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九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十九

户口考【一】

【臣】等谨按古者夫家之数稽於司徒生齿之版登於天府盖有德而後有人即户口之登耗可以徵治理焉而夫布口算之则亦国家惟正之供与田赋并列者也马端临通考户口一门备载历代户口丁中赋役附以奴婢续考因之我

朝土宇皈章靡远不届

国初立编审法以稽人民之数後定为五年一举丁增而赋亦随之

圣祖特颁恩诏自康熙五十年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天恩浩荡亘古未有至直省丁徭多寡不等率沿明代之旧有分三等九则者有一条鞕徵者有丁随地派者有丁随丁派者後皆次第改随地派俾无业之民永免催科之累加以

列圣重光休养生息户口之版日增月益自书契以来未有如今日之蕃衍者益以徵太平一统之盛超轶曩古也若夫八旗壮丁既庶且繁编审之规载於会典亦宜持书凡二卷

户口丁中赋役

直隶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三分至二两六钱五分七厘不等

奉天府属人丁每口科银一钱五分至二钱不等江南江苏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一分四厘零至二钱零不等科钱五文零不等

安徽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五分至五钱一分九厘零不等盐钞小口每口科银七厘四毫零山西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一钱至四两五分三厘六毫不等更名屯丁每丁科银一钱至三钱零不等

山东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五分三厘九毫零

至七钱八分零不等收并卫所每丁科银二钱至三钱五分零不等

河南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一分至一两二钱零不等收并卫所每丁科银二分至一两五钱零不等

陕西西安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二钱

甘肃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二钱

【臣】等谨按旧会典西安等处民丁自四分四厘九毫零至七两三钱八分九厘不等巩昌等处民丁自三分二厘六毫零至八两七钱七分八厘五毫零不等又有更名地收并卫所地监牧地其丁银亦有多寡不同兹据新会典所载见行之例而附见旧例於此

浙江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一厘至五钱七分二厘五毫不等科米二合三勺至三升三合零不等

江西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三分二厘零至一两三钱四分六厘三毫不等盐钞小口每口科银二厘六毫零至九厘五毫零不等

湖北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一钱五分四厘四毫零至六钱四分三厘八毫零不等

湖南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三分零至八钱三分五厘零不等

四川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一钱二分零至五钱一分九厘一毫零不等

福建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八分三厘九毫零至二钱九分一厘零不等盐钞小口每口科银一分四厘七毫至一分八厘一毫零不等

广东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一厘九毫零至一两三钱二分六厘零不等

广西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一钱五分零至四钱五分零不等

云南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三分至五钱五分不等

贵州布政使司人丁每口科银一钱五分零至四两零不等

顺治十三年户部议定赋役全书内惟江西福建广东有妇女盐钞银按口徵派不等他省无妇女名色其盐钞银均派地丁内仍照旧行康熙十一年议赋役全书内直隶有流寓人丁山西有久流近流人丁改为实在人丁幼丁改为新编人丁浙江等省妇女小口徭银改为食盐钞银

【臣】等谨按丁税之法以贫富为差分上中下三等其科银之多寡各省不同就一省之内州县又各不同又民丁之外别有军丁屯丁匠丁竈丁站丁土丁渔户寄庄丁寄粮丁诸名各有科则入

本朝以来屡有更定兹据会典举其大略如此凡天下户口之赋亦曰徭里银顺治十八年统计直省徭里银三百万八千九百五两有奇米二万二千五百七十石有奇康熙二十四年银三百一十三万六千九百三十二两有奇米一万二千七百一十五石有奇雍正二年银三百二十九万一千二百二十九两有奇米一万二千七百九十四石有奇豆二万六千一百五十石乾隆十八年丁银三百二十九万五千三百五十九两有奇【各省丁银俱匀入地粮内遇闰有加徵者有不加徵者各循成例】

顺治元年令州县编置户口牌甲是时

王师初入关百户危列宿上言天津到海避乱之民万有一千余户宜谕有司抚绥安挿兵部侍郎金之俊亦请谕各镇道臣招徕土寇有率衆归顺者令州县编置牌甲俱见采用

凡保甲之法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头十甲立一保长户给印牌书其姓名丁口出则注其所往入则稽其所来寺观亦给印牌以稽僧道之出入其客店令各立一簿书寓客姓名行李牲口及往来何处以备稽察

三年定人户以籍为定及脱漏户口律凡军民驿竈医卜工乐诸色人户并以原报册籍为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仍改正凡一户全不附籍及将他人隐蔽在户不报或隐漏自己成丁人口及增减年状妄作老幼废疾者分别罪之四年

诏天下编审人丁凡年老残疾并逃亡故絶者悉行豁免五年令三年编审一次凡三年编审责成州县印官察照旧例造册以百有十户为里推丁多者十人为长余百户为十甲城中曰坊近城曰厢在乡曰里各有长凡造册人户各登其丁口之数而授之甲长甲长授之坊厢里各长坊厢里长上之州县州县合而上之府府别造一总册上之布政司民年六十以上开除十六以上增注凡籍有四曰

军曰民曰匠曰竈各分上中下三等丁有民丁站丁土军丁卫丁屯丁总其丁之数而登黄册督抚据布政司所上各属之册达之户部户部受直省之册彚疏以闻以周知天下生民之数

十一年定外省流民附籍年久者与土着一例当差新来者五年当差

又严编审隐揑之律每三年编审之期逐里逐甲审察均平详载原额开除新收实在每名徵银若干造册送部如有隐匿揑报依律治罪

十三年定五年编审一次

十四年州县官编审户口增丁至二千名以上各予纪録至康熙二年复定州县增丁二千名以上者督抚布政司及道府俱准纪録

十五年定编审人丁册於次年八月内到部州县官借名科派者罪之

十七年令直省每岁底将丁徭赋籍彚报以户口消长课州县吏殿最

十八年总计直省人丁二千一百有六万八千六百有九口

直隶人丁二百八十五万七千六百九十二奉天人丁五千五百五十七

江南布政司人丁三百四十五万三千五百二十四

山西布政司人丁一百五十二万七千六百三十二

山东布政司人丁一百七十五万九千七百三十七

河南布政司人丁九十一万八千六十

陕西布政司人丁二百四十万一千三百六十四浙江布政司人丁二百七十二万九十一

江西布政司人丁一百九十四万五千五百八十六

湖广布政司人丁七十五万九千六百有四四川布政司人丁一万六千九十六

福建布政司人丁一百四十五万五千八百有八广东布政司人丁一百万七百一十五

广西布政司人丁十一万五千七百二十二云南布政司人丁十一万七千五百八十二贵州布政司人丁一万三千八百三十九

康熙五年以广西西隆州西林县改归内地停其编丁

十一年令浙江所属食盐钞银均摊入地丁徵收十七年令安徽等处屯丁一体编徵先是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及江苏等处归并卫所屯丁俱照州县例编审徵银今安徽等处及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归并卫所屯丁亦令照州县人丁例一体编徵

二十四年总计直省人丁二千三百四十一万一千四百四十八口

直隶人丁三百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六十六奉天人丁二万六千二百二十七

江南江苏布政司人丁二百六十五万七千七百五十

安徽布政司人丁一百三十一万四千四百三十一

山西布政司人丁一百六十四万九千六百六十六

山东布政司人丁二百十一万九百七十三河南布政司人丁一百四十三万二千三百七十六

陕西布政司人丁二百二十四万一千七百十四巩昌布政司人丁二十七万三千二百九十二浙江布政司人丁二百七十五万一百七十五江西布政司人丁二百十二万六千四百有七湖北布政司人丁四十四万三千四十

湖南布政司人丁三十万三千八百一十二四川布政司人丁一万八千五百有九

福建布政司人丁一百三十九万五千一百有二广东布政司人丁一百十一万九千四百

广西布政司人丁十七万九千四百五十四云南布政司人丁十五万八千五百五十七贵州布政司人丁一万三千六百九十七

二十五年以编审原限一年八个月限期过寛胥役任意作弊嗣後定限一年岁底造报州县将新增之丁隐匿不报者罪之

二十六年编审缺额人丁令该抚陆续招徕於下次查编补足

二十七年定入籍奉天例凡身隶奉天版籍文武中式即令於奉天所属州县居住如居住原籍并别省者该府尹察出送部禠革其入籍出仕之员解任後居住别省该抚查明题参仍令於奉天所属地方居住

二十八年免四川松建等处编审松建等卫所地处极边屯丁无几建叙二厅所辖山多土瘠旧例银米并徵人丁载在银米之内与云南等省卫所不同亦与四川各州县大异俱免其编审至三十六年以四川新设会理州原系番夷所管无版籍可稽照例免其编审四十年以四川东川府僻处极边免其编审【东川府後改隶云南省】

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四川省民少而荒地多嗣後流寓之民情愿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如中式之後回原籍并往别省居住者永行禁止

三十三年以陕西西凤二府属被灾流移人民尚未全复停其编审

三十五年清查云南省兵丁之兄弟亲属余丁编入丁数输粮

三十六年以浙江匠班银派入地丁徵收浙江省匠班一项户籍虽存人丁巳絶其实徵银七千四百九十余两令均派於通省地丁下带办至三十九年湖北匠班银归入地丁四十一年山东匠班银归入地丁均照浙江之例

臣等谨按匠丁沿自故明历年已久止存户籍或派民户代完或有司自行赔补至是始议派入地丁嗣後丁随地派之例实肇於此

五十年总计直省人丁二千四百六十二万一千三百二十四口

五十一年

谕大学士九卿等曰朕览各省督抚奏编审人丁数目并未将加增之数尽行开报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徵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

增勿减永为定额自後所生人丁不必徵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册题报朕凡巡幸地方所至询问一户或有五六丁止一人交纳钱粮或有九丁十丁亦止一二人交纳钱粮诘以余丁何事咸云蒙皇上宏恩并无差徭共享安乐优游闲居而已此朕之访闻甚晰者前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遭叛逆之变地方残坏田亩抛荒自平定以来人民渐增开垦无遗山谷崎岖之地已无弃土由此观之民之生齿实繁朕故欲知人丁之实数不在加徵钱粮也今国帑充裕屡岁蠲免辄至千万而国用所需并无不足之虞故将见徵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後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造册具报岂特有益於民亦一盛事也直省督抚及有司官编审人丁时不将所生实数开明具报者特恐加增钱粮是以隐匿不据实奏闻岂知朕并不为加赋止欲知其实数耳九卿议嗣後编审人丁据康熙五十年徵粮丁册定为常额其新增者谓之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至五十二年

恩诏复申明之五十五年户部议以编审新增人丁补足旧缺额数除向系照地派丁外其按人派丁者如一户之内开除一丁新增一丁即以所增抵补所除倘开除二三丁本户抵补不足即以亲族之丁多者抵补又不足即以同甲同图之粮多者顶补如有余丁归入滋生册内

谕武官驻劄地方不许入民籍立产业其已立产业者令变卖回籍若身殁後有实不能迁移者该督抚查明具题

五十三年准甘肃无业贫民编入丁册免纳丁银五十五年令嗣後买卖地亩其丁银有从地起者随地徵丁倘有地卖而丁留与受一同治罪准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分摊徵收每地银一两均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

五十六年以续增人丁既不加赋将增丁之州县官停其议叙如州县将滋生人丁私行科派该督抚即行题参

六十年总计直省人丁二千七百三十五万五千四百六十二口【内滋生人丁不加赋者四十六万七千八百五十】雍正元年令直隶所属丁银摊入地粮内徵收直隶巡抚李维钧言直隶地方丁银请随地起徵户部议如所请

上复令九卿詹事科道集议九卿等言应令该抚确查各州县田土因地制宜作何均摊之处分别定例俾无地穷民免纳丁银之苦有地穷民无加纳丁银之累

上曰丁随地起一事九卿不据理详议依违瞻顾皆由迎合上意起见即如本内有地穷民一语既称有地何谓穷民不与有米饿莩之语相似乎着仍照户部议行寻议定直隶每地赋银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七厘有

奇嗣是各省计人派丁者次第改随地亩矣福建丁银雍正二年摊入地亩徵收每地赋银一两摊入丁银五分二厘七毫至三钱一分二厘零不等屯地每两徵丁银八厘三毫至一钱四分四厘八毫零不等

山东丁银雍正三年摊入地亩徵收每地赋银一两摊入丁银一钱一分五厘其新垦地俟升科後遇五年编审之期合计新旧地粮按数摊减各就一县之地均算

河南丁银雍正四年摊入地亩徵收每地赋一两徵丁银一分一厘七毫零至二钱七厘零不等嗣後有报垦升科将丁银随年均派

浙江丁银雍正四年摊入地亩徵收每田赋一两徵丁银一钱四厘五毫不等

陕西西安所属丁银雍正四年摊入地亩徵收每地赋银一两徵银一钱五分三厘遇闰每两加徵四厘零

甘肃丁银雍正四年议河东地粮轻而丁多河西地粮重而丁少不能一例摊派令河东每银一两摊入丁银一钱五分九厘三毫零遇闰加徵一分五厘四毫零河西每银一两摊入丁银一分六毫零遇闰不加徵

四川丁银向系以粮载丁徵收惟威州等十一州县丁地分徵雍正四年议亦令以粮载丁每粮五升二合至一石九斗六合零不等算人丁一丁徵收

云南丁银雍正四年摊入地亩徵收其屯军丁银将隐匿田地清查渐次抵补

江苏安徽丁银雍正五年摊入地亩徵收其屯丁银亦摊入屯卫田内徵收每亩徵丁银一厘一毫至六分二厘九毫零不等其匠班银三千八百余两亦令摊入地粮内

江西丁银雍正五年摊入地亩徵收每地赋银一两徵丁银一钱五厘六毫屯地每两徵丁银二分九厘一毫零

湖南丁银雍正六年摊入地亩徵收每地赋粮一石徵丁银一毫四丝至八钱六分一厘零不等广西丁银雍正六年摊入地亩徵收每地赋银一两徵丁银一钱三分六厘零不等

长芦利民等场竈丁银雍正六年摊入竈地徵收每亩徵银六厘至一分不等

湖北丁银雍正七年摊入地亩徵收每地赋银一两徵丁银一钱二分九厘六毫零惟江夏嘉鱼汉阳汉川孝感蕲水黄冈黄梅广济锺祥潜江沔阳天门荆门江陵石首监利松滋枣阳十九州县向有重丁银除抵减豁免外所摊入银数多寡不等山东永利 等场竈户丁银乾隆二年摊入竈地徵收每亩徵银一分四毫零

【臣】等谨按丁随地起之例广东四川诸省先已行之至雍正元年准抚臣之请行於畿辅而各省亦多效之惟奉天府以民人入籍增减无定仍旧分徵而山西省至乾隆十年始议参用摊徵分徵之法【详见後】盖因地制宜使有田之家所加无多而无业之户利益甚大洵法良而意美也

又令山西等省之乐户浙江之惰民俱除籍为良山西等省有乐户一项其先世因明建文末不附燕兵被害编为乐籍世世不得自拔为良民至是令各属禁革俾改业为良又浙江绍兴府之惰民与乐籍无异亦令削除其籍俾改业与编氓同列至五年以江南徽州府有伴当宁国府有世仆本地呼为细民其籍业与乐户惰民同甚有两姓丁户村庄相等而此姓为彼姓执役有如奴隶究其仆役起自何时则茫然无考非实有上下之分

特谕开除为良民八年以苏州府之常熟昭文二县丐户

与浙江惰民无异准其削除丐籍

又令提镇以下官不许在见任地方置立产业即休致事故解退之後亦不许在彼处入籍居住二年总计直省人丁二千五百二十八万四千八百一十八口

顺天府人丁十五万八千一百三十三

直隶布政司人丁三百二十四万八千七百一十奉天人丁四万二千二百一十

江南江苏布政司人丁二百六十七万三千二十有八

安徽布政司人丁一百三十五万七千五百七十三

山西布政司人丁一百七十六万八千六百五十七

山东布政司人丁二百二十七万八千三百有五河南布政司人丁二百有四万九千四百十七陕西西安布政司人丁二百十六万四千六百五十六

巩昌布政司人丁三十万二千七百六十三浙江布政司人丁二百七十五万八千七百十三江西布政司人丁二百十七万二千五百八十七湖北布政司人丁四十五万三千有七

湖南布政司人丁三十四万一千三百

四川布政司人丁四十万九千三百五十一福建布政司人丁一百四十二万九千二百有三广东布政司人丁一百三十万七千八百六十六广西布政司人丁二十万二千七百十一

云南布政司人丁十四万五千二百四十

贵州布政司人丁二万一千三百八十八

四年免云南太和等处土军丁银太和邓川等州县土军九百五名原非承种军田之丁前明防守土寇设此名色既纳民粮又纳军赋每丁输银一两较民丁尤重至是将土军丁银九百五两永行豁免

又定棚民寮民照保甲之例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各山县内向有民人搭棚居住种麻种箐开炉煽铁造纸做菇为业谓之棚民令照保甲之例每年按户编查责成地主并甲长出结呈送州县官据册稽察倘居住分散不论棚数多寡自为一甲互相稽察内有已置产业并愿入籍者俱编入土着一体当差至一邑中有四五百户以上者该管官即於棚居乡壮内选立保甲长专司巡察其棚民有愿回籍者听又广东省穷民有入山搭寮取香木舂粉砍柴烧炭为叶者谓之寮民亦令照保甲之法每寮给牌一令互相保结寮内遇有迁徙增减令将牌赴县添除择老成谨慎者为寮长听其钤束如有藏匿奸宄容隐不报者事觉连坐凡业主召佃搭寮必将寮丁报官或系官山必赴官报明杳验方准搭寮违者罪之

五年川陕总督奏外省人民挈家入川者甚多皆称系上年湖广广东江西广西等省逃荒之人请设法安揷以为生计

谕曰去岁湖广广东并非甚歉之岁江西广西并未题成灾何远赴四川者如此之衆此皆本省大小官吏平日全无抚绥以致百姓失所身为司牧而於地方民瘼漫不经心尚何以腼顔任职乎但此等远来多人良奸莫辨其中若有游手无赖之徒不行稽查必转为良民之扰且地方官吏坐视百姓远徙异乡而不知轸念不可不加惩戒其令四川州县将入川人户逐一稽查姓名籍贯果系无力穷民即留川令其开垦所用牛种口粮目前将公项给发即着落本籍州县官照数补还如此则游惰之民不致冒混而地方官亦知所儆戒共以爱养百姓为务可杜流移之患於将来矣九卿等会议湖广江西广东广西四省之人挈家远赴四川听其散往各府州县佃种佣工为餬口之计各府州县稽其姓名籍贯如实系穷民造册申报该督抚咨查原籍令将本户居址姓名造册回覆倘有以实在本籍人户推诿欺隐希图卸责者该督抚即行指参民人有愿回籍者量予盘费口粮给以印票其愿在川开垦者量人力多寡分给荒地五六十亩或三四十亩给以牛种口粮其所用各项银着落本籍各府州县官赔补

七年

谕粤东有蜑户以船为家捕鱼为业生齿繁多粤民视为卑贱之流不容登岸居住蜑户亦不敢与平民抗衡局蹐舟中终身不获安居之乐蜑户本属良民且输纳渔课与民相同安得因地方积习强为区别着有司通行晓谕凡无力之蜑户听其住船自便如有力能建房搭棚者准其於近水村庄居住与齐民一同编列甲户以便稽察不得欺凌驱逐

又以广西宁明东兰二州改土为流免其编审至九年准停止广西归顺州编审十一年滇省缅宁地方改土为流停其编审

乾隆元年奉

谕福建台湾丁银一项每丁徵银四钱七分再加火耗则至五钱有零矣查内地每丁徵银一钱至二钱三钱不等而台湾则加倍有余民间未免竭蹷着照内地之例酌中减则每丁徵银二钱从乾隆元年为始永着为例

又奉

谕朕闻甘省以粮载丁从前办理未善致多偏枯见有民户丁银摊入屯户者九千二百二十五两屯户输纳惟艰今应酌筹变通之法着将此多摊九千余两暂为豁除俟下届编审之时将平庆临巩四府及秦阶二州所属各州县新编人丁应完丁银均摊入民地粮内渐次补额即分作二三次编审逐渐补足亦可务令徐徐增补以纾民力俟补足之後即行停止永不加赋又闻康熙五十七年伏羌通渭秦安会宁等县及岷州卫有地震伤亡缺额之七千六百八十丁该银一千四百八十六两零人口既无丁银自应蠲免乃亦摊入田亩之内尤属错谬着查明豁除毋贻民累

又奉

谕湖北丁随粮派一案前蒙

皇考叠沛恩膏多方调剂减免以除闾阎之累其江夏等十九州县摊纳之重丁原议俟有陞科丁银可以渐次摊抵则输纳可得其平今朕闻得原垦之荒颇多不实则摊抵之期一时难必念此十九州县独受重丁之苦朕心深为轸恤今将江夏等十九州县未经摊减之丁银八千三百零八两自乾隆二年为始全行豁免

二年奉

谕福建龙岩州属之宁洋县福宁府属之夀宁县每丁徵至四钱二三分不等民力未免艰难着照通省中则每丁徵收二钱其余尽行寛免福建丁银於雍正二年摊入地粮惟此二县地粮少丁额重向未摊入至是乃减其额又乾隆元年查出福建通省缺额田地五万四千余亩将粮银豁除其匀入丁银九百六十一两至是令一并免徵是年又以延平府之南平县丁口衆多不能通匀应照例每田粮一两匀徵银二钱其浮多之数三千余两悉行豁免又漳州府之平和县汀州府之清流县延平府之永安县每田粮一两徵丁银四五钱不等令督抚定议减免

谕滇省军丁一项从前未曾摊入地亩原议俟查有欺隐军屯田地陆续抵补每丁自二钱八分至六钱二分不等共应纳银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两除抵去银三千余两外尚有应徵丁银一万二千二百七十余两历年惟按册载老丁名字徵收或已无寸土而追比无休或已絶後嗣而波及同伍深可悯恤着自乾隆三年为始槩予豁免

三年

谕朕闻云南丽江府原系土府於雍正二年改设流官比时清查田亩户口有土官庄奴院奴等类共二千三百四十四名伊等并无田粮皆愿自纳丁银以比於齐民每名编为一丁每年纳银六分六厘迨滇省民丁改为随粮派纳而此项夷丁不得与有粮之户一例摊派至今照旧徵收其中不无贫乏之家艰於输纳者着该督抚查明槩予豁免

谕云南鹤庆府驿站丁银悉行豁免云南之鹤庆府城及所辖之观音山前明时分设驿站後因驿站裁革以驿马分给驿丁将观音山编为三十马头每马人丁十七丁每丁岁徵银五钱四分在城驿站编为二十马头每马人丁五十六丁每丁岁徵银二钱五分相沿至今穷丁无力输将致官役代为赔补至是除之

五年户部言每岁造报民数若俱照编审之法未免烦扰直省各州县设立保甲门牌土着流寓原有册籍可稽若除去流寓将土着造报即可得其实数应令各督抚於每年十一月将户口数与谷数一并造报番疆苗界不入编审者不在此例从之

又令奉天府寄寓人民愿入籍者听不愿者限十年内回籍至十五年议准奉天流民归籍之期已满十年其不愿入籍而未经回籍者令查出速行遣回并令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拨兵役稽察不许内地人民私自出口山海关喜峯口及九边门亦令一体严禁

十年定山西地丁摊徵分徵之例户部议准山西丁粮分办贫民偏累尚多而丁随地徵有势所难行者今将太原等十八县丁银全摊入地亩每粮一石徵丁银一分八厘至二钱二分二厘每赋银一两徵丁银一钱四分七厘九毫至三钱三分八厘零不等交城等十五州县丁银一半摊入地亩宁乡等二县丁银照下则徵收余银摊入地亩浑源等二州县丁银摊入三分之一河曲县丁银摊入十分之一吉州以无业苦丁摊入地亩其余阳曲等二十州县或贸易民多或民贫地瘠或田多沙鹻或多徵本色仍宜地丁分办就中别有屯丁徭银之处仍摊入屯地徵收

十一年

谕向来江西省编审丁男之外又有妇女盖缘从前有盐钞一项分给小户计口纳钞既有妇女应徵之项则不得不稽其存亡增减是以入於编审之内今盐钞久经摊入地粮则妇女已无可徵之项何必存此编审虚名徒滋扰累嗣後编审妇女着停止

十二年定福建台湾府丁银匀入官庄田园内徵收其番民只就丁纳银如旧所种田槩不徵赋十四年总计直省人丁共一万七千七百四十九万五千三十有九口

直隶人丁一千三百九十三万三千二百五十八奉天人丁四十万六千五百十一

江南江苏人丁二千有九十七万二千四百三十七

安徽人丁二千一百五十六万七千九百二十九山西人丁九百五十万九千二百六十六

山东人丁二千四百有一万一千八百二十九河南人丁一千二百八十四万七千七百有九陕西西安人丁六百七十三万四千一百五十八甘肃人丁五百七十万九千五百二十六

浙江人丁一千一百八十七万七千四百三十六江西人丁八百四十二万八千二百有五

湖广湖北人丁七百五十二万七千四百八十六湖南人丁八百六十七万二千四百三十三四川人丁二百五十万六千七百八十

福建人丁七百六十二万有四百二十九

广东人丁六百四十六万有六百三十八

广西人丁三百六十八万七千七百二十五云南人丁一百九十四万六千一百七十三贵州人丁三百有七万五千一百十一

十八年总计直省人丁共一万有二百七十五万口

直隶人丁九百三十七万四千二百十七

奉天人丁二十二万一千七百四十二

江南江苏人丁一千二百六十一万八千九百八十七

安徽人丁一千二百四十三万五千三百六十一山西人丁五百十六万二千三百五十一

山东人丁一千二百七十六万九千八百七十二河南人丁七百十一万四千三百四十六

陕西西安人丁三百八十五万一千有四十三甘肃人丁二百十三万三千二百二十二

浙江人丁八百六十六万二千八百有八

江西人丁五百有五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湖广湖北人丁四百五十六万八千八百六十湖南人丁四百三十三万六千三百三十二四川人丁一百三十六万八千四百九十六福建人丁四百七十一万三百三十九

广东人丁三百九十六万九千二百四十八广西人丁一百九十七万五千六百十九

云南人丁一百万三千有五十八

贵州人丁一百四十一万八千八百四十八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地方官不得派办别差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赌具?逃奸拐私铸私销私盐跴麴贩卖硝磺并私立名色歛财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於门牌内改换填给一绅衿之家与齐民一体编列 一旗民杂处村庄一体编列将旗分户名并所隶领催屯目注明旗人民人有犯许互相举首地方官会同理事同知办理至各省驻防营内商民贸易居住及官兵雇用人役均另编牌册仍报明理事厅查核 一边外蒙古地方种地民人设立牌头总甲及十家长等如有偷窃为匪及隐匿内地逃人者责令查报 一凡客民在内地开张贸易或置有产业者与土着一例顺编其往来商贾踪迹无定责令客长查察 一盐塲井竈另编排甲所雇工人随竈户填注责令塲员督查 一矿厰丁户责令厰员督率厰商课长及峒长炉头等编查各处煤窰责令雇主将佣工人等册报地方查核 一各省山居棚民按户编册责成地主并保甲结报广东省寮民每寮给牌互相保结其招佃搭寮者责令业主呈报 一沿海等省商渔船只取具澳甲族隣保结报官准造完日由官验明给照商船将船主舵工水手年貌籍贯并填照内出洋时取具各船互结至汛口照验放行渔船止填船主年貌籍贯至泛口查明舵工水手名数官为填注倘有租船出洋为匪将船主澳甲分别治罪如船主实有事故别令亲族押驾者赴官呈明填入照内准行未呈明者即以顶冒论其内洋采捕小艇责令澳甲稽查至内河一切船只於船尾设立粉牌责令埠头查察其渔船网户水次搭棚趂食之民均归就近保甲管束 一苗疆寄籍内地久经编入民甲者照民人一例编查其余各处苗猺责令千百户及头人峒长等稽查约束 一云南省有夷人与民人错处者一体编入保甲其依山傍水自成村落及悬崕密箐内搭寮居处者责令管事头目造册稽查 一外省入川民人同土着一例编查如系依亲佃种者即附於田主户内倘有不安本分及来历不明者报官递回原籍 一甘肃省番子土民责成土司查察系地方官管辖者令该管头目编查地方官给牌另册造报其四川省改土归流各番寨责令乡约甲长等教化番民稽查奸匪均听抚夷掌堡管束 一寺观僧道责令僧纲道纪按季册报如有游方僧道形迹可疑及为匪不法者禀官查逐其各省回民令礼拜寺掌教稽查 一外来流丐保正督率丐头稽查少壮者询明籍贯递回原籍安挿其余归入栖流等所管束是年总计直省人丁共一万九千三十四万八千三百二十八口

直隶人丁一千四百三十七万七千一百六十八奉天人丁四十二万八千五十六

江苏省人丁二千二百六十三万八千七百六十六

安徽省人丁二千二百四十三万一千九百八十二

江西省人丁九百一十万八千六百一十五浙江省人丁一千四百六十二万五千六百七十七

福建省人丁七百九十七万七千六百八十六湖北省人丁七百九十五万七千三百有四【谨按湖北省於乾隆二十四年编审此系每年例奏丁数其编审数目另载二十四年总数下二十七年同此】湖南省人丁八百七十六万二千七百二十六山东省人丁二千四百七十四万五千五百四十九

河南省人丁一千六百有三万四千四百一十二山西省人丁九百六十五万四千二百三十四陕西省人丁七百有八万一千八百四十六甘肃省人丁五百九十四万一千六百九十九四川省人丁二百六十八万二千八百九十三广东省人丁六百六十九万九千五百一十七广西省人丁三百八十五万一百三十六

云南省人丁二百有一万四千四百八十三贵州省人丁三百三十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九二十四年总计直省人丁一万九千四百七十九万一千八百五十九口【是年湖北省编审人丁八百二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二十六年定归化城等处禁止私垦例凡归化城大青山十五峪三百余户垦地民人令归化城都统派员会同地方官按年巡查倘於现有民人外再多容留一人违禁私垦地亩将容留及私垦之人递回原籍治罪

又定番界苗疆禁例 一台湾流寓民人自去年停止搬眷之後不准内地民人私行偷渡 一台湾民人不得与番人结亲违者离异其从前已娶生子者不许往来番社 一民人无故擅入苗地及苗人无故擅入民地均照例治罪其民人有往苗地贸易者取具行户隣右保结报官给照令塘汛验放逾期不出严查究拟

二十七年定宁古塔等处禁止流民例凡宁古塔地方开档家奴及官庄年满除入民籍人等系世守居住不能迁移者令照旧种地纳粮其本年查出之宁古塔种地流民安挿吉林乌拉伯都讷等处将丈出余地拨给耕种入籍纳粮吉林乌拉伯都讷种地流民编入里甲入册交粮嗣後倘复有流民潜入境地者将看守边门官员严参议处是年编审总计直省人丁二万有四十七万三千二百七十五口

直隶人丁一千六百一十三万二千四百五十四奉天人丁六十七万四千七百三十五

江苏省人丁二千三百二十八万四千三百九十七

安徽省人丁二千二百八十四万八千四百十一江西省人丁一千一百有六万九千六十一浙江省人丁一千五百六十一万二千三百五十六

福建省人丁八百有六万五千二百八十八湖北省人丁八百十三万七千九百四十七湖南省人丁八百八十五万四千六百有八山东省人丁二千五百二十九万二千六百八十三

河南省人丁一千六百三十九万八千六百有七山西省人丁一千二十三万九千九百有七陕西省人丁七百二十九万七千四百一十五甘肃省人丁七百四十七万九百二十九

四川省人丁二百八十万二千九百九十九广东省人丁六百八十一万八千九百三十一广西省人丁三百九十七万二千六百五十三云南省人丁二百有八万八千七百四十六贵州省人丁三百四十一万一千一百四十八二十八年定稽查江西安徽浙江等省棚民之例凡各省棚民除有家室者准其隶籍编入保甲外其余单身赁垦之人令於原籍州县领给印票并有认识亲族保领方准租种安挿倘有转相顶替及来历不明之人责成保人互相纠察举报究治至现在单身棚民已经种地者责成有家棚民取具切实保状如无人保结者即令押回原籍二十九年总计直省人丁二万五百五十九万一千一十七口【是年湖北省编审人丁八百二十三万一千八百一十六】

三十二年军机大臣议准发送乌噜木齐人犯原犯死罪减等发遣者作为五年原犯军流改发及种地当差者作为三年准入民籍将伊等安挿昌吉河东旧堡指给地亩耕种纳粮等因从之是年总计直省人丁二万有九百八十三万九千五百四十六口

直隶人丁一千六百六十九万有五百七十三奉天人丁七十一万三千四百八十五

江苏省人丁二千三百七十七万九千八百十二安徽省人丁二千三百三十五万五千一百四十一

江西省人丁一千一百五十四万有三百六十九浙江省人丁一千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七百三十六

福建省人丁八百有九万四千二百九十四湖北省人丁八百三十九万九千六百五十二湖南省人丁八百九十九万七千有二十二山东省人丁二千五百六十三万四千五百六十六

河南省人丁一千六百五十六万二千八百八十九

山西省人丁一千有四十六万八千三百四十八陕西省人丁七百三十四万八千五百六十五甘肃省人丁一千一百五十三万七千五百三十九

四川省人丁二百九十五万八千二百七十一广东省人丁六百九十三万八千八百五十五广西省人丁四百七十万六千一百七十六云南省人丁二百十四万八千五百九十七贵州省人丁三百四十四万一千六百五十六三十三年御史张光宪奏请设立大姓族长

谕曰民间户族繁甚其中不逞之徒每因自恃人衆滋生事端向来聚衆械鬭各案大半起於大姓乃其明验惟在地方官实力弹压有犯必惩以靖嚣凌之习政体不过如是若於各户专立族长名目无论同宗桀骜子弟未必遽能受其约束甚者所主非人必至藉端把持倚强锄弱重为乡曲之累正所谓杜弊转以滋弊也张光宪所请不可行

【臣】等谨按雍正四年有选立族正之例本因苗疆村堡聚族满百人以上保甲或不能徧查乃选族中人品刚方者立为族正以稽察匪类盖因地制宜非通行之制也若大姓皆立族长反滋弊端

睿虑精详是在守土者遵奉力行自可化嚣凌之习云

又湖北巡抚程焘奏言清理郧阳山地并咨陕西河南二省转饬界连郧阳各州县查明所豁山地界趾设立保甲稽查奸匪部议从之

三十四年户部议准吉林将军传良奏阿勒楚喀拉林地方查出流民二百四十二户俱自雍正四年至乾隆二十二年陆续存住在二十七年定议之前请限一年尽行驱逐至伯都讷地方每户拨给空甸一具令其入籍垦种二年後纳粮从之【臣】等谨按户部则例载吉林宁古塔伯都讷阿勒楚喀拉林等地方不准无籍流民前往私垦责成边门官严行查禁除各该处於例前安挿各户外【乾隆二十七年以前】後经查有流民将看守边门官严参议处今查出流民在二十七年之前故准令入籍垦种一例安挿俾无失所云

三十六年礼部会同户部议准陕西学政刘墫奏山陕等省乐户丐户请定禁例案内酌议削籍之乐户丐户原系改业为良报官存案如果祓濯旧汚閲时久远为里党所共知者自不便阻其向上之路应请以报官改业之人为始下逮四世本族亲支皆系清白自守方准报捐应试该管州县取具亲党邻里甘结听其自便不许无赖之徒藉端攻讦若系本身脱籍或系一二世及亲伯叔姑姊尚习猥业者一概不许滥厠士类侥幸出身至广东之蜑户浙江之九姓渔户及各省凡有似此者悉令该地方照此办理但此等甫经改业之户惟不准遽行报捐应试至於耕读工商业已为良应悉从其便如有势豪土棍藉端欺压讹诈者该地方官仍严行查禁惩治以儆刁风以安良善等因疏入从之

【臣】等谨按山陕等省乐户其先世因明建文末不附燕兵被害编为乐籍世世不得自拔为良民相沿日久至雍正元年荷蒙

世宗宪皇帝沛寛大之诏除籍为良八年又以苏州府之常熟昭文二县丐户与浙江惰民无异亦准其削除丐籍盖俱已仰沐

鸿恩予以自新之路矣至是因学臣之请复蒙

谕旨准於四世以後令其报捐应试且推及广东之蜑户浙江之九姓渔户等一例办理凡此微贱编氓抑何幸蒙

圣朝之寛典也哉

是年总计直省人丁二万一千四百六十万有三百五十六口

直隶人丁一千六百七十七万有二百八十三奉天人丁七十五万有八百九十六

江苏省人丁二千四百二十七万七千七百五十五

安徽省人丁二千三百六十八万三千五百江西省人丁一千一百七十四万五千一百九十六

浙江省人丁一千七百有九万二千三百二十三

福建省人丁八百十七万有六百三十

湖北省人丁八百五十三万二千一百八十七湖南省人丁九百有八万二千四十六

山东省人丁二千五百九十九万九千五百九十九

河南省人丁一千六百六十七万八千五百有六山西省人丁一千有六十二万六千四百四十八陕西省人丁七百四十二万五千四百四十五甘肃省人丁一千三百二十一万五千八百九十一

四川省人丁三百有六万八千一百九十九广东省人丁七百有二万一千三百有四

广西省人丁四百七十九万四千四百九十三云南省人丁二百二十万七千六百五十

贵州省人丁三百四十五万八千有五

三十七年户部议四川总督桂林奏川省各府厅州县土司户口人丁额数按册开各数目分别核算实在新旧人丁并流寓户口均属相符令该督照例归入地亩项下按额造地丁奏销册内题报查核疏入奉

旨允行

四十年

谕朕前谕令将发遣之曾为职官及举贡生监出身者免其为奴於戍所另编入旗户当差系指寻常为奴遣犯而言其真正反叛及强盗免死减等人犯原旨即在开除不办之例若吕留良子孙系大逆重犯缘坐即属反叛岂可援轻罪有职人员概免为奴出户致令逆恶余孽得仍窜籍良民实不足以示惩创而申法纪着交刑部存记嗣後如遇办理此等大逆缘坐之案不特举贡生监不应减免即职官甚大者既为逆犯子孙罪在不赦不当复为区别所有吕懿兼吕敷先二犯及其家属俱发往黑龙江给与披甲之人为奴

【臣】等谨按逆犯缘坐罪在不宥我

皇上慎理庶狱轻重一视其人之自取所谓雨露雷霆

罔非奉若

天道以昭平允如吕留良子孙作为另户是与寻常为奴

遣犯无异洵未足以申

国宪而垂烱戒

圣谕煌煌允为明罚敕法之极轨矣

谕直省滋生户口向惟册报户部朕临御之初即饬各督抚岁计一省户口食谷实数於仲冬具摺以闻并缮册由部臣彚核以进盖仿周礼司民掌登民数拜献於王之意即藉以验海宇富庶丰盈景象法至善也顾行之日久有司视为具文大吏亦忽不加察谷数尚有仓储可核而民数则量为加增所报之摺及册竟有不及实数什之二三者其何以体朕周知天下民生本计之心乎我国家

累洽重熙百三十余年於兹休养滋息盛於往牒且我皇祖恩旨以生齿日繁人民永不加赋其利甚溥闾阎安享昇平乐利阜宁岁计倍有增益讵可不确核以登纪盛世殷繁之盛乎现今直省通查保甲所在户口人数俱稽考成编无难按籍而计嗣後各督抚务饬所属具实在民数上之督抚督抚彚摺上之於朝朕以时披览既可悉亿兆阜成之概而直省编查保甲之尽心与否即於此可察焉其敬体而力行之毋忽又

谕据陈辉祖所称从前历办民数册如应城一县每岁只报滋生八口应山枣阳只报二十余口及五六七口且岁岁滋生数目一律雷同等语实属荒唐可笑各省岁报名数因以验盛世闾阎繁庶之徵自当按年确核岂有一县之大每岁仅报滋生数口之理可见地方有司向竟视为具文而历任督抚亦任其随意填造不复加查似此率略相沿成何事体现据陈辉祖另摺奏请将本年民数限於明岁缮进以期核实湖广通省如此各直省大略相同前曾降旨令督抚将实在民数通核上陈但恐各督抚等泥於岁底奏报之期尚不免草率从事仍属有名无实所有本年各省应进民册均着展至明年年底缮进俾得从容确核以期得实嗣後每年奏报人民各该督抚务率属员实力奉行勿再如前约略开造倘仍因循疎漏查出定当予以处分

【臣】等谨按编查保甲盖本周礼比闾什伍遗法用以周知天下生民之数我

国家

列圣相承奉行勿替乃相沿既久有司视为具文致直省滋生户口报摺及册俱无足凭且有如湖北应城等县每岁只报滋生数口而岁岁数目一律雷同之甚者兹奉

谕旨展限核实彚奏自当实力奉行庶几闾阎蕃庶之

徵悉登於

天府矣

四十一年总计直省人丁共二万六千八百二十三万八千一百八十一

直隶人丁二千有五十六万七千一百七十五奉天人丁七十六万四千四百四十

吉林人丁七万四千六百三十一

江苏省人丁二千八百八十万有七千六百二十八

安徽省人丁二千七百五十六万六千九百二十九

江西省人丁一千六百八十四万八千九百有五浙江省人丁一千九百三十六万四千六百二十福建省人丁一千一百二十一万九千八百八十七

湖北省人丁一千四百八十一万五千一百二十八

湖南省人丁一千四百九十八万九千七百七十七

山东省人丁二千一百四十九万七千四百三十河南省人丁一千九百八十五万八千有五十三山西省人丁一千二百五十万有三千四百十五陕西省人丁八百十九万三千有五十九

甘肃省人丁一千五百有六万八千四百七十二四川省人丁七百七十八万九千七百九十一广东省人丁一千四百八十二万有七百三十二广西省人丁五百三十八万一千九百八十四云南省人丁三百十万二千九百四十八

贵州省人丁五百万有三千一百七十七

四十二年云贵总督李侍尧条奏滇省永昌之路江顺宁之缅宁二处皆属通达各边总汇应特派员弁专司稽察遇有江楚客民即驱令北囘其向来居住近边之人或耕或贩查明现在共若千户男妇共若干口仿照内地保甲之例编造寄籍册档登造年貌互相保结并严禁与附近□夷结亲如有进关回籍等事俱用互结报明官给印票关口验明放行回滇时仍验票放出若无印票概不准以探亲覔友藉词出外各员弁混放偷漏查明参处至沿边各处如永昌腾越顺宁缅宁南甸龙陵一带所有本籍民人保甲亦应严为稽核毋许混匿江楚客民有则从严惩治疏入得

旨允行

四十五年总计直省人丁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五万四千四百三十一口

直隶人丁二千一百五十二万九千八百六十四奉天人丁七十八万一千有九十三

吉林人丁一十三万五千八百二十七

江苏省人丁二千九百四十九万五千五百有三安徽省人丁二千八百有八万五千三百六十六江西省人丁一千八百有四万九千二百六十八浙江省人丁二千有四十九万四千一百五十二福建省人丁一千一百九十八万有十二

湖北省人丁一千六百有二万一千有六十九湖南省人丁一千五百四十二万三千八百四十二

山东省人丁二千一百七十六万三千有八十五河南省人丁二千有二十七万五千二百六十三山西省人丁一千二百八十六万四千七百九十二

陕西省人丁八百二十三万七千八百八十七甘肃省人丁一千五百十三万六千八百八十二巴里坤乌噜木齐等处人丁八万八千四百四十四

四川省人丁七百九十四万七千七百六十二广东省人丁一千五百二十一万一千九百六十广西省人丁五百七十四万九千九百九十七云南省人丁三百二十万有一千二百有六贵州省人丁五百有八万一千一百五十七四十八年总计直省人丁共二万八千四百有三万三千七百八十五

直隶人丁二千二百二十六万三千三百六十九奉天人丁七十九万七千四百九十

吉林人丁十四万二千二百二十

江苏省人丁三千有三十六万有九百十一安徽省人丁二千八百四十五万六千二百十七江西省人丁一千八百五十一万一千六百二十二

浙江省人丁二千一百有三万五千有八十二福建省人丁一千二百三十九万九千四百五十六

湖北省人丁一千七百十五万五千有十八湖南省人丁一千五百六十七万六千四百八十八

山东省人丁二千二百有一万二千六百六十一河南省人丁二千有五十五万二千五百九十二山西省人丁一千三百有三万六千五百五十六陕西省人丁八百二十五万九千有八十一甘肃省人丁一千五百十五万九千一百有一四川省人丁八百十四万二千四百八十七广东省人丁一千五百六十三万四千五百二十广西省人丁六百有三万四千有三

云南省人丁三百二十九万四千一百四十七贵州省人丁五百十一万有七百六十四

【臣】等谨按古今户口之数三代以前杳远莫考通典载夏后成康之盛口数仅千三百余万要亦後儒以意揣之未足深信三代以下有天下长久者莫如汉唐宋明拓地最广者莫如元今以史志人户之数考之西汉则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有六十二後汉则千六百有七万九百有六唐则九百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宋则二千一万九千五十元则千三百四十三万三百二十二明则千二百九十七万二千九百七十四皆举当时极盛之数然犹远不逮我

朝之繁庶其故何也盖自

太祖

太宗龙兴东土即以不嗜杀人为本

世祖承明季寇乱之後人归

真主遂定鼎京师命将四出数年之间海内一统穷乡僻裔咸登户版曾未有兵戈蹂躏之苦嗣是

圣祖

世宗暨我

皇上圣圣相承休养生息若保赤子抚之者至厚教之者至周百余年来丁男不知兵革之患亭障从无烽燧之警而且年丰人乐无有夭札疵疠转徙颠踣以至凋耗者祖孙父子生育繁衍迄於云仍永为太平之民是以乾隆元年以来直省生齿之版登於天府者较汉唐宋元明之极盛且增数倍之多而八旗之壮丁外藩之臣庶新辟之版章尚不在此数焉而我

皇上宵旰忧勤轸恤民隐所以富而教之者益详且备自今以始丁中黄小之数岁有增益至於不可纪极猗欤盛哉

皇朝文献通考卷十九

猜你喜欢
  卷九十一 天禧二年(戊午,1018)·李焘
  ●卷一百五十六·徐梦莘
  卷五十二·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五十·佚名
  进补后汉书年表序·熊方
  苏绰传·李延寿
  李石传·脱脱
  卷二下·沈枢
  卷二百十五·佚名
  卷三十·雍正
  卷九十九·赵汝愚
  卷二十四·佚名
  卷三十一·佚名
  卷五十五·佚名
  卷五十七、平定新疆及回收伊犁条约·黄鸿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中州集附録·元好问

    元元好问编自题中州集后邺下曹刘气尽豪江东诸谢韵尤高若从华实评诗品未便呉侬得锦袍又陶谢风流到百家半山老眼净无花北人不拾江西唾未要曾郎借齿牙又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诗家亦有长沙帖莫作宣和阁本看又文章

  • 卷十三 茕斋歌诗三十六首·李白

    李太白全集 卷十三茕斋歌诗三十六首 别 ○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云归碧海夕,雁没

  • ●卷一百七十二·徐梦莘

      炎兴下帙七十二。   起绍兴七年正月十五日丁丑,尽其日。   何谓公选人材夫创业中兴之主所资为尤多何则继体守文率循旧章得中庸之材亦足共治於艰难。若为兴衰拨乱则非得卓荦瑰奇之材未易有济故武王之有十乱宣五

  • ●卷十九·邵伯温

      熙宁初,王宣徽之子名正甫字茂直,监西京粮料院。一日约康节先公同吴处厚、王平甫会饭,康节辞以疾。明日,茂直来,康节谓曰:“某之辞会有以,姑听之。吴处厚者好议论,平甫者介甫之弟。介甫方执政行新法,处厚每讥刺之;平甫虽不甚

  • 卷之一百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三十·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三十       宋 苏辙 撰郑子产列传第七郑子产名侨郑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也发之字曰子国故曰国侨子国亦郑之良大夫也与子驷子展同事成公僖公为三卿晋楚之兵无嵗不至于郑郑人不知所从简公元年

  • 一○八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呈购得遗书清单并解送四库全书处查收折·佚名

    一○八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呈购得遗书清单并解送四库全书处查收折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十五日两广总督臣李侍尧,广东巡抚臣德保谨奏,为遵旨奏闻事。窃臣等仰承明诏,搜访遗书,上年十二月内奉旨查询,经臣李侍尧将办理情形及尚无

  • 两汉笔记卷七·钱时

    宋 钱时 撰元帝初元元年上素闻琅邪王吉贡禹皆明经洁行遣使者征之禹至拜为谏大夫上数虚已问以政事禹奏言唯陛下深察古道从其俭者大减损乗舆服御器物三分去二择后宫贤者留二十人余悉归之及诸陵园女无子者宜悉遣廏马可

  • ●皇朝通典卷七十三·佚名

    兵六 ○兵六 藩部兵制 △藩部兵制 (臣)等謹按自昔聲教所訖遐邇咸賓凡在要服荒服之列者不過使之保塞壖通朝貢而止洪惟盛朝德威彌盛漸被無垠絕幕之遙如在宇下自內扎薩克蒙古及喀爾喀四部迄乎青海西藏莫不統於旗藉以時簡其

  • 卷三百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

  • 卷二百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封建考【臣】等谨按古封建之制自汉而还渐乖其旧去古日远规模尽易然历代帝王子弟多膺封爵非惟重天潢之支派亦尚有屏翰王室之义焉若异姓公卿间

  •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一章·佚名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是故其辞危。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 孟子纂疏卷十·赵顺孙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纂疏卷十     宋 赵顺孙 撰朱子集注万章章句下凡九章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冶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郷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

  • 古乐经传卷一·李光地

    大学士李光地撰乐经汉书文帝时得魏文侯乐工窦公年一百八十岁出其本经一篇卽今周官大司乐章则知此篇乃古乐经也大司乐中大夫二人乐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

  • 昭公·昭公十年·左丘明

    【经】十年春王正月。夏,齐栾施来奔。秋七月,季孙意如、叔弓、仲孙玃帅师伐莒。戊子,晋侯彪卒。九月,叔孙婼如晋,葬晋平公。十有二月甲子,宋公成卒。【传】十年春,王正月,有星出于婺女。郑裨灶言于子产曰:「七月戊子,晋君将死。

  • 黄龙宝觉心禅师·惠洪

    禅师出于邬氏。讳祖心。南雄始兴人也。少为书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沙门惠全。明年试经业。而公独献诗。得奏名。剃发继住受业院。不奉戒律。且逢横逆。于是弃之。入丛林。谒云

  • 佛说须摩提长者经(一名会诸佛前亦名如来所说示现众生)·佚名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洹精舍。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世尊时到著衣持钵。与阿难俱入城乞食。是时城中有大长者子。名须摩提。是人命终。父母宗亲及诸知识。一时号哭哀悼躄踊。称怨大唤

  • 宋西太乙宫碑铭·宋绶

    题宋宋绶撰。本书鲜见其他传本。宋仁宗于1028年于开封建西太一宫,命宋绶撰铭文,述建宫史和祀太乙神。