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六十三

学校考【一】

【臣】等谨按古昔圣王维世翼敎所以风示天下者莫不首重乎建学亲师故书曰降衷恒性克绥厥猷惟后又曰作之君作之师明乎民受中以生其能优柔循习相率而纳於轨物之内非敎化不为功也唐虞之隆命契为司徒曰敬敷五敎夏商迄周庠序学校之制异名而同实伦明於上民亲於下遐哉尚矣汉唐而後广厉学宫增置师儒之典史不絶书然或徒饰弥文奉行故事尊经术者未必本诸躬行谈性理者不尽宜於实用其於古者敦伦务本之意或有间焉洪惟我

朝肇造区夏方事武功未遑文治然大勲甫集

太宗文皇帝即

诏诸贝勒大臣子弟读书且以习於学问讲明义理忠君

亲上为

训大哉

皇言诚万世立敎之权舆也

世祖章皇帝定鼎京师兴贤育才首隆学校

圣祖仁皇帝醇化醲洽夀考作人厚泽深仁有加无已而饬勉士子惟以躬修实践毋事浮华为急务盖

国初诸生承明季凋攰之余气习虚骄文风龎杂经

列祖范围曲成多方奬劝而惩艾之於是礼敎明备横经鼓箧者蒸蒸革薄从忠胥知实学矣然而久道化成良窳间出

世宗宪皇帝严加振刷厚其

栽培官学义学弥布中外

特颁

圣谕广训觉牖斯民将使宇内无不学之人而於正人心

厚风俗之理尤

谆谆致意於多士焉我

皇上以天纵之圣上继

列圣之治统下示亿载之臣民植纪明伦尊经崇实於学校事宜随时衡量而损益之凡所以培养士之源广造士之术自宗室以逮八旗自京邑以逹直省自幼童以至成人迄夫重译要荒子弟靡不渐以仁摩以义因地因人俾之讲肄有业而跅弛有禁洵激劝之隆规极君师之大法也至於明考校之条申衡取之例定制义之准革沿袭之弊选敎职以慎司训

颁经书以宏文敎尚骑射繙译以重

国风

饬监臣学臣及守土有司整新士习以端化俗之本则谟训煌煌所以昭

列圣敎思於无穷与

圣天子所以广敎泽於无既者并於是乎存焉若夫释奠释菜礼重明禋上德上齿典隆乡国列代成规

祖宗以来并垂令甲而

临雍讲学重道尊师养老引年示民孝弟之意皆惟其实

不惟其文则又

列圣相承所为移风易俗以臻唐虞三代之治而非汉唐後所能彷佛於万一也欤臣等谨依马端临作学校考而变通其四门之例首宗学次旗学次太学次直省乡党之学次祠祭褒赠録後次视学养老为六门焉

宗学

【臣】等谨按虞书放勲克明俊德以亲九族重华命夔典学以敎胄子三代学校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皆造焉唐宋以来国学以敎国子宗学以敎宗人古帝王之立敎也自亲者始自贵者始马端临考历代学校首太学终直省乡党而於宗学之设附见太学一门良以自昔无宗学之名後世有其名而无其制故统以太学例亦宜然也臣等续考宋金辽元明五朝学校悉准此例矣我

朝龙兴东海人文蔚起属在天潢莫不禀资卓荦应运而生当

国学未兴之日诸贝勒子弟即奉读书习学之

谕迨天下一统礼敎修明顺治二年即建立宗学设敎习等官司其董戒厚其廪饩严其惩劝使宗室子弟咸涵泳於礼义道德之途讲明於伦纪纲常之大服习於书射繙译之业练习乎文事武功之备

列祖

列宗厚加培养时申

诰诫我

皇上笃念宗支

恩施叠沛以敎以养一监

先皇之成宪犹虑其玩时愒日或忘本而骛末也定三年考验之条停乡会应试之例以期其勿袭浮华崇尚醇厚是以

玉牒天亲咸勤敦行天下後世有以知

帝室皇家所为立敎以成其忠孝贤良之德者实有合乎古昔大学之敎非若唐宋以来之宗学仅与占毕儒生鳃鳃寻章句以弋取功名已也【臣】等谨依类编次特纂宗学一门列卷首昭

圣敎所及自亲贵始也

天聪五年奉

上谕朕令诸贝勒大臣子弟读书所以使之习於学问讲明义理忠君亲上实有赖焉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俱令读书

顺治九年

命诸王宗室内有孝友义顺及守节贞烈者宗人府核实具奏礼部照例旌表

始置宗学宗人府等衙门议每旗各设宗学每学用学行兼优满汉官各一员为之师凡未封宗室之子年十岁以上者俱入宗学有不循礼法者学师具报宗人府小则训责大则奏闻其亲王世子郡王选用满汉官各一员讲论经史贝勒以下亦勤加讲閲得

旨每旗设满洲官敎习满书其汉书听从其便次年三月议定亲王应各设在部博士满洲进士汉军进士各一员世子应各设在部笔帖式哈番满洲进士汉军进士各一员郡王应各设在官学闲散满洲进士汉军进士各一员如满洲汉军进士不足於举人内考用举人不足於各王所辖侍卫内选用亲王郡王等满十岁然後设立师傅宗室入学各设满洲生员一员各员六年满後考取优者録用十一年

谕宗人府朕思习汉书入汉俗渐忘我满洲旧制前准宗人府礼部所请设立宗学令宗室子弟读书其内因派员敎习满书其原习汉书者各听其便今思既习满书即可将繙译各项汉书观玩着永停其习汉字诸书又令觉罗廕生送监读书照各官廕生例一体送监读书期满亦与官员廕生照等铨授

康熙十二年令宗室子弟各就本府读书凡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其子弟年满十岁者於本府讲读经史诸书

二十二年令觉罗廕生监生由国子监考试移送吏部

二十四年令宗室子弟延文学优赡之士在各府第专精学习

三十六年

上以宗室子弟日益繁衍除已授爵秩人员外恐闲散子姓素无职业向学之志渐隳

特谕宗人府八旗宗室子弟有能力学属文奋志科目应令与满洲诸生一体应试编号取中

【臣】等谨按宗室子弟祗於三十八年乡试一次至乾隆八年宗人府议准请

钦命大臣合试左右两翼宗学生拔取佳卷准作进士

与会试中式之人一体

殿试至十七年奉

旨永行停止诚以宗室托系

天潢不必藉举业以入仕也故应试间一举行不为常

例云

三十九年遣内大臣等考验宗室子弟文艺骑射停止宗室乡会考试之例

五十二年令恩廕宗室送子入监读书未入八分公以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及宗室内为一二品大臣者俱给廕生入监读书

雍正二年复定宗室官学之制左右两翼官房每翼各立一满学一汉学王贝勒贝子公将军及闲散宗室子弟十八岁以下有愿在家读书者听其在官学子弟或清书或汉书随其志愿分别敎授十九岁以上已曾读书者亦听其入学兼习骑射每学以王公一人总其事设正敎长二人副敎长八人宗室中行尊年长者充之清书敎习二人选罢闲满官及进士举贡生员善繙译者充补骑射敎习二人选罢闲官及护军校护军善射者充补汉书每学十人设敎习一人令礼部考取举贡充补每月考试分别等第申报注册春秋二季宗人府亲加考试优者奏

闻引

见其敎长给与官俸敎习给与银米衣服期满三十六月称职者议叙授官平等者再留敎习三年不称职者参处读书子弟月给纸墨笔及冬夏氷炭等物定宗学五年考试一次之例

申严宗学立敎之法

上谕宗学正敎长等朕惟睦族敦宗务先敎化若非立学设敎鼔舞振兴安能使之改过迁善望其有成今特立义学拣选尔等敎习宗室随其资质劝学兴行导以礼义或有不遵敎训者小则尔等自行惩戒大则掲报宗人府会同奏闻其行止端方精勤好学者无论年齿长幼即行保举从来立敎之术莫要於奬善惩恶善不奬不能使之劝恶不惩不能使之改尔等既膺简任务期勤慎黾勉恪供厥职以副朕笃厚宗亲殷勤敎育之至意

三年申严训饬宗学子弟时诸王宗室等以建立宗学谢

上谕曰尔等为立宗学之故谢恩如以朕设立此学果为有益尔诸王宗室之子弟或在家延师读书亦可或劳其身心閲历事务令入宗学中读书亦可惟令敎习等严加训诲尔等又时加约束自可望其成就若溺爱袒护己子反怨敎诲之人何由望其成立耶尔等勉旃

七年奉

上谕前者宗人府设立宗学祗令敎习宗室尚未及於觉罗觉罗人衆今若一槩归并宗学敎者势难遍及应每旗各立一衙门管辖觉罗或王或公派委一员统理令其於各该旗觉罗内拣选老成练达品行端方者一二人分管即於该旗衙门之旁设立一学除情愿在家学习者外择其可敎之人令其读书学射满汉兼习所????出之管辖人员不时训诲稽察如内有行止不端不知守法安分者即回明宗人府王等令在该旗衙门居住学习禁止出门俟其改行迁善之後再回明宗人府王等始许出门年底彚疏具题如此则於觉罗少年子弟大有裨益而人人皆可成就着宗人府王公等会同满洲大学士六部尚书详议寻议定读书有情愿在家读书者听其入官学读书者或清或汉随其志愿分别敎授十八岁以上已曾读书者亦准入学至十八岁以上未曾读书者月之朔朢传齐该旗公署宣读

圣谕广训其总管之王公一人由宗人府奏请

钦点每学副管二人於觉罗内拟定正陪引

见补用清书敎习一人以满洲进士举贡生员充补骑射敎习一人以本旗善射者充补汉书敎习每生徒十人设一人以举贡充补副管共十六人每日在学行走稽察勤惰甚劣者报知宗人府拘於本旗署内敎训八旗各择官房一所立为衙署旁设清汉各一学八旗觉罗内自八岁以上十八岁以下子弟俱令入学觉罗内有行为妄乱者亦行拘训不准外出俟悛改後告知宗人府彚奏请

旨每年春秋二季该管之王公等亲身考验分别等第报

知宗人府登记档案优者引

见擢用学成得与旗人同应岁科考乡会试及考用中书笔帖式等官至读书之觉罗及督敎人等给与公费银米纸笔墨氷炭等物俱照宗学之例其敎习

分别勤惰劝惩及期满议叙授官等例亦仿宗学十一年以翰林官二人分敎宗学子弟分日入学讲解经义指授文法每月给公费与各馆纂修同给米与四季衣服与本学敎习同

乾隆二年设立

盛京宗室觉罗官学宗室觉罗子弟共为一学凡二十岁以下十岁以上愿入学者分清汉书肄业兼习骑射不限额数於

盛京宗室觉罗分尊年长行止方正者充宗学总管二人副管四人兼管觉罗学事於现任司官笔帖式内选长於繙译者四人敎习清书於闲散官员以下领催骁骑以上选善於骑射者四人敎习骑射於奉天府举贡内选学问优长者四人敎习汉书每年将军府尹会同宗学总管稽考分别等第注册俟读书人数加增应行考试之时该将军等报府於领府事王公及五部侍郎内请

钦点二三人公同考试优者奏

闻有愿来京与选侍卫笔帖式者与京学肄业宗室一例録用其觉罗子弟肄业五年者将军府尹考试分别等第奏

闻以

盛京

三陵及五部将军等衙门省城口外等处笔帖式録用至敎习五年期满分别勤惰议叙授官及总管副管敎习肄业诸生给与公费银米纸笔氷炭等物之例俱仿京学其有已食岁满钱粮在学肄业之宗室觉罗该将军每岁秋冬围猎时将其中愿随围者携带同往俾娴习骑射

三年设总稽宗学官以满汉京堂各一人月试经义繙译及骑射各一次

又令宗人府考试宗学生每岁季秋宗人府奏请试以繙译及经义时务策各一道以学士等官閲卷一二等赏给笔墨三四等留学五等敎戒六等黜退

定两翼宗学各增汉敎习二人

四年颁发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

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并

御纂诸书於宗学

定宗室官学生十名设敎习一人例其未满十人者均分各敎习名下训课至应增设之时宗人府移咨礼部按数增补

七年奉

上谕我朝崇尚本务原以弓马清文为重而宗室谊属天潢尤为切近向来宗室子弟俱讲究清文精通骑射诚恐学习汉文不免流於汉人浮靡之习是以

世祖章皇帝谕停其习汉字诸书所以敦本实而黜浮华也近因雅尔哈善条奏设立宗学以汉文敎习宗室

子弟迄今已历数年昨经考试并无佳卷即繙译卷亦属平常但既经考试着宗人府将所取之人照例带领引见嗣後宗室子弟或有不能学习汉文者应听其专精武艺其在宗学肄业者考试之时更益加严肃至宗室进身之阶原有袭封世职又可拣选侍卫及护军参领等缺与其徒务章句虚文转致荒废本业不如娴习武艺之崇实黜浮储为国家有用之器也可传谕宗人府将此旨明白晓谕宗室人等知之

八年考试宗室子弟照礼闱例授官时有以宗室子弟不应乡会试恐怠废学业为言者宗人府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议定准其乡会试至是

钦命大臣合试左右翼学生有本年考取一二等及往年考取一等并在家肄业愿观光者咸准与考拔取佳卷进

钦定名次由宗人府引

见奉

谕旨考取之宗室玉鼎柱逹麟图福喜俱准作进士与乙丑科会试中式之人一体殿试引见或选入翰林或以部属等官补用候朕临时降旨嗣後俱照此例行

十年稽查右翼宗学右通政熊学鹏奏右翼宗学共设满汉敎习九人凡在馆学生满汉文艺之优劣敎习人员训课行走之勤惰皆应考核今稽查右翼宗学俱系汉官於繙译素未通晓请再????满洲文臣一员公同办理从之

十一年改定宗学觉罗学生额数宗室左翼七十人右翼六十人觉罗左翼百五十五人右翼百八十五人

十七年奉

上谕宗室子弟不应乡会试

皇祖

皇考均有明旨後因条奏复令宗室等应乡会试彼时宗人府总理事务王大臣并未声明草率照覆实属错误嗣後仍遵

皇祖

皇考原降谕旨将宗室等乡会试及选庶吉士之例永行停止再不可条陈考试如果有学问优长者自施恩録用可也

二十一年更定敎习宗学子弟及録用之法裁汉敎习九人改为繙译敎习其敎习骑射者每翼向各二人今增一人肄业生年满考列一二等者向例以府属笔帖式补用需次无期今照部院贴写笔帖式之例授为宗人府贴写笔帖式三年後行走勤慎者引

见以笔帖式坐补其贴写之时仍给与在学应得公费

岁终视其行走於

恩赏宗室银内酌量赏给以示鼓励

二十七年裁定觉罗学敎习额数先是管理镶蓝旗觉罗学理郡王奏学内额设满敎习一员汉敎习三员敎习马步箭十五善射一员官学生四十五人学繙译者二十三人读汉书者二十二人请裁汉敎习一员改为满敎习得

旨允行并将镶黄正白正红镶红正蓝各旗俱裁汉敎

习一员

二十九年宗人府议准諴亲王奏八旗宗室世职内食半俸之幼官等皆令入宗学敎习清话兼习马步射

三十六年

皇太后八旬万夀恭上

徽号

恩诏国子监贡监生及各官学敎习俱免坐监期一月

三十八年尚书永贵奏准

咸安宫官学及觉罗学满敎习许恩监例监一体考试

三十九年

谕朕昨????宗室公宁陞额前往

东陵召见时竟不能说清语此皆素日全不学习所致清语原非难事设平日善为敎导亦何至全不通晓着宗人府查明王公等子弟内如尚能延师之家仍各任其在家学习其不能延师者俱令入宗学加意敎训伊等入学读书後务以清语为要不可仍似从前塞责着宗人府王公不时详察仍每月考察一次考察时由宗人府请旨朕????阿哥及大臣等会同伊等考察值考试时其在家读书者亦一并入考并着宗人府王公等详察在学勤惰一年之内何人常到学何人不到学其不到学几日并因何不到缘由俱着注明照稽查王公等祭祀斋戒朝期之例缮写清单於每年彚奏一次

四十一年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恭上

皇太后徽号

恩诏国子监贡监生及各官学敎习俱免坐监期一月

四十二年

孝圣宪皇后升祔

太庙

恩诏国子监贡监生及各官学敎习俱免坐监期一月

四十五年

皇上七旬万夀

恩诏国子监贡监生及各官学敎习俱免坐监期一月四十九年礼部议覆顺天府尹虞鸣球奏

咸安宫景山觉罗各学敎习报满令其仍居学中训课俟应补之人到学再令离学新补敎习俟部文到学之日起算违限十日不到者照京官到任违限例议处并请嗣後於敎习扣满之日先期一月咨会礼部庶接替不致旷期得

旨允行

五十年

皇上亲诣

文庙

释奠

临新建辟雍讲学礼成

恩诏国子监贡监生及各官学敎习俱免坐监期一月

皇朝文献通考卷六十三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欧阳修
  ●辽纪叙·田汝成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佚名
  卷之四百五十六·佚名
  卷之三·佚名
  二首一韵·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 列传二百六·纪昀
  ·康熙戡定台湾记·丁曰健
  傅琰传·萧子显
  崔逞传·魏收
  德宗本纪·欧阳修
  徒单克宁传·脱脱
  赵琏传·宋濂
  唐纪五十三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上之上元和元年(丙戌、806)·司马光
  附錄·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吴镒·唐圭璋

      镒字仲权,自号敬斋,崇仁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淳熙中,知宜章。十六年(1189),秘书省正字。知武冈军,司封郎中,广西运判,湖南转运判官。庆元三年(1197)卒。有云岩集、敬斋词,俱不传。   水调歌头   柳州北湖   澄彻北湖

  • 第二十一出 卷帘·李渔

    (老旦)男子多才未足奇,盛名今喜在蛾眉。伫看一笔千人扫,愁杀长安轻薄儿。我妙香为何道这几句?只因夫人来到京中,要借垂帘卖画为名,选个才技相同的夫婿。谁想有才者无技,有技者无才;就有才技兼全的,相貌又不风流,气质又不温雅,所以

  • 卷三百六十四·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四刘禹锡荆州歌二首渚宫杨柳暗麦城朝雉飞可怜踏靑伴乘暖着轻衣今日好南风商旅相催发沙头樯竿上始见春江濶纪南歌风烟纪南城尘土荆门路天寒多猎骑【一作猎兽

  • 卷一百七十五·志第一百二十八·食货上三等·脱脱

        ◎食货上三   布帛 宋承前代之制,调绢、绸、绢、布、丝、绵以供军须,又就所产折科、和市。其纤丽之物,则在京有绫锦院,西京、真定、青益梓州场院主织锦绮、鹿胎、透背,江宁府、润州有织罗务,梓州有绫绮场,

  • ●卷五十九·徐梦莘

      靖康中帙三十四。   起靖康元年十月二十四日丙辰,尽二十九日辛酉。   二十四日丙辰粘罕(改作尼堪)陷平阳府知府经略使林积仁都统制刘锐弃城走。   宣和录曰:先是义胜军四千人屯平阳其将刘嗣初领其众闻粘罕(改作

  • 第一八二具领状光绪九年十一月十五日一一四○三—六·佚名

    新竹县库子陈田,具领光绪九年秋冬两季工食银具领状台下库子陈田,今当大老爷台前,承领得光绪九年分秋、冬两季工食银壹拾贰两肆钱,除扣减平外,实应领银壹拾壹两陆钱伍分陆厘,中间不敢冒领。合具领状是实

  • 郑善夫传·张廷玉

    郑善夫,字继之,闽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由于父母相继逝世,于正德六年(1511)才出任户部主事,负责征收浒墅关税,以清廉有节操而闻名。太监刘瑾虽诛,但一些受皇帝宠爱的人仍旧当道。善夫愤慨之下,告假还乡。筑草堂于金鳌

  • 杨维桢传·张廷玉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年少时每日记诵数千言。父亲杨宏在铁崖山中修筑一楼,绕楼植梅数百株,楼中藏书万卷,拿走楼梯,让维桢在楼上读书,时达五年。维桢因此自号铁崖。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代任天台府尹,后改任钱清场盐司令。维

  •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四·佚名

    光绪元年(乙亥) 上谕(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京报) 上谕(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京报) 闽督李(鹤年)奏陈台澎等处被风发水大概情形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京报) 闽督李(鹤年)奏委员接署提督篆务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二十

  • 卷二百四十一·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四十一明 杨士奇等 撰任将宋宁宗时知成都曹彦约上奏曰臣以朴樕小才误蒙亲擢度越常等厕迹禁路曾未两月复玷异恩宠以次对之美职分以西土之阃

  • 卷之五十九  謇齋瑣綴錄七(明)尹直 撰·邓士龙

    (謇齋瑣綴錄,八卷,明尹直撰。尹直,字正言,江西泰和人。景泰五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兵部尚書。明史卷一六八有傳。) 謇齋瑣綴錄七 成化己亥秋九月,六科十三道都給事中張海等劾戶部尚書楊鼎、工部尚書王復、南京兵部尚書薛遠、

  • 卷之三  翦勝野聞(明)徐禎卿 撰·邓士龙

    (翦勝野聞,一卷,明徐禎卿撰。徐禎卿,字昌穀,吳縣人。弘治十八年進士,官國子博士。明史卷二一六有傳。) 太祖嘗自敘朱氏世德之碑,其文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鄉。上世以來,服勤農業。五世祖仲八公,娶陳氏,生男

  • 将理第九·尉缭

    理,指治狱之事,理官,相当于现代的法官。古代兵刑合一,将领要兼管听讼断狱。所以篇首就说:&ldquo;凡将,理官也。&rdquo;继之指出,执法必须公正廉明,反对徇私舞弊,刑讯逼供,株连无辜等危害国家人民的行为。50、凡将理官也,万物之主

  • 卷第十六·雷庵正受

    嘉泰普灯录卷第十六 平江府报恩光孝禅寺(臣)僧 (正受) 编 南岳第十五世(临济十一世杨岐四世) 太平佛鉴慧懃禅师法嗣 常德府文殊心道禅师 眉之丹棱人。族徐氏。年三十。得度具戒。游成都。从师授唯识论。自以为至。

  • 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安遇时

    明代公案小说集。10卷100回。安遇时著。明刊本全名为《新刊京本通俗演义全象包龙图百家公案》,署“钱塘散人安遇时编集”,“书林景生杨文高刊行”。本书开篇为“国史本传”,“包承制源流”。“包承制源流”叙包公的身世

  • 茫茫夜·郁达夫

    《茫茫夜》于1922年3月15日发表于《创造》季刊第1卷第1期,是郁达夫从日本归国后所作的第一篇小说。小说在发表之初遭到了很多批评,当年六月的《时事新报·学灯》刊载了郁达夫《茫茫夜发表以后》一文,其中回应了评论界对

  • 古岳渎经·李公佐

    唐代传奇小说。1卷。李公佐撰。《太平广记》卷467采入,题作《李汤》,注“出《戎幕闲谈》”,其实据本文即可确定是李公佐撰。陈翰《异闻集》收入,题《古岳渎经》,鲁迅据以改题,收入《唐宋传奇集》。故事记唐永泰年间,

  • 怀清堂集·汤右曾

     二十卷。清汤右曾(1656—1722)撰。汤右曾,字西崖。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诗人、书画家。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汤右曾诗才出众,与朱彝尊并为浙派首领。工画,长于山水,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