卷一百九十·杨士奇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五十五·佚名
  卷之三百八十八·佚名
  ◎古窑·李定夷
  第二十卷明洪武(一)·缪荃孙
  通志卷五十六·郑樵
  五四 秋瑾·周作人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九 整顿内务府·溥仪
  梁睿传·李延寿
  卢同传·李延寿
  九年·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五十一·彭定求

        卷151_1 【送卢侍御赴河北】刘长卿   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千里按图收故地,   三军罢战及春耕。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   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   卷151_2 【送子婿崔

  • 谷响集卷一·善住

    元 释善住 撰五言律诗石湖楞伽寺寺占石湖上地幽人境清树影扫不去苔痕踏又生日午鼓钟寂年深台殿倾览胜偶来此但闻春鸟鸣晨兴瓦沟霜欲满残月已沈西一枕浮生梦数声邻哄鸡江桥船未发水驿马频嘶东旭光芒动尘埃处处迷莫行

  • 卷第二百七十九 後唐紀八·司马光

      起閼逢敦牂(甲午)二月,盡旃蒙協洽(乙未),凡一年有奇。   潞王清泰元年(甲午、九三四年)   二月,癸酉,蜀主以武泰節度使趙季良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領節度使如故。   吳人多不欲遷都者,都押牙周宗言於徐知誥曰:「

  • 第二十一回 东略无功全军归国 北荒尽服群酋入朝·蔡东藩

      却说唐军与高丽交战,当先冲锋的白袍将校,为太宗所宠遇,优给赏赐。这人为谁?便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贵。凡遇著名人物,俱用特笔点醒。他本世居龙门,家业耕种,小名是一礼字,因后来建功立业,四海名扬,人人叫他薛仁贵,所以转将小名

  • 读礼通考卷九十·徐乾学

    葬考九山陵三唐献祖建初陵唐书开元十一年八月追号宣皇帝曰献祖元和郡县志宣皇帝建初陵髙四丈周回八十丈懿祖啓运陵唐书开元十一年八月追号光皇帝曰懿祖元和郡县志光皇帝啓运陵髙四丈周回六十步建初啓运二陵共茔周一百

  • 卷之一百四十四·佚名

    成化十一年八月丁丑朔释奠先师孔子遣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商辂行礼○铨注会州卫带俸署都指挥同知李宽锦衣卫带俸都指挥同知刘文大宁前卫带俸都指挥佥事周玉俱于狭西都司管事○戊寅祭 太社 太稷○己卯翰林

  • 卷之一千三百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七百九十·佚名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闰七月壬辰朔谕据定长奏、湖北黄梅广济等州县。六月间雨水过多江湖陡涨。堤垸受冲。田庐间有淹浸现在亲往查勘等语。该处州县滨临江湖每遇夏秋盛涨易致浸溢此次黄梅。广济等处。被灾稍重。朕心深

  • 卷之三百三十三·佚名

    光绪二十年。甲午正月甲午。上御乾清宫。赐廷臣大学士等燕。  ○谕内阁、本日召见理藩院尚书松森、询以该衙门有无熟谙蒙文人员。该尚书奏对未能明晰。松森着交部议处。此次具奏事件。该尚书何以又未呈递膳牌。着

  • 卷八十一·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八十一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七十八 东夷 东夷【夫余 高句丽 勃海 东沃沮 挹娄濊 马韩 辰韩 弁韩 弁辰 倭人】 东夷者幽营青徐扬之东海外诸夷也夷种有九

  • 卷六十一·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六十一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五十八 吴臣 贺齐【子建弟景】 全琮【子怿绪】 吕岱【徐原】 锺离牧【少子徇】 潘濬【子翥 秘芮玄】 周鲂【子处】谨案贺齐传阙

  • 孔文仲传·脱脱

    孔文仲字经父,临江新喻人。性情洁身自好,很少言笑。年青时刻苦问学,号称广博洽闻。考中进士,南省考官吕夏卿,称赞他的词赋清澹秀丽,策论深博,文章气势类似荀卿、扬雄,建议主管部门,拔为第一。调任余杭县尉。恬静正直自守,不事请

  • 卷七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七十一职官略【八】官阶本朝增定官制凡文职十八阶旗员武职九阶汉人武职十三阶凡恭遇覃恩均给封赠而无散官之名今依会典所载文武官阶分晰如右文官阶正一品光禄

  • 古乐书卷上·应撝谦

    仁和应撝谦撰律原第一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隂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而空窍厚薄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聴鳯凰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律吕之本其雄鸣者为六律曰

  • 卷二十八·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要义卷二十八宋 魏了翁 撰丧服经传一丧服篇天子以下亲疏隆杀之礼防服第十一 郑目録云天子以下死而相丧衣服年月亲疏隆杀之礼不忍言死而言丧丧者弃亡之辞若全存居于彼焉已亡之耳大戴第十七小戴第九

  • 大般涅槃经 第十六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十六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梵行品之三迦叶菩萨言。如佛世尊为舍利弗说世间知者我亦得知。世间不知我亦悉知。其义云何。善男子。一切世间不知不见不觉佛性。若有知见觉佛性者。不名世间名

  • 一报还一报·莎士比亚

    《一报还一报》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最早的公演时间是1604年12月26日。 该剧讲述公爵文森修统治着维也纳,他想暂时离开公国,派安哲鲁代行职权。安哲鲁担任新职不久,发生了一位叫克劳狄奥的绅士勾引一位

  • 桂胜·张鸣凤

    名胜志。明张凤鸣撰。四卷。凤鸣字羽王,漓山(今广西桂林)人。嘉靖举人,官桂林府通判。张氏世居广西,熟知山水,留心桂事,故于万历十三年(1585)纂成《桂胜》、 《桂故》书十二卷,刻其前四卷即为是编。约十一万字。卷首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