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六十八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八

乐考【十四】

乐县

【臣】等谨按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事大祭祀宿县遂以声展之小胥正乐县之位冬官梓人为簨虡盖金石为衆音之纲领故工师所掌并以乐县赅之我

朝乐制凡朝祭宴享铙吹凯乐用各不同器无不备金声玉振崇牙树羽之饰辉映宫县谨依乐部胪陈条次作乐县考

圜丘乐县祭日乐部率太常寺恊律郎设中和韶乐於三成阶下黄锺鏄锺一编锺十有六在东黄锺特磬一编磬十有六在西皆县以虡业东建鼓一柷一麾一西敔一东西分列琴十瑟四箫十笛六排箫二箎六埙二笙十抟拊二旌二节二干戚羽龠各六十有四司乐恊律郎乐工序立东西乐县之次咸北面歌工立乐工之次乐舞生文武八佾分行序立东在歌工之左西在歌工之右皆东列西上西立东上凡乐作止舞进退均恊律郎执麾引之凡

祈谷

雩祭

大雩乐县并同

皇帝躬祀

南郊卤簿鼓吹导迎乐器前部大乐大号四小号四金口角四和声署史十有二人鼓吹大乐金二金钲四钹二鼓二【有架】点二笛四云锣二管二笙二金口角八大号十有六小号十有六金钲四画角二十有四掆鼓二十有四横笛十有二拍板四杖鼓四金二掆鼓二十有四署史六十有八人民尉百七十有六人画角前掆鼓後导迎乐戏竹二管六笛四笙二云锣二鼓一板一

方泽乐县祭日乐部率太常寺协律郎设中和韶乐於二成阶下林锺鏄锺一编锺十有六在西林锺特磬一编磬十有六在东皆县以虡业西建鼓一柷一麾一东敔一琴瑟笙箫笛埙箎抟拊旌节及干戚羽龠歌工乐工乐舞生依数东西分立均与

南郊同

皇帝躬祀

北郊卤簿鼓吹导迎乐器前部大乐大号四小号四金口角四和声署史十有二人鼔吹大乐大号八小号八金钲四画角二十有四掆鼓二十有四横笛十有二拍板四杖鼓四金二掆鼓二十有四署史六十有八人民尉百六十有四人画角前掆鼓後导迎乐戏竹二管六笛四笙二云锣二鼓一板一臣等谨按凡恭遇

皇帝亲祭

太庙暨

社稷等各坛庙陈设卤簿鼓吹导迎大乐均与祀

北郊同

太庙乐县祭日乐部率太常寺协律郎设中和韶乐於殿外阶上太蔟鏄锺一编锺十有六在东太蔟特磬一编磬十有六在西建鼔柷敔琴瑟埙箎抟拊之属东西分列陈武功文德二舞於乐县之次器数歌工乐舞并与

南郊同

奉先殿

夀皇殿

安佑宫乐县并与

太庙同

天神坛乐县祭日乐部率太常寺协律郎设中和韶乐於阶下之南黄锺鏄锺一编锺十有六在东黄锺特磬一编磬十有六在西东建鼓一柷一麾一西敔一琴瑟笙箫埙箎抟拊东西分列陈乐舞於乐县之次器数歌工舞佾并与

南郊同

地只坛乐县祭日乐部率太常寺协律郎设中和韶乐於阶下之北林锺鏄钟一编锺十有六在西林锺特磬一编磬十有六在东西建鼓一柷一麾一东敔一琴瑟笙箫埙箎抟拊东西分列陈乐舞於乐县之次器数歌工舞佾并与

北郊同

朝日坛乐县祭日乐部率太常寺协律郎设中和韶乐於壝门内左右太蔟鏄锺一编锺十有六太蔟特磬一编磬十有六建鼓柷敔琴瑟笙箫埙箎抟拊之属南北分列歌工舞佾依县序立均东面器数并与

北郊同

夕月坛乐县祭日乐部率太常寺协律郎设中和韶乐於壝门内左右南吕鏄锺一编锺十有六南吕特磬一编磬十有六建鼓柷敔琴瑟笙箫埙箎抟拊之属南北分列歌工舞佾依县序立均西面器数并与

北郊同

社稷坛乐县祭日乐部率太常寺协律郎设中和韶乐於壝门内左右鏄锺一【春用夹锺秋用南吕特磬同】编钟十有六特磬一编磬十有六建鼓柷敔琴瑟笙箫埙箎抟拊之属东西分列歌工乐舞依县序立均南向器数并与

北郊同

先农坛乐县祭日乐部率太常寺协律郎设中和韶乐於坛下姑洗鏄锺一编锺十有六姑洗特磬一编磬十有六建鼓柷敔琴瑟笙箫埙箎抟拊之属东西分列歌工舞佾依县序立器数并与

北郊同

皇帝耕耤乐器是日乐部典乐一人和声署署正二人署丞二人立於耤田南北面司金司鼓司板司笛司笙司箫各六人工歌禾词者十有四人鱼贯东西序立

先蚕坛乐县祭日乐部率掌仪司内监设乐於坛下建鼓一在东琴四瑟四箫六笛六笙六杖鼓二方响十有六云锣二板二东西分列乐工歌工【以童内监为之】序立於东西乐县之次

皇后躬桑乐器是日内侍率童监歌采桑词者十人司金司鼓司板司笛司笙司箫各四人於台前东西序立

太岁坛乐县祭日乐部率太常寺协律郎设中和韶乐於殿内太簇鏄锺一编锺十有六建鼓一柷一麾一在东太簇特磬一编磬十有六敔一在西琴四瑟二箫四笛四排箫二笙四埙二箎二抟拊二东西分列乐工歌工乐舞八佾序立东西乐县之次

历代帝王庙乐县祭日乐部率太常寺协律郎设中和韶乐於殿外阶上鏄锺一【春用夹锺秋用南吕特磬同】编锺十有六特磬一编磬十有六建鼓柷敔琴瑟笙箫埙箎抟拊之属东西分列器数歌工舞佾并与

北郊同

先师孔子庙乐县祭日乐部率太常寺协律郎设中和韶乐於殿外两阶鏄锺一【春用夹锺秋用南吕特磬同】编锺十有六在东特磬一编磬十有六在西皆县以虡业东建鼓一柷一麾一西敔一东西分列琴六瑟四箫六笛六排箫二笙二埙二箎四抟拊二旌二羽龠三十有六乐工歌工文德之舞六佾於阶上乐县之次东西序立阙里

【臣】等谨按直省

敔琴瑟笙箫埙箎歌工舞佾之数并与

太学同惟备编县不设鏄锺特磬

皇帝时巡致祭

方岳乐县祭日乐部率太常寺协律郎设中和韶乐於庙阶上编锺在东建鼓一柷一麾一编磬在西敔一东西分列琴四瑟二箫四笛四排箫二笙四埙二箎二抟拊二乐工歌工分立於东西乐县之次不设舞佾

景惠殿

显佑宫

火神庙

东岳庙

关帝庙

城隍庙

黑龙潭

玉泉山龙神

门神

司土

司工

礟神

窑神各羣祀乐器祭日和声署设乐於西阶上鼓一笙一管二云锣一笛二板一

日月食行救护礼乐器鼓二十有四金钲二画角十有二掌以民尉救护日食在礼部月食在太常寺俱设於衙门甬道左右

皇帝御太和殿乐县是日乐部和声署设中和韶乐於殿檐前鏄锺一【正月至十二月各按十二律吕特磬同】编锺十有六在东特磬一编磬十有六在西皆县以虡业建鼓一在锺东琴四瑟二箫四笛四埙二箎二排箫二东西分列器各一人皆北向立笙八左右各四抟拊二左右各一麾一柷一在东敔一在西器各一人均东西向立歌生四人左右各二在笙前立设丹陛大乐於

太和门檐下大鼓二架方响二虡东西各一云锣二箫二笙管笛各四杖鼓拍板各一俱在东器各一人均北向立司戏竹二人夹丹陛中阶东西向立銮仪卫率官校设卤簿鼓吹大乐於

午门外掆鼓二十有四金二杖鼓四拍板四横笛十有二掆鼓二十有四画角二十有四金钲四小号大号各八署史六十有八人民尉百六十有四人画角前掆鼓後

乾清宫

重华宫

盛京崇政殿

热河

避暑山庄正殿乐县器数陈设并与

太和殿同

皇太后御慈宁宫乐县是日内监设中和韶乐於慈宁宫檐下设丹陛大乐於

长庆门檐卞中和乐设南吕鏄锺一南吕特磬一皆县以虡业东西分列其余乐器暨丹陛乐均与

太和殿同

皇后御交泰殿乐县是日内监陈设中和韶乐於宫檐前设丹陛大乐於

宫门内中和乐设南吕鏄锺一南吕特磬一皆县以虡业东西分列其余乐器暨丹陛乐均与

太和殿同

皇帝筵宴乐县是日中和韶乐丹陛大乐陈设如朝会仪设清乐二部每部笛二笛二管二云锣二杖鼓一手鼓一拍板一一部在中和乐东後立一部在丹陛乐东後立庆隆舞乐琵琶八三弦八奚琴一筝一节拍各十六司拚十六人【世德舞德胜舞乐器并同】笳吹乐笳一胡琴一筝一口琴一番部合乐筝琵琶三弦火不思番部胡琴笙管笛箫云锣二弦月琴提琴轧筝拍各一高丽国俳笛一管一鼓一瓦尔喀部乐觱篥四阮四回部乐达卜一那噶喇二哈尔扎克一喀尔奈一塞他尔一喇巴卜一巴拉满一苏尔?一均俟於

殿外东隅

皇太后筵宴乐县器数陈设均与

皇帝筵宴同

皇帝巡幸铙吹乐器大铜角八小铜角八金口角八云锣二龙笛二平笛二管二笙二金二铜鼓四铜点四钹二行鼓二蒙古角二

皇帝亲征鼓吹大乐器金二金钲四钹二点二鼓二笛四云锣二管二笙二金口角八小号八大号八

亲征祭纛乐器蒙古角十有六海螺二百

凯旋郊劳铙歌乐器金四大铜角四小铜角四锣二铜鼓二铙四钹四小钹二金口角八花腔鼓四得胜鼓四海笛四管六箫六笛六笙六箎六云锣四人各一器司铙歌二十人

凯歌乐器方响一钹二杖鼓二管十二点二笛四星二笙四铴二箫四大钹二云锣四司乐器共四十八人司凯歌十二人

大閲乐器是日乐部陈设铙歌鼓吹大乐於

行宫门外

御营左右设蒙古画角十鸣角军二十有一人其前设五旗诸王蒙古画角十鸣角军二十人承传鸣螺亲军十有二人汉军骁骑火器营金五鸣金兵十人鼓一舁鼓兵四人击鼓兵二人号螺五鸣螺兵五人汉军鸟枪营金五鸣金兵十人鼓一舁鼓兵四人击鼓兵二人号螺十有三鸣螺兵十有三人护军鸟枪营号螺十鸣螺兵十人骁骑鸟枪营号螺十鸣螺兵十人前锋营号螺五鸣螺兵五人骁骑营号螺十鸣螺兵十人护军营号螺六鸣螺兵六人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八

猜你喜欢
  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第十九·班固
  载记第七 石季龙下·房玄龄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脱脱
  ●附录·王致远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八·徐乾学
  卷之二百九·佚名
  第二六五收管状同治九年十月十一日一一七○一--四·佚名
  第四七甲谕光绪七年八月十八日一一二○六-四·佚名
   第七章 法国乐魁索城·林语堂
  十国春秋卷十五·吴任臣
  冯元兴、曹昂传·李延寿
  郑侠传·脱脱
  钱若水传·脱脱
  汉纪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丑、前32)·司马光
  第三章以作文为证·孙中山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八·彭定求

        卷28_1 【杂曲歌辞·竹枝】顾况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卷28_2 【杂曲歌辞·竹枝】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 卷八百二十六·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二十六贯休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兰溪人七岁出家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旣精奥义诗亦奇险兼工书画初为吴越钱鏐所重後谒成汭荆南汭欲授书法休曰须登坛乃授汭怒遰放之

  • 列传第六十二 尔朱荣·魏收

    尔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人也。其先居于尔朱川,因为氏焉。常领部落,世为酋帅。高祖羽健,登国初为领民酋长,率契胡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定中山。论功拜散骑常侍。以居秀容川,诏割方三百里封之,长为世业。太祖初以南秀容川原沃衍

  • 卷四十八 咸平四年(辛丑,1001)·李焘

      起真宗咸平四年正月盡是年五月   春正月甲戌,德音降天下死罪以下囚,杖罪釋之。   殿前都指揮使、河西節度使范廷召有疾,辛巳,上親臨問之,及卒,贈侍中。廷召善騎射,在軍中踰四十年,由顯德以來,凡親征,未嘗不從也。   

  • 第八十六回 争党见新旧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蔡东藩

      却说德国兵舰突入胶州湾内,占据炮台,惊报传至总理衙门,总署办事人员,都异常惊愕,忙派员去问德使海靖。海靖提出六条要约,大致是将胶州湾四周百里,租与德国,限期九十九年。何不凑成一百年?还要把胶州至济南府的铁路,归他建

  • 卷之二百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二·王元稚

    ●枋寮巡检禀复卑职遵查琅■〈王乔〉地方,背山面海,内有平原者,土名柴城,居其中,东土、保力社等庄依山五、六里,西至沿海即社寮港一、二里,南至大绣房三十里,北至尖山一十里;其地皆粤、闽分居,已垦良田数百甲,未开供赋。至十八

  • 一三八六 谕纪昀着停支饭银公费三年常青等着降三级·佚名

    一三八六 谕纪昀着停支饭银公费三年常青等着降三级乾隆五十六年二月十八日乾隆五十六年二月十八日奉旨:纪昀着从宽免其革任,仍注册。但此案非寻常疏忽可比,所有应得饭银公费,着停支三年,以示惩儆。常青、德明、沈初、铁保

  • 绎史卷七十二·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诸侯弭兵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赵文子为政令薄诸侯之币而重其礼穆叔见之谓穆叔曰自今以徃兵其少弭矣齐崔庆新得政将求善于诸侯武也知楚令尹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 【二十六年】齐人城

  • 韩世忠传·脱脱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他身材伟岸,目光如电。早年勇猛过人,能骑没有驯熟的马驹。韩世忠家境贫寒,没有产业。他嗜酒,崇尚豪气,不受约束。有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他感到气愤,认为这是在侮辱自己,将那人痛打一顿。韩世忠十八岁时,以胆

  • 严世蕃传·张廷玉

    严世蕃,脖子粗短,身材肥胖,瞎了一只眼睛,凭父亲在朝廷任职而进入仕途。因为建筑京师外城有功劳,由太常寺卿升任工部左侍郎,仍掌管尚宝司事务。他剽悍阴贼,仗着父亲受皇上宠爱,贪得无厌地谋取个人权力。不过他对国家典籍颇为精

  • 卷第九·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九〈起養老六年正月、盡神龜三年十二月〉」從四位下行民部大輔兼左兵衛督皇太子学士臣菅野朝臣眞道等奉勅撰。」日本根子瑞淨足姫天皇中〈元正天皇 第■四〉六年春正月癸夘朔。天皇不受朝。詔曰。朕以不

  • 第八 摩篇 2·王诩

    【原文】古之善摩者,如一操一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①而人不知,主兵日胜②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一陰一,故曰“神”;成之于一陽一,故曰“明”③。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

  • 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

    一九八一年版《鲁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是继《集外集》(杨霏云编)、《集外集拾遗》(许广平编)以后,比较齐全地选编了自一九三八年五月以来新发现的鲁迅佚文。此编选材精当,体例严谨,它承继了过去编集鲁迅

  • 习学记言·叶适

    学术评论集。南宋叶适著。内容系对历代学术的评论汇辑。共五十卷,凡经十四卷,诸子七卷,史二十五卷,宋文鉴四卷。是评论历代学术的专著,其中卷十三论述《论语》,集中阐发孔子思想,经部其他各卷也常常论及孔子。该书对

  • 妒律·陈元龙

    该书列女子各种嫉妒骄悍之状,比照大清律法,予以各种刑罪之名和处罚之法。书虽体露出浓重的男权思想,但对今人了解清季女性所受社会之压制,颇具认识意义。 是书《八千卷楼书目》小说家著录。

  • 玉纪·陈性

    清陈性编撰。是一部论述我国古玉有关知识的专著,全书1卷。书中按出产、名目、色泽、辨伪、质地、制作、沁色、地土、盘功、养损璺、忌油污等条目,分别进行论述。该书所阐述的观点,对古玉研究影响很大。其中的一些术语

  • 重订灵兰要览·王肯堂

    综合类医书。王肯堂撰。本书选载王氏有关各科病症主治四十三篇医论,皆系其平素读书心得,随笔记录之得意力作。其论说诸证,发明病机,辨白证治,或宗溯经旨,阐微析奥,或斟酌各家,剖判得失,并记述己验,以为临证指归。书中征引晋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