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百八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八十三

舆地考【十五】

甘肃省

【臣】等谨按禹贡以黑水西河表雍州之界自孔郑通儒不言黑水所在杜佑以为年代久远或至堙涸故无以详焉盖雍州自夏殷以降西北二边世为戎翟错处如西倾积石瀦野弱水三危黑水之区皆没於外域而禹贡之旧疆遂不可复问秦时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而止汉武征匈奴始取浑邪休屠王地开置河西四羣史称其地势西北邪出隔絶南羌西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至晋代张轨吕光之徒乘时割据五凉相断皆自保一隅与中土隔絶隋唐时虽暂置郡县天宝以後河西陇右全没於土番大中号称牧复而名存实亡流传五代以及於宋河陇复为西夏所据莫能混一惟元代以甘肃与陕西分省并列十一省之中明初以其介在边陲多改为卫所以陕西行都司领之至於嘉峪関外初设赤金蒙古等卫以为屏蔽嘉靖而还诸番内徙但以关为中外之巨防我

朝开拓边疆若宁夏西宁凉甘诸卫并已升为府县其西自肃州而外安西五卫北接天山久为

列圣抚绥驾驭之地我

皇上布昭神武全定金方是以升安西为府改哈密巴里坤为厅为关外之雄封西陲之鎻钥盖伊吾瓜沙之间宛然腹地焉以视禹贡所谓西被流沙者固远出乎其外矣

甘肃明陕西布政使司共领府八其临洮巩昌平凉庆阳四府为今甘肃省地又置陕西都指挥使司於西安领宁夏洮州等卫及镇羌等千户所又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於甘州领甘州肃州等卫

及镇夷等千户所

本朝初设甘肃巡抚驻甘州卫设宁夏巡抚驻宁夏卫其总督及布政按察二司则统於陕西康熙三年移陕西右布政使司驻巩昌又增置按察使司分领巩昌临洮平凉庆阳四府四年裁宁夏巡抚五年移甘肃巡抚驻兰州六年改右布政为巩昌布政使司八年移布政按察二司俱驻兰州改巩昌布政为甘肃布政使司後俱移驻临洮以临洮府为会城五十七年於嘉峪关边外开置靖逆厅以同知分治领靖逆赤金二卫雍正二年省行都司及诸卫所改置宁夏西宁凉州甘州四府五年又於边外开置安西厅以同知分治领安西沙州柳沟三卫于靖逆厅改置通判七年升巩昌府属之阶秦二州俱为直隶州又改肃州卫为直隶州乾隆二年以兰州为省治改为兰州府巡抚及布政按察二司俱驻兰州二十五年以平定西域改安西靖逆二厅置安西府又於哈密城设通判分治于巴里坤城设同知分治并直隶於安西道二十九年裁甘肃巡抚以陕甘总督自西安移驻兰州府兼理甘肃巡抚事三十八年增置镇西府改安西府为直隶安西州升平凉府属之泾州为直隶州又增置直隶迪化州凡领府九直隶州六道所辖之厅一各卫所俱以次裁改入州县东西距一千九百八十里南北距二千七百五里东至陕西邠州长武县界八百六十里西至河州闇门接番界一千一百二十里南至四川龙安府平武县界一千二百九十里北至边墙一千四百十五里东南至汉中府略阳县界一千四百三十里西南至洮州厅接番界一千一百三十里东北至陕西延安府保安县界一千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安西州境外地三千余里在

京师西南四千四十里自安西州西北为哈密城距安西八百七十里自哈密西北为巴里坤城距哈密三百三十里

兰州府为省治东西距一千二百四十里南北距七百六十里东至巩昌府安定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闇门接西番界一千九十里南至巩昌府岷州界三百三十里北至凉州府平番县界四百三十里东南至巩昌府安定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巩昌府洮州厅界四百六十里东北至宁夏府中卫县界四百四十里西北至平番县界一百里自府治至

京师四千四十里明洪武初降为兰县成化十三年复升为州属於临洮府其临洮府所共领州二县三

本朝初属陕西省康熙三年分为甘肃省初以巩昌府为省治复以临洮府为省治以兰州属於临洮府乾隆三年改兰州为省治升为兰州府增置臯兰县为府治改旧临洮府治之狄道县为狄道州与河州及金县渭源县来属又以巩昌府之靖远县就近来属凡领州二县四

臯兰县【附郭乾隆三年升兰州为府以州地置县为府治】

金县【在府东南八十里初属临洮府乾隆三年改属兰州府】

狄道州【在府南三百十里初为临洮府治乾隆三年改县为狄道州属兰州府】渭源县【在府南二百五十里初属临洮府乾隆三年属兰州府】

河州【在府西二百里初属临洮府乾隆三年属兰州府】

靖远县【在府东北二百三十里明正统时置靖卤卫属陕西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裁卫设同知治此属巩昌府八年改置靖远县乾隆三年改属兰州府】

巩昌府在省治东南四百十里东西距二百九十五里南北距八百十里东至秦州界二百二十里西至兰州府渭源县界七十五里南至阶州界五百三十里北至兰州府靖远县界二百八十里东南至阶州成县界三百八十里西南至岷州境外西番界三百四十里东北至平凉府固原州界七百四十里西北至兰州府金县治二百九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师三千八百里明为巩昌府领州三县十四本朝初属陕西省後分属甘肃省雍正七年降徽州为县升阶泰二州为直隶州以文县等七县分属二州八年改置岷州及靖远县乾隆三年以靖远县改属兰州府十三年改置洮州厅凡领州一县八厅一

陇西县【附郭】

安定县【在府北一百八十里】

会宁县【在府东北二百十里】

通渭县【在府东北二百里】

漳县【在府南七十里】

宁远县【在府东南九十里】

伏羌县【在府东南一百九十里】

西和县【在府东南三百十里】

岷州【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明洪武十一年为岷州卫属陕西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属巩昌府八年裁卫改属岷州】

洮州厅【在府西南二百六十里明洪武四年为洮州卫属陕西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属巩昌府乾隆十三年裁卫以旧驻西固城同知改为抚番同知移治于此】

平凉府在省治东六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五百八十里东至陕西邠州长武县界二百十里西至巩昌府会宁县界二百九十里南至陕西凤翔府陇州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庆阳府环县界四百三十里东南至凤翔府麟游县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秦州秦安县界三百十里东北至环县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寜夏府中卫县界四百里自府治至

京师三千二百八十里明为平凉府

本朝初属陕西省後分属甘肃省乾隆三十八年升泾州为直隶州以崇信灵台镇原三县往属领州二县二

平凉县【附郭】

华亭县【在府南少西九十里】

固原州【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

静宁州【在府西二百三十里】

隆德县【在府西一百四十里】

庆阳府在省治东一千八百里东西距三百十里南北距四百二十里东至陕西延安府甘泉县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平凉府镇原县界一百三十里南至陕西邠州界二百二十里北至延安府定边县界二百里东南至邠州三水县界二百九十里西南至平凉府泾州治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延安府保安县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宁夏府灵州花马池界三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由吴堡路二千五百里由大庆关路三千七十里明为庆阳府

本朝初属陕西後分属甘肃省领州一县四

安化县【附郭】

合水县【在府东七十里】

环县【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真宁县【在府东南二百八十里】

宁州【在府南少东一百五十里】

宁夏府在省治东北一千一百里东西距五百三十里南北距六百六十里东至陕西延安府定边县界三百七十里西至贺兰山边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平凉府固原州界三百七十里北至边界二百九十里东南至庆阳府环县界三百六十里西南至固原州界四百里东北至边界三百里西北至边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四千五十里明洪武初为宁夏府五年废九年改置宁夏卫後又增置宁夏前卫後卫及中屯左屯右屯等卫俱属陕西行都司

本朝顺治十五年并前卫入宁夏卫并中屯卫入左右二卫雍正二年改置宁夏府以各卫所分置一州六县乾隆四年以新渠宝丰二县省入平罗县凡领州一县四

宁夏县【附郭治府东境明洪武初置宁夏左屯卫属陕西行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宁夏县为府治】

宁朔县【附郭治府西境明洪武初置宁夏右屯卫属陕西行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宁朔县与宁夏县并为府治】

平罗县【在府北少东一百二十里明永乐初筑平卤城嘉靖三十年置平卤所属宁夏卫本朝初为平罗所雍正二年改置平罗县属宁夏府乾隆四年以新渠宝丰二县省入】灵州【在府东南九十里明洪武中置灵州所属宁夏卫 本朝雍正二年改为灵州属宁夏府】中卫县【在府西南三百六十里明置宁夏中卫属陕西行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中卫县属宁夏府】

西宁府在省治西北七百七十里东西距三百五十里南北距三百九十五里东至凉州府平番县界二百六十里西至青海番界九十里南至黄河接兰州府河州边外界一百六十里北至大雪山接凉州府界二百三十五里东南至河州界四百二十里西南至番界五百八十里东北至番界二百八十里西北至番界五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四千五百七十里明洪武六年置西宁卫属陕西行都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改置西宁府分置西宁县碾伯县乾隆二十六年又置大通县凡领县三西宁县【附郭明置西宁卫 本朝雍正二年改卫为府以卫地置县为府治】

碾伯县【在府东一百三十里明洪武初置碾伯卫成化时改为碾伯所属西宁卫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县属西宁府】

大通县【在府北二百二十里本西番地 本朝雍正二年以番衆归附置大通卫乾隆二十六年改为县】

凉州府在省治西北五百五十里东西距九百三十里南北距五百二十里东至宁夏府中卫县界五百九十里西至甘州府山丹县界三百四十里南至番界四十里北至边界四百八十里东南至兰州府臯兰县界五百二十里西南至番界一百三十里东北至边界四百八十里西北至山丹县界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四千三百四十里明洪武九年置凉州卫十二年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治庄浪卫二十六年移治甘州以各卫所属之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改置凉州府以各卫所分置武威等县凡领县五

武威县【附郭明置凉州卫 本朝雍正二年改卫为府以卫地置县为府治】

镇番县【在府东北二百里明洪武二十九年置镇番卫属陕西行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县属凉州府】

永昌县【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明洪武十五年置永昌卫属陕西行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县属凉州府】

古浪县【在府东南一百三十里明正统三年置古浪所属陕西行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县属凉州府】

平番县【在府南三百三十里明洪武十年置庄浪卫三十一年改为所永乐元年复为卫属陕西行都司 本朝康熙二年复为庄浪所雍正二年改置平番县属凉州府】

甘州府在省治西北一千四百九十里东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里东至凉州府永昌县界二百二十里西至肃州高台县界一百里南至青海番界一百六十里北至边界四十里东南至凉州府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番界二百里东北至边界一百里西北至高台县界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五千八十里明洪武五年置甘肃卫十五年改置甘州中左右前後五卫以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自庄浪移治於此

本朝顺治十五年裁中前後三卫存左右二卫雍正二年裁行都司改置甘州府分置张掖县山丹县凡领县二

张掖县【附郭明为甘州中左右前後五卫地属陕西行都司 本朝顺治十五年并为左右二卫雍正二年改卫为府以卫地改置张掖县为府治】

山丹县【在府东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四年改为山丹卫属陕西行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县属甘州府】

镇西府在省治西北四千三百四十里东至图古哩克接喀尔喀界西至乾沟接沟接迪化州阜康县界南至天山踰山接哈密界北至哈布塔克接塔尔巴哈台界自府治至

京师七千五百十里明属哈密及卫拉特地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内属雍正九年筑巴里坤城以安西同知驻防其地乾隆三十八年置镇西府以巴里坤城为府治领县二

宜禾县【附郭乾隆三十八年置为治】

奇台县【乾隆三十八年置为治】

泾州在省治东八百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陕西邠州长武县界七十里西至平凉县界五十里南至灵台县界三十里北至镇原县界四十里自州治至

京师三千一百二十里明省泾川县入州属平凉府本朝初因之乾隆三十八年升为直隶州凡领县三崇信县【在州西二十里初属平凉府雍正三年分属州】

镇原县【在州北一百二十里初属平凉府雍正三年分属州】

灵台县【在州南九十里初属平凉府雍正三年分属州】

安西州在省治西北二千四百里在嘉峪关西八百七十里东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四百余里东至肃州界五百七十里西至古营盘接流沙二百九十五里南至南山二百里北至青墪硖接哈密界二百余里自州治至

京师六千五百八十里明初为沙州卫及赤金蒙古卫地成化时改沙州卫为罕东左卫後皆废

本朝初为边外地康熙五十七年置靖逆卫及赤金卫兼设同知治靖逆厅领二卫在今玉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又置柳沟所兼设通判治之在今渊泉县东二百三十里雍正二年筑城于布隆吉尔地方置安西卫设总兵驻守为安西镇兼设同知治之在今渊泉县东一百六十里四年增置沙州卫又裁柳沟通判改柳沟所为卫并属於安西厅改靖逆同知为通判又改赤金卫为所属于靖逆厅共为直隶厅二十五年改筑安西镇城於旧城西百余里之都尔伯勒津地方移安西卫及同知俱治此又移柳沟卫於安西卫城後复改靖逆厅属之赤金所为卫乾隆二十五年以西域平定裁卫所改置安西府以安西卫置渊泉县为府治其东境并柳沟卫地入之以沙州卫置敦煌县以赤金卫置玉门县其西北境并靖逆卫地入之二十七年移安西府治敦煌县三十八年改安西府为直隶安西州省渊泉县入玉门县凡领县二

敦煌县【附郭明初沙州酋长内附置沙州卫正统以後内徙甘州其地为罕东酋长所有成化十五年置罕东左卫嘉靖以後复入於吐鲁番本朝雍正四年置沙州卫属安西厅乾隆二十五年改置敦煌县属安西府二十七年移府来治三十八年罢安西府仍属州】

玉门县【在府东三百九十里明初赤金蒙古内附置卫正德以後为吐鲁番所侵内徙肃州其地遂废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置靖逆卫为靖逆厅治兼领赤金卫後改赤金卫为所寻复为卫乾隆二十五年以赤金卫改置王门县省靖逆卫入之属安西府三十八年罢安西府仍属州以渊泉县省入】

【臣】等谨按安西一府县皆在嘉峪关外玉门最东与肃州接壤次西则为渊泉又西南则为敦煌自敦煌县城西一百五十余里为古玉门关为汉时赴车师前王庭至疏勒所经谓之北道其南则为古阳关为汉时赴鄯善至莎车所经谓之南道又西为白龙堆自白龙堆外为流沙东西弥望数百里禹贡所谓余波入於流沙者於是在焉汉书楼兰国东垂近汉当白龙堆後汉又名为鄯善自鄯善而西则为且末国今自府西南境外四百里之色尔腾海在古当为鄯善国地自色尔腾海西七百里之噶斯在古当为且末国地皆属今安西府边界自噶斯而南为古小宛国地其西为古精絶国地接今西域和阗东境外界

阶州在省治东南一千七十里东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五百五十里东至陕西汉中府略阳县界二百里西至巩昌府洮州厅界九十里南至四川龙安府平武县界三百里北至秦州礼县界二百五十里东南至汉中府宁羌州界五百二十里西南至番界四十里东北至秦州徽县界三百二十里西北至洮州厅界一百五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东界成县西界洮州厅南界文县北界巩昌府西和县自州治至

京师三千九百四十里明洪武二年降为阶县十年复为州属巩昌府

本朝雍正七年升为直隶州以文县成县来属领县二

文县【在州东南二百里初属巩昌府雍正七年分属阶州】

成县【在州东北二百八十里初属巩昌府雍正七年分属阶州】

秦州在省治东南五百二十里东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至陕西凤翔府陇州界二百里西至巩昌府伏羌县界九十里南至陕西汉中府略阳县界三百四十里北至平凉府庄浪县界一百十里东南至汉中府凤县界三百十里西南至阶州界三百五十里东北至平凉府华亭县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巩昌府通渭县治一百八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东界清水县西界伏羌县南界徽县北界秦安县自州治至

京师三千七百十里明洪武初省成纪县入州属巩昌府

本朝雍正七年升为直隶州以秦安等四县并降徽州为徽县来属凡领县五

秦安县【在州北八十里初属巩昌府雍正七年分属秦州】

清水县【在州北一百二十里初属巩昌府雍正七年分属秦州】

礼县【在州西南二百里初属巩昌府雍正七年分属秦州】

徽县【在州南少东二百八十里初属巩昌府雍正七年降州为县分属秦州】

两当县【在州东南二百七十里初属巩昌府雍正七年分属秦州】

【臣】等谨按古雍梁二州分界处自陕西省之宝鸡县凤县入甘肃省界为两当县徽县又西为成县有铁山木皮岭及鹫峡羊头峡诸隘皆秦陇之阸塞又西为岷州及洮州厅之境外自厅西南三百余里即西倾山所谓西倾因桓是来者也与华阳东西凖望相直其北为雍州境其南为梁州境自西倾又西历青海界为大积石山当西宁边外西南五百余里禹导河自此始其南濒赐支河曲即古西戎析支地为古雍州界尽处

肃州在省治西北一千四百六十里东西距三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东至凉州府张掖县界三百里西至嘉峪关外西安府玉门县界九十里南至番界一百二十里北至边墙三十里东南至张掖县界四百五十里西南至番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边墙一百里西北至边墙六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东界高台县西界玉门县南至番地北界边墙自州治至

京师五千五百十里明洪武二十八年改置肃州卫属陕西行都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裁卫并於甘州府七年改置直隶肃州领县一

高台县【在州南二百七十里明景泰七年置高台所属肃州卫 本朝雍正七年改置县属肃州】

迪化州在省治西北五千七百二十里东至穆垒乌兰乌苏接镇西府台县界西至安济哈雅接库尔喀喇乌苏界南踰天山接辟展属界北至额彬格逊淖尔接塔尔巴哈台界自州治至

京师八千八百九十里明属卫拉特

本朝初为凖噶尔库本诺雅特游牧处噶勒丹多尔济之昂吉乾隆二十年大兵进讨凖噶尔噶勒丹多尔济率其属迎降地皆内属有旧城周三里

赐名迪化别于旧城北建新城三十八年改设直隶化

州於城西建巩宁城为州治领县三

昌吉县【在州西一百二十里】

绥来县【在州西北三百八十里】

阜康县【在州东北二百四十里以上三县并乾隆三十八年置】

哈密厅在省治西北三千二百七十里在安西府城西北八百七十里东西距九百四十里南北距六百余里东至塔里雅沁通喀尔喀界四百十里西至额什墨克通吐鲁番界五百三十里南临沙碛东南至博罗特口及星星硖半池泉接安西府敦煌渊泉二县界六百六十余里北至天山接巴里坤界一百余里至

京师七千一百入十里明永乐时鞥克特穆尔内附封为忠顺王兼置哈密卫即以其头目领之成化以後属於吐鲁番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内附授以封爵旧有城一五十六年增建哈密新城为官兵驻防之所乾隆二十五年设通判治此为哈密厅直隶於安西道其所属有五堡曰素穆哈拉垓为头堡在哈密城西十里曰阿斯塔纳为二堡在城西八十里曰托郭齐为三堡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曰拉卜楚喀为四堡在城西一百四十里曰喀喇都伯为五堡在城西一百六十里

【臣】等谨按哈密部自元末族子纳古尔受封为威武王寻改为肃王其弟鞥克特穆尔嗣於明永乐二年内附改封为忠顺王四年设哈密卫以其头目玛哈穆特和卓等为指挥等官忠顺王卒其兄子托克托嗣八年又封托克托弟都哩特穆尔为忠义王同守哈密由是二王并贡其地东去肃州西去吐鲁番各千五百里北数百里抵卫拉特以天山为界为西域要道迎护朝使统领诸番後又止封忠顺一王其地为回回辉和尔哈喇辉三种杂居头目不相统属其王不能制至成化後吐鲁番强盛数夺其国旋复旋失卒为吐鲁番所据嘉靖後居此者为密克满克木非忠顺王之裔亦後属於吐鲁番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哈密回人头目逹尔汉伯克阿布都拉遣使奉表入贡三十六年阿布都拉遣子敦帕伯克擒获噶尔丹之子及其官属来献

圣祖仁皇帝嘉之赐赉有加授阿布都拉为扎萨克一等部长赐印纛以其所属编旗视各蒙古传至其子敦帕孙阿敏嗣雍正五年封阿敏为护国公七年晋封为固山贝子乾隆五年其子玉素富嗣封护国公十年封固山贝子二十三年封贝勒二十四

年加郡王品级令管辖回衆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八十三

猜你喜欢
  卷四十六 咸平三年(庚子,1000)·李焘
  ●卷二十·徐梦莘
  卷二十二·张九成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四·佚名
  志卷第三十一 高丽史七十七·郑麟趾
  卷二十七中之上·班固
  日记 光绪廿二年丙申·恽毓鼎
  倭国传·沈约
  垣崇祖传·李延寿
  卷二十二·孔毓圻
  100.曹植七步成诗·林汉达
  卷一百六十五·佚名
  附卷六·佚名
  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白州判珽(湛渊集)·顾嗣立

    珽字廷玉,钱唐人。八岁能赋诗,长,习为科举业,轰然有声场屋间。宋亡后,客授藏书之家,昼翻夜诵,灯坠花穴帽不知也。丞相伯颜、程承旨巨夫、刘中丞伯宣前后交荐,辞不赴,李文简公衎力起之。授太平路儒学正,未几摄行教授事,寻转常州路

  • 第十三折 蜡丸密询·冯梦龙

    【仙吕引剑器令】[贴]思想便心焦,要甚的夫人封号?算风情年来缺欠,总然错嫁南朝。生不嫁左贤,空自偕婚媾。莫代王昭君,懊恨毛延寿。奴家王氏,王次山之女,当日在金国与四太子有枕席之欢,情好甚浓,别他南来,至今想念。可恨岳飞每定

  • 五集卷七十二·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七十二古今体八十首【壬子四】龙泉关六依皇祖元韵岩关界燕晋崇岭矗云空迎送两省异诹咨一意同官方戒贪墨仓贮可陈红本是旰宵念临观更切中王箭山四叠旧作韵康熙二十

  • 卷十·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十嘉善曹庭栋编倚松老人集饶节字德操抚州人曾布之客也性刚峻与布论不合因弃去祝发为浮屠更名如璧自号倚松老人居襄汉间声望甚重吕居仁尝有诗寄之云从君乞妙语一洗诗酒汚又云小庭留得清秋在已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七十一·徐乾学

    元纪十九【起黓涒滩正月尽彊圉赤奋若十二月凡六年】文宗圣明元孝皇帝至顺三年春正月癸酉命高丽国王王焘仍为高丽国王赐金印初焘有疾命其子桢袭王爵至是焘疾愈故复位 己卯罢诸建造工役惟城郭河渠道路桥梁仓库勿禁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佚名

    正统十三年九月甲申朔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等遣使臣哈三等来朝贡马驼玉石赐宴并彩币表襄绢布等物有差○河南开封府及直隶大名府各奏所属州县六月以来黄河泛涨渰没民庐舍秋田尽被灾伤 上命户部覆视以闻○乙酉擢进士应

  • 卷之一千七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十六 曹寅奏闻购米及传谕养马之法摺·佚名

    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江宁织造.郎中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臣寅于十一月二十四日抵署,遵奉圣谕购备米石。但江宁自冬至后,雨雪连绵。江西、湖广各路米船未到,米价少贵,糙米食米每石八九钱不等。因地方正在平粜赈济,俟

  • 第二九三札(附清单)光绪九年九月十二日一一七○八--一、二·佚名

    台北府奉臬道札,札饬新竹县:台湾各县每年应贴册费,应一律提解计开:(注一)该县每年应贴道书册费实银壹百一十五元八角五瓣。又每年应贴府书,上下忙、总提解、埔地请察等案,册费银七十贰元。又每年应贴府书

  • 卷下·姚士粦

    世宗孝明皇帝天保元年,皇太子巋即皇帝位,即位之元年,尊祖母龔太后曰太皇太后,嫡母王皇后為皇太后,所生曹貴嬪為皇太妃。立東陽王琮為皇太子,琮字溫文,性寬仁有大度,倜儻不羈,博學有文義,兼善弓馬,遣人伏地著帖,琮馳馬射之,十發十中

  • 卷四 四之二·孔颖达

    ◎郑缁衣诂训传第七○陆曰:郑者,国名,周宣王母弟桓公友所封也。其地,《诗谱》云:“宗周圻内咸林之地,今京兆郑县是其都也。”《汉书·地理志》云“京兆郑县,周宣王弟郑桓公邑”,是也。至桓公之子武公滑突,随平王东迁,遂灭虢、郐

  • 卷七十·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七十     婺源江永撰名器上   通禮二十三補小宗伯掌五禮之禁令與其用等【用等牲器尊卑之差鄭司農云五禮吉凶賓軍嘉】辨吉凶之五服車旗宫室之禁【五服王及

  • 第十二章 禁挟妓·佚名

    (禁止嫖妓) 昔日贤人有被友人诱骗到娼妓之家的,回家后流泪自责,把所穿过的衣帽都取出销毁。又有在宴会上,正逢有美女舞乐,未尝用眼观瞧,只是用拇指自掐中指,第二天指痕还在。先贤如此对自己斤斤计较,一丝不苟,可知日常起

  • 重刊龙舒净土文目录·王日休

      第一卷  净土起信九篇  第二卷  净土总要七篇  第三卷  普劝修持九篇  第四卷  修持法门十五篇  第五卷  感应事迹三十篇  一东晋远法师  二东晋刘遗民  三东晋阙公则  四晋学士张杭 

  •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三·佚名

    (一名现在经)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闻法品第三十七  尔时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即从坐起摄持威仪。前至佛所长跪叉手白佛言。云何世尊。名曰闻法得成无上正真之道。闻如空等空无所闻。亦无善恶诸法相貌。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冯友兰著。原为作者1947年在美 国宾夕法尼亚州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1948年 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198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涂 又光翻译的中文本。《中国哲学简史》全书28个章节,涵盖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孔子、老

  • 老女人经·佚名

    一卷,吴支谦译。佛在乐音处,与八百比丘,万菩萨俱。有穷贫老女,请问生老病死五阴六根四大等,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佛答,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兼说缘生众喻。老女开解。佛为出其往因,并记其往生极乐,后成佛道。老母经,老母女六英经皆为其

  • 高僧摘要·徐昌治

    佛教史书。清徐昌治编辑。四卷。成书于顺治十一年(1654)。是摘要记述历代僧人的传记著作。分为四科:(1)道高僧摘要,收四十二人;(2)法高僧摘要,收四十三人;(3)品高僧摘要,收四十七人;(4)化高僧摘要,收四十一人。每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